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除了向中國傾銷鴉片外,還有過什麼別的業務?

今天看了本書,書中有篇講馬禮遜的文章。

馬禮遜者,西方傳教士,曾致力於將聖經中的新約和舊約翻譯成漢語,且主持編寫過《漢英詞典》……

文章中講了這麼個事情:1809年2月20日,馬禮遜在新婚之夜接到了東印度公司的聘書,成為了廣州商館的中文譯員。並且還提到馬禮遜初到澳門時曾受到葡萄牙人的刁難,是澳門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調解,日子過的才稍好……

於是覺得東印度公司(總公司)挺神通的...


刺客信條系列玩家不會對東印度公司感到陌生,不僅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會提到這名字(晚清時期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正是東印度公司),事實上東印度公司已經在系列遊戲中露過面了。比如,《刺客信條3》中康納親手倒進河裡的茶葉,便屬於東印度公司。當時英國政府為了幫助東印度公司解決積存的茶葉,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禁止北美殖民地販賣東印度公司以外來源的茶葉,並且大幅減免稅收,幫助東印度公司壟斷北美的茶葉銷售。本地居民辛辛苦苦跨過大西洋來到新英格蘭,結果經濟上還要被英國所掣肘,自然就不樂意了,新仇舊恨一筆清算,由此引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並以此作為導火索進一步誘發了美國獨立戰爭。

  一家公司為什麼能侵佔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一家公司為什麼能讓英國政府為其出面傾銷庫存茶葉?這便要從東印度公司的建立說起。

  印度洋長期為西班牙帝國所把守,但在1588年英西大海戰中英國以弱勝強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一時間控制了海上的主導權。逐利的倫敦商人們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商機,聯名向伊麗莎白女王請願並成功得到航向印度洋的許可證。儘管在一年後西班牙便重整旗鼓取回了海上的主導權,也不影響商人們的雄心勃勃(或者說利令智昏?),世界那麼大,他們是鐵了心要去印度看一趟。畢竟過往也是英國劫掠西班牙的船隻,西班牙一般不屑於這種勾當,抱著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態,哪怕先行探路的三艘船葬身大海,也不影響商人們籌款並說服女王支持他們的事業。在1600年,他們建立了「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這個名字很長的股份公司,作為英國首創的發明,股份制可以讓商人們分擔風險,有錢同賺,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伊麗莎白一世也因此在當年的最後一天為他們頒發了皇家特許狀,給予東印度公司15年的特許經營權以壟斷印度洋的貿易,一來賺了名聲,二來也可以讓商人們幫助無暇東進的英國政府開拓這片處女地。

莫卧兒帝國的失策

  如果說中國是在戰敗被脅迫的情況下才被英國佔了便宜,那麼當時當時統治著大部分印度次大陸地區的莫卧兒帝國簡直就是傻得可愛並且慷慨得匪夷所思。

  1612年,東印度公司讓英皇詹姆士一世派外交人員拜訪當時的莫卧兒皇帝賈漢吉爾,請求用歐洲的奇珍換取東印度公司人員在印度定居並且開設工廠的權利,賈漢吉爾一聽,十分高興,一拍大腿就讓英國人照辦了,還讓外交人員給英皇回信:「作為對你的皇室的恩愛,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他們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準打擾他們。不論他們在哪個城市定居,我下令給所有我的總督和長官給予他們任何可以給予的、他們所需要的自由。他們可以任意交易和向他們的國家運輸。 為了鞏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和適合我的皇宮的商品,以及您有機會給我傳遞您的王家信件,以讓我為您的健康和事業發展而歡欣。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怎麼看都是以為自己還有賺,好一個天然呆。英國人心裡也暗喜,沒見過這樣敞開錢包任你拿的,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東印度公司得以在官方保護之下在印度越做越大。

  而莫卧兒帝國並沒有因此在錯誤的道路上停步,他們後來的行為在今天看來就是在多快好省地將國家拱手相讓。賈漢吉爾那缺乏學術和宗教素養的孫子奧朗則布登基後,決意扶持伊斯蘭教,對印度教教徒課徵人頭稅,使得占農村人口80%的印度教教徒稅負一下子增加了三分之一,人民怨聲載道;又逼迫拉吉普特人改信伊斯蘭教,結果導致雙方持續數十年的戰爭,基本把自己的軍隊都給打光了;再加上為了擴張貴族們的土地面積,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德干高原及其南部地區,導致國庫空虛,德干高原幾乎成為無人之地,帝國也無暇應對東印度公司的威脅。

  與此同時,莫卧兒帝國對東印度公司的侵略性毫無認識,不僅可持續性阿諛奉承,各種優惠政策更是一輪接一輪,允許東印度公司自由貿易並且隨便設置永久性商埠,在商埠內還可以設置駐軍、修築炮台;同時還授予東印度公司內河通行權和最富裕的孟加拉地區的直接財政管理權,並逐漸把別的地區的財政管理權也移交英國人,等於直接把國庫鑰匙都送對方手裡了。英國人笑納這些好處之餘,也不忘損一下對方,暗中扶持企圖推翻莫卧兒帝國的地方封建主。印度的歷史本來就處於小國林立-外族統一-迅速崩潰-小國林立的循環中,莫卧兒帝國便是那個由外族建立的統一帝國之一,與本地民眾本來就格格不入,在內憂外患之下,表面被軍事統一的帝國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印度,用馬克思於《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的語言來描述,便是「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東印度公司已是磨刀霍霍,準備揮向這待宰的羔羊。

邁向巔峰

  1670年,以會玩著稱的「快樂王」查理二世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了東印度公司行政權、鑄幣權、軍事權和外交權,要知道那時候的公司並不像今天的公司一樣乖乖做生意,作為國家的幫手,基本就是一個小國家了,有了法理上的支持,東印度公司也就能更快活地擴張了。

  當然英國政府也是擔心東印度公司的實力過於膨脹而試圖遏制一下的,奈何國會中出了無數叛徒,從東印度公司退下來的職工里有不少利用自己賺到的錢謀個一官半職,一直為東印度公司說好話,也在國會中反對國家對東印度公司的行動,因而削弱東印度公司的計劃也便屢遭失敗。

  再後來,英國與法國之間衝突不斷,後來甚至發展為戰爭。為了戰爭,英國政府不僅無暇管控東印度公司,甚至還要向其借貸,也就不奇怪為什麼英國要幫助東印度公司傾銷積壓庫存了——那可是債主啊!

  不受管控的東印度公司更是肆無忌憚,武力強奪孟加拉和邁索爾土邦,並逐步通過各種政治手段讓莫卧兒王公悉數成為傀儡,莫卧兒帝國名存實亡,東印度公司實際上控制了大半個印度次大陸。此時印度堪稱獨立的地方只剩下西北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刺客信條編年史:印度》中英國人對錫克帝國的覬覦。

歷史車輪緩緩滾動

  18世紀後期,七年戰爭早已打完,美國也成功獨立,英國總算是抽出身來好好對付一下東印度公司了。前面說到,東印度公司巧取豪奪幾乎控制了整個印度,可另一方面因為內部嚴重的貪污腐敗和侵略及鎮壓起義導致公司入不敷支,瀕臨破產,只好找國會求助。打仗要花大錢,剛打完仗的國家很清楚,國會自然很樂意資助,順便改了下特許狀條款,明確了印度的主權屬於英王,並且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權也由此被剝奪。好在,這時東印度公司的主要任務已經變了戰爭,貿易的優先度反而降下去了,也不至於傷筋動骨,只是主權申明算是徹底斷了東印度公司成為國家的念想。

  1849年東印度公司終於在兩次戰爭後徹底吞併旁遮普,完全控制印度次大陸,之後大肆掠奪財富,強行在原住民中推廣西方的生活方式,並大幅降低印度僱傭兵的待遇,使得不滿情緒在各地醞釀,終於在1857年爆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東印度公司的統治風雨飄搖。雖然起義最終被鎮壓,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權也在1858年被議會藉機撤銷,英國政府取回了印度的直接控制權。東印度公司只好在茶葉貿易中苟延殘喘了十幾年,在這段時間中公司資產不斷被政府所接收。終於在1874年的新年,隨著《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案》的生效,這一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公司就此解散。

  這看似是東印度公司的策略失當,然而背後的真實原因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廠生產的商品質量上乘,價格低廉,嚴重影響了以棉花、絲綢、燃料和茶葉貿易為主的東印度公司的貨物銷路,因此才會支付不起戰爭的開支。哪怕沒有失誤,東印度公司的覆滅也不過是時間問題,這是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戰爭,而且歷史也更青睞工業一方。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不可一世的東印度公司,就這樣被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

遺產

  東印度公司倒了,但這家持續兩百多年的公司在各地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正如《泰晤士報》在其解散時的評論: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

  馬克思的通訊稿里還有一段話「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國不管幹了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正如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將希臘文化廣為傳播,在東印度公司侵略印度的過程中,也不自覺地被歷史裹挾著,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取代了印度原有的落後小農經濟,為今天印度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商品傾銷、販賣奴隸、走私毒品、侵略他國……罄竹難書的罪行同時也促進了歷史的進程,龐大的帝國公司,確是空前絕後。


從印度運出鐵,銅,錫,麻黃,糧食,木材。

向印度輸入絲,布,工業品,糖(非常重要),鹽(從印度沿海運向內陸)

壟斷級的茶葉貿易。

在交易所交易合同(遠期合同的起源)

倒騰英聯邦殖民地的金、銀(貨幣期貨的起源)

流放罪犯。。。

此外還有公司內部的保險業務。

面相投資者的有價證券交易。。。


1 間諜工作 負責信息收集和分析之類

2 原料採購

3 成品銷售

4 前期殖民 在政府還沒進入之前,負責新地區殖民工作

5 其他軍事工作 知道《加勒比海盜》吧? 他們還影響」劫掠許可證「發放工作的


今天在寧波博物館看到的,注意最後三排。


英劇《禁忌/Taboo》里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是什麼來頭

作者清涼

眼看本季有衝冠趨勢的英劇《禁忌/Taboo》也快臨近尾聲,被湯老濕的演(顏)技(值)折服的人越來越多,這部由英美合作的電視劇走的是陰鬱鬼魅的黑暗哥特風,本質上有著重金屬音樂一般的粗野與厚重,每次見到男主都好像是剛剛從爛泥塘里滾出來的一樣,但那也沒有掩蓋掉湯老濕霸氣的光環。

劇中的背景發生在1814年,男主詹姆斯從非洲生活十年回到英國繼承父親的遺產,這個遺產就是努特卡灣,北美的一塊殖民地,這個努特卡灣雖然地方不大,卻是個風水寶地,所有者能對整個溫哥華島享有主權,它也是去往中國的必經之路(為其後來走私鴉片)。

這對當時的資本大鱷東印度公司來說是極其有吸引力的,也是為什麼劇中東印度公司和湯老濕對著乾的原因所在,東印度公司本打算男主父親死後接手這個島,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湯老濕一時間變成了東印度公司的眼中釘肉中刺,專門負責在劇里找湯老濕的各種茬兒,更不可理喻的是連國王都畏懼它三分。

對於這家東印度公司其實我們並不陌生,中學歷史書里曾經提到過它,對,就是向中國輸送鴉片的那家公司,這部英劇講的就是他把「生意」做到中國之前的那段時光,英國東印度公司更是因販賣鴉片和黑人奴隸而臭名昭著。我幾乎目測到了湯老濕的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東印度公司這種要上天要和太陽肩並肩的猖狂自信是哪兒來的呢?

劇中沒有直面表現東印度公司在英國一手遮天的那面,但是從側面描寫了東印度公司的黑暗,記得前幾集湯老濕用非洲帶回來的鑽石買了一艘貿易船,他晚上檢查船的情況,使用巫術發現了這艘船「不幹凈」,原來它是一艘運輸黑奴的貿易船,也就是說東印度公司表面上是從事貿易生意,但是私下卻干著黑活——販賣人口!

事實上,世界上最早的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建立的,劇中的東印度公司的全名應該是「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東印度公司是1602年荷蘭商人以及貴族建立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也是世界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17世紀的荷蘭在海洋貿易中扮演著老大的角色,當時荷蘭被譽為「海上馬車夫」,早年做胡椒、香料等生意,目的是把香料佔為己有,形成壟斷,再販賣到歐洲各地。

後來英國人也發現了爪哇島的香料生意,並加入了進來,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倆家公司因為香料引發了三次戰爭,最終荷蘭敗下陣來,取而代之,英國成為海上新霸主。

用英國著名政治家、航海家華爾特·雷利的話說:「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財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1600年12月31日公司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從此東印度公司因加速發展,行走在政商兩界、黑白兩道,一時間成了英國最有勢力的商業巨擘,這也為英國後來成為「日不落帝國」鋪好了路。

不可否認英國商人早期的行為是以掠奪搶劫為中心,無法改變他們骨子裡的海盜血統,在海上從事貿易吸取了海盜和私捕的經驗,在商場上立穩腳跟。

與此同時,他們不再滿足於香料生意,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做起了棉花等生意,由於印度棉便宜實惠更受人們喜歡,英國與印度的關係越發緊張,也是從經濟開始發生了變化,開始僱傭印度籍軍人,形成了「東印度軍」,征服了印度,以至於讓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的「統治者」。

利用這種商人與軍人的聯合強制驅逐商場上的競爭對手,繼而又通過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中謀取更大的利益,東印度公司的手段可謂low中之最,東印度公司說白了就是名副其實的殖民機構。

1858年,東印度公司終於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一個商業巨擘也由此走向衰落,成為一段商海傳奇。

如今,東印度公司早已離人們遠去,可它的名字猶如不散的亡靈飄散在各處,不得不承認英國東印度公司為英國早期資本的積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它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災難,甚至影響著未來。


統治印度,美洲似乎也可以管理,有發動戰爭特權,英國國王是購買股份管理,類似今天國防承包商人,不過當時養不活那麼多公司,養一個公司就吃力了


推薦閱讀:

TAG:歷史謎團 | 世界史 | 東印度公司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