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究竟是什麼東西?
02-03
首先先說怎麼算「過剩」。
我們一般理解,經濟是講「生產」和「需求」的。一般是先有需求,再根據需求來生產,當然也有很多時候需求是潛在需求,比如秦始皇也想要汽車,但他不懂得什麼叫汽車,所以汽車對於他來說就是潛在的需求。那麼什麼叫產能過剩呢?就是生產大於需求,我們就說這叫「產能過剩」。即現有的生產能力,不僅僅能滿足於現有需求,而且還有較多的剩餘。但要強調的是,現階段所謂「產能過剩」,大多數不是真的產能過剩。
為什麼呢?這裡跟「需求」有關。什麼叫需求呢?我想要吃飽穿暖,我想要飛上藍天,這些可能都是我的需求,我的需求甚至可以無邊無際,因為至少我的慾望是無窮的。但這些需求大多不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什麼?即「有消費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換句話說,我可能同時需求饅頭和鮑魚,但饅頭我買得起,鮑魚我買不起,所以鮑魚不是我的有效需求。我們一般來說的「產能過剩」里,過剩的需求主要是指「有效需求」。舉個例子:牛奶行業可能產能過剩,各個企業打得天昏地暗,各種做廣告搞促銷等等。但不代表所有想喝牛奶的人,都能喝到牛奶——事實上是只有買得起牛奶的人才喝得起。那麼買不起牛奶的人呢?他們的需求被「抑制」了,不是「有效需求」。所以由於需求不足,導致各個廠家不得不把大部分成本浪費在廣告營銷等上面,而不是努力生產更多牛奶來滿足被抑制的無效需求。這就是現階段,在市場主導下,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導致的「產能過剩」。
有沒有例外呢?有例外。
比如鐵路火車票,就不是以「有效需求」為目標的產業。他不是市場的,鐵路總公司也不以盈利為目的。事實上,國有企業大多以「生產量」為目的。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就代表這個企業好,以鐵路客運來說就是運送更多的旅客到目的地,以這個為考核點。所以鐵路火車票對標的不是「有效需求」,而是「總需求」。相對「總需求」來說,鐵路火車票恐怕會永遠不足——就好像你如果白送牛奶的話,牛奶也會不足一樣。當然,嚴格來說,火車票畢竟不是白送,所以也不完全算對標「總需求」,但由於行政干預價格較低,所以有效需求的人數會很多很多啦。既然提到牛奶,我們舉個例子,看看市場經濟下是怎麼產能過剩的。
某牛奶企業生產牛奶,如果售價5元一桶,那麼可以賣出去500桶。如果售價10元一桶,那麼可以賣出去200桶;如果售價15元一桶,可以賣出去100桶;如果售價50元一桶,那麼可以賣出去30桶。奶企的產能是100桶,每桶成本5元。請問奶企怎麼定價?很明顯,賣50元一桶,30桶共1350元利潤最高。可產能是100桶啊,所以產能就過剩了,應該減少產量才對。而非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由於目標不是利潤而是產量,所以牛奶廠必然生產100桶,雖然利潤只有1000元,但讓大多數百姓喝到了牛奶。如果僅僅是這樣問題還不大,只要有錢人足夠多,有效需求足夠大,產能還不會過剩。
但事實是,資本的收益遠大於勞動者的收益,資本家越來越有錢。
資本家有錢就會導致兩個問題:1、資本家本身的需求大多數都能滿足,什麼都不缺了,錢主要用於投資再生產。產能越來越多。2、資本家有錢意味著勞動者收入增長慢,相對越來越窮(英國工業化前一百年工人收入基本沒增長),購買力越來越低。兩者綜合一看:產能越來越多,購買力越來越低,有效需求越來越不足,那麼相對的,產能就更加過剩。這時候政府通常會使用一招叫」拆東牆補西牆「,把產品賣到國外去,以緩解產能過剩問題。當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就是這麼乾的,大量出口產品到世界各地,換回各種貴金屬進入資本家的腰包,擴大生產再出口,為了出口不惜戰爭(比如鴉片戰爭),直到把全世界幾乎所有貴金屬都弄到手,沒人買得起了,於是20世紀初全世界規模的經濟危機大爆發。我們現在也是這麼乾的,大量出口產品到世界各地,換回美元紙幣進入資本家的腰包。但這不會導致世界性經濟危機,因為美國可以印美元……同時,各國都想大量出口,為了取得優勢,就不得不壓低成本,比如工人低工資,多加班,不許罷工等等,這樣進一步堵死了紙幣從資本家向工人流動的路,內需不足導致不得不更依賴出口。
當佔領了全世界市場,產能還在繼續擴張的時候,產能過剩就出現了。因為美國印鈔機不是給美國百姓開的,也是給美國資本家開的……看起來收益的是美國,但不是美國工人。於是美國工人不得不被拉到跟發展中國家一個水平線上來競爭,不得不降低薪水福利等等。
於是特朗普上台了……雖然恐怕沒啥用。只要市場經濟還佔主導地位,只要還把企業追逐利潤當成天經地義,只要資本還在全球化中左右逢源,產能過剩就沒法避免。」媽媽媽媽我冷「」沒辦法,你爸爸失業了,我們買不起煤「」為什麼爸爸失業了啊?「」因為煤太多了「以前玩過一個模擬經營類的遊戲「法老王」,其實大部分模擬經營遊戲都是這樣的。
生產出來的貨物被堆放在貨棧,消費也是從貨棧中取用。當生產能力超過消費能力的時候,貨棧就會堆滿同一種貨物,而其他貨物就進不來了。這時候就發生了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不會是所有產能一起過剩,因為如果所有產能一起過剩,勢必導致購買力同步上升,在遊戲中就是你攢夠了資源可以升級科技了,升級後消費能力會有提升,原本過剩的產能又會重新變得不足了。產能過剩通常是一部分貨物被大量生產,導致貨棧空間(現實中是資金)被佔用,而其他生產得不到必要元素而被抑制。整體產能因為不平衡而無法升級科技(相當於資金回收),結果就是大家全都一起憋死。
光說產能過剩,卻不說哪些產能過剩,其實是掩耳盜鈴的做法。判斷到底是哪些產能過剩,只要看看資金都積壓在哪裡了就行了。毫無疑問,目前最大的過剩產能就是地產。雖然地產本身是不可生產的,但其價值的倍增同樣會佔用資金,讓不能吃不能用的房產證書(現在叫不動產證書)堆積在貨棧中。然而不願放棄這個賺錢大戶的地方政府還想要說是嚴重缺乏生產積極性的製造業產能過剩。這種借口下若是真的實行了去產能措施,短期內毫無作用,卻生生掐斷了將來恢復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