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的啟示?

為什麼好人會受苦?


之前讀《約伯記》後寫的一篇讀後感…… 原文這裡:《約伯記》讀後感

《約伯記》無疑是《聖經》中最讓人難以捉摸的經卷之一。它所描述的故事看上去與邏輯相悖,其詩歌體文風又讓人常常抓不住主旨。就連它的成文背景目前也眾說紛紜,有人說它的作者是摩西,與「摩西五經」同出;也有人說它成文早於「摩西五經」,若按成文時間排序,它其實是《舊約》第一篇;而近代,也有人說它成於大衛王或所羅門王時期……但《約伯記》作為公認的《聖經》「智慧卷」中的一篇,卻隱含著包容萬象的大道理。

《約伯記》的主人公——約伯,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他敬天愛神,信仰忠誠,並且熱衷慈善事業,文中記載,神稱讚約伯:「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一章8句,二章3句)

因為約伯完全忠於上帝,故此上帝也愛他,賜他極大的財富並眾多子嗣……直到有一天,撒旦對上帝說:「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嗎。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一章9~11句)

上帝允許撒旦試驗約伯,於是一天之內,約伯的牲畜被示巴人掠去,羊群被火燒光,駱駝被迦勒底人奪去,就連他的兒女們也在聚餐中因大風吹倒房屋而全部喪命……然而對於此等遭遇,約伯只是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一章21句)

撒旦並不罷休,繼續對上帝說:「人以皮代皮,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你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二章4~5句)

上帝允許撒旦降病痛與約伯,只是不允許取他性命。於是一夜之間,約伯全身長滿毒瘡。估計當時的醫護條件也不是很好,約伯只能坐在爐灰中以瓦片刮身體求得些許舒服,真是生不如死……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約伯的遭遇基本上屬於「躺著中槍」,他沒什麼過犯,從經文敘述來看,上帝允許撒旦降災給約伯的首要初衷恐怕也不是要試煉他,而是要說服撒旦。

但是,約伯仍然沒有動搖自己的信仰,他說:「……噯,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2章10句)不過,因為約伯並不了解自己受災的真實原因,此時的他心中充滿了疑惑:上帝為何要試煉我?我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啊?甚至他開始懷疑自己生命的意義。

正當約伯疑惑之際,他的三個朋友毯螅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來探望他。他們先是陪約伯靜坐了七天七夜,然後與約伯展開了長達九次的論辯。


約伯與三友之間這段漫長的論辯內容非常多,裡面包含的觀點並沒有明顯的對與錯,而且一眼看去都很合邏輯,其詩歌體的表現方式也加大了閱讀難度。歷代學者根據自己對《聖經》整體理解的不同,對這一段論辯的解釋也不盡相同,而我直到現在,也無法對此全然理解。

總的來說,三友和約伯爭論的焦點在於約伯是否「有罪」。三友認為約伯既然遭難,肯定是有了自己的過錯,也許這個過錯是他不經意犯下的,或者是他無意所為的,甚至是他兒女等犯下的;而約伯則堅稱自己「無罪」,從來沒有過犯,是純粹的義人。

我們不管約伯是否真的有過過犯,但是僅從開篇的敘述中,確實約伯如自己聲稱的那樣是個純粹的義人,連神都稱讚他,這等於為這個故事做了一個大的前提假設。再者,我們都知道約伯遭劫難的原因只是上帝和撒旦在他身上「做試驗」而已,確實不是因為他自己做了什麼惡事。綜上,可以說,這事兒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都不在約伯身上,所以我們說約伯是「躺著中槍」。

而約伯的三個朋友並不知道這個背景,他們也聽不進去約伯的申述。當然,說實話,如果我們是那三個朋友,估計也不會相信約伯的申述,畢竟這事兒實在太詭異。最後四人相對無語,算是說到「無話可說」了。

在這之後,一個年輕人出現了——布西人,蘭族巴拉迦的兒子,以利戶。以利戶是一個尊敬長者的年輕人,他雖然對約伯的遭遇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一直在旁邊安靜的等待約伯以及約伯的三個朋友說到沒話說後才開口,因為他們都比他年長,這一點倒是值得當下的年輕人學習。

然而後世學者對於以利戶的論述也有巨大爭議,有人認為以利戶的論述沒什麼新意,不過是重複約伯三友的觀點而已,頂多算是陳辭總結;也有人說以利戶的論述是比較正確的,算是接下來「神的裁判」的鋪墊;還有人說以利戶的論述顯得有些多餘,懷疑是後人硬加進去的,應該從文中去掉……我由於上面那九段論辯就沒怎麼看透,所以對於以利戶的這一段論述我也實在無法妄加評論。

高潮部分是最後,上帝由旋風中對約伯指點迷津,不過說是指點迷津,上帝卻自始至終沒有告訴約伯他受難的真相,也沒有直接回答約伯哪句話說得對,哪句話說得錯。事實上,上帝是用一連串問題讓約伯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本沒有資格向神發問。

《約伯記》是一篇讓人看了會迷茫的智慧經卷,它讓我想起了一個同樣常使人迷茫的問題:你相信「好人有好報」嗎?這個世上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佛教常說「因果報應」,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但是天地之間的「因果」「好惡」,豈是凡人可以看全、看透的呢?

一如梵高,才華橫溢,死後那麼多年才出名,你說這是「好報」還是「惡報」?又一如一小偷當街行竊,被別人抓住狂毆,圍觀者看著熱血澎湃,但是如果他們知道這個小偷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所以才會鋌而走險,他們又會作何感想?然後如果他們進一步了解到,這個小偷本來有個不錯的家庭,還有美貌的妻子,只因他吃喝嫖賭,好吃懶做才走到今天這步田地,那麼眾人又會作何感想?然後再進一步,我們了解到,他本來也是積極向上的,只因他的妻子背叛他,他又割捨不下,痛苦中無奈自甘墮落,那麼眾人又會怎麼想?……人世本是輪迴,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更加無所謂好與惡。

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不應該僅憑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就妄下結論,更加不能用自己的判斷去冒然推斷神的旨意。

《約伯記》中記述,在面對上帝的一連串發問之後,約伯承認:「我是卑賤的。我用什麼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40章4句)……「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自己或作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42章2~6句)

虛懷若谷,接受一切可能和一切現實,並坦然包容。因為你不是神,你無法知道上帝的安排,你更沒有資格對這種安排挑三揀四,這本是你的修行——這即是我從《約伯記》中學到的。

然而我還想再多說一點感悟,承認自己的渺小,不妄自判斷,這就要求我們一心歸服神,盡心侍神,遵守神的道,那麼神的道又是什麼呢?何為道?

道,即為自然規律。天道無情,自然規律出於神,是不帶有任何感情成分的,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規律都是那樣,周行不怠,該咋咋地。你今天的行為,必然反映到明天的結果上,只是這個過程完全是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的,不會因為你尊老愛幼,你去買彩票就一定能夠中大獎,同樣即便你壞事做絕,你仍然有可能中大獎。但是如果一個吸毒的人中了500萬大獎,恐怕只會加速他的死亡,這就是自然規律。

《道德經》中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人處世間,就是要遵守自然規律,順天時而作。否則就要受到懲罰,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假如我遇到上文中的那個小偷,我仍然會支持嚴懲他,不管你的過去如何,不管你的動機如何,起碼你在這件事上犯了錯,那麼就該受到應有的懲罰。我可以理解你,但不能原諒你。

如何保證自己不犯錯呢?這又回到之前的論述,你要尊重自然規律,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大,所以得道者必然是虛懷若谷,持有強烈的謙卑之心。

回到《約伯記》,最終上帝的處理方案十分有趣:「耶和華對約伯說話以後,就對毯螅人以利法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現在你們要取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到我僕人約伯那裡去,為自己獻上燔祭,我的僕人約伯就為你們祈禱。我因悅納他,就不按你們的愚妄辦你們。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42章7~8句)

上帝懲罰約伯的三個朋友是因為他們妄自揣測上帝的行為意圖,雖然他們說得也不都錯(話說,上帝對他們的懲罰也不重,後代考證,約伯的這三個朋友其實都是富二代),但是他們僅憑自己眼見約伯遭劫難就斷定約伯有罪確實是愚妄了。相比之下,約伯能夠在不知道自己遭劫難的真實原因情形下,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自思無罪,確實比他的三個朋友更有智慧些。

這讓我想起了《莊子·內篇·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能不得親見就能夠感悟到「道」,並恪守,這是有福的;道是看不見的,非得感受到它的厲害才相信它的存在,這就次之;如果嘗到了它的厲害,卻還因為自己看不見而不相信,則是愚蠢。

好比電,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但我們知道要對它加以小心,這就不會受傷害;如果我們不在乎,結果被電到了,此事之後我們承認電的存在,並開始對它加以小心,那麼也算是一生太平了;但如果這事之後,你還我行我素,那麼只有等著出事情了。

所以科學家和哲學家是應當受尊重的,他們接受上帝特殊的恩賜,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相當於全人類的啟蒙師,領路人,幫我們探索這世上未知的規律,他們讓我們這些沒有特殊智慧的能夠在不被傷害的前提下就獲知規律的存在。


《約伯記》最終記載:「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他有一萬四千羊,六千駱駝,一千對牛,一千母驢。他也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給長女起名叫耶米瑪,次女叫基洗亞,三女叫基連哈朴。在那全地的婦女中,找不著像約伯的女兒那樣美貌。她們的父親使她們在弟兄中得產業。此後,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見他的兒孫,直到四代。這樣,約伯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42章12~17句)

————————————————————文末廣告----------------------------------

歡迎加入作者的QQ群(566372024)


我覺得這一卷是聖經中比較難懂的一卷,難懂的原因,用我們老師的話說,是非常弔詭。

這一卷看似在闡述好人為何遭受磨難的問題,實際上內涵了另一個問題,即人在面對上帝時所擁有的權利的問題。

好人為何遭受苦難,在約伯的朋友眼中,一定是約伯作惡了,所以上帝降罪於他。作為讀者,我們心知肚明,約伯是一個完滿的人,但是注意約伯的朋友和約伯自己並不能確認的。

就如在現實中遭受了苦難,我們怎麼思考苦難本身呢?幾乎所有人都會像約伯的朋友一樣,認為惡有惡報。

這並非壞事,人應當自省。宗教對人的教化作用也在於此,然而弔詭的事情發生了,經文預設了約伯的完滿(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情景),還讓約伯的朋友(正常不過的反應)收到了懲罰。

即首先否定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點,這是很尷尬的。其實在現實中的許多宗教,都是用構建因果關係來約束信徒的,例子就是六道輪迴,和死後進天堂。

現實來講,對於教徒,他只希望通過微薄的付出,換取巨額的回報。於是才有種種怪相,才有種種跪拜磕頭,花錢放生,買賣贖罪券,不就是想換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為什麼約伯的朋友收到了懲罰?因為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是自以為義。

之前在火車上遇到一對老夫婦,基督徒,傳教,我說我看過聖經,他們顯得很興奮,又很困惑我為什麼沒有信教,到了我開始闡述一些無神論觀點的時候,阿姨坐不住了,說了一句不信教的人可是要下地獄的。

當然,僅僅是引述一下書上的話,算不上自以為義,但是如果抱著要讓別人下地獄的想法,就可以算得上自以為義了。

上帝要分離人的自以為義和他的真正的公義。在文中有三種自以為義,分別是約伯的朋友的義,約伯的義,年輕小夥子的義。還有一種上帝的義,是真正的義。

約伯的朋友的義是錯的,收到了懲罰。約伯的義比他朋友的更正確一些,然而他並沒有權力探求原因,所以上帝反過來質問他,使他心悅誠服。年輕小夥子的義是正確的對待上帝的態度,雖然解釋不了什麼。最後上帝知道原因,卻不告訴凡人。

好人為何遭受惡報的原因探討到此,答案基本上是,沒有原因。文中說,是上帝和撒旦的交鋒導致此。但是這隻能解釋一次,不能解釋為何頻繁出現好人受苦,難道上帝與撒旦的一次交鋒還不夠嗎?很自然的,以上帝的不可揣度,撒旦之說只能理解為聖經為了能是人類理解而做出的宗教隱喻。

同樣的宗教隱喻也出現在人食禁果中,這是人類有罪的起因,也是上帝的第一次懲罰。我想可以從這裡解釋人的自以為義,和上帝的不可揣度。

比較上帝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可以說人的形象更為複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人不能理解上帝的原因是人的局限性,即人既然不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就不能理解全知全能全善。作為按照上帝形象而造的人,擁有知、能、善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不全面的,這本身並不是罪。而當人食禁果,人才有罪。

禁果是分別善惡樹的果實,也就是說,分別善惡的能力,是人不該擁有的能力,是罪的來源。這個命題即使不在宗教的語境中也是非常通順的。比如爭吵,其原因無非是各自以為自己是對的,可試想,以人不完全的能力,以人的部分的知、部分的能、部分的善怎麼確定自己的結論是完全的呢?只有上帝可以做出判斷,即上帝的真是全真,而人的真只能是部分的真。

所有的罪來源於此,人自己做了判斷,又以這部分的真以為是完全的真,當觀點不一的時候,就要爭吵,甚者要詛咒對方,要毀滅對方。

約伯和他的朋友的爭吵不就是這樣嗎?

然後解釋那個年輕人的對待上帝的態度和上帝的回答。上帝反反覆復的強調自己的所作所為,正是在強調自己的全知全能全善,而他對於約伯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則是在強調人的不完整的知、不完整的能和不完整的善。正因為此,人是無法揣度上帝的,是沒有權利得知答案的。

當約伯反覆質問上帝的時候,他的問題本身是錯誤的,人無法得知答案的問題,就不構成一個問題,這是上帝不必回答的原因。而上帝依然獻身回答,對於神性和人性的強調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人沒有權利獲得答案的原因,以此消解的問題。

所以最後約伯雖然沒有得到回答,卻心悅誠服,因為問題本身已經不再構成問題,他便擁有了不去揣度上帝的正確態度。


你在《聖經》中讀到過,基督囑咐我們要寬恕我們的敵人,但你讀到過要寬恕我們的朋友嗎?約伯就說過:難道我們從上帝手中接過善的時候,也不願意去掉我們的惡嗎?


何謂苦,釋迦摩尼認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世間人的苦楚大多由此演化而來,苦為何為苦,因有分別心,分好壞,辨苦樂,執著於我相而不自知,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心中無苦,則不為苦,心中無樂,亦不為苦,所以一切的痛苦來源於對自性的疑惑。

再說那好人,什麼是好人,行善謂之好人,為博得好人之名行善迷於名利,為遵守宗教之教條行善,迷於它律,為下世輪迴行善,則迷於生死,人活在這世上,但有執著,必生分別心,必迷於自性,倘若有人心中無苦無樂,無惡無善,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差不多就不用受苦了。


跟樓主深有同感,感覺《約伯記》難懂,目前收穫如下

1.無論平安或困苦時,都當堅信神,並充滿感恩,

因為:

人生於世,取得的所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經歷過所有酸甜苦辣,才不枉人世走一遭,感受造物主給你的所有經歷

對應經文:

「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2.存在即是合理,學會包容

因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何況你的神具有如此高度:「人本沒有資格向神發問」,只需在經歷中處理好與神的關係,收穫內心的平安喜樂,比什麼都重要,屬物質的東西都要靠心靈去感受,精神是第一性的。所以人的一生要修心、修行

3.當謙卑

「虛懷若谷,持有強烈的謙卑之心」管住嘴,學會傾聽,多聽多看,最後再發言

因為:年長的人,有智慧的人,每一個人,看到的不一樣,需要了解全面,才能得出很好的結論和建設性的指導和引導,所出話語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總結以上:

凡事依靠主,以《聖經》為行為準則,按他教導你的行

不要怕任何困境,做好自己……並隨遇而安,既來之則安之,享受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參考經文

【林前7:26】人不如受守素安常才好 It is good for you to remain as you are

【林前7:40】若常守節更有福氣 She is happier if she stays as she is


上帝不是正義 也不是邪惡 不要去妄自想像上帝


好人不一定是善人。

如果好人不如壞人壞,那麼壞人一定會佔上風。

不要求回報,但求無愧於心,就行了。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人生觀 | 宗教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