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雲門舞集的表演如何去欣賞?

看過雲門舞集表演的觀眾,大多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容易被現場感動,但有一個疑惑,究竟該如何去欣賞如雲門舞集這樣的現代舞蹈呢,如果將自己融入到當時的氛圍中,需要一套關於現代舞的理論體系去支撐嗎,究竟如何才算是看得懂,如果用言語去形容雲門舞集的表演?


謝邀。寫的匆忙,有空回來斟酌詞句~

一直沒機會去現場觀看雲門舞集,心嚮往之。

之前在網上觀看了這個系列裡的《九歌》、《流浪者》、《紅樓夢》等劇作,零零碎碎地也基本也把雲門舞集看完了。但一來視頻基本都是標清,二來不在現場,觀感終究差了一籌,頗為遺憾。

林懷民先生的現代舞造極高,曾師從現代舞的創始人之一的Martha Graham,屬於「國寶級」舞蹈家。同時,他一直堅信自己上輩子是恆河畔虔誠的印度人,所以他編舞的切入點往往更獨特,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意蘊和印度的宗教色彩(《雲門.九歌》里尤其明顯),這也加深了理解其舞蹈作品的難度。

1、

首先,觀眾被感動和能夠真正理解舞劇其實是兩個概念。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語言是人類的本能,即使不會舞蹈也不會影響主觀感受的傳遞,舞蹈本身就「長於抒情,拙於敘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答主在昆明觀看《雲南印象》時,有一個片段是朝聖,答主身邊的老太太突然情不自禁地哭出了聲來。

《雲南印象》

這就是題主提到的「看過雲門舞集表演的觀眾,大多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容易被現場感動」。就像聽到一首動人的音樂會情不自禁地流淚——音樂和舞蹈本就先於語言存在,在抒情功能上遠強於語言,這是發自內心的感動,是人類的本能。

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沉浸融入氛圍是不需要知識的支撐的

舞蹈、音樂、舞美等元素共同構成了造成感動的衝擊,無關所謂的系統的知識。

看不懂,並不妨礙被感動 。

2、

欣賞、理解,則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東西了。

雖說《雲門》之名取自黃帝的「雲門大卷」,其本質還是現代舞。

我曾有幸和北京現代舞團的高艷津子老師有過短暫的交流,她認為「看不懂」的現代舞要麼是故弄玄虛,要麼就是真的爛到沒有內容可以理解。她認為只要是一個舞者精心編排的作品,一定是能看懂的

就像傅庚生先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里所駁斥的——「詩,必有達詁!」一個好的作品除了主觀感受,一定是能進一步地理解、並有通達釋義的。只是這個理解需要更深厚的功夫。

現代舞、現代爵士、現代芭蕾,他們除了對「古典」、「傳統」的舞蹈從氣息等技巧層面進行了反叛,還將重心從敘事移至主觀表達,因此更加抽象。舞蹈的肢體語言一方面可以說是比文字語言具有更有表達力,另一方面又更加主觀、難以描繪,因此閱讀難度也更大。

畢竟現代舞劇,尤其雲門中大部分討論的是類似「草書」、「神」等抽象的主題,不可能像《芝加哥》、《貓》之類的音樂劇中的舞蹈那樣具有敘事性、表達如此清晰(畢竟音樂劇中舞蹈還是居於附庸)。所以不能去細摳具體的某個動作表達了什麼具體的含義,得去整體地感受

例如,楊麗萍老師的《十面埋伏》就是一出典型的現代舞劇,作為歷史題材劇按理說應當以敘事為主,但是實際上表達相當抽象。例如韓信這個角色,尤為複雜。楊麗萍老師特意安排了一黑一白兩位舞者來塑造韓信的矛盾人格。整段舞蹈非常抽象,尤其潘宇的動作相當扭曲,很難說清到底在表達什麼。但如果從整體把握,你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那種內心的扭曲、撕扯、矛盾,你會知道——「這段舞在講述韓信矛盾複雜的人格」,這就夠了。

楊麗萍《十面埋伏》

再比如,《雲門.九歌》開頭是巫師祭祀迎神的片段,動作質樸、原始,同樣很難講清每個動作的具體內涵。但如果整體把握,並且對《九歌》的文化背景稍加了解,同樣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在講述迎神。同時,這一段音樂極詭譎,開篇就渲染了這種荊楚之地「巫」文化的神秘氛圍。只要能把握這兩點,這一段舞蹈基本算是拿下了。至於更深層次的內涵,例如:通過舞蹈、香料(也許就是毒品)的催發,與神對話,讓人成為神的載體;為何選擇女性的巫等等,則是後話,很難再第一次觀看時釐清。

《雲門.九歌》

如果觀看時能有舞蹈前輩加以講解,自然最好不過。哪怕只是一個極小的切入點,也一下就通了。答主最早接觸現代舞是在初中時觀看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當時對舞蹈鑒賞一無所知,對現代舞也缺乏認識。印象最深的是第6季決賽時,Russell和Ashleigh合作了一隻現代爵士《Angel Standing By》,答主深受感動,但並不清楚這支舞到底在講述什麼。應該是Nigel說的「你就像一位天使。你就是舞蹈本身。在安撫一位躁動不安的孩子。」豁然開朗。

Russell《Angel Standing By》

市場上對舞蹈進行闡述的書籍甚少,因為舞蹈這種藝術形式註定難以通過語言闡釋詳盡。在「雲門舞集"方面,林懷民先生的「迷弟」(咳咳咳)蔣勛先生的《九歌:諸神復活》就是難得的一本專著。

蔣勛《九歌.諸神復活》

雖然答主不支持蔣勛先生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者,因為這部作品中關於《九歌》知識硬傷真的多如牛毛。但他的確成功營造了一種夠「巫」的荊楚水鄉氛圍,而抓住這種玄之又玄的氣質很利於幫助理解《雲門.九歌》這部舞蹈作品。

另外,他因為與林懷民熟識,在角色塑造上比較接近林懷民的本義,例如:東君、山鬼的造型出於怎樣的考慮;湘君、湘夫人自古爭論眾多,林懷民先生作何選擇......雖然學術價值不高,但的確更從「主觀」、「感性」的角度進行解析,一定是能幫助理解的。

而且,蔣勛往哲學思辨上進行了深挖,個人覺得是接近林懷民先生的本意地。尤其是那個「穿梭於各個時代的人」,解讀相當漂亮。

3、

系統地了解現代舞技巧和舞蹈語彙一定是能夠幫助到理解舞劇的。就像你不懂樂理,就知道「好聽」、「不好聽」,這對大眾而言已經足夠了,但畢竟「理解」還得知其所以然。

但系統學習現代舞所花費的時間成本畢竟太多,對大部分舞蹈愛好者來說並非良策。個人覺得不妨多看一些現代舞作品,建立一個基本的感受、認識與概念,積累一定的舞蹈辭彙。畢竟欣賞現代舞最本質的還是感受。

4、

我個人覺得舞蹈的美是很難用語言寫盡的。

沒辦法,這是舞蹈的這種藝術形式的性質決定的。就像我說「她像一隻翩飛的蝴蝶」,你能想像到這是個啥動作嗎?自古皆是如此,音樂、舞蹈的感受都是很難通過語言傳達的,詳細如《琵琶行》如是,優美如《霓裳羽衣歌》亦如是。

若描寫太過華麗就像網路爽文。如今大部分描寫舞蹈的文字都掉進了這個怪圈。

蔣勛先生寫得已經足夠好了,但仍是隔靴搔癢,怎麼讀都不痛快,仍沒有舞蹈本身的直觀震撼。


舞蹈,是舞者在台上動員全部的器官,使出渾身解數,與觀眾的感觀來對話,如果你看得起了雞皮疙瘩,你就滿分,我就滿足了。——林懷民

林懷民曾說,「看跳舞是稍息不是立正,當然更不是考試。如果你一定要看懂,或者看完要發表演說,這些是給自己太大的負擔。」

在林懷民心裡:「在編舞的時候也並沒有想要讓誰懂,要為誰做,因為我怎麼做都不知道,我掙扎著把它做出來而已。但這裡面,的確會吐露出我所關心的是人和事。」

如大多的內地觀眾一樣,大多數台灣人就算對現代舞沒有任何興趣或者看不懂,但可能都會知道這裡最傑出的表演藝術團: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自創立以來先,林懷民從亞洲文化與美學汲取靈感,以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編創出了《白蛇傳》《薪傳》《我的鄉愁我的歌》《九歌》《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行草》《松煙》《狂草》《稻禾》等160多部充滿當代意識的經典之作。可以通過雲門的舞作簡單介紹一下雲門舞集如果創造意境,藉由中西方的藝術手法,傳達情感與感知。

《稻禾》

「稻禾」是雲門舞集40周年紀念作,林老師將台灣池上拍攝的稻田影像,化成投影於舞台的瑰麗構圖,配合舞者圓潤純熟的肢體律動,演繹出〈泥土〉、〈風〉、〈花粉I〉、〈花粉II〉、〈日光〉、〈谷實〉、〈火〉、〈水〉八段體驗生命輪迴的感人舞段。

在池上的稻浪風聲、美濃客家古音歌謠、歌劇《諾瑪》中的詠嘆調《聖潔的女神》等映襯下,雲門舞者婆娑入舞,搖曳生姿,成就撼動觀眾心田的優美舞蹈詩篇。

林懷民說,「稻禾」是其稻米情結的大發作。它不像「薪傳」里先民聲嘶力竭的插秧耕種,不像「流浪者之歌」(下面會講到)以滿台稻穀烘托無盡的禱告,「稻禾」從池上的泥土、日光、風和水,以及稻米的生命輪迴獲得元氣起舞。

「稻禾」想要就講陽光、泥土、風和水,花粉和谷實,以及稻米的生命輪迴。收割之後,延火燒田。春天到臨,犁翻焦土,重新灌水,薄薄的水上倒映舒捲的雲影。稻田四季如此,人生亦是如是。「稻禾」是為以身體的藝術呈現著人與自然的讚歌。就連不熟悉稻耕文化的西方觀眾,卻也感動落淚。

「林老師,我從頭到尾都看不懂,可是我感動得不得了!你看我現在還在起雞皮疙瘩!我沒有辦法像學者一樣,一五一十的來分析它,但是我從頭到尾都覺得它很美!我覺得非常感動!」有一回,雲門舞集在台灣南部鄉下演出,結束後一位老大娘跑到後台,抓著林懷民的手說。

雲門舞集有這樣的魔力。大幕升,音樂起,自然會感受到舞者與你生理的溝通,感官上的交流。「稻禾」就是以描述自然的姿態傳達著對土地的尊重,倫敦「衛報」讚譽:『稻禾』靈敏的結合了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重生,極端感人…這就是林懷民的大地頌歌。提醒的是近日雲門「稻禾」正在內地巡演當中哦~

《微塵》

面對二十一世紀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戰爭,癘疾,核災,林懷民編作微塵。節目單中引用「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作為舞蹈的註腳。舞題「微塵」似乎意味著人類的卑微,脆弱,無助。

《白水》

十四段獨舞、雙人舞、四人舞與群舞接連不斷,舞者輕盈揚臂,旋轉,賓士,騰躍,白衣白裙飄逸迴旋,呼應影像中的水花,映照投射到身上的黑白色塊,走進鋪天蓋地的綠色光網。演繹出一個超現實的動感世界,輕巧,美麗,而詭異。

「白水」是一出愉悅的純舞蹈作品,卻又隱隱呼喚眾人腦海中,那逐漸被數位影像取代的自然風景,動作與音樂暢然和諧,詩意與科技傾軋撞擊。

「白水」與 「微塵」雙舞作經常同場演出,迥然不同的風格造就強烈的戲劇張力。

《屋漏痕》

2010年,在全球讚譽的「行草三部曲」之後,林懷民取「屋漏痕」之名,探索書法美學的再突破。《屋漏痕》源自大書法家顏真卿和懷素在長安論藝,懷素說他效法夏天變化萬千的雲彩,書法因而精進:「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問:「何如屋漏痕?」懷素佩服,驚嘆:「得之矣!」

舞作「屋漏痕」不敘述書法家的故事,也不作任何書法風格的詮釋。舞台上呈現身體,呼吸,空間與音樂互動的純舞蹈。傾斜八度的白色斜坡由距離地板1.25公尺的最高點傾斜下來,宛如潔白的宣紙。黑色的雲影投射在斜台上。多層次的黑不斷變形,流轉,仿若渲染的墨汁。「屋漏痕」的舞台使人想起中國傳統山水畫。

《狂草》

2001年編「行草」時,林懷民要求舞者步步為營,在每一個動作里守住肢體和書法的法門。隨著時間和汗水的流逝,2003年的「松煙」(原題「行草貳」)映照了舞者功力漸增而獲得的自由。2005年的「狂草」則是雲門舞者十年練功的成果。

林懷民鼓勵舞者以氣引體,內運外動,出入肢體和書法的法門,盡情發揮,「筆潤走勢,筆枯守法」。舞蹈的編排呈現出一種自由自在的形式:底蘊厚實,表面卻似無章法,無結構,正是「書不限於法,身不拘於形」的體現。

《松煙》

1990年代以後,傳統肢體訓練是雲門舞者身心的主要養分。「松煙」的舞蹈動作,融合了緩慢深沉的呼吸吐納,以及疾速舞動的踢打奔躍,更在剛強陰柔之間取得了均衡。舞者的演出不只是精準優美的表現,更是一種精神的修鏈。變化萬千的舞姿隨著吐納延展收縮,舞台彷彿成為一個磁場,牽引了觀眾的呼吸。

《水月》

「水月」最令國際舞評家驚訝叫絕的是:這出以東方身體文化入舞的作品採用了西方音樂的經典—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竟然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林懷民將養生的導引法則轉化為豐富的動作語彙,由低重心出發的動作迴轉綿延,衍生出全新的舞蹈美學。舞者由丹田導氣引身,動靜、虛實、陰陽互生互克,如楊柳迎風,水草漫延,或如高山墜石,泰山頓挫,是中國書畫「氣韻生動」的體現。

《流浪者之歌》

空靈的喬治亞民歌蜿蜒如河,如禱告,如呼喚。舞者專註深情的動作讓三噸半的稻穀有了生命。歌聲停歇的剎那,但聞娑娑米落和舞者足部穿過谷堆的聲響。「流浪者之歌」創造出一個極端肅穆的精神世界,洋溢著亞洲意象,卻又超越亞洲,煥發出普世的關聯。


建團以來,林老師始終以京劇身段與武功,融合西洋現代舞與芭蕾舞作為雲門舞集的基本訓練,培養出一批世界舞壇矚目的舞者。

近年,雲門的訓練則以中國傳統的太極導引、靜坐、拳術、書法為重心。這些內外功並俱,肢體心神交會的磨練,造就了今天雲門舞者令國際舞壇驚嘆的身體。

現代舞就好比美術,最歡迎天馬行空的大腦,痴迷、癲狂、糾結、犯賤、沉淪……情緒提供更多解讀的可能;而雲門,更像一場心靈修行,不需要很高的藝術造詣,不需要陽春白雪的浪漫情懷,它藉由書法、詩歌、稻田、竹林、民間故事、傳統手藝……種種題材,與人溝通,與靈交流,喚醒人們對生命本真需求的渴望。


瀉藥!我說說我對雲門的看法,我覺得任何藝術作品應該是能與觀眾共鳴的,而不是需要惡補一大堆專業知識和隨便暢想去故意迎合!雲門的本意也是在這裡,大家對於舞者和舞蹈動作及舞美,我覺得其實就是行雲流水這個意境。至於後來的什麼名字其實只是作者自己的意見,但是我相信任何一個編導都希望觀眾看出自己的題目,自己的意境,感同身受的產生共鳴。我個人看所有的現代舞劇都是這樣!一個現代舞劇,看他的題目主創立意,然後看的時候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分析辯證。這樣我得到的收穫是我自己所需要的。我不是專業舞評人,但是我覺得我自己看藝術作品,我經歷的是我自己的人生,充實我自己的藝術空間。然後在我的藝術創作中,變為我的燃料。就先說這些吧


謝邀。我沒看過雲門舞集的現場,不過倒是可以說說第一次看現代舞劇的感受,以及當時老師的解釋。

第一次看現代舞劇是跟我的舞蹈啟蒙老師一起,老實說我就認真了大概前面30分鐘,後面的時間幾度昏昏欲睡。結束後老師問我感受,我坦然相告---看不太懂。他笑笑跟我說,第一次看不懂很正常,然而為什麼非要搞懂呢?舞蹈本就長於抒情,拙於敘事。來劇院看作品的時候,請忘掉編導,也不需要情節,就憑審美的直觀去感受,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什麼。重要的是好不好看,好不好玩。

我個人的理解:現代舞是一種表達自由的舞蹈模式,編導會把內心所想對應成舞台意像展現給觀眾,這種展現不定具有邏輯性,也不定有敘事性。絕大部分觀眾,只需從審美層次去感受和欣賞,不必去搞懂。又不是舞評家非要寫段長篇大論,藝術熏陶和品味欣賞需要時間的,懂不懂是下個階段的事。


推薦閱讀:

TAG:舞蹈 | 現代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