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不只是哲學,更多的是老子自己在講自己是如何體驗「道」的,「道」體驗起來像什麼。簡言之,老子說:他通過靜坐觀想,達到了一種更高的意識維度,體驗到了更基本的存在本體,這種體驗是超越唯物、唯心二元論的。

南懷瑾等稱之為「心物一元」。

正因為這是一本講體驗的書,所以有很多後來人效仿他的方法去修練。所以有道教的產生。把道德經當成哲學來解讀,是解放後大談辯證法的惡果。自古以來,中國人是把這本書當成某種超驗之物的。


始驚

次醉

終狂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初看,不知所云,細看有點道理,再看,恍然大悟,這是一本值得看一生的一本書,可以解釋我們來自哪裡?要到哪裡去?只有有超常智慧的人,才能研究透。


微思考

我們該秉持怎樣的心態閱讀像《老子》、《易經》這樣的古代經典名著?

《老子》、《易經》的作者們真地參悟到了天地之大「道」嗎?

《老子》為什麼讀起來如此的玄妙,甚至有時難以理解?

作為道家經典,《老子》有哪些今天仍然值得借鑒之處?又有哪些應該被批判的地方?

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微思考——打開《老子》(又名《道德經》)的三個正確姿勢以及對三大核心智慧的批判

原文解讀

在解讀《老子》的《道可道》一書中,作者熊逸有句話說得頗有意思,「有些人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更多的人喜歡跪在巨人的腳下」。畢竟,人類是群居型動物,既有超越歷史的理想,又有尋找偶像的心理需求,甚至經常的情況是,人總是要找一個可以崇拜的精神偶像,如果不是領導者,則可能是歌星、影星等。而對於古代經典,我們也經常抱持著類似的態度:一方面,我們很願意相信,幾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就已經參透了人間世事和宇宙大道;另一方面,很多後人想通過充實或者標註古代經典來闡述後來越來越豐富的哲學觀點。於是兩種態度一拍即合、各取所需,也就有了我們今天所能讀到的很多讓我們頂禮膜拜的「傳世名著」,《老子》就是如此,《易經》的情況也類似。不信的話,你可以翻閱郭店楚簡本的《老子》,一定會發現其實作者原本的觀點非常樸實,遠沒有通行本以及不斷加註版本那麼的深刻和玄妙。作為理性思考者,我們有必要在閱讀經典避免過分崇拜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相對客觀地理解經典中的智慧,而這正是打開《老子》的第一個正確姿勢。

當然,貶低的態度也不可取,就好像經常有人會問,《老子》和《易經》科學嗎?其實,科學只不過是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對於地球和宇宙環境現有狀態的一種判斷,既談不上精確,也遠非終極真理,頂多稱得上是一種權宜之計。因此,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是閱打開這類經典的第二個正確姿勢。

那麼我們究竟該遵照原意,還是後世的發揮或者自己的理解來解讀《老子》呢?這要看我們閱讀的出發點是什麼。如果我們是考古學家或者歷史學家,希望達到儘可能還原古人思想的目的,那麼「求真」就至關重要;而如果我們只是希望從書中得到某些智慧、學以致用的話,那麼其實沒必要較真到非要挖掘出作者原意的地步,也沒必要為了某句話真正的含義而爭論不休。無論是誰的解讀,只要言之成理、對我們有所助益就可以被接納和吸收。而這就是閱讀《老子》的第三個正確姿勢。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以上「三個正確姿勢」探討一下《老子》中的三個核心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麼《老子》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篇幅來論道?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關於道是否可道的討論,《莊子·天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製作車輪。過了一會兒,輪扁放下椎鑿的工具走上堂來,問齊桓公說:「請問,公所讀的是什麼書呀?」

桓公說:「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

輪扁又問:「聖人還在嗎?」

桓公說:「已經死去了。」

輪扁說:「那麼您所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桓公說:「我讀書,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議論?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沒有道理可說就要處死。」

輪扁說:「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砍削木材製作輪子,輪孔寬舒則滑脫不堅固;輪孔緊縮則輪輻滯澀難入。只有不寬舒不緊縮,才能手心相應,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這裡面有規律,但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古代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輪扁說的有沒有道理呢?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今天的標準化生產不就是試圖把輪扁所說的「不可道之道」固化下來么?如果這些「道」都不可道,那又怎麼實現的標準化生產呢?而在這個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我們認為是「道」的東西都正在被演算法化和數據化。比如,我們曾認為圍棋的基本原理雖然可以學會,但是再往深入之「道」卻是不可言傳的。可是當AlphaGo戰勝李世石,而它的升級版Master橫掃國際棋壇、創造60場不敗的神話之時,這個「道」似乎已被人工智慧所學會,那麼學會的前提也就必然是有人成功地將其講出來了,只不過我們無法確定人工智慧專家所道之「道」與人類圍棋高手心中之「道」是否一致。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類似的情形,繪畫、書法、寫作、料理之「道」在都可能被人工智慧以演算法的形式學去甚至超越人類本身,不知道那時候我們是否還會像過去一樣仍然對玄而又玄、引以為傲之「道」充滿信心?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誰贏了誰就得「道」了,畢竟人生不是比賽、量化總有偏頗,而且至少有些「道」是不容易道出的。《孫子兵法》就講「因利而制權」,也就是根據有利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真正上了戰場,幾乎很難遇到兩次一模一樣的戰爭態勢,那麼究竟怎麼「因利而制權」呢?「背水而戰」一般是要吃大虧的,但是韓信卻用之而取得大勝,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些厚積薄發的經驗和思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的確算得上是不可道之「道」,至少是不容易道之「道」。

說了這麼多,我們對「道可道,非常道」的態度究竟是什麼?那就是,我們承認這種「道」的存在,畢竟除了類似「因利而制權」的問題以外,還有很多我們可能無法解釋或者說很難解釋的東西,像是審美、意境等。無論未來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還是願意相信「道可道,非常道」是會有其保留地的。但是,我們應該對越來越多的被道出之「道」保持接納和開放的態度,而不是固步自封。而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嘗試以某種方式,讓其他人理解我們心中之「道」,因為不管它正確與否,碰撞一下總歸是多利而少害的。

「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怎麼可能無不為?」這是現代人經常會有的一種疑惑。作為理性的思考者,我們千萬不要想不通就往神秘主義或玄學的方向走,而是要考慮是不是其中有些我們沒讀懂的表達方式。提到「無為」,其實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另一個極為相似的西方概念,「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可謂是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概念,《國富論》原文中是這樣寫的:

「每個人都試圖用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

讀起來,這句話倒是和《老子》中的一句話頗為相似,「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難道說,《老子》竟有這麼高的經濟學修養?無疑,這種猜測是荒謬的。不過從中國古人喜歡「以天道比人事」的角度來看,《老子》從自然中窺到了一些端倪並非不可能。而從後來很多加註過此書的其他人的角度來看,《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見得是「無所作為」而很可能是「順勢而為」。本來春秋戰國時期,支持「順勢而為」的思想家就不在少數。比如,我們經常聽說中國古人強調「天時」其實就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思想。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初的「黃老之治」,雖然我們不確定是不是參看了《老子》的內容,但是至少是把《老子》的名號掛出來了。那麼什麼是「黃老之治」呢?假如我們親身站在漢初那個轉折點上或許很容易理解。《史記·平準書》記載:西漢初年,經歷了秦末戰爭,經濟破壞嚴重,物質極端匱乏。皇帝都湊不齊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大臣有的坐牛車,老百姓家裡連值得藏著掖著的東西都沒有。所以,極度需要休養生息。因此,漢初,從漢高祖開始,就開始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每年僅僅從華山以東的地區給中央政府官員調撥俸米,不過幾十石。 呂后(包括漢惠帝)時期,延續了原來的政策。曹參在蕭何之後繼任丞相,每天只管喝酒,惠帝很擔心這樣會耽誤國事。曹參說:「您不如高祖,我不如蕭何,還想制定出比他們更高明的政策嗎?」所以政策沒有改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規曹隨」。 之後的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心寡欲、從善如流的好皇帝,在位期間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舉動,讓經濟得到充分的自我發展。

西漢初政府之所以這麼做也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但《老子》里確實有句話可能是「無為無不為」的方法論,那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烹小鮮不能翻來翻去,治大國也不能總折騰。在《老子》看來,少去干預、多去順應規律,這就是所謂的「無為」,即「順勢而為」。之後,很多事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辦成,這就是「無不為」。要說《老子》裡面哪點對我個人啟發最大,可能就是「無為無不為」,這點所反映的思想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倡導的「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簡直如出一轍。

面對組織的變革,無論之前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我們多麼看不上眼,首先還是要沿襲以前的辦法,而不是上來就把之前的方法徹底推翻,然後依據主觀的「長遠規劃」進行重建。在沿襲了一段時間、摸清了趨勢之後再根據情況去做微調。好的方法往往都是在漸進中一點點形成的,而非來自某個開天闢地的「偉大構想」。就算很多「偉大構想」剛開始看來確實創造了「奇蹟」,但久了會發現,事物又逐漸退回到原來的規律和軌跡上面。所以《老子》認為,「無為才能無不為」,「聖人要行無為之事,處不言之教」。當然,我們必須得說,「無為」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僅僅是滿足特定條件下可採用的方法之一。不顧具體情況的「無為」只會傷及自身,某些情況下,「有為」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大道廢,有仁義」

《老子》在矛盾論這塊確實著墨不少,而且經典語句層出不窮。比如下面的三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幾句的啟示作用集中在兩點上面:1. 越標榜什麼就說明越缺少什麼;那怎麼辦呢?按照《老子》的想法就是下面的一點,2. 人要消除分別心。

我們必須承認,《老子》的這部分對於人生啟發極大,尤其是對於想要提升一個精神層次來說更是如此。而那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簡直振聾發聵。舉例來說,我們能說出唐太宗時期有哪些忠臣嗎?我們看到過和諧的家庭天天強調孝順嗎?似乎沒有,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會得到標榜的。標榜以德治國的時候,恰恰說明了現實最大的問題是缺德;標榜清官忠臣的時候,恰恰說明這些人才是社會的另類。以上的這部分內容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覺得《老子》的想法並不高明,至少是有欠穩妥的。「不尚賢」大體說得過去,因為賢與不賢與其讓政府和組織來定義,倒不如讓市場和社會來決定,從這個角度講,這其實應該說是「無為無不為」的具體體現。但「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是否是最好的方式呢?是否就能真的消弭人的慾望和惡行呢?我看不見得。因為一方面,分別心很多是與生俱來的,刻意消除難免會有「違背人性」和「愚民」之嫌;另一方面,沒有分別心的社會是缺乏動力的,這樣的社會真的就理想了嗎?

也許站在很高的角度,人世間無所謂好與壞、善與惡。假設我們是宇宙大神,我們當然會覺得人世間的諸多災難不過像是動物界司空見慣的相互殘殺而已。但回到人間,我們卻無法漠視現實世界的這些幸運與不幸。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關於「正義」之討論了。

如果是站在更高的哲學層面,其實矛盾本身都是一個自古就頗具爭議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就說,「對立是不存在的。冷和熱看似相對而生,其實冷不過是熱的缺失罷了。」我們千萬別小瞧這樣的觀點,它可是深深地影響了基督教神學。因為信徒們很難接受上帝同時創造了善和惡這個事實,又沒法對於世上之惡視而不見。但巴門尼德的邏輯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解釋,「惡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謂之惡,只是善的缺失。」

當然,除了上面的三點,《老子》還講以柔克剛,但在這一點上,《老子》犯了今天看來頗為明顯了邏輯錯誤。比如,為什麼「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其根本原因並非老子所說的「水弱」,而是「水多」。滴水穿石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只是一滴水是不可能穿石的。換句話說,《老子》看到水善「攻堅強」並沒有錯,錯在把原因歸為水之弱,其實恰恰相反,那是因為水積累得足夠多而變強造成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老子》是站不住腳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竊以為,目前所見的各種老子古本均非原始老子,郭店簡本老子不是,帛書老子不是,竹簡老子不是,後來的王本、傅奕本更不是。前人曾說過,老子為經說體,本來就經說混雜,又有義疏徵引衍入經文,加之錯簡重出、脫字、錯字和編者的妄加串連,遂形成了目前我們看到的【老子】模樣。可以大致肯定地說,所有後來的版本都是基於同一已然出了問題的本子,而絕非原始祖本。

【老子附會】:【道德經】拼貼與臆解


中國哲學,讀懂了道德經也就明白了中國的哲學


道德經耽誤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神棍和想走捷徑著者,等到你讀懂的時候才發現,你能做的也只有無為了。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這本書主要講當時朝廷的奢侈淫亂,並從「道」的角度上怎麼治理國家(其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比如對立轉換,循環反覆,執者失之),理想人格的表現(也就是聖人體道而行),其實這兩個都可以說是對規律的描寫和人應該順規律做事,不能逆。還有對實存意義的道的描寫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講朝廷的淫亂有以下這幾章,,12,26,38,46,50,53

治理國家的有以下這幾章:3,5,13,17,19,23,25,28,29,30,3132,37,48,57,59,60,61,65,66,72,74,75,80

理想人格的表現有這幾章,:實用類:2,7,22,49,67,71理論類:8,10,15,20,27,35,47,55,56,

實存意義道的描寫有這幾章:·1,4,6,14,21 ,25 ,34,39,41,42 ,51,

規律的具體描寫:9,11,16,24,33,36,40,45,54,63,64,68,69,73,76,77,81.

朝廷淫亂主要講這幾方面:1.奢侈。.。「朝甚除,天甚蕪,倉甚虛,服文彩財貨有餘,是謂盜誇。」.2政令太多,導致百姓技巧多,而且民不聊生。。。「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3爭強鬥狠,打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這是不符合道的。

治理國家主要講這幾方面。1.君主要貴身。」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2守靜,柔弱,不爭。不要縱慾,不要擾民。3.自然無為。主張任何事情都應該順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趨向去運行,每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發展他的天賦,允許個人的自主性,差異性,特異性得到發展。

規律:

第一種:對立轉換的規律。

特點:經常轉換。

特殊情況:物極必反。比如將欲弱之,必先固之

對狀態而言:對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比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守弱,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第二種:循環運動的規律。

第三種:執者失之。

第四種:損有餘補不足

第五種:以身觀身,以家觀家。。。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

1.他說有個規律是循環反覆。但以前聽過一個經濟學裡有一個曲線是U型的,所以老子說的這幾個規律會不會不能涵蓋所有呢?有所局限呢?

2.老子沒治理國家,這些辦法真能行的通嗎?

3.他觀察自然一些東西然後得出一些準則,然後在人與人之間里運用。這是不是一廂情願呢?是不是由結論去推出理由來的?裡面說水能克強,但原子彈都可以把水可滅了,這豈不是可以說剛能勝弱??

4.給了你什麼啟發?盡量找出更多更深的啟發。

1.老子講了要從反面去把握正面,以前認識更多的是從正面去看反面,跟芸芸眾生一樣。現在刷新了做事的方法論,以後做事多想想反面看正面。

2.裡面說到寵辱是一樣的,讓我感到有點驚訝,難道世間一切對立的東西從本質上是相同的?

3 第四十九章說:「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我以前以為不善良的人也要用同樣方式對待,現在他卻說用善良方法對待。所以遇到有德行的人,個個都會臣服於他?

4.第五十四章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以前我看別人也是通過自己看別人,結果他現在提出家,綁,天下。那我以宿舍觀宿舍,以公司觀公司,以社團觀社團,以讀書會觀讀書會?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嗎?所以這也是理論得以跨學科的原因?博弈論也可用在事物上?

5.提出了對立的轉換。人的一切價值判斷都是二元對立的,一。所以思考問題要學會反向思維,比如證偽?比如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失敗?比如不應該做某些事?比如怎樣才能不成功?二。以前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反射角與入射角,互惠原理。

6.裡面說自然無為。把自然無為運用在種地,教育別人,對待觀念,對待缺點,對待不利環境?所以用自然無為思想去做事則都能看到事物發展的一面?

7.還有很多待發現。

5.你打算怎麼運用?
相同的主題拼起來,比如治理國家的為一個主題,規律的為一個主題,然後各自弄成一張圖,在現實中運用,並且跨學科的運用。


多去道觀或是太極禪院體會體會!


任憑說。


道德經,王弼本。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