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里有一集是曹操當上魏王后發生耿紀叛亂,平叛後殺了很多大臣,這能刻畫人物性格,但在歷史裡這可能嗎?

三國 曹操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

漢太醫令吉丕,少府耿紀、司直韋晃攻在許都作亂,放火燒丞相長史王必軍營,不料王必乘亂逃出,並聯合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平定叛亂。最終耿紀等人伏法,但是王必也在戰後因傷重而死。

裴松之引《山陽公載記》說了一個後續故事:

(魏)王(曹操)聞王必死,盛怒,召漢百官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眾人以為救火者必無罪,皆附左;王以為「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皆殺之。

新三國這一劇情就是取材於此。

大概是,編劇朱蘇進覺得這事是真的,有意思,就寫進去了。

至於我的意見,《山陽公載記》中的這個故事真實性不大,更像是一個段子,塑造出曹操暴虐蠻橫的形象,畢竟此書主角是山陽公(劉協)嘛!

或者,大家這麼想:此事若為真,那麼這被殺的漢廷百官是什麼級別的?如果包括九卿,妥妥的都是出身名士,功臣,曹操這些招牌拆了,自己面子上過得去嗎?

(建安末的九卿無考,建安初的九卿大概是桓典、段煨、陳紀、馬騰這些招牌)

如果說,曹操殺了一些低級別的漢官泄憤,還解釋得過去;用一個幾乎荒唐的理由(參與救火的是亂賊),不用司法審判程序,用一個快速站隊的方法來一場集體屠殺,就很富有戲劇化了。

——所以新三國採用這個劇情,也無傷大雅,畢竟是戲劇藝術嘛,讓人物形象更豐富,更有看點,沒毛病。

我只是說,從史學的角度看,可信度不高。

最後舉個案例。

初平年間,司隸校尉趙謙將違法的車師國侍子給殺了,董卓很喜歡這個侍子,董先生非常不開森,震怒之下,也只是將趙謙的下屬(都官從事)給殺了泄憤。

——這個倒霉的都官從事應該是負責抓捕車師國侍子的。

所以說,權臣泄憤,也只是挑小人欺負,招牌式的大人物,在有價值的時候還是得供著,泄憤泄到「招牌」頭上,對自己也不好。


雖然我很不喜歡新三國。

但這鍋是三國演義的……


推薦閱讀: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