請問讀哪些經典,可以了解佛陀的一生?


從普及與易讀性角度來說,有兩本書是很值得推薦的。

〔斯〕那拉達大長老(Narada Mahahera),《覺悟之路》(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斯里蘭卡那拉達大長老(或有音譯:那爛陀)概述佛陀教法的經典佳作。能夠幫助原本對於佛陀的教導一無所知的人建立初步的認知。進一步學習者,可由此書理清教法的脈絡和精髓。

〔斯〕髻智比庫(Bhikkhu ?anamoli),《親近釋迦牟尼佛》(The Life of The Buddha):副標題是,「從巴利經典看佛陀的一生」。底本是斯里蘭卡髻智尊者的手稿,德國向智長老與美國菩提比庫編輯增補後結集發表。以巴利三藏聖典為經,以佛陀的一生為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出佛陀的弘法歷程,乃是「時序歸納法」的應用案例。用經文素材寫就的佛陀傳記,既有聖典的權威性,又有傳記的時序性,更有延展知識的擴展性。

以上兩本都是好書,以紀傳體寫佛陀的事迹。因為佛陀老人家的一生,就是傳法的一生,所以在記述生平時,自然也就將佛陀的教法貫穿其中。至於兩書的中譯名,只能用「劍走偏鋒」來感嘆,其實好好直譯為《佛陀與佛陀的教導》以及《佛陀的一生》就很好,平實質樸又一目了然。

從延展閱讀與深入性角度來說,我會推薦如下書籍:

〔緬〕Mingun Sayadaw,The Great Chronicles of Buddhas:由緬甸著名的明貢三藏持者西亞多所著的《大佛史》(Mahā Buddhava?sa),主要依據巴利聖典《小部》(Khuddaka Nikāya)里《佛種姓》(Buddhava?sa)中佛陀事迹的彙輯;該書共六卷八冊,編撰起於1956年,止於1969年。這部恢弘巨著為緬甸佛教文獻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僧俗兩眾的紛紛好評。〔台〕蔡志忠,《南傳法句經》:台灣漫畫家蔡志忠所作的經典詮釋漫畫系列,取名家文字底本為基礎,借漫畫筆法繪就,不失經典深意,又添幾分活潑。

〔德〕向智長老(?anaponika Thera),《佛陀的聖弟子傳》:介紹25位佛陀弟子的傳記。以弟子的經歷和素質,進而領略佛智廣大。

〔日〕平川彰,《印度佛教史》:本書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平川彰一九七四年的作品, 平川教授的寫作風格極其詳實, 論理分明並層層剖析,往往在艱難處娓娓道來,令人茅塞頓開。《印度佛教史》旨在為初學者介紹印度佛教,堪稱佛教史入門書中的最佳選擇。

〔德〕Hellmuth Hecker,ānanda, The Guardian of the Dhamma:何幕斯·海克是德國重要的佛教作家與巴利藏經譯者。他的著作包含《相應部》 (Samuutta Nikaya 第四與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譯,以德文寫作的兩冊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國首位佛教比庫——三界智大長老的傳記。該書記述佛法司庫阿難達尊者多種身份下的所說所做。

〔英〕Roger Bischoff,Buddhism in Myanmar, A Short History:在1954至1956的兩年間,緬甸主持了第六次巴利三藏聖典的結集。此書記錄了自上世紀至今,佛教在緬甸的發展歷程。它展示了上座部佛教如何影響了緬甸並最終融入到了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中,成為了國家與民族傳統的一部分。

〔緬〕烏萊瓦達西亞多(Sayadaw U Revata),《覺醒吧,世界!》(Awaken, Oh World!):收錄了烏萊瓦達西亞多在2005年於帕奧禪林所做的7篇佛法開示,由弟子們從錄音轉寫為文字稿。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緬〕U Ko Lay,Guide to Tipitaka:巴利三藏聖典的導讀,以鳥瞰之姿語速了解三藏的整體架構。

〔中〕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利用巴利語原典,提供儘可能接近原始面目的佛陀生平傳記和原始佛教思想。因為巴利語三藏畢竟是現存最早的佛教文獻資料。佛教源遠流長,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發展演變過程。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乃至密宗相比,其內容和形式變化之大,在世界宗教中實不多見。因此,研究佛教必須高度重視它的歷史發展過程。

〔美〕Bhikkhu Bodhi,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菩提尊者所著,中譯名為《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經典的學習與參考手冊。

〔日〕平川彰,「説一切有部の認識論」:簡述說一切有部的主要思想主張,由此可以反觀上座部如今依舊堅持的觀點的可貴。

〔斯〕Ven. Weragoda Sarada,Treasury of Truth, The Illustrated Dhammapada:法句經歷來被各家詮釋,這本則是插圖版的法句經故事集。就算是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也可能已經在其他地方見到過此書中的插圖。插畫師是Mr. P. Wickramanayaka。

〔日〕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標準的日式嚴謹學者風範,條目清晰,毫不含糊地逐一解釋一系列佛教辭彙。考據之外更大的難處,是一份客觀中立的態度。坊間或有其它條目彙編解說,或只客觀一項,高下立判。

〔緬〕明貢三藏持者西亞多(Mingun Sayadaw),《南傳菩薩道》:此兩冊書並非單行本,而是從大部頭的《大佛史》中抽出了第一集的兩冊,單獨成書。約莫是華人文化里的大乘菩薩道思想是無法繞開的課題,於是便將依據巴利三藏聖典所述的南傳菩薩道內容單獨取出,以供參照。

〔英〕Bhikkhu Pesala, The Debate of King Milinda:此作由英國比庫Pesala尊者在1988年至1990年間完成。著名的《米林達王問經》,記錄了米林達王和龍軍尊者的問答對話,由於其闡述教義的方式頗為高超,於是此經廣為人知。其中的諸多問題,極具代表性,是世俗大眾普遍秉持的觀點。

〔日〕蓑輪顕量,「仏教瞑想論,アジア諸地域の特徴について」:介紹佛陀所教導的止觀禪法,禪觀對象,包括帕奧禪林在內的多個道場的禪修體系,以及不同地區對於禪修方法的態度和實踐情況。

〔緬〕Venerable Mahasi Sayadaw,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由馬哈希西亞多詮釋的轉法輪經。西亞多先對三藏構成略作解釋,明確了這部經文的位置後,展開解釋經文含義。此經,乃佛陀證悟後在人間講得第一部經。由此開啟這一期的教法傳承。最初的五比庫因此陸續證悟阿拉漢道果。

〔英〕比亞達希尊者(Ven. Piyadassi),《南傳佛教基本教義》:此書寫於 1964 年, 首先在英國出版, 由於文字通俗易懂, 成為歐洲一時的暢銷書。本書原名《佛陀的古道》(The Buddhas Path),旨在突出四聖諦中的「道諦」。

問,為什麼我想了解佛陀的生平,你卻推薦主題看起來是教義相關的書籍?

答,因為佛陀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分享「解脫輪迴方法」的一生,通過了解佛陀老人家給予的教導,也就更了解佛陀其人了。

GET MORE SUMEDHA

專欄 / 知乎 / 播客 / 網盤


就是有一本書叫《佛陀傳》啊,或者原名叫《故道白雲》,網路上也有這本書。

是一位越南裔的一行禪師寫的普及傳記。

講述佛陀的出生、經歷,婚姻,怎麼開始修行,過程中跟隨了哪些大師學習,然後遇到哪些難題,最終又是怎樣悟道,然後又怎樣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又是怎樣感化敵人。

純粹是傳記,沒有太多的高深思想,也沒告訴你怎麼修行。純粹是告訴你佛陀的一生經歷。

嗯對了,佛陀這兩個字的意思是「覺悟者」。


佛陀一生的資料散見於多部的經文里,初學者要讀這些原始資料並不容易。一般上,可以從後人整理的傳記入手,其中可以參考聖嚴法師的《佛教入門》

[ 給初學者的建議]


【廣告時間】周三正念草木間

年末,來坐坐,一起體驗正念的幸福生活。

活動流程:飲茶小食、放鬆練習、天氣預報、【讀】《故道白雲》、回顧分享。

場地有限,敬請提前報名,謝絕空降。


超長文,慎入!

超長文,慎入!

超長文,慎入!

推薦兩篇文章:

<覺悟之路>和<巴利經典中的佛陀生平>;

<覺悟之路這篇文章太長了,就不發了,讀者若有興趣可到網站:《覺悟之路》記載佛陀與佛教的故事,自行閱讀,現在下邊送上<巴利經典中的佛陀生平>。

------------分割線-------------------------

下文由不知名的作者摘選自巴利三藏經典,是佛陀離家、成道、傳法、入滅的整個人生中做決定前的心理全過程,值得一讀。

標題:巴利經典中的佛陀生平<轉自網站:趣向涅槃>

正文:

"他確是一位阿羅漢、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薄伽梵。"

菩薩

先知阿西陀於日中禪境,看見了三十位喜慶的天神;

身著禮敬因陀羅的純白,高舉旗幡、縱聲歡呼。

見天神如此喜氣洋洋,行禮之後,他請問其因:

眾天神何以如此歡喜? 為何故旗幡揮舞搖曳?

即便與阿修羅那一戰告捷,其時也未有過此番喧嘩。眾天神何以如此欣喜,究竟是見到了何等奇蹟?

他們歡呼、他們歌唱,奏演器樂、起舞擊掌。

我請問住在須彌山頂的各位,快為我解惑吧,親愛的天神!』

『至尊之寶、無上菩薩,為著人間的福利、人間的安樂,已降生於釋迦的蘭毗尼城: 這就是我們全體歡慶之因。

他是有情之最,人中之聖,是人中之公牛、人中之至尊,在以先知為名的林中他將轉起法輪,如征服眾獸的強壯吼獅。』

阿西陀聞此速離天界,逕自前往凈飯王宮。

落座後他問釋迦族人: 『王子何在? 我也求一見。』

於是釋迦人為先知展示王子,他如純金一般熠熠生輝,

如巧匠於爐口錘鍊成就,光華奪目、色澤完美。

見王子如火焰般閃射光華,皎潔如夜空平移的星群,

明亮如撥開秋雲的太陽,先知阿西陀喜不自禁。

眾天神在空中張起華蓋,環飾千層、支輻無數,

金柄拂塵在上下飄動,持華蓋拂塵者卻隱而不現。

見男嬰頭懸白色華蓋,如金飾展陳於紅色羊氈,

這位名號暗光的虯發先知,滿心喜悅、迎接王子。

大師他精通相術密語,熱切接過釋迦的公牛,

滿懷自信大聲宣說: 『這是兩足類之尊,至高無上。』

接著想起自己不久於人世,他黯然神傷、低首垂淚。

見先知哭泣,釋迦人便問:『王子必定無不祥之兆?』

見釋迦人多憂先知便答:『我預見王子不受傷害;

我預見王子安然無患; 請放心,他絕非低微之輩。

這位王子將自觸終極覺醒,他將自證無上清凈,

慈憫眾生,他將轉起法輪,他的梵行之道將傳遍四方。

然而我此生壽命無多,死亡將先於轉法輪時,

無緣聞法於這位曠世尊者,正是我為何傷感痛惜。』

——Snp3.11(小部經集)

年輕王子對優裕生活升起厭離

『我曾經過著優裕的生活,極度優裕、徹底優裕。我的父親甚至在宮內造起蓮池: 一座盛開著紅蓮、一座盛開著白蓮、一座盛開著藍蓮,皆為我而造。非來自波羅那斯的檀香我不用。我的頭巾來自波羅那斯,我的外衣、下衣與斗蓬也來自波羅那斯。白天黑夜,有人在我的上方舉著白色華蓋,保護我不著寒暑與塵露。

『我曾經擁有三座宮殿: 一座用於冷季、一座用於熱季、一座用於雨季。雨季的四個月里,我住在雨宮,有歌舞伎人伴我娛樂,其中無一男子,我一次也不曾出宮。別家僕人、役工與家臣們吃豆湯與碎米,我父親的僕人、役工與家臣們吃小麥、大米與肉。

『儘管我擁有如此福佑、如此優裕,我想到:「未受教的凡夫,自己不免衰老、不能超越衰老,看見另一位老者,他驚駭、恥辱、厭惡,忘記自己也不免衰老、不能超越衰老。如果我——自己不免衰老、不能超越衰老——看見另一位老者,卻驚駭、恥辱、厭惡,這對我是不合適的。」 我注意到這一點時,年輕人對於青春特有的的沉醉感[青壯驕],便徹底消失了。

『儘管我擁有如此福佑、如此優裕,我想到:「未受教的凡夫,自己不免患病,不能超越疾病,看見另一位病者,他驚駭、恥辱、厭惡,忘記自己也不免患病、不能超越疾病。如果我——自己不免患病、不能超越疾病——看見另一位病者,卻驚駭、恥辱、厭惡,這對我是不合適的。」 我注意到這一點時,無病者對於健康特有的沉醉感[無病驕],便徹底消失了。』

『儘管我擁有如此福佑、如此優裕,我想到:「未受教的凡夫,自己不免死亡,不能超越死亡,看見另一位死者,他驚駭、恥辱、厭惡,忘記自己也不免死亡、不能超越死亡。如果我——自己不免死亡、不能超越死亡——看見另一位死者,卻驚駭、恥辱、厭惡,這對我是不合適的。」 我注意到這一點時,生者對於生命特有的沉醉感[生命驕],便徹底消失了。』

——AN3.38(增支部)

二十九歲的年輕王子出家

『在我覺悟之前,在我還是未覺悟的菩薩時,我想到:「居家生活擁擠、是條多塵之道。出家生活開闊。在家梵行,不容易具足成就、具足清凈、如磨光的珠貝。我何不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從在家到出家、成為沙門[行者,修道者]?」

——MN36(中部)

他的靜謐光輝與念住為路人矚目

他出家之後,戒以身作惡,離以言作惡,凈化生活。

此後佛陀他前往王舍城,托缽於摩羯陀國的山堡,妙相具足。

立於宮樓上的頻毗沙羅國王看見了他,見他妙相具足便說:『你們看!此人何等俊美、端莊、純凈! 前視一犁之距,舉止何等完美!

垂目、念住,他不像出身低微者,這位比丘行往何處,快遣人探查。』

出遣的使者跟隨其後:『這位比丘前往何處? 他居於何處?』

善修自製、意守根門,念住、警覺,他沿戶行走,不久缽滿。

於是他,這位聖人,乞食後離城,往盤多婆山,『那是他的住地。』

御使們見他走向住地,於是三位坐待,一位回稟國王。『陛下,那位比丘在盤多婆山坳里,如虎、如公牛、如獅子般安坐。』

——Snp3.1(小部經集)

一位國王問: 你為何出家

尊貴的剎帝力國王,聞使者之言,立即乘御輦,前往盤多婆山。

在車道盡頭他下車步行,到達後坐下。坐下後交換友好的問候,接著說:

『你年輕、少壯,正值青春初期,擁有剎帝力的體魄與膚色。

大軍前鋒之中、象騎陣營之內,你必定輝煌奪目。

我為你提供財富: 享受它吧。

我欲知你的出身: 請告訴我。』

『在前方的喜馬拉雅山麓,陛下,有一個繁榮富庶的國家。

居民稱拘薩羅人,部落稱太陽,我出身的氏族名為釋迦。

我出家離開該氏族,非為追求感官欲樂。

以五欲為危險,以出離為安穩,精進修行: 那才是我心樂住之境。』

——Snp3.1(小部經集)

佛陀很快超過了導師的成就

『為著探索善巧之道、為著追求無上寧靜,出家後,我去見阿羅羅-迦羅摩,到達後對他說: 「迦羅摩賢友,我願於此法此律中修行。」

『言畢,他對我答:「賢友,你可以留下。於此法,智者藉由親證自知,不久即能進入、安住[等同]於導師的智識。」

『我不久便學得此法之教義。僅於唇誦與複述層次,我可以講知識之言、長老之言,我可以宣稱我知我見——有他人也同樣如此。

『我想:「阿羅羅-迦羅摩非僅以信念宣稱:『我藉由 親證自知,進入、安住此法。』他確實住於知見此法(中譯註:住有生活於、連續處於某狀態之意)。」於是我去見他說:「你宣稱已進入、安住之此法 ,是何等程度?」 言畢,他宣布說,是無所有處。

『我想:「不僅阿羅羅-迦羅摩有信念、精進、正念、定力、明辨。我,也有信念、精進、正念、定力、明辨。阿羅羅-迦羅摩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我何不也努力自證。」於是不久,我很快進入、安住該法。我去見他說,「阿羅羅賢友,你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這等程度么?」

『「是的,賢友……」

『「賢友,我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這等程度。」

『「賢友,我們在梵行中有這樣一位同伴,是我們的增益、是我們的大增益。那麼說,我宣稱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你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而你宣稱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我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我了解的法正是你了解的法。你了解的法正是我了解的法。我達到的,你達到了; 你達到的,我達到了。來吧,讓我們一起領導這個團體。」

『如此,我的導師阿羅羅-迦羅摩,把我——他的學生——置於與他同等的地位,給予我崇高的敬意。但我想到:「此法不趨向厭離、無欲、止息、寂靜、智識、覺醒,也不趨向解脫(涅盤),只會重生於無所有處。」 於是,對該法不滿意,我離開了。

『為著探索善巧之道、為著追求無上寧靜,我去找郁陀伽-羅摩弗,到達後對他說:「郁陀伽賢友,我想於此法此律中修行。」

『言畢,他對我答道:「賢友,你可以留下。於此法,智者藉由 親證自知之後,不久即能進入、安住於導師的智識。

『我不久便學得此法之教義。僅於唇誦與複述層次,我可以講知識之言、長老之言,我可以宣稱我知我見——有他人也同樣如此。

『我想:「羅摩非僅以信念宣稱:『我藉由親證自知,進入、安住此法。 』他確實住於知見此法。」於是我去見他說:「你宣稱已進入、安住之此法 ,是何等程度?」 言畢,他宣布說,是非想非非想處。

『我想:「不僅羅摩有信念、精進、正念、定力、明辨。我,也有信念、精進、正念、定力、明辨。羅摩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 ,我何不也努力自證。」於是不久,我很快進入、安住該法。我去見他說,「郁陀伽賢友,你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這等程度么?」

『「是的,賢友……」

『「賢友,我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這等程度。」

『「賢友,我們在梵行中有這樣一位同伴,是我們的增益、是我們的大增益。那麼說,羅摩宣稱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你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而你宣稱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是羅摩親證自知後,進入、安住之法。他了解的法正是你了解的法。你了解的法正是他了解的法。他達到的,你達到了;你達到的,他達到了。來吧,賢友,來領導這個團體。」

『如此,我的導師郁陀伽-羅摩弗,把我——他的學生——置於導師的地位,給予我崇高的敬意。但我想到:「此法不趨向厭離、無欲、止息、寂靜、智識、覺醒,也不趨向解脫,只會重生於非想非非想處。」於是,對該法不滿意,我離開了。 』

——MN36(中部)

他在森林裡修極端苦行

『我想:「我試修咬緊牙關、舌抵上顎,以覺知打壓、強迫、征服心智。」於是,咬緊牙關、舌抵上顎,我以覺知打壓、強迫、征服心智。如壯漢緊抓弱夫的頭部、咽喉或肩部,打壓、強迫、征服他,同樣地,我以覺知打壓、強迫、征服心智。如此修時,汗水自腋下湧出 。儘管在我內心,不倦的精進激起了、不亂的正念確立了,我的身體卻因痛苦奮力而激蕩、不得輕安。然而由此升起的痛感,並不侵住於心。

『我想:「我試修止息禪定。 」於是,我停止口 、鼻的出入息。如此修時, 呼嘯之風自耳湧出,如呼嘯之風自鐵匠風爐湧出……於是,我停止口、鼻、耳的出入息。如此修時,有強力當頭劈下,如壯漢以利劍劈開我的頭部……劇痛在頭部升起,如壯漢勒緊硬皮頭箍……有強力剖解我的腹部,如屠夫或其學徒剖解牛腹……身體灼痛劇烈,如兩個壯漢抓著一個弱夫的手臂在炭堆上炙烤。儘管在我內心,不倦的精進激起了、不亂的正念確立了,我的身體卻因痛苦奮力而激蕩、不得輕安。然而由此升起的痛感,並不侵住於心。

『有天神見到我時便說:「沙門喬達摩死了。」又有天神說:「他還未死,正在死去。」又有天神說:「他既死了、又不曾死,他是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正是這般活著。」『我想:「我試修絕一切食。」卻有天神來對我說:「親愛的尊者,請勿修絕一切食。你若絕食,我們會把天食[天界養料]注入你的毛孔,你會靠它們活下來。」我想:「我若宣稱完全絕食,其時天神們卻在把天食注入我的毛孔,我是在妄語。」於是我說:「停止, 」要他們退下。

『我想:「我試修一次只食少量,一餐只食一掬——大豆湯、小豆湯、野豆湯、或豌豆湯。」於是我一次只食少量,一餐只食一掬——大豆湯、小豆湯、野豆湯、或豌豆湯。我的身體極度憔悴。四肢如藤莖竹節,只因進食過少。背如駝蹄……椎骨突起如珠串……肋骨畢現,如朽倉畢現之椽木……眼神暗淡、眼窩深陷,如深井之水,微有其光……頭皮皺縮,如青苦瓜受熱風之皺縮……前腹緊貼後背,手摩腹部,觸及脊背; 手摩脊背,則觸及腹皮……排尿排便時,我前撲倒地……我手摩肢體時,體毛因根部腐蝕,隨之脫落,只因進食過少。

『有人見到我時便說:「沙門喬達摩是黑人。」又有人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人,是褐色人。」又有人說:「沙門喬達摩非黑非褐,是金黃色人。 」我過去膚色清凈皎潔,如今衰褪至此,只因進食過少。」

『我想:「凡過往僧侶沙門苦修之劇痛、窒痛、錐痛,這已是極點,無有過之。凡未來僧侶沙門苦修之劇痛、窒痛、錐痛,這已是極點,將無過之。然而,以如此緊窒苦行,我仍不曾超越凡夫、修得聖者知見。可有另一條覺悟之路?」』

——MN36(中部)

正視怖畏驚駭

『我曾居住於園中祠堂、林間神龕、樹下靈祠等令人怖畏髮指之地。居住期間,或有野獸近前,或有鳥折棄樹枝,或有風吹落葉瑟瑟作聲,其時我想:「可是那怖畏驚駭迫來了?」接著又想:「我何以一逕等候怖畏? 我何不制服那怖畏驚駭,無論來者為何?」於是,在我經行時,怖畏驚駭迫來,我不站不坐不卧,繼續經行,直到制服那怖畏驚駭。在我站立時,怖畏驚駭迫來,我不行不坐不卧,繼續站立,直到制服那怖畏驚駭。在我端坐時,怖畏驚駭迫來,我不卧不站不坐,繼續端坐,直到制服那怖畏驚駭。在我橫卧時, 怖畏驚駭迫來,我不坐不卧不行,繼續橫卧,直到制服那怖畏驚駭。』

——MN4(中部)

摩羅來訪

『比丘們,摩羅不休不止地在你們身邊盤旋,[想著]「或許我可以藉眼獲得機會……或許我可以藉耳……鼻……舌……身獲得機會。也許我可以藉識獲得機會。」因此,比丘們,你們當善守根門[感官門戶]。』

——SN35.199(相應部)

我在尼連禪河邊,決意精勤,為成就解脫之安穩,勤修禪那。

納摩支(摩羅)

[1]

前來,道以同情: 『你灰敗枯藁,死期將近;

死亡已取走千分,你命懸一分。活下去吧,活著你可以善修福德。

梵行、火供將有多少福德,你何須如此一意精進?

精進之道難行、難為又難持。』 口說此偈,摩羅立於佛陀身前。

對摩羅此言,薄伽梵作答:『無慎之輩,邪惡者,無論你來此何意:我不需要哪怕絲毫福德,摩羅只配與求福德者交談。我有的是信念、刻苦、持恆、明辨,決意至此,你為何勸我活著?此風能把河流烤乾,我決意時,血焉能不 干? 膽汁、粘液隨血 乾涸,肌肉消損,心愈清明,念、慧、定愈堅強。住此證得終極之受

[2]

,於感官之樂心無欲求。看吧: 他清凈如此!感官之欲是你的先頭軍,第二支軍為不滿,第三軍為饑渴,第四軍稱作貪求,第五軍名為昏睡,第六軍為畏懼,第七軍稱作遲疑,你的第八軍是虛偽與頑固。以不當手段獲取利益、供養、名聲、地位,褒揚自我,貶低他人。那就是你的軍隊,納摩支,是你這黑暗者的強兵。懦夫抵擋不了你,勝者將得到至樂。我是攜孟加草之輩么

[3]

? 我唾棄性命,寧可戰死,決不敗中苟活有僧侶沙門覆沒於此處,他們不了解善修者之道。旌旗浩蕩,摩羅率兵乘騎而來,我挺身迎戰,願他們不能動撼我的陣地。天神征服不了你的軍隊,我會以明辨摧毀它,如以石擊毀未焙的泥罐。

我決心已定,念住已立,我將遊方各 國,教誨弟子,聽從我的教導,他們審慎、堅定,無視你的希冀,將到達無憂之境。』

摩羅滿懷悲哀,琵琶自脅下跌落,這個垂頭喪氣的生靈,就地消失不見。

——Snp3.2(小部經集)

原注:

[1]納摩支為摩羅別號。

[2]指禪那最高之舍境。

[3]孟加草,在古印度等同於白旗。一位自估有可能敗降的武士,通常攜孟加草參戰。戰敗時口銜該草卧地示降。佛陀在此表明他非是攜孟加草參戰之輩,他寧死不降。

他放棄苦行

『我想道:「記得有一次,我父親釋迦正行公事,我坐於涼爽的閻浮樹蔭下,接著——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心態——我進入、安住於初禪: 由遠離而生起了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那可是覺悟之道?」隨著該憶念,我意識到:「那是覺悟之道。」我想:「我為何畏懼無關乎感官之欲、無關乎非善巧素質的那種喜樂?」 我想:「我不再畏懼無關乎感官之欲、無關乎非善巧素質的那種喜樂,不過身體如此極度憔悴,是不易達到那種喜樂的。我何不 進攝些實食——米飯與粥湯。於是我進攝實食——米飯與粥湯。有五比丘一向事奉我,想著:「我們的沙門喬達摩若證得某個高等境界,會傳與我們。」然而,當他們見我進攝實食——米飯與粥湯時,便厭惡地離我而去,心想:「沙門喬達摩生活奢侈。他捨棄精進,退墮於奢溢。」

『於是,在進攝實食、恢復體力之後——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心態——我進入、安住於初禪: 由遠離而生起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隨著尋想與評估的平息,我進入、安住於第二禪那; 由沉靜而生起喜與樂,隨著尋想與評量的消退、覺知匯合起來——有了內在確定。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隨著喜的消退,我繼續處於舍離狀態,念住、警覺,身體敏感於樂。我進入、安住於第三禪那,對此聖者們宣告:「舍離、念住,他有了愉快的居處。」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隨著樂與痛的離棄——如先前喜與憂的消退一般——我進入、安住於第四禪那: 舍離(平等無偏)與念住達到純凈,既無樂、又無痛。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

——MN36(中部)

覺醒

他找到中道

『比丘們,有此兩極端,隱者[出家者]不可耽於其中——哪兩極? 於感官對象, 追求感官之樂:是低級、粗鄙、庸俗、非聖、無益的; 追求自虐: 是痛苦、非聖、無益的。比丘們,避此兩極端,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解脫]。

[八聖道]

『比丘們,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者——是什麼?正是 此八聖道: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思維、正見。比丘們,此為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

——SN56.11(相應部)

他洞悉三智

『當心這般入定、純凈、明亮、無瑕、無染、柔韌、可塑、穩定、不動搖時,我將它朝向宿世智。回顧我過去多少次的生命: 一生、二生……五生、十生……五十、一百、一千、十萬、多少劫宇宙收縮、多少劫宇宙擴張、多少劫宇宙收縮與擴張:「在其處我有如此名字、如此族姓、如此容貌。我的食物為這般、我的樂痛經歷為這般、我的命終為這般。從該境界死去後,我重生於彼處。在彼處,我也有如此名字、如此族姓、如此容貌。我的食物為這般、我的樂痛經歷為這般、我的命終為這般。從該境界死去後,我重生在此處。」 如此,我回憶著宿世的形式與細節。

『這是那一夜初更里我證得的初智。對一位審慎、精勤、決意者,無明摧毀、智識升起; 黑暗摧毀、光明升起。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

『當心這般入定、純凈、明亮、無瑕、無染、柔韌、可塑、穩定、不動搖時,我將它朝向有情的生 死智。我以清凈、超人的天眼,察看有情的死亡與重生,明辨他們如何各隨其業,有尊卑、美醜、福禍:「這些有情——擁有身、語、意的惡業,辱罵聖者,持妄見、在妄見影響下行動(造業]——身壞命終時,現於惡趣、惡界、低等域界、地獄。然而,這些有情——擁有身、語、意的善業,不曾辱罵聖者,持正見,行動受正見影響——身壞命終時,現於善趣、天界。」 如此,我以清凈、超人的天眼,察看有情的死亡與重生,明辨他們如何各隨其業,有尊卑、美醜、福禍。

『這是那一夜中更里我證得的第二智。對一位審慎、精勤、決意者,無明摧毀、智識升起; 黑暗摧毀、光明升起。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

『當心這般入定、純凈、明亮、無瑕、無染、柔韌、可塑、穩定、不動搖時,我將它朝向漏盡智。我如實分辨:「此為苦……此為苦因……此為苦的止息……此為苦的止息之道……此為漏……此為漏因……此為漏的止息……此為漏盡之道。」如此知、如此見,我的心即從感官欲漏中解脫、從有生之漏中解脫、從無明之漏中解脫。隨著解脫,有此智:「解脫了。」我有明辨:「生已終止,梵行已成,不再有為於世。」

『這是那一夜後更里我證得的第三智。對一位審慎、精勤、決意者,無明摧毀、智識升起; 黑暗摧毀、光明升起。然而如此升起的愉悅感並不侵住於心。』

——MN36(中部)

無上覺醒

無上覺醒

為追求築房者,

我遊盪於多少輪重生,

無獎償、無休止,

重生苦、一次次。

築房者,你已被看穿!

你再也不能築房。

你的房櫞被毀、棟樑被摧,

心已證無為、終結渴求。

中譯註: 據論藏,此偈之中,房指輪迴中的個體; 築房者指渴求; 房椽指貪; 棟樑指無明。

——Dhp153-4 (法句經)

他成為如來

『如來對世間已徹底覺悟。如來已脫離世間。如來對世間之起源已徹底覺悟。如來對世間之止息已徹底覺悟。如來已實現了世間的止息。如來對世間的止息之道已徹底覺悟。如來已長養了世間的止息之道。』

『凡此世間一切——與其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平民——如來已見、已聞、已感受、已認知、已達到、已證得、已用心思索、對之徹底覺悟。因此,他被稱為如來。』

『從如來 (Tathagata)徹底覺醒、達到正自覺醒之夜起,直到他徹底涅盤(解脫)、達到無餘般涅盤那夜為止,凡如來所言、所論、所釋,皆如是 (tatha)無它[真實無偏]。因此,他被稱為如來。』

『如來是行如 (tathaa)其所言教者,是言教如其所行者。因此,他被稱為如來。』

『在此世間——有其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平民——如來乃是不可征服的征服者、見一切者、大神通力者。因此,他被稱為如來。』

——Iti112(如是語)

覺醒之後

佛陀探索因果緣起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新近自證覺醒,住於優樓毗羅村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蔭下; 他在菩提樹蔭下連坐七日,感受著解脫的喜樂。七日末出該定境,在後夜裡,密切專註正序與倒序的緣起過程,即:

有此,則有彼,

從此的升起,來彼的升起。

無此,則無彼,

從此的止息,來彼的止息。

換言之:

緣[以為先決條件]無明, 來造作[行]。緣造作,來意識。緣意識,來名色。緣名色,來六處六種感官媒介]。緣六處,來接觸。緣接觸,來感受。緣感受,來渴求。緣渴求,來執取/維持。緣執取/維持,來有。緣有,來生。緣生,則老,病,死,憂、哀、痛、悲、慘來運作。若大一堆苦迫緣此而起。

接下來,從該無明不留余跡的消退、止息,來造作的止息。緣造作的止息,來意識的止息。緣意識的止息,來名色的止息。緣名色的止息,來六種感官媒介的止息。緣六種感官媒介的止息,來接觸的止息。緣接觸的止息,來感受的止息。緣感受的止息,來渴求的止息。緣渴求的止息,來執取/維持的止息。緣執取/維持的止息,來生的止息。緣生的止息,來老、死、憂、哀、痛、悲、慘的全部止息。若大一堆苦迫緣此止息。

接著,意識到那件事的重要性,薄伽梵當時大聲道:

『婆羅門精勤、專註——

諸現象[諸法]對他清晰起來。

他屹立著,使摩羅之軍改道而行,

如太陽照亮天空。』

——Ud1.3(自說經)

他想: 我應敬誰為師?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新近自證覺醒,住於優樓毗羅村尼連禪河邊羊倌的榕樹腳下。在他獨自隱居時,覺知中升起此念:『人若無所崇敬、依止,則會有苦。那麼有哪位僧侶、沙門,我可以依止、崇敬、尊敬他?』

接著,他想到: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戒德蘊。然而,在這個有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族、平民的世間,我見不到另一位僧侶、沙門,比我更有具足的戒德,使我得以依止、崇敬、尊敬他。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定力蘊……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明辨蘊……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解脫蘊……

『我若依止另一位僧侶、沙門,崇敬、尊敬他,將是為著完善一個尚未完善的解脫知見蘊。然而,在這個有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族、平民的世間,我見不到另一位僧侶、沙門,比我更有具足的解脫知見,使我得以依止、崇敬、尊敬他。

『我何不依止我完全覺悟的此法,崇敬、尊敬它?』

此時,梵天沙巷婆提[娑婆世界主梵天]以自己的覺知,識得薄伽梵(佛陀)覺知中的此念——如壯漢伸臂、曲臂一般——消失於梵天界,出現在薄伽梵(佛陀)面前。他整理上衣袒露一肩、合掌於心前向薄伽梵(佛陀)施禮,對他說:『正是如此,薄伽梵! 正是如此,善逝者! 過去那些阿羅漢、正自覺醒者——他們也正是依止此法本身,崇敬、尊敬它。未來那些阿羅漢、正自覺醒者——他們也將依止此法本身,崇敬、尊敬它。請薄伽梵,當世的阿羅漢、正自覺醒者,依止此法本身,崇敬、尊敬它吧。』

——SN6.2(相應部)

他想: 我是否傳法?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新近自證覺醒,住於優樓毗羅村尼連禪河邊羊倌的榕樹腳下。在他獨自隱居時,覺知中升起此念:『我所證此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寧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然而,這一代[有情]耽樂於執取、興奮於執取、享受執取。對耽樂於執取、興奮於執取、享受執取的一代來說,見這等真相——即: 此/彼之因果與緣起——則難矣。見這等境界——即: 對一切造作的消解、一切集取的放棄、渴求的終結; 無欲、止息; 解脫——也難矣。我若傳授此法,若他人不能領悟,將於我疲憊、於我困擾。』

其時,薄伽梵(佛陀)想到這段以往未言、未聞的偈句:

『以我自證之艱難,傳法莫如放棄。

為嗔怒、慾望制服者,此法殊難證悟。

『奧妙、精微、難見、深刻、逆潮流而行,

耽於慾望、蔽於黑暗者,此法不可得見。』

隨著薄伽梵(佛陀)如此思維,其心傾向安住自在,無意傳法。

此時,梵天沙巷婆提以自己的覺知,識得薄伽梵(佛陀)覺知中的此念,想道:『世界即將淪喪! 世界即將毀滅! 如來、阿羅漢、正自覺醒者的心傾向安住自在,無意傳法!』於是——如壯漢伸臂、曲臂一般——梵天沙巷婆提從梵天界消失,出現在薄伽梵面前。他整理上衣袒露一肩、合掌於心前,向薄伽梵施禮,對他說:『世尊,請薄伽梵(佛陀)傳法! 請善逝者傳法! 有情之中,有眼內僅存些許塵垢者,因未聞法,正在衰退。會有能解法義者。』

…… 理解了梵天的懇請,出於對有情的慈悲,薄伽梵於是以覺者之眼觀世間。如此觀時,他看見了有情之中那些眼內僅存些許塵垢者與眼中多有塵垢者、根器敏銳者與根器遲鈍者、素養良好者與素養敗壞者、易教者與難教者,他們當中有的懂得另一世間的恥辱與危險。正如池中的藍蓮、紅蓮、白蓮,有的蓮——生長於水中——不出水面,浸於水中繁茂; 有的則出立於水,不為水沾染——同樣地,薄伽梵以覺者之眼觀世間。如此觀時,他看見了有情之中那些眼內僅存些許塵垢者與眼中多有塵垢者、根器敏銳者與根器遲鈍者、素養良好者與素養敗壞者、易教者與難教者,他們當中有的懂得另一世間的恥辱與危險。

…… 梵天沙巷婆提心想:『薄伽梵(佛陀)已允傳法,』於是對薄伽梵(佛陀)頂禮、右繞後,就地消失。

——SN6.1(相應部)

他想: 我先傳法予誰?

『我想:「我應先向誰傳法? 誰將迅速領悟此法?」接著我想到:「這阿羅羅-迦羅摩有智慧、優異、聰穎。長久以來他的眼內僅有些許塵垢。我何不先向他傳法? 他將迅速領悟此法。」其時,有天神來對我說:「世尊,阿羅羅-迦羅摩七日前死矣。 」我內心升起知見:「阿羅羅-迦摩羅七日前已死。」我想:「阿羅羅-迦羅摩損失甚巨。他若聽聞此法,本可迅速領悟。」

『我想:「我應先向誰傳法? 誰將迅速領悟此法?」 接著我想到:「這郁陀伽-羅摩弗有智慧、優異、聰穎。長久以來他的眼內僅有些許塵垢。我何不先向他傳法? 他將迅速領悟此法。」其時,有天神來對我說:「世尊,郁陀伽-羅摩弗昨夜死矣。」我內心升起知見:「郁陀伽-羅摩弗昨夜已死。 」我想:「郁陀伽-羅摩弗損失甚巨。他若聽聞此法,本可迅速領悟。』

『我想:「我應先向誰傳法? 誰將迅速領悟此法?」 接著我想到:「在我精進苦修之時,那五比丘曾事奉於我、饒益於我。我何不先向他們傳法?」接著我想:「那五比丘今居何處?」我以清凈、超人的天眼,看見他們住于波羅那斯仙人墜的鹿野苑。

『於是,在優樓毗羅住夠後,我出發遊方,漸次往波羅那斯行去。順命派的郁婆迦在伽耶與覺醒地之間的路上看見我,看見時,他對我說:「賢友,你諸根清澈、膚色皎潔。你從誰出家? 你以誰為師? 你樂住於誰的法?」

『言畢,我對順命派的郁婆迦答以此偈:

「我已戰勝一切,覺知一切,

我不著一切染,捨棄一切,

我已滅盡渴求,證得徹底解脫:

正自覺醒後,我該稱誰為師?我無師尊,無類可尋;人天世界,無有匹敵。

因為我是阿羅漢,是無上導師,

我自證覺醒,清涼、解脫。

我將前往喀西城,轉起法輪,

我將在趨向盲目的世間,擊起不死之鼓。」

「賢友,據你所言,你必定是位無上勝者。」

「所謂勝者乃是如我一般,證得心漏之終結者。

我已制服了邪惡素質,因此郁婆迦,我是勝者。」』

『言畢,郁婆迦說:「賢友,但願如此。」』——他搖搖頭,走上旁道,離去了。

『接著,我漸次遊方,到達波羅那斯仙人墜的鹿野苑,來到五比丘居住地。他們看見我從遠處走來,看見後,相互約定說:「賢友們,沙門喬達摩來了: 他生活奢侈、捨棄精進、退墮於奢溢。他不值得頂禮、站立迎接、或接其衣缽。不過仍可敷座,他若願意,可以坐下。」然而,我走近時,他們不能夠自守其約。一位起立恭迎、接過我的衣缽; 一位敷座;另一位備洗足水。然而他們直呼我名,並稱我為「友」。

『於是我對他們說:「勿對如來直呼其名,或稱其為「友 」。賢友們,如來是阿羅漢、正自覺醒者。賢友們,注意聽: 我已證得不死之法。我將為你們傳法,我將為你們說法。遵教修行,你們不久即會達到、安住於梵行生活的殊勝目標——族姓子[善男子]為此離俗正當出家——即時即地自知親證。』

『言畢,五比丘答:「以那等修持、那等舉止、那等苦行,你未曾證得任何超人境界、任何堪稱聖者的殊勝知見。那麼你如今——生活奢侈、捨棄精進、退墮於奢溢——又如何能證得任何超人境界、任何堪稱聖者的殊勝知見?」

『言畢,我對他們答道:「比丘們,如來並未生活奢侈、並未捨棄精進、並未退墮於奢溢。賢友們,注意聽: 我已證得不死之法。我將為你們傳法,我將為你們說法。遵教修行,你們不久即會達到、安住於梵行生活的殊勝目標——族姓子為此離俗正當出家——即時即地自知親證。』

『第二次……第三次,五比丘對我說:「以那等修持、那等舉止、那等苦行,你未曾證得任何超人境界、任何堪稱聖者的殊勝知見。那麼你如今——生活奢侈、捨棄精進、退墮於奢溢——又如何能證得任何超人境界、任何堪稱聖者的殊勝知見?」

『言畢,我對五比丘答道:「你們記得我過去可曾以此種方式說話?」』

『尊者,未曾。』

『比丘們,如來並未生活奢侈、並未捨棄精進、並未退墮於奢溢。賢友們,注意聽: 我已證得不死之法。我將為你們傳法,我將為你們說法。遵教修行,你們不久即會達到、安住於梵行生活的殊勝目標——族姓子為此離俗正當出家——即時即地自知親證。』

『如此我說服了他們。』

——MN26(中部)

轉法輪

佛陀的初次說法:對五名苦行沙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波羅那斯仙人墜的鹿野苑。在那裡,薄伽梵對五眾比丘說:

『比丘們,有此兩極端,隱者[出家者]不可耽於其中——哪兩極? 於感官對象, 追求感官之樂:是低級、粗鄙、庸俗、非聖、無益的; 追求自虐: 是痛苦、非聖、無益的。比丘們,避此兩極端,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解脫]。

[八聖道]

『比丘們,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者——是 什麼?正是 此八聖道: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思維、正見。比丘們,此為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

[四聖諦]

『比丘們,此為苦聖諦:生苦、老苦、死苦;憂、哀、痛、悲、慘苦;與 不愛者共處苦、與愛者離別苦、所求不得苦:簡言之,五取蘊苦。

『比丘們, 此為苦因聖諦:[苦因是:]造作再生的渴求——帶著貪與喜、於處處耽享——正是: 對感官之欲的渴求、對有生的渴求、對無生的渴求。

『比丘們,此為苦止息之聖諦:對該渴求的無餘離貪、止息、舍離、棄絕、解脫、放開。比丘們,這是苦 止息之聖諦:對該渴求不留余跡的消退、止息、出離、放棄、解脫、放下。

『比丘們,這是滅苦之道聖諦:正是這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對於四聖諦的責任]

『我對前所未聞之法,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此為苦聖諦」……「此苦聖諦需深解」……「此苦聖諦已深解」。

『我對前所未聞之法,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此為苦因聖諦」……「此苦因聖諦需斷棄」……「此苦因聖諦已斷棄」。

『我對前所未聞之法,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此為苦的止息聖諦」……「此苦的止息聖諦需直證」……「此苦的止息聖諦已直證」。

『我對前所未聞之法,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此為苦的止息之道聖諦」……「此苦的止息之道聖諦需直證」……「此苦的止息之道聖諦已直證」。

[十二輻法輪]

『比丘們,只要我對此四聖諦之三 轉十二相的如實知見尚不純凈,比丘們,我未在有天神摩羅梵天、 沙門婆羅門、貴族平民的宇宙間宣稱己直覺此無上正自覺醒。然而,一旦我對此四聖諦之三 轉十二相的如實知見真正純凈,比丘們,我即在有天神摩羅梵天、 沙門婆羅門、貴族平民的宇宙間宣稱己直覺此無上正自覺醒。我內心升起此知見: 「我的解脫不可動搖。此為最後一生。今不再有生。」』

[聖僧伽的誕生]

此為薄伽梵(佛陀)所說。五眾比丘對薄伽梵(佛陀)之說隨喜、心悅。 在此解說期間,尊者喬陳如升起了無塵、無 垢的法眼:「凡有 緣起者,皆趨止息。」[凡緣起之法,皆為止息之法]

[法輪轉起]

薄伽梵(佛陀)轉法輪之際,地神們大呼:『 在波羅那斯仙人墜的鹿野苑,薄伽梵轉起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天神摩羅梵天、宇宙中任何者,皆不能阻止。』 聞地神之呼聲,四大王天們大呼……三十三天的天神……夜摩天的天神……兜率天的天神……化樂天的天神……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梵眾天們大呼:『 在波羅那斯仙人墜的的鹿野苑,薄伽梵(佛陀)轉起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宇宙中任何者,皆不能阻止。』 

於是,那時刻、那瞬間,呼聲直達梵天界。此十千宇宙在抖動、顫動、震動,一道大無量光出現在宇宙間,勝於天神的燦爛。

其時,薄伽梵(佛陀)大聲道: 「喬陳如真悟了? 喬陳如真悟了。」 故此,尊者喬陳如得名: 阿念-喬陳如[覺悟的喬陳如]。

——SN56.11(相應部)

第二次說法(關於非我相): 此後世上有了六位阿羅漢 ……

『因此,比丘們,一切色身[色],無論屬於過去、未來、當下; 內在、外在; 粗糙、細微; 平凡、崇高; 遠、近: 必須以正確的明辨[正慧]把每一個色身如實看成:「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自己。這不是我的存在特點[定義我的特徵]。」

『一切感受[受]……

『一切辨識[想]……

『一切造作[行]……

『一切意識[識],無論屬於過去、未來、當下; 內在、外在; 粗糙、細微; 平凡、崇高;遠、近: 必須以正確的明辨把每一種意識如實看成: 「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自己。這不是我的存在特點。」

『如此看待時,聖者的多聞弟子便疏離[厭離,不再熱衷於]色身 、疏離感受、疏離辨識、疏離造作、疏離意識。疏離了,他達到無欲。借著無欲,他徹底解脫。隨著徹底解脫,有智識:「徹底解脫了。」他辨知:「生已終止。梵行已圓滿。任務已完成。不再有為於世[在世間不再余有可修之內容,不後受有]。」』

那就是薄伽梵(佛陀)所說。比丘們對他的話隨喜、心悅。並且在這段講解進行期間,五位比丘的心智,亦由不再執取[不再維持],徹底解脫於漏。

——SN22.59(相應部)

阿羅漢與佛陀的區別何在 ?

[佛陀:]『那麼,一位正自覺醒者與一位明辨解脫[慧解脫]的比丘之間,有何等不同、何等差異、何等區別?』

[一群比丘:]『世尊,對我們來說,所受的教導以薄伽梵為其根源、為其指南、為其仲裁。善哉薄伽梵若能親自解說。聽聞薄伽梵之言,比丘們將會牢記。』

『既如此,比丘們,注意聽,我來解說。』

比丘們答:『世尊,請說。』

薄伽梵(佛陀)說:『是如來——阿羅漢、正自覺醒者——造就以往未造就之道、開闢以往未開闢之道、指明以往未指明之道。他懂得這條道、精通這條道、擅長這條道。他的弟子們,如今隨著他沿這條道而行,便擁有了這條道。』

『一位正自覺醒者與一位明辨解脫的比丘之間,正是有這等不同、這等差異、這等區別。』

——SN22.58(相應部)

四十五年的教化

他的教導一貫實用 ,包括了基本的禮儀……

『一位比丘如何才算通曉聚會?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了解聚會:

「這是貴族武士的聚會;這是僧侶的聚會;這是家主的聚會;這是沙門的聚會;在這裡,他應該這般對待他們、這般站、這般坐、這般發言、這般靜默。」他若是不了解聚會——「這是貴族武士的聚會;這是僧侶的聚會;這是家主的聚會;這是沙門的聚會;在這裡,他應該這般對待他們、這般站、這般坐、這般發言、這般靜默。」——就不能說他通曉聚會。正因為他的確了解聚會——「這是貴族武士的聚會;這是僧侶的聚會;這是家主的聚會;這是沙門的聚會;在這裡,他應該這般對待他們、這般站、這般坐、這般發言、這般靜默。」——才能說他通曉聚會。這才是一位通曉法、通曉法義、通曉自己、通曉節制、通曉時間、通曉聚會的人。

——AN7.64(增支部)

……如何對待父母

奉養父母、

照顧妻兒、

行事周全:

這是至高的吉祥。

——Snp2.4(小部經集)

母親與父親對全家有慈悲心,

堪稱梵天、第一位導師,

值得子女贈送禮物。

因此智者應當禮敬他們,

以飲食、衣物、卧具供養他們,

為他們塗膏、沐浴、洗足。

智者如此奉養父母,

即刻與來世受到褒揚,

死後在天界有喜樂。

——Iti4(如是語)

……講授布施的價值

『何為布施的寶藏? 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覺知已洗清了慳吝之染,居於家中、慷慨、廣施、樂於寬宏大度、回應所求、樂於供養缽食。此謂布施的寶藏。』

——AN7.6 (增支部)

……講授戒德的價值

『何為戒德的寶藏? 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戒殺生、戒偷盜、戒不當性事、戒謊言、戒趨向失慎的醉品。比丘們,此謂戒德的的寶藏。』

——AN7.6 (增支部)

……道德操行的果報

隨著心意端正、言語端正、身業端正,

此地一位多聞者、行福德者,

此生如此短暫,

身壞命終時有明辨,往天界重生。

——Iti3(如是語)

……一切感官欲樂,甚至天界之樂的過患

『有此情形,某人自己不離衰老,意識到不離衰老的過患,去尋求那遠離軛制、不老、無上的安穩——涅盤[解脫]。他自己不離疾病,意識到不離疾病的過患,去尋求那遠離軛制、無病、無上的安穩——涅盤。他自己不離死亡,意識到不離死亡的過患,去尋求那遠離軛制、不死、無上的安穩——涅盤。他自己不離雜染,意識到不離雜染的過患,去尋求那遠離軛制、無染、無上的安穩——涅盤。

——AN4.252(增支部)

……出離的價值

『看見了感官之樂的過患後,我探索該主題; 在理解了出離的果報後,我使自己熟悉它。我的心急於出離,視出離為寧靜,趨向自信、穩步、堅定。接下來,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的心態,我進入、安住於第一禪那:從遠離中升起了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

——AN9.41(增支部)

……四聖諦

『比丘們,是因為未曾證悟、未曾洞見四聖諦,我與你們,才經歷著、進行著這個漫長的生死輪迴。 哪四諦? 是 dukkha聖諦、dukkha 之因聖諦、 dukkha 的止息聖諦、dukkha的止息之道聖諦。但是比丘們,如今這些聖諦已經證悟、徹悟,對存在的渴求斬斷了、重新緣起之因摧毀了、不再有新的緣起。』

——DN16 (長部)

……簡言之,佛陀教導了通往涅盤——真正而持久之樂的道路

『有那麼一個維度,其中既無地、亦無水、無火、無風; 既無空無邊處、亦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 既無此世、也無來世、無日、無月。我說有,有不來、不去、不住; 不生、不滅; 無立足點、無基地、無維持[指心智客體]。這,正是苦的終結。』

——Ud8.1( 自說經)

『無論過去、現在,我講的只是,苦[dukkha]與苦的止息。』

——SN22.86(相應部)

佛陀舉世無雙

他坐下後,[衛兵目犍連]對尊者阿難說:『阿難大師,是否有一位比丘,擁有阿羅漢、正自覺醒者喬達摩大師的所有一切素質?』

『不,婆羅門,沒有任何比丘, 擁有阿羅漢、正自覺醒者喬達摩大師的所有一切素質。因為薄伽梵(佛陀)乃是造就未 造就之道者、開闢未開闢之道者、解說未解說之道者,是懂得這條道者、精通這條道者、擅長這條道者。他的弟子們,如今隨著他沿這條道而行,便擁有了這條道。』  

——MN108(中部)

……他的聲名傳播開來

『聽說有一位名為喬達摩的比丘,從釋迦族出家的釋迦之子,帶領一大群比丘僧團,在拘薩羅國遊方,到薩羅來了。關於喬達摩大師,流傳著這樣的好名聲。「他確是一位阿羅漢、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薄伽梵。他親證了法,之後在這個有 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僧侶與王者平民的世界上宣講; 他解說的法義,始善、中善、後善; 他講述的梵行,在細節與要義上,圓滿具足、清凈非凡。去見這樣的阿羅漢是件善事。」』

——MN41(中部)

他四處遊方 ,向來自各個種姓階級、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說法

『我記得曾前往幾百次剎帝力聚會……幾百次婆羅門聚會……幾百次家主聚會……幾百次沙門聚會……』

——MN41 (中部)

一時薄伽梵(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樹給孤獨精舍。其時,如法優婆塞率五百優婆塞往詣薄伽梵(佛陀)。近前後頂禮,坐於一邊。坐下後,如法優婆塞對薄伽梵(佛陀)說道……

——Snp2.14(小部經集)

……包括居士

拘利揚人長脛[原注:又名虎爪]往詣薄伽梵(佛陀),到達時頂禮,坐於一邊。坐下後對薄伽梵說:『我們身為居家人,享受感官之樂、生活於成群的妻兒之間、享用喀西布料與檀香、飾以花環香水油膏、受用金銀。願薄伽梵對我們這些人傳法,使我們的此生有幸福與安寧,使我們的來世有幸福與安寧。』

[薄伽梵(佛陀)說:] 『虎爪,這四種素質,使居家人此生趨向幸福與安寧。哪四種?主動性具足、警戒心具足、可敬的友誼[親近善知識]、維持生計平衡。

何謂主動性具足? 有此情形,一位居家人,凡所操生計——務農、經商、牧牛、箭術、王家隨從、或其它手藝——靈巧、不倦地鑽研,對該技藝有明辨,足以擔當、勝任。此謂主動性具足。

何謂警戒性具足? 有此情形,一位居家者有正當財產——來路正當,來自他的主動性、奮鬥、努力,以臂力積攢、以汗水掙得——他帶著警戒,設法保護它,[想著:]「我的這宗財產,如何不讓國王、盜賊奪走、不讓火燒盡、不讓水沖走、不讓恨心子孫拿走?」此謂警戒性具足。

何謂可敬的友誼?有此情形,一位居家人,無論住哪個村鎮,去親近戒德高嚴的家主或家主之子,長幼不拘。與他們談話,邀他們討論。他效仿信念具足者、也達到信念具足,效仿戒德具足者、也達到戒德具足,效仿布施具足者、也達到布施具足,效仿明辨具足者、也達到明辨具足。此謂可敬的友誼。

何謂維持生計平衡? 有此情形,一位居家人,了解他的財產的收入與支出,維持生計平衡,既不鋪張、也不小氣,[心想:]「這樣做,我的收入超過支出,我的支出不超過收入。」正如一位過磅者或其學徒,在執秤時,了解:「它下傾如許,上翹如許,」同樣地,一位居家人,對他的財產的收入與支出,維持生計平衡,既不鋪張、也不小氣,[心想:]「這樣做,我的收入超過支出,我的支出不超過收入。」假若一位居家人收入少,卻維持豪華的生活,關於他將會有謠言:「這位族人吞噬他的財產,如一位食果樹者[原注: 論藏指搖落多於飽食之果者]。 」假若一位居家人收入多,卻維持困苦的生活,關於他將會有謠言:「這位族人將死於饑饉。」不過,當一位居家人了解他的財產的收入與支出,維持生計平衡,既不鋪張、也不小氣,[心想:]「這樣做,我的收入超過支出,我的支出不超過收入,」此謂維持生計平衡。

耗盡財富有這四種方式: 墮落於性事、墮落於飲酒、墮落於賭博、與惡人作朋友、夥伴、同儕。正如一座有四個入口、四個出口的大儲水池,有人關閉入口、打開出口、又無天降陣雨,池水只會耗盡,不會上升。同樣,此為耗盡財富的四種方式: 墮落於性事、墮落於飲酒、墮落於賭博、與惡人作朋友、夥伴、同儕。

積累財富有這四種方式: 不墮落於性事、不墮落於飲酒、不墮落於賭博、與善知識作朋友、夥伴、同儕。正如一座有四個入口、四個出口的大儲水池,有人打開入口、關閉出口、又有天降陣雨,池水只會上升,不會耗盡。同樣,此為累積財富的四種方式: 不墮落於性事、不墮落於飲酒、不墮落於賭博、與善知識作朋友、夥伴、同儕。

『虎爪,這四種素質,使居家人此生趨向幸福與安寧。

這四種素質,使居家人來世趨向幸福與安寧。哪四種? 信念具足、戒德具足、布施具足、明辨具足。

『何謂信念具足? 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有信念,堅信如來的覺醒:「薄伽梵真是一位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薄伽梵。此謂信念圓滿。」

『何謂戒德具足?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離殺生、離偷盜、離不當性事、離妄語、離導致失慎的醉品。此謂戒德具足。

『何謂布施具足?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他的覺知已經洗清了慳吝之染、居於家中、慷慨大方、寬宏大度、有求必應、樂於供養缽食。此謂布施具足。

『何謂明辨具足?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有明辨,擁有了對生與滅的明辨——尊貴、透徹、趨向苦的正確止息。此謂明辨具足。

『虎爪,這四種素質,使居家人來世趨向幸福與安寧。』

——AN8.54(增支部)

……比丘

我聽說有一次,薄伽梵住在迦毗羅衛大森林裡的釋迦人之中,同住的還有一大群比丘僧團,約五百名比丘,全是阿羅漢……

——DN20(長部)

……麻瘋病者

接著,薄伽梵(佛陀)以他的覺知包容了全體在場者的覺知後,自問 :『現在,這裡有誰能理解法?』 他看見麻瘋病者蘇巴菩達坐在人群之中,看見他時,他想: 『此人能理解法。』 於是,針對麻瘋病者蘇巴菩達,他作了一場循序漸進的開示,即,一段布施說,一段戒德說,一段天界說; 他宣講了感官之欲的過患、降格、退敗,以及出離的果報。接著,他見麻瘋病者蘇巴菩達的心已預備、可塑、五蓋祛除、提升、明亮,便作了一場諸覺者特有的法義開示,即:苦、苦因、苦的止息、苦的止息之道。如無垢、潔凈之布得以善吸染料,同樣地,麻瘋病者蘇巴菩達正端坐原地,即升起內在無塵、無垢的法眼:『凡 緣起者,皆趨向止息。』

——Ud5.3(自說經)

……國王們

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於日中往詣薄伽梵,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薄伽梵對他說:『大王日中由何處前來?』

『世尊,我方才正忙碌於那些耽溺於王權、沉迷於感官欲樂、穩坐江山、一統天下、頭塗油膏的剎帝力們所慣常忙碌的朝廷事務。』

『大王你以為如何? 假定有一位可信可靠之人從東面來見你,到達後說: 「啟稟大王,我從東面來。我在那裡看見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正朝這邊壓過來,一路碾碎所有生靈。請您即刻決策。」接著第二個人從西面來……接著第三個人從北面來……接著第四個人從南面來,到達後說: 「啟稟大王,我從南面來。我在那裡看見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正朝這邊壓過來,一路碾碎所有生靈。請您即刻決策。」陛下,假定此等巨大的災難將臨,此等可怕的人命毀滅將至——既然人生如此難得——你該當如何?』

假若此等巨大的災難將臨,此等可怕的人命毀滅將至——既然人生如此難得——除了如法而活、端正而活,行善巧之業、福德之業,又能如何?

『大王,我告訴你,大王,我知會你: 老與死正朝你碾壓過來。當老與死朝你碾壓過來時,大王,你該當如何?

『世尊,當老與死朝我碾壓過來時,除了如法而活、端正而活,行善巧之業、福德之業,又能如何?』

……

『正是如此,大王! 正是如此,大王! 當老與死朝你碾壓過來時,除了如法而活、端正而活,行善巧之業、福德之業,又能如何?』

——SN3.25(增支部)

……賤民

我的種姓低賤,生活窮困,幾近無食;

我的職業低賤: 神龕上的敗花,由我回收棄置。

人們厭惡我、鄙視我、毀謗我,

我心卑微,對眾人恭敬聽命。

後來我見到那位正自覺者,身後跟隨著一隊比丘,

那位偉大的英雄、摩羯陀的至尊,走入城內。

我撇下擔子,近前行禮,

他,這位至高者,出於慈悲,專為我停步。

在師尊足下禮敬後,我立於一邊,

請求這位有情之至尊,准我出家。

慈悲的師尊,同情全世界,他說:

『善來,比丘,』那便是對我的正式接納。

我獨居野外、不懈不怠,奉行師言,一如勝者對我的教導。

在前夜,我回憶起前世諸般;

在中夜,我升起清凈的天眼;

在後夜,那大堆的黑暗潰散。

暗夜終結,旭日復歸,

因陀羅與梵天前來向我致敬:

『禮敬您啊,人中之強,禮敬您啊,至高之士,

終結了心漏,親愛的尊者,您值得應供。』

——Thag12(長老偈)

……其它精神傳統的求道者

拘利揚人之子牛行者普那與裸身的狗行者塞尼耶,往詣薄伽梵。牛行者普那對薄伽梵行禮後,坐於一邊; 裸身的狗行者塞尼耶與薄伽梵互致問候,交換禮貌友好的言辭後,如狗一般捲曲身體,也坐於一邊。

牛行者普那坐下後,問薄伽梵(佛陀):『尊者,這位裸身狗行者塞尼耶行難行之事: 食物棄置於地他才受用。長久以來他行持、修持狗行。他的趣向為何? 他的未來命運為何?

『夠了,普那,到此為止,勿再問我。』

第二次……第三次,牛行者問薄伽梵:『尊者,這位裸身狗行者塞尼耶行難行之事: 食物棄置於地他才受用。長久以來他行持、修持狗行。他的趣向為何? 他的未來命運為何?』

『好吧,普那,既然我以「夠了,普那,到此為止,勿再問我,」仍不能勸止你,那麼我為你解答。』

『普那,在此有一人完全無保留地修持狗的習慣、他完全無保留地修持狗的心性、他完全無保留地修持狗的行為。修成後,身壞命終時,他投生於狗群中。不過,他若有此見:「憑此戒德、苦行、梵行,我將成為某大神、或者成為某小神,那是妄見。我說,持妄見者有兩個趣向: 地獄界與畜生胎內。因此,普那,假若他的狗行具足,這將引導他投生狗群; 否則,他將墮地獄。』

——MN57(中部)

……還有天神

『……幾百次四大王天的天神聚會……幾百次三十三天的天神聚會……幾百次摩羅隨從的聚會……幾百次梵天聚會。我曾在那裡與他們同坐、說示、對談……』

——MN41(中部)

佛陀教導他的親屬,包括兒子羅睺羅

『摒棄使心入迷、愉悅的五種感官之樂,隨信念出家,成就苦的終結。

『親近善友; 擇偏遠僻靜處隱居; 節制飲食; 衣袍、食物、藥品、居處——這些物品不要貪求; 不要成為返回世間者; 如律修練,約束、控制五種感官。

『修身念處,連續培養對色身的無欲。避開與愛欲相連的美麗標記; 藉修不凈觀,培養入定、自在之心。

『禪定於無相,滅除自滿。藉透視與摧毀自滿,你將安住於至高的寧靜。』

薄伽梵如此反覆教誡羅睺羅。

——Snp2.11(小部經集&>)

……繼母大愛道-喬達彌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住在毗舍離大森林裡的尖頂堂。其時大愛道-喬達彌往詣薄伽梵,近前頂禮後,立於一邊。站立時,對他說:『善哉尊者若能為我簡要說法,使我從薄伽梵處聞法後,得以獨自安住、退隱、警覺、精勤、決意。』

『喬達彌,你了解的素質(dhammas)中,「這些素質趨向欲求、非趨無欲;趨向束縛、非趨解縛;趨向堆積、非趨褪脫;趨向自大、非趨謙虛;趨向不滿、非趨滿足;趨向糾纏、非趨退隱;趨向懶惰、非趨勤奮;趨向沉贅、非趨輕鬆」: 你可以確認「此不是法 (Dhamma),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

『至於你了解的素質中,「這些素質趨向無欲、非趨欲求;趨向解脫束縛、非趨束縛;趨向褪脫、非趨堆積;趨向謙虛、非趨自大;趨向滿足、非趨不滿;趨向退隱、非趨糾纏;趨向勤奮、非趨懶惰;趨向輕鬆、非趨累贅」: 你可以確認「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

那就是薄伽梵(佛陀)所言。大愛道-喬達彌對薄伽梵之言隨喜、心悅。

——AN8.53(增支部)

……他輔導表兄弟難陀成就阿羅漢果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樹給孤獨精舍。其時尊者難陀——薄伽梵(佛陀)的兄弟、他的姨母之子——對一大群比丘說:『賢友們,我不樂於梵行生活,我不能忍受梵行生活。我將放棄修行,恢復俗家生活。』

於是薄伽梵(佛陀)囑咐某位比丘:『來,比丘。以我的名義去找難陀,說:「賢友,師尊喚你。」』

該比丘答:『遵命,世尊。』於是去見難陀,到達後說:『賢友,師尊喚你。』

尊者難陀答:『遵命,賢友。』 於是他往詣薄伽梵(佛陀), 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薄伽梵對他說:『難陀,你已告訴一大群比丘:「賢友們,我不樂於梵行生活,我不能忍受梵行生活。我將放棄修行,恢復俗家生活。」這可是真的?』

『是的,世尊。』

『不過,難陀,你為何不樂於梵行生活?』

『世尊,我離家時,有一位舉國傾慕的釋迦少女,頭髮半攏、瞥我一眼道:「大師速回。」回想那件事,我便不樂於梵行生活,我不能忍受梵行生活。我將放棄修行,恢復俗家生活。』

這時,薄伽梵(佛陀)抓著尊者難陀的手臂——如壯漢曲臂、伸臂一般——從祇樹消失、重現於三十三天。當時約有五百名鴿足(中譯註:意為美足)仙女,前來服侍帝釋天王。薄伽梵對尊者難陀說:『難陀,你可見那五百鴿足仙女?』

『是,世尊。』

『你以為如何,難陀: 哪位更可愛、更美貌、更有魅力——是那位釋迦少女,還是這五百鴿足仙女?』

『世尊,與這五百鴿足仙女相比,那位舉國傾慕的釋迦少女,像那被火燒灼、割去耳鼻的猿猴。她微不足道、她半分不如。兩者不可相比。這五百鴿足仙女更可愛、更美貌、更有魅力。』

『那麼歡喜吧! 難陀,歡喜吧! 我擔保你得到五百鴿足仙女。』

『薄伽梵(佛陀)若能擔保我得到五百鴿足仙女,我將在薄伽梵(佛陀)指導下享受梵行生活。 』

接著,薄伽梵(佛陀)抓著尊者難陀的手臂——如壯漢曲臂、伸臂一般——從三十三天消失、重現於祇樹。比丘們聽聞:『據說尊者難陀——薄伽梵(佛陀)的兄弟、他的姨母之子——為著仙女而梵行。據說薄伽梵擔保他得到五百鴿足仙女。』

於是,尊者難陀的舊友比丘們,稱呼他時如稱呼僱工、商販:『據說我們的賢友難陀是僱工,據說我們的賢友難陀是商販。他為著仙女而梵行。據說薄伽梵擔保他得到五百鴿足仙女。』

尊者難陀對舊友比丘們稱呼他時如稱呼僱工、商販,感到恥辱、羞愧、自厭——獨自安住、隱居、警覺、精勤、決意。不久他便進入、安住於梵行生活的至上目標——族姓子為此離俗正當出家——即時即地自知親證。他自知:『輪迴已終止。梵行已圓滿。任務已完成。不再有為於世。』於是尊者難陀成為世上另一位阿羅漢。

——Ud3.2 (自說經)

佛陀的最後日子

阿難注意到佛陀漸老

那一次,薄伽梵(佛陀)於日哺時走出隱居處,坐於西陽下暖其腰背。尊者阿難往詣薄伽梵(佛陀),進前頂禮後,以手按摩薄伽梵(佛陀)的四肢道:『多麼驚人,世尊,多麼駭人,薄伽梵的膚色不再皎潔; 他的四肢鬆弛起皺; 他的脊背前傾; 他的官能——眼的官能、耳的官能、鼻的官能、舌的官能、身的官能——有可見之轉變。』

『阿難,正是如此。有年輕,則不免衰老; 有健康,則不免疾病;有活命,則不免死亡。膚色不再皎潔; 四肢鬆弛起皺; 脊背前傾;官能——眼的官能、耳的官能、鼻的官能、舌的官能、身的官能——有可見之轉變。』

——SN48.41(增支部)

佛陀逝世後佛弟子當以誰為依止 ?

『阿難,我如今體衰矣,老邁、年高、耄耋。我行年八十,壽命已盡。阿難,如一輛舊車,僅靠修補勉強可行,如來之身更如此,僅靠攝養勉強維持。如來僅在無視外緣[外在客體],止息某些覺受,進入、安住於無想定時,色身才安穩些。

『因此,阿難,以己為島嶼[洲],以己為依止,不找外在依止; 以法為島嶼,以法為依止,不找其它依止。

『阿難,一位比丘,如何以己為島嶼,以己為依止,不找外在依止; 以法為島嶼,以法為依止,不找其它依止?

『當他觀照色身本身,精勤、明悟、念住,制服對世間的渴愛與憂愁;

當他觀照覺受本身……心智本身……心理素質本身,精勤、明悟、念住,制服對世間的渴愛與憂愁,那時,他就真正做到以己為島嶼,以己為依止,不找外在依止; 以法為島嶼,以法為依止,不找其它依止。』

——DN16(長部)

他放棄續壽的意志

『阿難,今日於遮婆羅神舍,邪惡者摩羅來見我說:「世尊啊,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已成為薄伽梵的真正弟子——智慧、自持、好學多聞、善守法義、如法而活、奉持戒律; 精通導師的教言後,能夠解說、宣講、演教、確立、揭示、詳述、闡明; 有異論時,能夠徹底完善地予之反駁,並宣說此信服、解脫之法。」

『「世尊啊,如今薄伽梵所傳的梵行生活已成功、興盛、廣知、普及、遍傳、在天界人間善為宣說。因此,世尊啊,請薄伽梵入最後的涅盤吧! 請至樂者入徹底的涅盤吧! 現在正是薄伽梵(佛陀)般涅盤之時。」

『阿難,其時我答邪惡者摩羅:「邪惡者,你勿自擾。如來的般涅盤已近。三月後如來將圓寂。」

『阿難,如此,今日於遮婆羅神舍,如來放棄了續壽之意志[舍壽]。』

聽聞此言,尊者阿難對薄伽梵道:『世尊啊! 請薄伽梵(佛陀)住世一劫! 世尊啊,請至樂者住世一劫! 為著眾生的福利、喜樂,為著慈憫世間,為著天神與人類的福利、安寧、喜樂。』

薄伽梵(佛陀)答:『阿難,停止。莫再懇請如來,因為阿難,這等懇請的時機已過。』

——DN16(長部)

他對眾比丘的最後教誡

『比丘們啊,我告訴你們,我所親知並為你們宣說的這些教導——你們應當善學、善習、善練、常修,使此清凈之道得以確立、久住,為著眾生的福利、喜樂,為著慈憫世間,為著天神與人類的福利、安寧、喜樂。

『那麼,比丘們,這些教導是什麼? 它們是,四念處、四神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比丘們,這些正是我所親知並為你們宣說的教導——你們應當善學、善習、善練、常修,使此清凈之道得以確立、久住,為著眾生的福利、喜樂,為著慈憫世間,為著天神與人類的福利、安寧、喜樂。』

接著,薄伽梵(佛陀)對眾比丘說:『比丘們,因此我告誡你們: 一切(依因緣)造合之事物終歸於朽滅。精勤證道。如來入般涅盤之時已近。三月後,如來將圓寂。』

——DN16 (長部)

他的最後一餐

薄伽梵(佛陀)用過鐵匠純陀供養的僧食,遂染重症乃至血痢,經歷劇烈、瀕死之痛。然而薄伽梵(佛陀)以念住忍受劇痛,明解、不為所動。

接著,薄伽梵(佛陀)對尊者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去拘屍那羅。』 尊者阿難答:『是,世尊。』

——DN16(長部)

他臨終卧床

於是,薄伽梵與大群比丘走向熙連涅波提河彼岸,拘屍那羅附近的優婆伐檀那、末羅人的娑羅樹林。到達後,他對尊者阿難說:『阿難,請為我於娑羅雙樹之間敷設卧具,頭朝北。我倦極欲卧。』

尊者阿難答:『尊命,世尊,』 便於娑羅雙樹之間敷設卧具,頭朝北。於是薄伽梵以獅子睡姿,右側偃卧,一足疊於另一足之上,維持正念、警覺。

其時,那娑羅雙樹之花非時而盛開,紛撒、散落、點綴如來之身,以示崇敬。天界的曼陀羅花自空飄落,紛撒、散落、點綴如來之身,以示崇敬。天界的檀香屑自空灑落,紛撒、散落、點綴如來之身,以示崇敬。天界之樂自空奏起,以示崇敬。天界之歌自空頌起,以示崇敬。

——DN16(長部)

佛陀所薦的四個朝禮聖地

阿難,有此四處,益於具信仰的族姓子朝禮、益於他(朝禮後)長養緊迫感與厭離感哪四處? 「這是如來降生處,」則為益於具信仰的族姓子朝見、益於他升起急迫感與厭離感之處。「這是如來證無上正自覺醒處」…… 「這是如來轉法輪處」…… 「這是如來入無餘涅盤處,」則為益於具信仰的族姓子朝禮、益於他長養緊迫感與厭離感之處。正是這四處,益於具信仰的族姓子朝禮、益於他長養緊迫感與厭離感。阿難,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前往這些聖地朝禮——「這是如來降生處」、「這是如來證無上正自覺醒處」、「這是如來轉法輪處」、「這是如來入無餘涅盤處,」——將升起信心。若有以明亮、信仰之心朝禮此諸聖地時(萬一)死去者,身壞命終之際,將重生於善趣、天界。 』

——DN16(長部)

數千人痛哭佛陀將逝

其時,拘屍那羅的末羅國人正聚於會議廳商議公事,尊者阿難走向會議廳,到達後對他們宣布:『婆西塔人,今晚的後夜裡如來將般涅盤。出來吧,婆西塔人! 出來吧,婆西塔人!不要以後追悔:「如來就在本鎮境內般涅盤,我們卻得不到最後見他的機會!」』 聽聞尊者阿難之語,末羅人與其兒女、妻子皆震驚、哀痛、憂傷。他們有的扯發痛哭、有的舉臂大泣。有的如雙足被斬般倒地,翻滾哭叫:『薄伽梵(佛陀)涅盤如此早! 善逝者涅盤如此早!有眼者從世間消失如此早!』

接著末羅人與其兒女、妻子——震驚、哀痛、憂傷——走向拘屍那羅附近的優婆伐檀那,末羅人的娑羅樹林中尊者阿難處。

——DN16(長部)

只要有人修八聖道,世上就有阿羅漢

任何法與律中,若無八聖道者,則無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沙門[指入流果者、一還果者、不還果者、阿羅漢]。然而任何法與律中,有八聖道者,則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沙門。此教此律有八聖道,正在此處便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沙門。其他教派缺多識的沙門。比丘們若端正而住,世間將不缺阿羅漢。』

——DN16(長部)

佛陀的臨終之語

於是薄伽梵(佛陀)對眾比丘說:『注意聽,諸比丘,我告誡你們: 一切造合事物終歸於朽滅。藉由審慎,成就圓滿。』那就是如來的最後遺言。

於是薄伽梵(佛陀)即入初禪。自初禪出而入第二禪。自第二禪出而入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緯度……識無邊緯度……無所有緯度……非想非非想緯度。他出該定境而入無想受處[想與受的止息處]。

……

於是薄伽梵(佛陀)出無想受處而入非想非非想緯度。出非想非非想緯度而入無所有緯度……識無邊緯度……空無邊緯度……第四禪……第三禪……第二禪……初禪。出初禪而入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出第四禪後,他即刻徹底解脫。

——DN16(長部)

[完]


有一本《釋迦牟尼佛傳》,是現代某法師介紹佛的。如果想親自研究經典,歡迎閱讀幾部《阿含經》


同意上面二位的看法。


推薦閱讀:

蓮花生作為護法的能力到底有多神奇?
《金剛經》生活 - 第十五品
善舉可以抵消惡行嗎?
我奶奶家信佛,姥姥信耶穌,我都有點信怎麼辦?

TAG:書籍 | 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