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哪些廣為人知,卻不知道出處的典故,譬如「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這句話又是誰說的?
02-02
簡單來說是這樣的:王敦舉兵反抗晉元帝,
劉隗勸晉元帝把和王敦有關的諸侯王都殺了,王導作為王敦的弟弟因此事受到牽連,希望伯仁(周顗 字 伯仁)可以向皇帝求情,在殿前率領一家老小對著伯仁說:我這一家百十口人全靠你救活了。 但是伯仁沒理他,伯仁進宮後勸皇帝不要殺王導,伯仁出宮時又遇到王導求情,伯仁依舊沒有理他,這讓王導心裡就有一些恨伯仁,伯仁回家後,伯仁又寫了奏疏希望皇帝不要殺王導,皇帝確實沒有殺王導。後來,王敦興兵成功,在京城大開殺戒,對王導說:以伯仁的才能怎麼說也可以做三司(司徒 司空 司馬)之類的官職吧?王導沒說話。然後王敦又問:那麼尚書令這樣的可以吧?王導依舊沒有說話。然後王敦說既然這些都不行,那就殺了他吧,王導依然沒有說話,最後伯仁被王敦所殺。
王導在之後整理奏章時看到伯仁為他求情的奏疏,懊悔不已,他只是怨恨伯仁,並沒有想殺他,但是他的沉默卻導致了伯仁死亡。所以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多年前我一直以為伯仁是常遇春,直到後來讀了資治通鑒。
推薦閱讀:
※「兔兒爺」相關的來龍去脈典故、軼事?
※throw back thursday其中的典故是什麼?
※敦一敦偉大的友誼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說虎落平陽被犬欺,有什麼典故?
※《資治通鑒》漢紀念五十七,「趙殺鳴犢,仲尼回輪」是什麼典故?
TAG: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