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為何仍使用拉丁語進行儀式?
今天參加了祖母的十年祭。祖母曾是天主教徒,所以邀請了當地教會的司鐸盒教友主持宗教儀式。
我注意到教眾誦經時使用的語言主要為某種漢語方言(可能是通州話或海門話,我聽不懂),但牧師念禱詞使用的卻似乎是另一種語言,存在雙輔音等現代漢語中幾乎已經消失的現象,而母音/a/在音節中出現的頻率也高於我所知道的任何一種漢語方言。這種語言聽起來有些像(我沒有聽成段的拉丁語的經驗)義大利語或西班牙語。依我愚見,牧師使用的可能是拉丁語。然而,據我所知,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中通過的《禮儀憲章》已經規定基督教儀式中可以使用本地語言,為什麼這位牧師仍放棄了更加簡單、易懂的漢語,而依舊使用拉丁語進行儀式呢?鄙人學識鄙陋,如有謬誤,還望諸君海涵。感激不盡。
拉丁語是羅馬公教會的官方語言,同時也是她的禮儀語言。它保持了羅馬教會自古至今兩千年來不受語言變遷影響的禮儀和信理傳統。同樣的辭彙、同樣的經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信友更好地參與整個教會的禮儀慶典。當然,一個受過完整培育的教友,無論母語為何,都應該已經學會拉丁語經文的內容,而不是一頭霧水的盲念。
使用本地語言是牧靈上的需要。如果牧靈上沒有這種需要,或者使用拉丁語為培養信眾的虔敬更有好處,選擇拉丁語應該是更明智的決定。在題主舉的這個例子當中,念的應該是追思禮儀,那其中的經文都是以文言文寫成,與神父的拉丁語經文配套而成,在中國教會已經有數百年的傳統。如果參與的教友都上了年紀,從小習慣於這種念法,神父選擇使用拉丁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拉丁語在禮儀中的使用,從參與者角度而言,恰巧也在於它的模糊。今天沒有人以拉丁語為母語,這種古典的禮儀語言誦念出來,永遠會有一些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對禮儀來說其實是很合適的。距離感是「敬」的必要起點,人的口舌無法真正的表達天主的屬性,天主在某種程度上是那唯一不可言喻的超越性,語言無法以觀念去束縛這種終極的奧秘。這種無法束縛的神秘感,在禮儀的架構中使人學會虔敬,也是很有意義的。今天的中國教會,越來越多神父也重新開始重視拉丁語的使用和培育,因為很多年輕教友逐漸開始認識到傳統禮儀在信仰中扮演的角色。
希望對題主能有幫助。
哪個教區的神父?我敬他是條漢子(≧▽≦)/梵二會議並沒有任何條目禁止以拉丁語舉行彌撒的行為。已經有答主回答過了,以本地語言舉行彌撒更多考慮的是牧靈需要。拉丁語是教會的傳統語言,我認為用拉丁語舉行彌撒聖祭這種高貴而符合教會傳統的行為是非常值得讚揚的。至於另一位(您是教友吧?)的回答什麼「惡趣味」的,我就想知道您到底怎麼想的?
對拉丁語的回答,有人已經表述了,說一點題外話。
題主在南通,我的家鄉在崇明,和南通州一江之隔,崇明方言和海門、啟東方言相近,此地都是以方言來誦讀祈禱經文,幼時常聽族中長輩念,現在我也會念一些。祈禱經文多是文言文或者半文言文類型,或許是大陸範圍內為數不多尚在流通使用的文言文或半文言文了。方言誦經的語調和斷句點,多個地區都相近——去過福建、青島、南京等地,他們用本地方言誦念祈禱經文的時候,雖然不一定聽不懂,但從斷句和語調就知道在念什麼。
年長的神父因為常年使用拉丁語,很多時候或許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比如一位我尊敬的老神父,辦告解的時候禮儀經文都是使用拉丁語。大一些的教區,會定期有拉丁彌撒,就個人感受而言,拉丁語的聖詠,更有神聖的感覺。
梵二之後,各地神父很少再使用拉丁語做彌撒,若是專門想為亡者舉行一台拉丁追思彌撒,也不是很簡單。追思用拉丁做的還是蠻多的,特別是南京教省內。我猜大概用國語做是怕老一輩(梵二前)的收不到。。。
所以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國語追思人寥寥無幾,拉丁追思,一群人圍著神父念經。
-
謝 @Lee邀。
不論這位神父是否用的拉丁語做的彌撒,他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據我所知大中華地區仍然使用拉丁語做彌撒的本堂一般都出於神父自己的某種「惡趣味」。又或是地處邊塞,並不知道紐曼會議公布了新的規則;又或是年紀太大,已經背不了新禱詞了,即使這是母語寫的。也可能是神父和教友語言互相不通,只能用拉丁語,例如某個在藏區的教堂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澳門主教座堂每月一次的拉丁語彌撒肯定不是出於上面任何一種原因。總而言之,在中國(其實世界其他地方也一樣)使用拉丁語做彌撒是相當罕見的,是很孤立的行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