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1644年北京陷落時在南京即位的是隆武帝,明朝歷史會如何發展?
隆武帝能否節制住江北四鎮,左良玉等人?能否讓東林黨閉嘴?
謝邀。不過首先我要說的是,你這個問題在一個最關鍵的地方描述的不清楚,假設隆武在南京登基,那他是以什麼身份登基的?是原本歷史線上剛從鳳陽高牆內放出來的政治犯?還是之前的歷史線也變動後素有賢名的地方賢王?
如果是以原本歷史上剛釋放的鳳陽囚犯的身份繼位,那麼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朱聿鍵不僅外不能節制江北四鎮、左良玉等武將,內不能調和東林和反東林勢力間的矛盾,反而會使得南都政權更早得陷入內部爭鬥,提早崩潰,甚至朱聿鍵本人都有可能在短期內死於非命。即使是歷史線改變後,他以有賢名的邊遠太祖血脈的親王身份登基,解決武將跋扈和內部黨爭的可能依然十分渺茫。
讓我們首先分析一下1644年北都失守後南京的政治形勢,新成立的南京政府內部至少面臨著三大矛盾:一、武將與文官間的矛盾;二、武將間新藩鎮和老藩鎮間的矛盾;三、文官內部復社(東林)勢力和反覆社勢力之間的矛盾。
而這三大矛盾,無論登基的是誰,都不會徹底消除,而是會隨情勢或大或小的表現出來。首先,因為外部惡劣的安全環境(滿清在北,大順在西北,大西在西南),朝廷必須倚重武人,這和一直以來文貴武賤的官場習慣不同,所以矛盾一必然存在,而且表現形式肯定是異常激烈的文武對立。其次,因為南京政府定都南京,坐落在江淮附近的武將勢力(也就是四鎮)必然會得到朝廷更多的關注和話語權,而手掌重兵的左良玉因為地理原因事實上被排除在核心圈之外,必然會產生失落感、所以矛盾二也必然存在,不過根據登基君主和南京主流政治勢力的風向,這一矛盾也許能夠緩和。最後,文官內部復社派和反覆社派間的爭鬥絕不可能停止,這實際是崇禎死前在皇位問題上的不負責任導致的,由於崇禎死前拒絕送皇太子南下,給了南都各派政治勢力通過定策之功一舉擊垮對手的可能,而三子下落不明更加重了借皇位問題攻擊對手的可能,在如此大的誘惑面前,指望當時的南都諸公能和衷共濟簡直是痴人說夢,所以矛盾三也必然存在。歷史上的弘光政府就是在這三大矛盾的互相作用下,內部連續爆發出了四鎮跋扈,順案,三大案,乃至大規模內戰等一系列衝突,最後走向崩潰解體。
那麼假如隆武以剛釋放的鳳陽罪人的身份上台,又會如何呢?
毫無疑問地,這三大矛會比歷史上弘光上台後表現得更加劇烈,蓋因隆武的政治資本和聲望在當時實在太差,既無法給支持者帶來收益,反而會給反對者充足的反對理由。歷史上的朱聿鍵在甲申年還尚未擺脫崇禎欽定政治犯的身份,他當時甚至連親王都不是,弘光朝搞了一大推平反活動,卻拒絕恢復他的親王身份,就是考慮到他先帝欽定政治犯的尷尬地位,以他當時的身份,按常規輪序不要說和福、桂、璐三個有萬曆血統的親藩比,就是靖江王都比他在排序上更靠前。在這種情況下,他也不可能有任何自己的班底像福王一樣去遊說活動,無論文官還是武將的主流派系也都不會押寶在他身上。這樣還能登上皇位只有一種可能——某派政治勢力冒著極大地風險想要將他推上皇位,同樣也宣告著一旦朱聿鍵登基,對支持他的勢力的回報必然也是極其豐厚的,這種活風險與收益必然成正比,否則沒人願意乾的,朱聿鍵又不是他們親爹。同樣也意味著,擁朱聿鍵派將和其他的主流派係為敵,而反對者的理由比歷史上更加充足,畢竟萬曆的三個孫子還活著呢。就算朱聿鍵本人才幹出色,一個前欽定政治犯,沒有自己的班底,缺乏主流文武的支持,能做到的事也實在有限。反對者找的理由能從崇禎三子到萬曆三孫子到太祖爺親侄子,哪個不比你朱聿鍵更名正言順?這還只是矛盾三就要了老命了。矛盾一和矛盾二就更別提了,歷史上弘光是正牌的萬曆血脈,左良玉都不想支持他,最後假稱有崇禎太子密令起兵,對朱聿鍵會有好臉色?繼續填坑
退一步來講,就算隆武以素有賢名的親王的身份上台,面對當時的歷史大勢恐怕同樣也難以作為。首先在文官集團內部,他不僅不能壓制東林黨,恐怕還需要東林黨的支持,蓋因東林黨在南都時期由於歷史問題與輪序最靠前的福藩關係惡劣,在皇位歸屬問題上和朱聿鍵有利益重疊,歷史上他能跳過桂藩繼位與出身東林的黃道周出面背書關係很大。如果東林黨能在南都時期全面掌權的話,也許內部的紛爭會比歷史上更少一些,但,東林諸嘴炮同樣沒法解決至關重要的財政和軍事問題,而一向以清高自許的東林文官得勢之後文武間的對立恐怕比歷史上還要更加尖銳,心懷不滿的武將會不會借崇禎太子或小福王的名義發起內戰或者大規模投敵實在是難以預料(不過,如果是東林勢力上台,親東林的左良玉部也許會更加安分)。其次,假設他不依賴文官勢力,而是像歷史上的小福王一樣選擇依賴武人登位。那麼,他在朝政上恐怕和小福王一樣難以得到南京內部諸多政治勢力的承認,從而陷入「三大案」一樣的內部紛爭。而在對武人的態度上,歷史上他本人過於要強的性格和不得不向武將妥協以尋求更大支持的現實間的矛盾同樣讓我對他能否長期維持和武將間的良好關係表示懷疑。最後,就算隆武本人金大腿顯靈,同時得到了武將和主流政治派別的支持,留給明朝方面的操作餘地同樣也不多。在外交上,雖然後人看來聯虜平寇荒繆到愚蠢,但在甲申年同樣不可能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殺死「君父」的大順政權依然是明朝頭號大敵,而對大西同樣沒有任何統戰的可能,外交環境比歷史上隆武登基之時怕是更加險惡。軍事上,明軍雖然可以大軍北上收復山東,但以當時明軍的戰鬥力,未必能對清軍施加更大的壓力,清順間分出勝負後,明朝依然將長期處於一個比較不利的地緣態勢。財政和民心上同樣不樂觀,前一年的江南瘟疫加鄉紳起義已經顯示了一些相當危險的徵兆,如果不能儘快理順江南的財政,又爆發方臘式大規模民亂的可能。
歸根結底,到了1644年,我萌早就是積弊纏身,財政、軍事、民心、政府效率都惡化到了極點,吃棗藥丸,或者說,任何想要在原有體制下維持明朝壽命的舉動都不可能成功,大明中興只可能如光武一般另起爐灶,或者如司馬睿一般向豪門妥協以求勉力維持,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努力實在是難以和歷史大勢對抗。當然,我們要承認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即使是千年一遇的天縱英才,能大大加快或者延緩歷史變化的趨勢,但很難改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有歷代秦王的基業,彼得大帝改革前伊凡雷帝已經完成了俄羅斯的國家整合,即使逆天如漢、明、兔三位太祖,也是站在了生產力變化下階層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才做出了如此偉業。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就既要考慮個人的能力,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PS:個人認為就我看到的資料,隆武若是身在承平之時會是一代英主,但身逢亂世,他實在是欠缺平定亂世或者中興之主的某些必要資質,某些方面甚至還不如魯監國和永曆。當然,這並非他本人的問題,而是明代奇葩的宗藩制度導致的,不過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就個人而言,隆武其實已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是南明時期值得尊敬的君主。身位不正,難以服眾,南明陷入更慘烈的內戰
這種洪武在世也沒招的殘局,你就別拉唐王背鍋了…之所以讀南明史能讓你覺得唐王有明君之相,也僅僅是因為他是南明唯一一個能被稱作明君的…而事實上,無論是黨爭,軍閥割據,還是大西大順大清,甚至作為傀儡。南明諸位皇帝沒有任何一位有做出正面影響的舉措,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包括唐王。不過這種東西都是相對的君不見隔壁能把玄燁都吹成千古一帝(手動滑稽)
唐王自己都受到鄭芝龍的控制還想節制江北四鎮和左良玉?他若真能在南京即位還會被鄭芝龍圈禁在福建?唐王兩次親征好不容易打出了明軍的威勢使得江北河南紛紛響應隆武政權,北伐形勢一片大好卻被鄭芝龍硬生生阻斷。鄭芝龍只想佔據福建收復台灣作為自己海上強盜貿易的大本營,壓根就不想讓唐王掌權,害怕自己的既得利益喪失,典型的軍閥思想。南明之所以不能像江東六朝還有南宋一樣偏安江左很大程度上就是這股子軍閥相互攻訐,左良玉,江北四鎮,孫可望,何騰蛟,李定國,鄭成功相互內鬥,白白喪失了南明的有生力量。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這些個南明帝王也就弘光和隆武還有所作為,放在太平年間想必也是一代有為之君,可惜跟崇禎一樣生不逢時。
這麼說吧,明末不要對邊軍+蠻族之外的任何勢力抱有不應該的幻想
明朝的制度和1644年夏的局面都絕不允許鳳陽高牆(皇室監獄)中被囚的「唐庶人」當皇帝。即便在他被擁上帝位之後,號召力也不很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