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剛崛起的時候有「山寨」其他早期發展起來工業國家技術的事例么?

在德國學習。今天室友很氣憤地回來說:上課的時候,教授說到了中國有設備的原型是德國設備,就相當於抄襲德國技術。結果德國同學大聲說,「難道就讓這些中國人偷么!?!?」

而我們認為,中國確實有技術上抄襲改進並註冊專利的現象,但是模仿是一個後起國家的必經之路,日本、韓國都有這個過程。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我相信等到中國在這一方面的水平技術到頂端,自然會有百分百的全部中國原創的技術,就像航天、激光、通信等行業,中國貢獻了很多自己的科學專利。

我的印象中,以前「made in germany 」就是英國人笑話德國人產品差,山寨英國人技術的辭彙,所以德國也有這樣的過程,但是不知道具體的事例來反駁德國同學。

所以想問下大家,有著名的德國模仿、山寨別人技術的實例么?

我室友作為一個熱愛祖國的中國人,聽到這樣的言論,內心澎湃,但無言以對。以後遇到這樣的事,作為一個中國學生,該怎麼做?怎麼辯論?

ps:到了國外才發現自己越來越愛國。。。


摘自網上的文章,感覺打臉足夠了,包括妄自菲薄的國人:

廉價、山寨、不正當競爭,這是崛起中的「中國製造」在世界市場上經常遇到的非議。然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如今被譽為世界工業標杆的「德國製造」,在125前曾經遭遇了和「中國製造」同樣的非議,英國人甚至給德國造產品扣上了「厚顏無恥」的帽子。

  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後,百端待舉,經濟需要騰飛。而世界市場不易進入,在夾縫中追求強國夢的德國人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並依靠廉價銷售衝擊市場。

  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註明「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德國製造」由此成為一個法律新詞,用來區分「英國製造」,以此判別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

德國的企業家在19世紀中期開始被英國人稱為是最卑鄙的工業間諜。他們的產品被當作廉價處理商品在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傾銷。為了保護本國產品的利益,英國議會通過商品法案,在德國產品上打上恥辱的印記「德國製造」,這個令德國人尷尬不已的決定卻出人意料地激起了德意志帝國工業界令人震撼的反應。

  他是一個友好、優雅和風趣的人。他在英國倫敦自稱為施魯普先生,在那裡的工商業界受到熱情歡迎。這個德國紳士風度翩翩地參加倫敦工商巨頭的聚會,向主人家介紹自己「個人對鋼鐵產品感興趣」,英國企業家並沒有對他產生戒備心理,反而詳細地向他介紹了英國最新的鋼鐵生產流程。但這些英國企業家不知道,這個深藏不露的德國人卻在品著威士忌,抽著雪茄聊天的時候,輕鬆地窺探了英格蘭的頂尖技術,以便在德國生產類似的產品。

  這個在英國化名行竊的技術間諜,後來被英國情報機構發現,原來是來自德國萊茵河畔的工業家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這個鋼鐵大王來自埃森,後來製造了著名的克虜伯大炮。他不是去英國刺探技術情報唯一的人。不過,不是所有的工業間諜都能像克虜伯先生那樣高貴優雅而輕鬆地獲得大不列顛的技術情報。有的德國人行為惡劣,自然不能如願以償。比如一個叫荷西的德國人就曾對英國的一家鍊鋼廠的主管進行逼壓,要他說出廠里最先進的工藝流程。當然,英國人不會吃這一套,就派人去報了警。然而在警察到來之前,這個荷西已經逃之夭夭。

  為何會發生如此情況?如果我們把當時英國與德國的工業發展狀況相比較,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當時,經過18世紀的工業革命,英國工業已經高度發展,成為世界科技的標杆。相比之下,德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國,其科學技術幾乎相差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距離。

  「無恥之尤」,這就是當年德國人在英國人眼裡的形象。不少德國人幾乎是肆無忌憚地複製英國產品,製造二流質量的商品,並以傾銷的價格流入英國及其海外市場。在德國,當時工人工資低,工作時間又被資本家無限延長,這使得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價格在世界上具有強勢的競爭力。「價廉貨次」,就是對當  時德國不少產品恰如其分的寫照。

  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行的世界商品博覽會上,價格督查、機器建造技術專家若洛克斯對參加展出的德國商品的評價是「便宜而拙劣」,他的評價在世界各國的報刊上以通欄標題的醒目版面出現,對德國產品的聲譽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當時,英國謝菲爾德公司生產的剪刀和刀具在市場上具有最高的聲譽,謝菲爾德的刀剪都是用鑄鋼打造的,經久不壞,被稱為最鋒利而又經久耐用的刀具,所以價格不菲。德國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製造商假冒這個名牌,把自己的產品也打上英國「謝菲爾德」或者「謝菲爾德製造」的質量檢查印章出口國外。然而,他們的模仿產品,卻是用鑄鐵打制的,看起來和謝菲爾德的產品相似,可是,無論是鋒利還是堅硬的程度都不能與之相比。

  這件醜聞曝光後,英國人再也不能容忍德國人的這種卑劣手段了。英國的企業家們發起了抵制德國產品的運動。首先是謝菲爾德刀具生產商在倫敦發起抵制德國無恥行為的運動,他們要求所有來自德國的產品,必須貼上「德國製造」的標籤。後來,在1887年4月23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商品法》(Merchandise Act),並把這個條款寫了進去。從那時起,所有德國產品要進入英國本土或殖民地市場,都必須打上「德國製造」的印章。英國商人們希望用這樣的印記來嚇退消費者,讓他們對德國產品嗤之以鼻,轉而購買英國產品。

到了19世紀末,英國人也開始認識到,許多德國商品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比如鉛筆、玩具、藥物、鐘錶、啤酒、棉布、鐵器切削工具、鋼琴和家 具等。還有,他們看到這些德國產品質量也不再存在問題,且物有所值。勞動力低廉的德國使價廉物美這個理想得以實現。

  1897年,就在「德國製造」這個恥辱印記被英國人強行打在德國商品上的10年後,當時英國的殖民地事務部大臣約瑟夫·張伯倫(後來英國首相張伯倫之父)在他的考察報告中將德國產品一一列出並加以評價:

  服裝:價格更便宜而實用

  武器和子彈:價格便宜而美觀

  啤酒:明亮而好喝

  水泥:價格更便宜,質量上乘。

  化學產品:科研出色,質量上乘

  鐘錶:價格更便宜,且充滿藝術品位而引人注目

  棉布:價格更便宜,外觀好看

  傢具:價格更便宜,輕巧,供貨及時

  玻璃製品:價格更便宜,質量更好

  鋼鐵製品:價格更便宜,更實用

  切削刀具:價格更便宜

  工具:價格更便宜,更實用,款式新穎

  鐵器產品(包括鐵釘、鐵線和鋼材):價格更便宜,質量與英國貨不相上下或者更優良

  羊毛產品:款式更時尚

  由於德國製造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使英國貨物不僅在海外市場受到威脅,連國內市場也被德國貨物大肆打入。在1883年至1893年間,德國銷往英國的貨物增加了30%。因為其產品在英國是如此受到青睞,德國的一些企業也紛紛在倫敦開設了自己的分公司,比如鋼琴製造商貝西斯坦(Bechstein)和縫紉機製造商普法夫(Pfaff)等。

  直到19世紀末期,德國製造的商品如阿司匹林(Aspirin)、科隆香水4711、奧多爾潔牙水(Odol)、鉛筆法貝爾-卡斯特爾品牌(Faber-Castell)、火車模型梅克林(Mrklin)、絨毛玩具斯泰福(Steiff)、鋼琴貝西斯坦(Bechstein)及朗格的鐘錶(Lange)等今天還存在的品牌紛紛成熟,並已經使英國生產的類似產品相形見絀,「德國製造」這個曾經的恥辱印記搖身一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金字招牌。


推薦閱讀:

中國山寨過國外哪些東西文化或產品?
如何看待本田訴訟雙環汽車山寨侵權,結果被反訴賠償1600萬?
「新四大發明」?Copy to China何時了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創新很少、山寨很多,達不到美國那種高度?

TAG:技術 | 山寨 | 德國 | 專利 | 中國式抄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