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是什麼?古琴和古箏又有什麼交集?
這次我們不只說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我們來談談箏、琴、築、瑟的故事。箏、琴、築、瑟是有故事的四姐妹,都屬於早期的彈撥類樂器。先秦時代的樂器發展水平不高,姐妹四人長得區別不大,差別只在於共鳴箱大小和弦的數量,音色區別不大。
關於姐姐「築」有「一俠一帝」的傳說。荊軻出發前,好友高漸離在易水邊擊築送行,奏出「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之聲。
荊軻刺秦後,他在築身的共鳴箱里裝鉛去砸嬴政。漢高祖劉邦平完英布以後回沛縣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擊的也是築。筑後來慢慢失傳。
「瑟」一開始比琴更有名。《詩經》談及音樂就把「琴瑟」放在一起,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還有《禮記》里「士無故不撤琴瑟」。
先秦時代,由於瑟的共鳴箱大,音量大,琴變成了附屬伴奏性的樂器。但後來瑟也慢慢失傳了。四姐妹中走了瑟和築,只剩箏和琴走過漫漫兩千年。
琴和箏都來自民間,琴一開始是楚文化的產物,南方較為常見,箏主要在戰國時候的秦齊兩地,北方多一些。
古箏的音色明亮柔美,古琴則低沉深遠。樂器是有著天然的性格的,古箏像是一個二十齣頭的漂亮女子,而古琴像是一個四十多歲的成熟男子。
漢魏時期,古箏和古琴倆姐妹的人生道路開始不同。文人階層揀選了古琴作為書齋中表達的樂器;古箏則進入了民間,登上了表演的舞台,承載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到了唐代,這樣的角色設定已經開始基本定型。廟堂之音講究中正平和、典雅大氣,古琴理所當然擔起 「扶正國風,翼贊王化」的禮樂教化的功能。
並且琴學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主張克制感情的表達,所以古琴對於君子是修身正氣以達中庸的伴侶。
而古箏卻一直擁抱新聲,和琵琶等來自西方的樂器一起高歌共舞,上到宮廷梨園,下到青樓酒肆,你都可以聽見它們熱鬧的聲音。
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早期的傳統音樂的人氣開始下降,《舊唐書·志·卷九》講「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那時的文人對於受到冷落的古琴很是寶貝,寫了很多古琴受欺負的詩,比如「古代不稱今人情」云云,古琴一副楚楚可憐的弱者姿態。
進入宋代,中國文化開始向內收縮,古琴恰恰就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後一千年里慢慢變得更加地崇高。尤其到了明清和近代,古琴和古箏的標籤變得越來越明顯:古琴貼的是文人雅士的清微淡遠,古箏貼的是青樓女子的艷麗媚俗。
可惜建國前,古箏和古琴都處於沒落。之後的樂器改革運動,箏沒有古琴那麼大的歷史包袱,走得比較徹底,古琴卻因為素來的復古傾向,改良運動失敗,甚至還越來越追求自我。
時至今日,人們愛古箏勝過古琴,這對於清高了一輩子的古琴不得不說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以上內容來自《國鵬:給所有人聽的古典藝術課》
歡迎關注拾用微信號(shiyongmax),讓知識更新成為習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