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沉默》?

在電影上映之前,想了解本片時代在亞洲傳教的一些基本概念


這是一部被很多人忽略的電影,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但是卻不能稱之為傑作的電影。誠然,看完這部電影,我也並沒有太多的心潮澎湃的感覺,但是,我反而有一種非常清晰的想法:對於這樣一部電影,老導演馬丁是否達到了他應有的水準。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不靠譜,因為馬丁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水準顯然沒有任何的標準,前有《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後有《雨果》《無間行者》《禁閉島》等等,馬丁的水準似乎已經很高了,那麼《沉默》又是如何呢?

看完電影,我一時找不到一種明確的答案,後來我買來了原著,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看完小說,我感到其實電影還是在很大的層面上忠實於原小說的,情節,內心獨白,甚至是對話都沒有背離小說太遠。那麼馬丁在電影中又做了些什麼呢?影片中最最奇幻的是羅德里格斯神父在遇到叛教者的救助之後,在一個小溪裡面汲水,突然在水的的倒影中,發現自己變成了基督的模樣,於是在苦難中的他立刻欣喜若狂,喜極而泣,隨即立刻被日本政府川崎奉行的武士抓獲。 同一個情節在小說中,其實並非發生在這一時刻,而是在較早的時候,即羅德里格斯一個人在海邊漫步,尋找食物的時候。從小說的描寫上來看,只是淡淡地提到了「看見了那個人的樣子」。雖然其暗喻是一致的,但是馬丁還是相當程度地強化了這一個戲劇性地時刻。以前,我也看過卡贊扎基斯的小說《基督的最後誘惑》,馬丁的電影版本基本上大大的簡化了基督在加利利湖區傳道的過程,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耶穌內心鬥爭的方面。不過,從兩個都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講述基督教傳播題材的電影,都因為原著的豐富和完整,馬丁的電影版本實際上並沒有突破。

這就是導演工作的一個雞肋問題。原著小說如果不夠偉大和精彩,不會引起像馬丁這樣的導演的興趣。他們拍攝電影的目的也是為了表現小說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境界的高超,這樣做,你就不可能背離原著太遠,否者失去了養分。但是電影就是電影,它自身的魅力,由於原著的強大而被減弱,加上小說故事和電影故事在敘述方式上的差異,導致了電影版的偉大小說,則失至於平淡和恪守。

電影化的演繹遠藤周作的小說,馬丁做到了他應有的水準,但是卻證實因為小說的完整和獨特,馬丁的失敗(或者不能說失敗,而是不成功)在於太喜愛和沉溺。


這是今年入圍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的一部電影,講述了兩位葡萄牙耶穌會教士洛特里哥 (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卡爾倍 (亞當·德賴弗 飾),為了調查前往長崎的費雷拉神父的下落,自願前往日本尋找費雷拉神父 (連姆·尼森 飾),只是在日本幕府實施禁教的年代,日傳教士遭到驅逐,信奉天主教的日本教民備受欺壓,兩人的傳道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影片《沉默》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目前豆瓣評分7.7,僅有5628人看過此片並參與評價。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讀過遠藤周作的原著小說後,策劃將近 30年才如願完成新作《沉默》,故事設定在這個年代,也在李安導演的牽線下,劇組遠渡重洋移師台灣。

《沉默》號稱全片皆在台灣取景拍攝,與李安導演合作多年的墨西哥攝影師 Rodrigo Prieto,鏡頭確實捕捉到台灣與眾不同的山水景緻,樹林、溪流、海浪、煙霧彷彿都有各自的生命與故事。

而作為馬丁史柯西斯的畢生圓夢作品,《沉默》是一部讓人難以忽視的不朽之作,卻也讓人感到無比難受,電影將觀眾推入宛若煉獄的處境,絲毫不挖掘出一絲光明,然後填塞一連串的疑問、觀點、感受、以及情緒

《沉默》的開場,煙霧繚繞的地熱湧泉,雲霧讓銀幕呈現出曖昧、瞬息萬變的美感,而煙霧之中有一隊人行走著,這顆長鏡頭真的是十足的沉默,唯獨透過影像的流動,將觀眾吸入光影之中。

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往往以精準選歌著稱,同時他本人也是音軌調度的大師,《沉默》幾乎一半的鏡頭皆是安穩無聲的呈現,即便有聲音收入,音軌也僅僅留下木頭燃燒聲、海浪拍打、微風吹拂過草叢的聲音,寂靜卻讓人目不轉睛,烘托出故事情節中的戲劇張力。

因為無聲,使得刻意加強的音軌力道強烈,電影中骨頭碎裂、鮮血噴洒、失聲尖叫、火焰吞噬屍骨的聲音,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從聲音之中,觀眾都能感受到角色的痛苦與難受,最後甚至會因為沉默無聲的畫面而感到如坐針氈。

《沉默》的故事相當簡單,兩位傳教士要前往禁地尋找失蹤的神父,電影的前半段先是費雷拉神父的口述,描述著外國傳教士在日本境內的悲慘處境,接著旁白由洛特里哥接手,透過他偷渡來到日本的所見所聞,描述著當地的風情與壓迫。

當權者對於外來信仰的打壓,就像是看到癌症腫瘤一般,急於切除免留後患,而洛特里哥對於向上帝禱告所換得的沉默,或是異教徒被打壓時眾人的沉默,幻化成一次又一次的無聲問息,就像是電影對觀眾心中萌生的無解疑惑,人們必須要承受多大的折磨才會崩潰,以至於放棄信仰?若是最終屈服於死亡威脅,是否就是背棄了心中的上帝?是否該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守護心中的理念?如果是出於不忍與良善而放棄信仰,上帝是否因為寬愛而給予原諒?宗教的本質為何是對自我的折磨?

電影確實有將洛特里哥與耶穌作為對照的意象,洛特里哥在這片殘酷土地的佈道旅途,就像當年耶穌身在羅馬的異教迫害,尤其一幕透過水中倒影,洛特里哥臉孔與耶穌畫像交疊的驚人影像,交錯於寫實與虛擬之間的意識流,最後演變成洛特里哥喪心病狂的一場戲,一氣呵成、拳拳到肉的舒暢感讓人震撼。

《沉默》有太多太多的情節,都只是讓情節自由發展,讓觀眾自行對情節產生共鳴與投射,不過除了描繪人心對於信仰、理念的矛盾與磨合,電影沒有一昧地批判日本當權者的霸道與蠻橫,確實鎮壓異教的方式相當殘酷,但透過幕府與洛特里哥的對話,《沉默》設身處地,詮釋出日本當權看待西方文化的觀點。

外來文化侵入式的傳播,導致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與腐敗,天主教渴望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只是日本就如沼澤,不只會讓根腐敗凋零,還會讓根無法茁壯生長。《沉默》雖然是好萊塢電影,卻沒有強勢加諸的西方意識形態,而有著設身處地的立場觀點,取得了歷史宏觀的視野高度。

電影多數的鏡頭刻意拉遠觀者與舞台的距離,卻比強調情感的特寫鏡頭更讓人難以忍受,無聲的沉默則是比刺耳的尖叫更讓人心懸一線。觀賞《沉默》的過程也是一趟觀眾的自我折磨旅程,電影技法投射性太過強烈,使得我們希望有所舉動,或是希望電影能終止苦難、停止折磨,只是電影不曾因此而停下腳步,反而是痛苦更甚的刺激,因為我們正如電影中的角色,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軀,《沉默》很難深受觀眾喜愛,反而讓觀眾情不自禁踏入故事之中、身在其中。

-THE END-

想看這部影片,在微信公眾號(SIXSHOU)的後台,回復「沉默」即可收到。


如同片名一樣最終的結局沒有任何的生息,如同一顆石子落入平靜的湖面雖然會在開始時候掀起一陣波瀾,但是時間久了以後看到的依舊是沉默。平靜如初的沉默。沒有人會深究沉默到底是意味著什麼。能回答的也就是深深的沉默。直到消亡。

年輕的教士最終明白了宗教不是高高在上教化民眾的。而是在於解救人們的苦難造福於人的。接受了現狀以後的教士從最後對於耶穌神像的踐踏就可以看出。之前的不忍下腳,到最後的坦然面對。這期間的經歷並不僅僅是幾個人的犧牲。而是經歷了由信仰的建立到平破滅整個的過程。當一個人被徹底擊垮的時候應該就是這樣。但是道理的接受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有一個過程。也許是流血,亦或者是讓自己徹底喪失之前的初心等等。總有一個理由讓你的信仰與現實接軌的。https://pic3.zhimg.com/v2-865dac41b5aab13586026db304ac43a6_b.jpg

但是當觸碰到宗教的時候基督教總是會面對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質疑的。可能從性質上來說鑒真東渡對於日本的意義更大。因為在鑒真過去的時候帶來的不止是信仰。更多的是帶去了先進的技術以及很多實質性的東西。但是本片當中的傳教士只不過帶去了一種全新的宗教形式。其結果也是沒有被接受。最終用日本傳統的佛教對於傳教士進行了洗禮。這無疑是一種失敗的案例。

基督教並沒有像佛教那樣採用懷柔的手法來進行宣傳的。這樣的話在每一個陌生的地區總會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阻撓。相比較而言日本的佛教文化雖然來源於我國但是並沒有像過那樣的嚴苛。可以說這是一個適應的過程。說明佛教文化中的包容如水一樣對於每一個不同的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並沒有一致性的各種條條框框來限制。而基督教為了保持自己的統一性並不會做到針對每一個國家的國民屬性來做出適當的調整的。這樣的結果從年輕的傳教士從頭到尾的演變就可以看出來。https://pic4.zhimg.com/v2-bfd0fe9d6b4c9e2faadc4bbc8f47cc13_b.jpg

如果只是一味的將自己的信仰簡單的轉交給別人。這樣的傳播往往不具有延續性。在很多時候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外界因素所終止的。相信即使是沒有武士們的阻撓。傳教士的路途也不會一帆風順的。因為你的教徒們並沒有真實體會到信仰的真正意義。疲於表面的信仰往往經不起考驗。

傳教士自己的信仰危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直到對後終於意識到自己的信仰原來並不是自己一直秉持的那種教條。更多的是真真實實的救人於水火用實際踐行。這本身就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意識,去認識。在這段時間裡面我們總是會迷失,會懷疑。https://pic1.zhimg.com/v2-f8071ccb5100a3c57e7d2a1e77b6f7d0_b.jpg

如果說一開始就用自己的犧牲去換取更多的教徒的生還的話,如果一開始就讓自己不必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地位的枷鎖的話,那麼一切都將與之前的不同。但是一切都沒有如果。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死亡,傳教士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處出了哪裡。正如武士對於他說的一句話一樣。真正的教義在於犧牲自己而解救別人。但是在此之前傳教士一直都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的現實意義。因此自己的失敗在一開始就是註定了的。

真正的教義到底在哪裡,想必你看完本片之後心中就會有一個答案。


馬大爺自從《基督的最後誘惑》後又一部耶教電影,怎麼說呢?這部給我的衝擊可謂不少,整部片看完我覺得不像是馬大爺拍的,而是出自一位日本導演的手筆,因為拍攝手法太日本了,而且裡面的日本演員從演技來說完全拋離美國演員啊!另外,我最先想到的是不是吉次郎是不是後來化名為天草四郎時貞來了一次島原之亂。哈哈!因為窪冢洋介可是在《魔界轉生》演過天草四郎時貞的,可見馬大爺選角有一手啊!

其實我覺得遠藤周作原著很牛逼,從名稱上講就和主題很貼題,為什麼呢?沉默的默字拆開就是黑犬,而從英文來看DOG的倒寫就是GOD,不知道這個梗是有意還是無意。

至於片中說到的天主教內涵,我想說:如果沒有背叛,就沒有罪惡,如果沒有罪惡又何來寬恕,如果沒有寬恕又何來有神的恩典?就如盧貝松《聖女貞德》裡面,貞德一直說神和她說話,給她啟示去打贏英國人,而當法國皇室貴族和教廷覺得受到貞德功高的威脅而出賣貞德令其被英國俘虜,貞德就沒再聽到神的啟示,而英國這邊反而反問貞德,你說你聽到神的啟示,你怎麼肯定是神而不是魔鬼呢?就正如《沉默》片後段裡面神父被逼踏繪時有把聲音說:踏上去吧,我明白你心中的痛苦,你會得到寬恕的。那到底這把聲音真的是神給他的啟示?還是如《基督的最後誘惑》般是魔鬼對他忠誠度的引誘?又或者只是神父自己內心安慰?

至於神是不是沉默的?我作為一個非耶教徒但對耶教教義有興趣的門外漢來說說,我覺得神並不是沉默,正如里安納遜在裡面指指太陽,說:在日本這裡,他們信大日。其實在我認為,其實你每天看到太陽照常升起,日出日落,那是不是就已經神在告訴你,你已經是存在。又或者你聽到的風聲,水聲都是神在和你溝通,你聽不懂而已啊。

另外有個彩蛋,馬大爺在戲裡有客串。演的是一個荷蘭商人。


這確實是一部被本屆奧斯卡所忽視的電影,《沉默》一片,僅獲一最佳攝影提名,可謂「沉默」。

看完電影,先是很長時間的沉默,我是個無神論者,但依舊被震撼。

我個人認為佛朗哥就是基督的化身,而吉次郎是猶大的化身……

後來,翻了遠藤周作的原著。

不得不說,這是讓我沉默一段時間的文學書。

可以說,馬丁的改編相當尊重原著,基本上大部分都得到了還原。但結尾的處理,書只寫了佛朗哥逝去以及日本政府發的訃告,無疑電影又深化了一步。

據說斯科塞斯與遠藤周作聊過,那麼這個結局我想應該也在聊的內容當中,很可能得到遠藤周作的肯定。

《沉默》在斯科塞斯的生涯里,應該是他的宗教題材的又一探索,也有他整體上應有的一定水平,可謂佳作。

當然,個人認為此片最大的失望在於讓小蜘蛛當主角,聽說以前的演員表裡可是有DDL啊,當然,考慮年齡問題,那麼這樣一個角色,誰會適合演呢?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貝爾。


評價《沉默》有時候是一件很讓人無從入手的事情。

宗教題材,主題很高大上,但是評價它又應該盡量冷靜地刨除題材的加分;電影技巧,這是專業相關,我不懂;它又不是那種節奏或者是某方面優點呼之欲出讓人拍案叫絕的電影。說「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又不是這種感覺。只能說的確未失水準,題材本身就很浩大,就底版(原著)來講,導演達到了駕馭,但也談不上升華。不過能做到這點,已經實屬不易。至於未能在奧斯卡有所斬獲,這和最後公司決策造勢有關,比如它甚至沒有大範圍組織金球獎評委觀看,所以對這部電影沒有引起相關的重視雖然遺憾,但卻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

如果原著很好的話,我會看導演更改了、取捨了什麼,這才能體現導演的想法。不過很有趣的是,有時候雖然都是同樣的情節,書和電影有時候給人的感覺不一樣。比如男主有時候會暢想耶穌的面容,在書中是伏筆、自嘲和升華男主的三位一體,但是電影中出現,則有暗示男主有耶穌的德性之感。

我是先看的原著再看的電影,我的感覺是,原作者對基督教的理解更「西方」,而老馬在電影中的情緒反而更「東方」。在書中,我的注意力很大一部分被「反派」井上大人吸引了,或者說,這個人物讓我思考得比主角多很多,但電影始終圍繞男主。在書中,男主最後放棄信仰,的確有很大一部分信仰動搖的成分在;而電影中,男主是看似被動實則主動的自我犧牲。老馬在電影中的情緒路徑,可能在西方比較稀奇,但是這是我看書之前(我看書之前就被劇透了梗概)所想的一模一樣,而看書卻有讓我出乎預料的感覺。當然,這不能說明書更高深,只能說可能東西方思維還是有差異的。

我覺得,電影版男主最後的「棄教」其實是很有佛教色彩的,目的是為了救苦,有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感。與其說背叛,其實是一種犧牲。最後也頗有種唾面自乾的境界。我不知道西方怎樣看這種選擇和情感,至少在我看來,我對這種選擇是沒有任何疑慮的,我覺得這是正義的,接受完全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馬丁在這處改動上毫無滯塞突兀,因為他符合男主的個性。舉一個例子,男主和另外一位中途犧牲的神父,個性就非常不同。其實不僅是個性不同,背後的道德體系也是完全不同的。男主是的善良和職責是天性善良而帶來,背後是「情感的善良」,也就是道德、責任出自自身的道德情感。而司機扮演的另外一位神父則是「神聖善良」,他的善良和責任出自神聖上帝的下降。這就造成了兩人在很多選擇上的不同,比如村民問為了活命而且不連累整個村子,可不可以踩聖像,男主猶豫了之後說「踩」,但另一人明顯不同意。這是因為,男主可以對整個村子和單個村民的情緒感同身受,所以他覺得村民即時踩了也可以被寬恕,這種感受來源於道德情感和道德直覺。但是司機卻認為不該踩,因為要遵循的是「神聖的道德」,這種道德是高高在上的,是有威嚴的,是不容玷污的。這也決定了兩人的結局不同,司機那個角色死於殉道,維持了神聖尊嚴;而男主則選擇了犧牲,遵循了內心的博愛。從這點來說,馬丁的改動是很成功的。

看書之前我腦補的就是這樣一個通過犧牲自己表面上信仰純正性而實則拯救大眾的故事。但是到後三分之一我開始驚訝,還真有些出乎預料。首先是反派井上大人。我覺得有很大的可能性老馬是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精彩的人物的,也許只有東方文化圈才能對這個人物體會深刻。電影放棄了一個重要情節是,井上大人實際上自己也曾是基督徒。而井上對基督教的鎮壓不是背叛之後的變態反撲,而是深刻了解後的理智選擇。井上大人舉止風度態度慈善卻手段毒辣,非常了解基督教也從心底一點也不討厭基督教教義本身,但剿滅基督教卻毫不手軟。一般會認為這是一個虛偽狡詐的人,但不是,這是一個完全理性的人。他的理性能夠讓看似矛盾的東西在他身上完全具有合理性地並行不悖,他舉止和態度慈善一是因為自信,也是因為這就是他本身固有的,不以對象而轉移。所以他命令殺人的時候,他仍是非常慈祥的。他不討厭基督教義,因為他對基督教有很深入的了解,認為它的確不討厭。他冷血鎮壓,因為他了解基督教和日本社會之後,認為就是不能讓基督教泛濫。更因為了解,他可以做到誅心。完全的理性,完全的實用,完全不可能被說服。他和神父是兩個世界,他不是「無道德」的,他是「非道德」的。在他看來,宗教是手段,在基督教看來,宗教是目的。當我看到這個反派的時候,驚訝於他的強大,也許神父還有被說服的可能,但是井上是沒有任何鬆動的。看到井上,我就知道,神父不是對手。因為他的態度就是整個東方文化圈(除非個別)對宗教的定位:手段而非根本。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是如此。

如果說井上代表的是官方態度的話,費雷拉神父對男主的勸說就代表了民間的態度。在書中,費雷拉的勸說其實已經讓男主動搖了,最後為了救人而棄教只不過是個台階罷了。這種動搖是致命的:日本的基督教已經不是他們所傳揚的基督教。宗教本土化在我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但西方人認死理么……為什麼說不是神父所傳的基督教呢,因為日本人是無法理解西方(高層)意義上的「神聖上帝」、「神聖道德」的,也無法把它放置在最根本的位置上。他們把上帝理解成另外一個菩薩,一種對現時苦難解脫的寄託,他們無法理解精神性的上帝,他們能理解的是畫像上的上帝。這也映襯了前文的伏筆,日本特別重視聖像。也和男主自己對耶穌形象的暢想有關。也就是說,他們把基督教理解成和佛教一樣的宗教,用信佛教的感情去信基督教。在我們看來,這完全無所謂么,但是在費雷拉和男主看來,這種打擊是致命的。書中,這才是男主信仰動搖的關鍵,這是一種徹底的無力感。歸根結底,原著一個日本作者對日本精神信仰環境的反思。但電影中,雖然有著同樣的情節,但是這種反思被很大程度上消解了。

所以怎麼說呢,作為一個東方人,可能書給我的感覺更觸動,但是對西方人不見得。對老馬的更改,也許在西方視角看來更稀奇,但在我的想法中順暢但不稀奇。

所以說這個電影呢,我覺得老馬有自己的想法,也表達出來了,水準也不錯。這對一部電影來說,就成了。至於和原著比孰高孰低,就見仁見智吧。


解答了我一直以來對宗教的疑惑: 信仰的對象已經不重要,信仰這個行為本身才是弱小的人類賴以生存的東西。


信仰比信仰形式很重要 看完覺得苦澀

剛好還刷了年輕的教宗

凡人吶 還是做自己的上帝吧


謝邀

我在舊金山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這部電影上映了一小段時間,但是傍晚上座率也不高。這也佐證了樓上答主說的「容易被忽略」,「冷門」的評價。在看的過程中我哭了一路,看完以後留意了一下附近的人,無論男女都在抹眼淚。確實,這是一部非常有震撼力的電影。

===================以下是我看完當天發的朋友圈======================

彭浩翔的處女作《買兇拍人》曾這麼說:電影的前期籌備是很重要的,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用15年來做前期。同樣是他,翻拍於同名日本小說Silence 《沉默》,用了更長的20年籌備。儘管這是一部沉默得僅用浪聲雨聲和蟬鳴來做背景的電影,但旁邊的大媽抹了三個小時的眼淚證明了這位傳奇導演的功力。在絕望和恐懼下,有人跪著生,有人站著死。有的人跪著跪著站起來,也有人站著站著跪下去。抉擇總是變幻又無奈。影片的尾聲,一句Step on me. Im here to share your pain升華了整個主題。這就是豆瓣8分電影,AFI movies of 2016之一, 《沉默》。

===================格機格機===================================

最後說說從信仰的角度理解這部電影。老馬的另一部作品《基督最後的試探》在基督教世界裡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這次其實也會。血腥暴力是一部分,男主角最後信仰的動搖也是另一部分。踩基督像新教或者覺得沒啥,但天主教估計不樂意。至於樓上有把那個日本人比喻成猶大其實也不對。因為他最後殉道,但主角卻動搖。這也是在特殊背景(苦難)下信徒們的眾生相。


昨天在和平影都看的,超過兩個半小時的時長,有人提前退場,有人輕聲抽泣,有人打鼾,有人嚎啕大哭(應該是虔誠的教徒吧,坦白說我這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覺得劇情有點殘酷)…

-------------------------------------------

說句話題外話,這麼沉重的片子,居然還能看到片桐大媽的身影,真是讓人瞬間齣戲啊^_^!!!


我是無神論者 但這部電影真的震撼了我


深刻、震撼、反思


影片《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江戶初期(1628-1857)的長崎,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正在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試圖徹底清除西方基督教文化帶來的影響。而這部電影在近期引發了基督徒的熱議,對於電影主人公的做法也是眾說紛紜。

一、人性的真相

我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是因為「真實」,「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備受逼迫摧殘的日本教徒的生存現狀,「真實」曝光了面對誘惑面對威逼時人性的掙扎與軟弱,「真實」忠實於事實本身沒有虛化另一個更偉岸的結局。

我們見證看多了,會習慣性地以為,最後一定會有光明的結局,男主從一開始就面臨艱難,一定幾度搖擺最後重新剛強寧死不屈。的確教會歷史上有許許多多鮮活的見證,他們就如雲彩圍繞著我們,他們就是為了信仰死也願意,前赴後繼甘心獻上生命為代價,也最後沒有退縮,也終將得著神所預留的榮耀冠冕。

可這是一部好電影,卻不是一個好見證。因為男主面臨重重考驗與抉擇,幾乎要持定信仰堅持到底了,卻依然失敗了,棄掉了這份信仰。並且他沒有像主耶穌曾帶過的門徒西門彼得那樣,在全然失敗之後迴轉過來。

其實說真的,我們沒有資格去論斷去批評男主角怎麼能這樣那樣。是的,他並沒有持續堅定,可我們——生在和平安靖年代的我們——也從來沒有經歷過他的艱辛處境。我們會假設,如果自己在他那個環境,一定可以堅持,一定可以到殉道也不退縮:就像西門彼得曾以為曾假想的那樣,主啊,我就是死,也總不能不認禰。

可是西門彼得那時失敗了。教會歷史上很多的屬靈偉人,也曾經失敗了,當了逃兵。甚至換做今天的我們,我們大概依然是失敗,會退縮,會膽怯,會否認,會說,我不知道你所說的是誰,我不是那個你所說的基督徒。我並沒有信靠主耶穌。

因為這就是人性,就是真相。在我們裡面,同樣是這樣陰暗軟弱模樣。只是可能還在潛伏掩藏,只是我們還常常自以為站得住很剛強。

二、我們是軟弱的

其實軟弱一點都不可怕,反而早晚都需要直面,都需要見光。人們都喜歡自己看起來很偉岸很強,但是經上卻說,神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強壯的羞愧;揀選了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

私心裡,會覺得說,只有有一天,被帶到一個境地,可以知道自己原來這般軟弱無力、渺小至極,有過這樣的經歷,才能算是擁有完整的信仰。因為這樣的經歷,會讓我們看清一些的真相,開始有意識真實地不敢再去倚靠自己、誇口自己。

不確定這部電影的男主,有沒有去誇口過自己。但也許,他真的是一直在一個人負重前行。他經歷艱難,當局不斷給他施壓,甚至運用心理戰術,很詭詐地偷換一些概念,一遍遍加深著他的罪責感。好像只要他棄教,好像只要他不再信下去,好像只要他斬斷那個根和老師一樣向當局妥協,一切就都會好轉,不僅他一個人會過上衣食無憂的好生活,就連這些信天主的人們也都可以免於死亡少受痛苦。

可是影片里的當局是那麼地狡猾,他們的話也是飄搖虛假。他們曾對男主的同伴說,男主已經棄掉了信仰,過得很安適了,這既是假;他們對男主所說,這些人已經棄掉了信仰,他們還會遭遇酷刑,是因為神父還沒有棄掉信仰,他們是因為神父的堅持而死的,這樣說辭,是否也要打上問號,正證明了他們的噁心虛謊?

其實軟弱並不可怕,其實軟弱不必藏著掖著。西門彼得就曾軟弱過失敗過,但他卻從那時起,更真實認識了自己。在耶穌轉身看他時,他想起了耶穌說過的,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在耶穌耶穌以原文中「神對人不改變的聖愛」的那個詞,來三次問彼得時,他卻從來回復只用「弟兄間的友愛」的那個詞。他不是不如從前愛主了,他是更知道自己有多軟弱自己的愛有多不夠。

這是好事呢。這經歷,也使彼得能接納和他一樣曾軟弱的人。當馬可跟隨巴拿巴與保羅去佈道,在禾場做了逃兵後,那之後彼得就一直把馬可帶在身邊,教導他堅固他。

彼得曾失敗,但他後來被聖靈充滿,放膽見證耶穌就是神所膏立的那一位,最後至死不渝,得了勝,與主同受了患難,不躲不逃,倒釘十字架,一滴一滴,血流盡而殉道死。

可是這部影片的最後,也還是沒有看見男主的迴轉。他好像手裡握了小小的十字架,堅持了自己的信仰,但卻苟且了幾十年,在人面前沒有承認過耶穌的名,甚至連死時都被以異教徒的方式被埋葬。

三、我們需要有真實的信仰

說這話,不意味著電影中人物的信仰不真。但是當記念主耶穌的話,在人面前不認耶穌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認那人;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里。

男主和次吉郎,都曾在人面前不認耶穌,並且到死他們好像都沒有再在人前承認宣講耶穌;他們跌倒了,並且很多人因他們的跌倒,跌倒了。

好像在當時,他們否認了主,一切都會好起。他們可以不死,其他的人也還能活下去。但是,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我們知道,那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是天父,唯有天父;我們知道,這世上的幾十年不是全部的長度,不是在世過完了,就灰飛煙滅什麼都不存在了。

還有永恆,永活與永死。

我們不是過完了在世的幾十年就完結了,有一天耶穌還要再來,死人都還要復活。有的復活得賞賜,有權柄與耶穌一同作王一同治理;有的復活往永火里去,永永遠遠與神的面隔絕,受無止境地痛苦。

這在乎我們這一生的選擇。我們知道這一份信仰是真。

影片中的兩處很觸動我。一處是一藏,他是這個村子的「爺爺」,在沒有神父來的日子裡帶領村民堅固村民。他很堅定地一定要保全男主和他的同伴,當他被掛在木頭上面對巨浪,他說,主啊,接收我的靈魂!這讓我想到司提反,當瘋狂的人們用許多的石頭砸向他時,他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

一處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她在看到男主被捕時,把自己手上的食物,一點不想地就遞給這個遭難的神父;甚至當神父有些情緒不穩,還沒法接受這些人和自己都將被殺時,她表現得很淡定,因為她說,那一個神父說,死了可以去天上,天上比這裡好。天堂沒有苛捐雜稅,沒有痛苦眼淚,天堂可以與神同在。

她是對的。雖然從神學上說,這個論述不全對,但她卻確定地道出了信主的人終局是在哪裡,靈魂終要去到哪裡。不止是靈魂,確切說,是復活的身體,會去向哪裡。那是真實的,那是長久的,那是不會騙人的明明在經上所說的。

整部電影看下來,我會覺得缺少對未來的盼望,缺少對救恩的全備認識。但是我知道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其實沒有資格這樣指指點點。影片中的各種人物,都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們有的真的已為這份信仰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們肯尊榮神父寧可自己餓著也要供給神父,他們因著對聚會的渴慕可以一直尋訪一直走到草鞋穿破腳趾流血。他們也有的始終在考驗面前沒有稍稍動搖過,到死也持守,到死也讚美主。

這給我們一個很積極的提醒:當我們在訴說講論福音時,我們要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我們也要傳講真正忠於聖經的福音,不是只在今世有指望的福音。

誠然,影片看過來,在日本信徒遭遇各樣艱難時,神好像是沉默了, 神卻在沉默里和他的百姓們一起在受苦。而且在聖經中 神沒有應許信主了就會一切順利凡事亨通,主耶穌相反在最後在世的日子裡,對門徒明明地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主已經勝了世界。——沒有哪個人的教導會百分百正確,聖經所說的卻是句句都是真。當記念經上所說,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穌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四、我們要預備好自己

其實真的沒有資格站在至高點一般,去說影片中這裡對這裡不對,這裡合神心意這裡對神認識不夠。判斷的在於神,這部影片也確實有信仰的閃光點。

但是,需要去反思成長的是,生在太安逸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否有這樣一顆殉道的心。雖然現在生活無慮,好像已經各方面都富足了,但這不意味將來不會有逼迫不會有艱難。既然跟隨了主,我們就要有受苦的預備,而什麼時候可以為主受苦,這又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我們只要快快預備好!受苦的心,正是我們當向主求的。

經上明說,會有火煉的試驗,在一定的時候要臨到教會,在末後會有艱難的日子。只有當教會不冷不熱時,世人才會不對教會採取行動,因為覺得可有可無、就算放在那裡,也只是一群到了固定日子會有聚會形式的一群人。當教會真的活著大有影響力的時候,世人會要麼很喜歡教會,就近教會,迴轉認識神;會要麼極力地逼迫教會,抵擋福音,至死不悔改,更多地行惡。——只會有這兩種可能,但無論是哪一種,那時福音都還要更大地興盛!我們沒法決定世人將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卻可以從今天起,就火起來就活起來。

影片中,吉次郎曾說,倘若他生在早幾年,他會是一個模範天主教徒。我們正也是生在和平安靖的年代的一代人,但也許逼迫有一天就在措手不及里臨到了。

我們不知我們將來都會遇到什麼,但我們知道我們生在這個世代不是偶然。神對這個世代的人有美善的旨意,神對我們的一生有最美的帶領。現在就是我們醒來,就是我們為主揚聲,不再沉默的時候了!雖然還有苦難沒法解釋,雖然還有很多未來一無所知,今天的我們要起來,要在真道上深根,要見證我們所領受的全備的福音!

我們知道終局是什麼,就願教會興起,就願教會在一切環境里不是沉默,而是滿有屬天的影響力!

一一讀者秋檸語(筆名)的投稿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基督教 | 沉默silence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