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歷史教科書為什麼不能認真考究一點?
~~國內的歷史教科書給人有種應付的感覺,當年在中學學歷史都是背記某某事件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以及主要人物,而且正面影響歷史的人物一定是完美無缺的,反面就各種猥瑣人渣。。。這種讓小盆友從小就迷信權威而且逐漸對歷史失去興趣的做法暫且不說,裡面的一些錯誤也不去更改,比如康有為和戊戌變法真的有關係嗎這樣的問題,雖然曉說里講的我不會全信,但既然他一個業餘愛好者都知道的事情,國內的相關歷史系教授肯定都知道,但為什麼不去更正教科書?~~
~~我的態度一直非常中庸,人都有兩面,偉人也是這樣,歷史教科書上說康有為是偉人多麼大的影響了中國,說慈禧怎麼不好把中國引向墮落,太過於偏激與不負責任,不過,曉說里說康有為多麼多麼不好,其實也有點過,畢竟能登上歷史舞台留名於後世都是個人物,但是現在的人們都太需要刺激,不這麼大力度的顛覆,就更正不了觀念。~~總之,我想問的是:國內的歷史教科書為什麼不能認真考究一點?換句話說,現在國內的歷史課有什麼意義?
平心而論現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已經很好了。
為什麼沒有展開太多是因為授課和考試的需要,而且它也承擔不了太多的考究任務。
給你一個大致的印象,想研究可以到圖書館或者上網,那麼它的目的就達到了。我並不知道你所說的 「認真考究」 的標準是什麼,但是我大概可以感受到你的困惑,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的困惑。
我們習慣於遵從標準答案,內心中潛移默化地將事物分為黑白兩面,這大概是應試教育留下的後遺症之一。而歷史絕不僅僅是考題和答案這麼簡單,它本身是非常豐富的,儘管經歷時間的磨洗,它仍然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矛盾出現了。中學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將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和其內在聯繫完全展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這就需要制訂教材的人博觀約取。同時,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它要受到國家所制訂的目標的指引(也是一種約束)。此外,我們中學特別是高中教育的現狀,受到高考的指向,歷史課在全部課程里佔據的比重非常有限,這也限制了課堂所能承載的內容。更加深刻地剖析歷史現象,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歷史,這已經超出了中學教育的範疇。所以這樣的內容並沒有出現在中學教學大綱和教材中。最後,一個小小的建議,如果你對歷史有點興趣,並且時間充裕,可以試著暫時放下中學課本和娛樂節目。我相信你能夠找到一些內容更翔實、態度更嚴謹的讀物。開卷有益。1、歷史教科書里寫什麼,研究歷史的教授們是沒有發言權的。這是自然的。。。
2、中學階段的歷史教育和本科乃至研究生階段的,是截然不同的事。
中學作為基礎教育,要求只是灌輸必要的知識和培養社會價值觀,也就是題主提到的「中學學歷史都是背記某某事件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以及主要人物」和「正面影響歷史的人物一定是完美無缺的,反面就各種猥瑣人渣」。而本科教育,就要引入一些思辨性了,因此歷史系的小夥伴們經常為「原來XX還干過這種事啊」、「原來XX和XX沒什麼關係啊」這種事兒驚呆,然後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這就是歷史的本科教育要乾的事兒。研究生就更進階了——但讓每一個高中生都接觸這種思辨性的學習是一件好事嗎?也許絕大多數人根本不需要!就像我們需不需要思辨地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顯然這就太不體貼中學生了。因為文史是門檻很低的領域,很多人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常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些教科書的編寫就很合理?其實縱觀各個領域,入門教材的編寫其實是最難的。如果大學教材很寫的話,高中就更難寫了——沒有定論的寫不寫?不寫?那就沒什麼能寫的了。全面要不要?要?康有為和梁啟超關係的變化就可以寫本書,你把角度寫全了試試。考究一點?從筆者的專業來看,無一字無來歷,處處可以考據,那得考究到什麼程度啊~~~所以,對於中學生來說,只需要知道那些大概的就可以了,想玩專業的可以進入交給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深造,有點興趣的也可以看看《曉說》玩票。多好。
不同意樓上LS說的「大多數人沒有思辨性」。
思辨性的重要性絕對不用多說,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塑造思維的重要的內容。
倒是歷史教科書的確牽連甚廣,要說考究,考究到什麼地步?
這個問題也不僅限於國內,比如日本的右翼教科書。歷史這個東西本來是人說的,很難客觀公正。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意義在於引發興趣,普及常識,現在差不多的小孩子都不會全信——起碼我們當年是這樣。還有幾個同學純粹是因為課上興趣+課外閱讀,高考時報了歷史系(當然現在已經三觀盡毀……)。
很重要的一點是老師如何教授。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有意思的歷史課吧——劃劃重點,老師繪聲繪色講故事,還原歷史可能的樣子,然後給學生正確的三觀。
教科書在全世界都是個大問題,歷史教科書更是。因為國內歷史教科書就是糊弄小孩兒的 現在信息越來越發達 越來越多的人也就明白了這一點 歷史只是一種事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 憑什麼在歷史事件後面要加上意義和作用 更多的應該是留給青少年獨立判斷的 歷史這門這麼有意思的課程 在天朝變了味 除了為了應付考試 還是少看點好
你以為國外中學歷史教科書很考究?呵呵呵。中學的東西,終究是低幼,想考究去大學圖書館去
怒答!不吐不快。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也本來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私以為,這個世界沒有真相,真相只出現在事件發生的那一瞬間那一秒,過去了,再如何還原都帶有第三隻眼睛,哪怕是「客觀」的鏡頭。因為看鏡頭的眼睛、大腦不一樣,鏡頭也帶著拍攝者的態度。
不管是歷史教科書,還是高曉松還是千萬史學家、學者、歷史愛好者,他們眼中的歷史都不會完全一樣,他們通過歷史看到的東西也不會盡相然。
老實說,作為一個一直很喜歡歷史高中歷史也還過得去的人,我其實覺得國內整教科書那些人並不是沒有認真,他們也不是不知道哪有問題(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道不是么)。再說他們編的東西不被大眾所接受認可並不代表他敷衍、不認真。就算是要故意欺騙,那也要花心思去編去努力忽悠學生,哪裡敢敷衍。
早年的歷史書的確有一些人物事件臉譜化,我們從小認識的曹操是奸詐的,我們認識的李鴻章是賣國的,我們認識的陳獨秀李大釗是偉大的......但漸漸地,隨著更多更廣泛地閱讀量,更多老師的講解以及更廣泛地教科書改革、新課標改革,今天的歷史教學相較於50-90年代已經開放太多,人們對一個歷史事件人物的看法也遠不是單一的。這點,在歷史教學中也不止一次被強調。從初中到大學接觸到5位不同地區學校地歷史老師,無一不時常敦促我們要拓寬閱讀面,多方面理解歷史人物。
以往的歷史教科書偏向於歷史故事的講述,其歷史過程尤為重要,考試題中經常會出現歷史事件的名稱、發生時間、地點、人物甚至要求描述歷史過程、發生原因。但現在這種基礎的題目在大型的考試(小考還會有,加強基礎,但比例小很多)基本不會赤裸出現,這些知識只是基礎中的基礎,學生不再被要求只背這些,而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在大背景下理解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些歷史問題的答案也絕對不是唯一客觀的。高中歷史題經常要求評價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一般這種題目若只答了一個方面(積極或消極方面)是絕對會扣分的。再說嘛,我們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要求我們要一分為二看問題嘛,題主你說對吧。
這些改變我覺得只要是近大量翻書大量做題的文科初高中畢業生來說一定不會陌生,但是題主真的認真閱讀過很多遍當下歷史書?真的寫過數不清白花花的歷史試卷?真的切身體會到一些歷史教學的改變(雖然這改變毫無以為還需要繼續)?
另外我覺得高曉松在《曉說》里講到康南海的很多不好的事情,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康南海先生在絕大部分中國人心中樹立的形象大抵差不到哪去,這時候有更多地聲音發出來不是更好么?說不定就像曹操一樣,多年後康先生的形象又被改變了呢?反正前人不是說了么 ,一切歷史皆當代史。
還有我總覺得題主想問的問題其實你自己心裡有答案不是么?您問題描述的前兩段完全刪掉也不影響問題的表達。
吐槽結束。END推薦閱讀:
※中國能不能發起一場素質運動?
※六所中醫藥大學入選「雙一流」,你怎麼看?
※睡前消息【17-03-22】教科書在變
※初三生活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