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會樂器的父親或母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問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

我自己會樂器。剛生了孩子。

想知道以孩子的角度看是什麼樣的。

而且想了解一下,

會樂器的父母應該如何影響孩子培養孩子。


如果引導正確,音樂將會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樂器可以作為家傳的禮物。

作為孩子身份的我深深受益。

(一)我姥爺是拉小提琴的,所以我媽也會小提琴,然後,我也會。

我姥爺一直覺得沒學鋼琴是遺憾,所以我媽會小提琴之後,又會了鋼琴,我也要會。

我的小提琴是姥爺教的,鋼琴的入門啟蒙是我媽教的。

也就是說,家長可以將他們會的,當作禮物送給下一代。

不論是音樂技能還是音樂欣賞品味。

它是一種陪伴。

我覺得最幸福的時光,就是跟姥爺拉二重奏或者給姥爺伴奏,一家人快樂的聽著,還有我彈琴我媽唱歌,或者我聽我媽彈琴。這是會樂器的家長可以給孩子們最幸福的音樂時光。

圖片是過年期間我在姥爺家小姨拍的照片,現在姥爺年紀大了,每次都覺得特別珍貴。

更珍貴的還有姥爺替我拉了十年的小提琴,因為新琴的韻味是遠低於老琴的。它需要音樂滋養。我初一的時候,姥爺給我買了把新的小提琴,但我仍喜歡拉他那把50多年的小提琴,在他那個年代,這把琴沒有很貴。隨著演奏者每天同它共振,音色出奇的特別,老琴贏在歲月沉澱的音色中。

可是,這把琴,是姥爺「借」給我演奏的,真正屬於我的琴,是他每天幫我調試演奏,像剛學跳舞的人要開韌帶一樣,小提琴也需要「釋放」。

後來大學畢業要經常出差加班,我的琴還是姥爺在幫我「養」,現在在讀書依舊沒機會練琴,姥爺說,我的琴等我安定下來他再讓我演奏,雖然相隔很遠少了很多對話,但,它是我們倆的紐帶。

(二)

我已經忘了我姥爺和我媽是怎麼樣啟蒙我的音樂細胞的,但我媽說沒生我之前總會彈琴,她覺得這是不經意間的胎教。但是,我那時候沒記憶,不知道。

所以,就像電影 托尼厄德曼 里說的,你為孩子做過什麼他們不會記住多少的。

但他們會記住你,一如既往為他們做的。

我媽一直做的幼兒教育,但我從小接受的鋼琴教育是小時候在她的幼兒園裡,其他小朋友都在午休的時候,我被逼著練琴。後來我問我媽,你為什麼那麼狠,不讓我午休,我媽說:"你小時候狗精神太多,午休總不睡覺打擾別的小朋友,就讓你練琴了啊。"

我童年最快樂的練琴時光,是彈那些膾炙人口,旋律好聽的音樂小品。

所以,會音樂的家長可以從最好聽,最有趣的樂曲開始聽,現在的小朋友還喜歡自己從pad上下載app。

我媽和我姥爺都會挑很多曲子給我聽,買cd,或者給我聽電影原聲,再給我彈著聽。

像小時候我媽那個年代很火的墨西哥電影《葉塞尼亞》主題曲,我看過這個電影,又聽了我媽彈琴,我就很興奮,因為我知道這首曲子的出處,「知道」我媽彈的是什麼的感覺,會有種莫名的代入感。

(三)

等到我快上小學開始很正式的鋼琴訓練時,我產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他們枯燥乏味,不好聽。正是因為它們,我挨了我媽媽很多揍。

我不願意練琴,因為我要彈練習曲,但我媽覺得這個就應該好好練,作為基本功必須聽老師的,每天瘋狂機械的練習。當時90年代國內的學習風氣都是不打不成才,不狠不成才的。

我的鋼琴老師是王重生老師帶出來的學生,當時跟我姥爺一般大,她跟我媽說,如果我不聽話一定要打,小時候只因為彈琴挨過揍。我媽揍多了,我就不願意彈了,5年級自動放棄,轉向我和藹可親的姥爺專心練小提琴。但是我不好好練琴的時候,我姥爺也會訓我,手裡總有一塊紅木板,說是用來打我的,可從來沒有打過我。

就這樣,我一直練到高中。期間二重奏、合奏、和妹妹的我們仨一起的三重奏,變成了小型室內音樂會。互動,在音樂教育里很重要。不一定要把每個人都變成專業選手,這種互動是很有趣的音樂教育。

我一直覺得打罵是教育上的失敗,但我長大高三的時候卻跟我媽說:媽,你當時為什麼不多揍我寄回,嚴格要求我,逼著我練琴啊!

我媽當時覺得很無辜。因為我上初中徹底不彈鋼琴了,但一學期下來,沒有老師和媽媽的要求,沒有煩人的練習曲,沒事彈彈外國鋼琴名曲集和家裡我媽給我屯的各種樂譜,是件很愜意的事(現在也一樣)

本來初中的我以為和鋼琴就這麼緣盡了,但高一的時候《不能說的秘密》和《海上鋼琴師》里的斗琴片段讓我重新燃燒,去網上搜來譜子在家練。碰巧,遇到高考問題,山東孩子只能想盡辦法通過藝考考一個好學校,我非常自覺且拚命的練琴,每個周末踏上北上的T26次列車,周六學完琴晚上在火車睡一晚回家。反反覆復。

再也不需要爸媽的嘮叨,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奮鬥的動力勝過一切。這時候,我爸媽和姥爺對我只有支持。因為要學專業的音樂,考這所學校,只有去拜訪最專業的老師才行。

到現在,我媽說,小孩對於一件事物的熱情可能是反覆的,要做好他們不喜歡的心理準備,同時儘可能的開發他們的興趣。

是啊,我上大學之後,音樂成了小時候陪伴長大的愛好,同時我又有了新的愛好,並把它變成了自己的階段性專業。

如果不做專業性選手,在童年的時候非常嚴格要求,但不是打和罵,那麼小朋友會受益於音樂。


沒有會樂器的父母無法體驗,但我孩子肯定有會樂器的父母啊,到時候讓他/她來回答。哈哈哈! 反正我現在每天練曲子的動力就來源於以後要和我孩子合奏,實不相瞞合奏曲子的清單我都列好了,雖然我還是條單身狗。


我爸爸會拉小提琴,從小我就學習小提琴,爸爸把我學習好也歸因於過早的學了樂器。 因為小時候經常上台表演,所以我也變得比較自信。我的體驗就是:父母親會樂器,可能會對孩子有更多的藝術熏陶,孩子會變得自信、有氣質、認真。附加爸爸的一張帥照,謝謝。


沒覺得有什麼不同。自己慢慢長大了,在祖父母家亂翻舊物,才知道親爹年輕時也是會拉小提琴、吹口琴、橫笛還會刺繡的才藝小能手/少年宮小天王/別人家的孩子。

後來還不是乖乖讀書乖乖工作乖乖相親結婚生子然後成為了平凡的啤酒肚大叔...

並且把我養成了對音樂不感冒的糙漢子。


我兒子看到同學學鋼琴也想學。我深情的和他說,孩子,愛好音樂是很好的,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可是不一定非要學鋼琴啊,我覺得吹口哨就挺好的啊。。。。。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父母 | 育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