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估值時絕對估值法和相對估值法結果相差很大,為什麼?怎麼解釋?


謝謝小夥伴留言討論和指正,歡迎大家繼續交流給意見。知乎這個公式輸入還是不錯的嘛

——————分割線應該怎麼畫————————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蠻開森~而且,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發論文的。

話歸正題。關於估值,我認為,一切估值都是以現值的概念作為理論基石的。而估值的發展,從邏輯上看,是從現值到絕對估值再到相對估值。也就是說,相對估值和絕對估值在本質上並沒有差別,他們更像是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前者是後者在特殊情境下的一種近似,進而獨立為一種方法。下面分別回答。

一、現值是估值的理論基石

如果100元在銀行里放一年可以變成110元,那麼1年後的110元的現值就是100元,這就現值最直觀的舉例。正因為如此,只要銀行利率不變,那麼現值就不變,貨幣持有者至少可以通過存銀行的方式獲得一年後的110元。如果把這個例子的貨幣變成債券、股票,利率變成債券利率、股利率,依然是適用的。資產持有者可以通過持有的方式獲得利率上說明的收益,這一點使得現值有極強的客觀性,這也正是其在千變萬化的金融市場中作為估值基石的原因。

二、從現值到絕對估值法

現值是用未來的現金流除以(1+r)計算未來現金流今天的價值,r為折現率,採用對應的預期收益率。絕對估值法,就是對未來一系列現金流求現值並加總。所以呢,債券的絕對估值法要簡單點,因為未來現金流一般是固定的,難在折現率的確定。而題主問的是股票的絕對估值法,這就更難了。因為股票而言,首先現金流是極為不確定的,其次,債券存在終值(最後一期本金),股票理論上是不存在終值的。正因如此,股票的絕對估值法使用起來十分困難。

想讓絕對估值法在股票投資中發揮作用,我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需要進行兩個假設擴展和一個假設建立。

兩個假設擴展:

擴展1:折現,是對待估值資產未來的經濟利益流入進行折現。

擴展2:終值的計算,是假設在未來,資本獲得永久保值(對通脹率而言)的條件下,根據折現所獲得的價值。

一個假設建立:

假設1:股票市場估值時,投資者只考慮公司未來3-5年的業績。

下面分別說明:

擴展1主要將利益從現金概念擴展至經濟概念,更類似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的區別。擴展之後,我們可以認為,在進行任何投資時,我們關心的是這項投資未來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流入(economic income,以下縮為EI),而這種經濟利益流入需要以一種具體的形式呈現,例如現金流,利潤等等。可以說,EI是根據cash flow、net income等抽象出的一個概念,而CF、NI則是EI在某種環境、角度下所呈現的具體形式,二者屬於物和像的關係。

這一擴展,是為了使絕對估值能夠更好的適應實踐。能有穩定FCF的公司,大都是較為成熟的公司,這些公司經營環境較為未定,不會有太大波動,但是,這類公司占上市公司的比例並不多。根據我們的擴展1,我們就可以放棄對現金流的「執著」,去找另一個符合更多上市公司現狀的EI的像。我選擇NI,這裡有1個原因1個優點1個缺點

1個原因:CF和NI都是描述企業一個階段中經營活動的結果,只是選取角度不同,企業從創始到成熟,其ΣCF和ΣNI應該大致相等的,因此CF和NI不是完全隔絕的兩個財務指標,而有一定聯繫。

1個優點:NI能夠更好描述企業的商業活動情況,特別是對處於非成熟期的企業。

1個缺點:NI具有主觀性,更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縱。

在缺點可以規避的情況下,我自然更喜歡選擇NI。而如何辨別報表中NI的含金量、真實性,則是財務分析的事情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擴展2主要是解決終值這個問題。根據對券商研報的閱讀,我發現大家喜歡選擇1%左右的收益率作為永續收益率,永續收益率當然是為了計算終值。為什麼選取1%呢?一開始我猜了這幾種可能:1、對該企業長期成長的假設2、對企業長期收益率趨向社會平均的假設。後來我都否定了。否定前者的原因是對不同行業的公司,券商都用了這一假設值;否定後者的原因在於趨向社會平均大體上就是趨向於GDP增速,而未來20年內我國GDP增速降至1%的可能不是很大(即便是有這種可能,也不可能所有分析師都保持如此統一的假設預期)。最後我認為最可靠的原因是這樣:資本的保值要求。永續增長率並是不對該企業的假設,而是對長久永續的時間軸而言,資本保值所要求的一個收益率水平。這個更像通脹率。這也是為什麼,永續只選擇1%這樣的水平,而不是像理論上計算折現率一樣,因為長期所以要求更高風險溢價,那樣的話至少也要10%以上了。

假設1。3-5年的假設告訴了投資者估值的另一個重要點。許多人估值分歧大,是因為一個人拿未來3年業績+永續進行估值,另一個人拿5年業績+永續進行估值。在成長型公司上,這差別極大,因為成長型公司許多未來增長率都是20%以上,如果兩個人對未來的展望相差一年,20%和1%,想一想差多少吧。而且請注意:選擇了幾年,其估值結果對應的投資期就是幾年。請注意,估值和時期是對應的。同一個資產,對於一個只能接受兩年投資期的人,和一個可以接受5年投資期的人而言,其價值是不一樣的。

這裡選擇3-5年,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二級市場。原因如下:1、一般情況下,二級市場投資者最多只能看清公司未來五年內的發展;2、一般情況下,二級市場投資者所能接受的投資期限在五年以內;3、五年內,我國宏觀發展政策有更好的連貫性,提供較為穩定的大環境。

下面切入公式(這裡按對企業未來5年做展望為例,本文以下的推導也都以5年做展望期)。

V=A+B

A=sum_{i=1}^{5}{frac{NI_{i}}{(1+r)^{i}}}

B=[{NI_{5}}	imesleft( 1+q 
ight)divleft( 1-frac{1+q}{1+r} 
ight)]	imesfrac{1}{left( 1+r 
ight)^{6}}

整理後得:

B=frac{NI_{5}left( 1+q
ight)}{(r-q)(1+r)^{5}}

(感謝小夥伴指出,原來計算中求和公式的錯誤)

以上等式,r是折現率,q是永續收益率,g是凈利潤增速。

V表示①表示企業的股權價值(也可以看做市值)由二級市場可預見的未來業績的現值以及其永續價值構成。

②表示該企業在二級市場上可預見的未來業績的現值計算方法,這裡假設折現未來五年業績。其中R為折現率,一般選擇10-12%,最大一般不超過15%。關於折現率,有許多理論,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CFA裡面Equity的相關內容,基本可以。我這裡只從時間角度說一下,一般10-12%是較為常用的折現率,最高不超過15%。原因:1、其下限10%是因為下面有長期的債券回報率撐著,股權回報率要高一些,因此加點溢價(這裡是從投資者角度看);2、上市公司的整體資本結構來看,融資成本在8-10%左右,如果股權要求回報率比這個低,公司就不會去債務融資了(這裡是從公司融資的角度看);3、從長期投資業績來看,股票市場的收益率能達到15%就是極高的水平了,這一點壓制了折現率的上限。(經管類教材中有說SP500長期平均收益率是7%的統計圖,我記不清裡面的具體的數字了,但印象中,圖裡面債券的收益率大致是4%左右。這個在當時我自己界定R範圍的時候也起了一定參照作用。)

③表示永續價值計算。因為q在1%附近,r在10-12%,因此這是一個無窮遞減等比數列求和問題,大家在紙上劃一下就出來了。

這個按照絕對估值法的思路做出來的公式的含義是:只要資產的未來收益和投資者分析的一致,那麼在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r和q是受大環境影響的),無論資產價格如何波動,投資者都可以通過持有資產的方式獲得計劃中的收益。雖然這種獲得是理論上的,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但這已經為股價提供了足夠堅硬的後盾支持。

終於把公式拿出來了,下面該真正解釋問題了~~

三、源於絕對估值的相對估值法

相對估值指標中最常用的就是市盈率了,其次還有市凈率、PEG等。目前對於市盈率最常見的解釋是這樣的:

P/E=frac{MV}{NI}

市盈率等於市值除以凈利潤(因為在絕對估值的推導時,我用的是總量,沒有用每股的數據,因此這裡我就不用股價和每股收益了)。這個公式給人的直觀感覺是:按照當前的經營狀況,投資者需要P/E年收回成本。這樣看的話,自然認為高市盈率的公司無法投資了。是呀,誰會投一項50年才能收回成本的公司呢?

但是,我們根據上面推出來的絕對估值法公式,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市盈率了。下面進行簡單的思路推導:

絕對估值法求出來的V是企業的價值,那麼用這個價值除以凈利潤,就可以得出該企業理論上的市盈率。

為了計算簡便,我們這裡假設企業在五年內增速是均勻的(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推導增速不均勻的情況下,對估值造成的影響),增速為g。這樣,公式就變成:

V=sum_{i=1}^{5}{frac{NI_{0}(1+g)^{i}}{(1+r)^{i}}}+frac{NI_{0}(1+g)^{5}left( 1+q
ight)}{(r-q)(1+r)^{5}}

NI0表示的是已經過去的最近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利潤。左右同時除以NI0,就得到公司對於NI0的理論市盈率:

P/E=sum_{i=1}^{5}{frac{(1+g)^{i}}{(1+r)^{i}}}+frac{(1+g)^{5}left( 1+q
ight)}{(r-q)(1+r)^{5}}

由此可以發現,在選定未來業績展望年限的情況下,一家公司的市盈率受未來業績增速g,折現率R,永續增長率Q的影響。其中,g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下面只討論g。

令R=12%,Q=1%,然後讓g從10%到80%,間隔為5%,根據公式計算得到下表:

我們可以發現,一家公司業績增速是40%時,理論市盈率是49倍,增速是50的話,市盈率就是71倍。如此看來,和市場中的狀況也沒有想像中差的那麼遠。另外,根據林奇常用的PEG指標,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按照習慣,PEG=1屬於較為合理的估值範圍,那麼增速20-30%的公司,合理市盈率應該是20-30倍,一旦增速繼續提升,PEG就會開始上升。從我們的推理可以認為,市場中有時候給一些公司很高的市盈率,是因為人們預期公司未來能進入高速成長期。一旦真的進入高速成長期,我們可以發現,由業績帶來的估值水平大幅增長,也將是投資人的巨額收益來源之一,這也就是戴維斯雙贏的理論證明的一種。但現在,相對估值已經獨立於絕對估值,成為一種估值體系,但其內在的經濟含義聯繫是無法割裂的。相對估值指標之間的相互校正關係,其實是為了使估值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更好的適應

而通過這個表,我們又可以很快發現兩個現象:

現象1:對於成長型公司,g存在一個臨界值,當g大於這個臨界值時,P/E會比g更為劇烈的向上波動(g從35%到70%,翻了一倍,但估值翻兩番)

現象2:對於成熟型公司,g也存在一個臨界值,而這個臨界值是由V=A+B中的B決定的,因此即便公司成熟後增速降到5%,其對應的市盈率也很難降到這個水平。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分析。

四、相對估值法所表達的一些關鍵要素

P/E=sum_{i=1}^{5}{frac{(1+g)^{i}}{(1+r)^{i}}}+frac{(1+g)^{5}left( 1+q
ight)}{(r-q)(1+r)^{5}}

可以整理為:

P/E=sum_{i=1}^{5}{frac{(1+g)^{i}}{(1+r)^{i}}}+frac{(1+g)^{5}}{(1+r)^{5}}div(frac{1+r}{1+q}-1)

這個公式表明,P/E是有三個東西決定的:1+g,1+r,1+q

我們令 G=frac{1+g}{1+r} , Q=frac{1+q}{1+r} ,則又可以認為,P/E只由這兩個因素決定。因為 frac{1}{1+r} 是折現因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P/E僅由未來凈利潤增長現值和永續增長現值決定。由此,我們得到更簡單的公式:

P/E=sum_{i=1}^{5}{G^{i}}+frac{G^{5}Q}{1-Q}

假設勻速增長,則:

P/E=frac{G(1-G^{5})}{1-G}+frac{G^{5}Q}{1-Q}

根據實踐中選擇的不同時期,可以進一步寫作:

P/E=sum_{i=1}^{n}{G^{i}}+frac{G^{n}Q}{1-Q}

以上都是理論分析,再給大家上一個實例:

這個是根據蘇泊爾2005-2015年的業績和股價,並對過去每年進行模擬估值而產生的分析表。其中,Price(E)是根據絕對估值法得到的股價,P(A-H)表示10-12月最高價,後面兩個分別是加權平均價和最低價。

用圖表示真實價格較估值的偏離幅度或許更直觀:

再看一個萬科的:

再上一下大茅台:

什麼?你說問什麼波動這麼大?當然大啦,絕對估值的目標是為了求出價格的錨,而不是直接求出價格。我們需要在錨的基礎上做添加才能分析出市場價格。上面三家公司用的都是十年的數據,可以明顯發現,這裡面有周期,如果要分析價格的話,必須把周期加進去(為了更好的貼近實踐,我在絕對估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估值五層次理論用以動態觀察,絕對估值在裡面的作用就是錨)。另外,每個行業不同的行業特徵也是影響估值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逐步理解其他相對估值,例如p/b,在這種分析之中,逐步可以得到一些獨立於絕對估值法的一些結論,因此較為獨立的相對估值體系也建立了。但我認為,相對估值法的本質不是為了計算簡單,而在於相對估值更直觀的描述了關於企業運營模式的一些東西。雖然這些也與本題有關,但這也可以獨立作文,所以就不再多說了。

同時,其他因素也會影響估值。比如說我們的銀行業,估值一直偏低,我認為這是體制因素。我國銀行業沒有經歷美國和歐洲那樣的競爭,幾大行基本是靠制度建立起的市場份額,所以其財報上的利潤增速是包含了體制因素的。長期而言,資本市場的放寬會使得體制因素下降,而除去體制因素,是否還能獲得現在的收益,這需要未來給出答案。正如此,其估值比直接按照財報估值來的低。這些諸多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

總之,一切估值源於折現,關鍵是怎麼折。估值就如同堤壩上的標尺,參與者的熱情如同洪水。洪水來時可以淹沒標尺,但標尺不會消失。

最後附上兩份賣方研報做的絕對估值

中信證券-上海家化,20120206

長城證券-梅安森,20120621


推薦閱讀:

TAG:股票 | 股票分析師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