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北大光華公益案例分析大賽是怎樣一種體驗?


重回知乎之後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今年的結果剛剛出來,很遺憾沒有進入決賽,儘管在完成自己的案例報告之後,就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份報告的價值的確不高,也不配進入決賽。

上學期期末的那個階段,一時興起就找了隊友參加了這次比賽,三個大一的完全懵逼的同學,就這樣組了隊參加這個比賽,目的也純粹為了學點東西而已。

組隊之後,就開始對公益這個領域進行惡補,看了上百篇微信上關於公益介紹的文章,從公益組織到新興的社會企業這樣的概念都開始一一認識,NGONPO的區別等等,閱讀《窮人的銀行》這類關於社會企業的入門介紹書籍,在豆瓣知乎上把各類關於公益創新的知識和帖子看了個遍,一開始的準備工作我們做的還是可以的,很快就聯繫了一些可供調研的案例對象,而我也通過各種途徑聯繫到了上一年的冠亞軍團隊的成員,希望能夠向他們討教一些經驗,一開始的準備還是相對充分的。

但是其實說實話我們在寒假的案例完成過程是很拖沓的,對於公益這個領域我們的了解可謂是從零開始,為了增添我們報告的創新性,我們特意選的是比較新興的社會企業進行調研,這個很新的概念和領域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時間去把握和認知,同時作為大一的新生,我們對案例分析的方法和過程也缺乏認識,各類模型的運用也耗去了我們很多時間,加上假期工作以及線上合作的緣故,我們的進展是很不理想的,最大的進展僅僅是一次企業的實地參訪,甚至錯過了到該社會企業生產基地實地參訪考察的機會。

開學之後在匆忙的節奏當中,在繁忙的課業和活動之外,勉勉強強地趕完了一篇僅僅可能是字數符合要求的案例報告,參賽組別之多導致的入選率之低讓我們清楚我們這一篇案例報告的競爭力其實是相當之低的,甚至清楚入選決賽才是真正的奇蹟,這個我們沒有什麼好說的。

我參加比賽之前就來知乎搜索過這個問題,並沒有人作答,如今終於可以讓我來一抒己見了。

以上是我競賽參與的體驗,下面我想說說相關的,讓接下來的參賽者有一些思考:

其實參加這次競賽對我的影響很大,本來是看重這個比賽設在寒假,能夠豐富下自己的假期生活,順帶體驗下案例分析競賽的完成流程,為以後參加商業類的案例分析大賽積累一點經驗和技巧而已,但是在寒假當中,關於各類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的案例閱讀,關於公益界現狀的了解,我漸漸地萌生了對公益界的興趣,有了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的興趣,在完成了那次企業參訪調研之後,我還親自到了社會企業發展狀況良好的香港,參訪了兩家社會企業,並體驗了他們的一些服務,開學之後,我也通過一些類似的公益人才培養計劃,接觸了公益界最前端的發展狀況,目前也和光華管理學院MBA項目中的MSEM公益人才培養碩士中的學員有緊密的接觸和聯繫,這次競賽帶我走進了一個從前完全沒有了解,甚至存在偏見的領域,這是對我一個很明顯的影響。

個人認為無論做什麼,如果有著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做起來成功的幾率會大得多,和那些純粹追求結果的人群相比。如果一開始就對公益有著了解,並充滿興趣和熱情的這類參與者,參加這個比賽,你能從你的案例完成過程當中,對你感興趣的這個領域,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你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同時這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案例分析能力的機會,起碼我是覺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從一開始的完全懵逼,到後面接觸了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模型:SWO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等,儘管是從商業組織上推導出來的,卻在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公益界的各類組織,也開始了解有關企業調研的各個方面的模型,儘管都是些極基礎的知識,也權當是一個入門吧,同時這個比賽的進行階段大致是在寒假期間,藉助這個機會豐富自己,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儘管失敗了這一次,當然這和我們的能力不足以及重視度不足和拖延嚴重是有關的,但我依然比較滿意這次的經歷,也承認是十分有價值的,之後的決賽答辯我也會盡量到現場觀看,向他們學習也找到我們組的報告的不足之處,相信下一屆的大賽里,我會給出一個更好的表現。

在觀察入選團隊給出的案例分析報告的題目,我發現了我和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差距,這就是選取的例子的不同,我們由於只是大一,資源和人脈可能不足,只能找到很少的一批備選對象,其實是低估了自己的案例對象獲取能力,完全可以去和更心儀的機構進行聯繫。我們選取的是一家通過CSA社區支持農業方式從事生態農業的社會企業,藉助生態農業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和社區建設,這一類企業在我們外行人看來新奇,但其實在業內已經數量較多,創新度不足,同時這家企業其實亮點並不多,規模也較小,還沒踏入既定的發展路徑,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其組織架構是清晰的,以及人員配置上很早就實現了專業化,人事安排上是其為數不多的亮點。

而反觀這次入選團隊的案例分析報告,有幾個團隊分析的對象就很棒,例如螞蟻金服和阿拉善自然基金會合作推出的螞蟻森林環保計劃,就完美地將社會效益的實現路徑和企業的盈利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在發展模式亦或是在公益傳播上,都是一個極完美的例子,選取這一類更典型更具創新性的對象作為分析對象,毫無疑問比我們選擇一些相對案例價值較低的對象進行分析,具有更大的優勢。在選取對象案例價值稍弱的情況下,我們也沒能提出很好的一些創新性的建策,像上一年冠軍團隊馬丹陽師姐她們選取的大愛清塵公益組織分析案例,就成功地將互聯網+這一手段引進了公益組織的未來能力建設和發展路徑當中,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案例報告以及未來展望,希望通過互聯網+構造有凝聚力的公益社群,而我們的報告里更多的是一些空泛的關於行業現狀的改善措施,並沒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實質上的建策,這是我覺得可以分享給同為參加者的一些經驗,但歸根到底,這一個競賽,考的並不是誰的分析完整具有創新性,誰的案例分析對象在業界占的位置高或低,而考的是你對分析領域,對分析對象的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呈現出一份高質量的案例分析報告,純粹為了錘鍊分析技能而參賽的人,我想一定拿不到好成績,因為公益領域需要用心去理解去體會,去感受其背後存在的邏輯,這樣的參賽選手可能交出的答卷會看得更仔細也更深刻。

毫無疑問這是一段很有價值的經歷,在不計結果的前提下,我收穫了我想要的東西,還看到了一些沒有預想到的風景,也影響了我這個學期的課外活動的選取,相信明年我還會再來參加這次競賽,相信到時我會帶著更專業的案例分析技能和能力,以及對公益界更深的認同和了解,來交出一份更具競爭力也更具價值的案例分析報告。想要參加光華公益案例分析大賽的你,我們一起加油!


其實也就一個公益方向的普通管理類案例比賽罷了,只不過有著北大主辦的名頭而已,體驗上與研究方法上和其他案例比賽沒什麼差別,除了詳細的評分標準帶來了更多的限制以外...

比賽價值其實也和普通比賽差不多吧,獎金的數量還被同樣在辦案例比賽的某知名企業的hr嘲諷了一遍...除非你有推免資格,而且真的想以後在公益方向發展。

如果說有什麼值得吐槽的,大概是即使有著北大光華的名頭,主辦方辦事效率依然不給力吧....無論是初賽還是決賽

對於外省的參賽者而言,這比賽的決賽坑的地方真的是不忍直視...


2015年左右正好和同學做過某NGO的實習,又恰恰看到這個比賽,覺得應該比商業案例分析大賽有意思一些,於是三人成團,就以該NGO的項目為分析對象,報名參賽啦。多虧了有實習時候的第一手資料,雖然沒花多長時間,也是寫出了非常詳實,項目一步步如何進行,實施目的,有無可借鑒推廣之處......高效的交上了初賽作品,就等著通知啦,沒想到300隻隊伍,我們隊能夠有幸入選決賽。

其實參加比賽當然不單單是沖著好玩去的嘍,要知道決賽第一的隊伍可是能獲得免筆試保研光華碩士的機會的,不用掩飾我對貴院的尊敬和嚮往啦。另外進入決賽就基本前十了,要全員赴光華做展示。考研保研光華在大二大三時候的我們看來是一項多艱巨或者說令人恐懼的任務,所以有個能保研的比賽為啥不多嘗試呢,說不定走運的就是你呢,這是題外話,哈哈。再不濟,進入決賽的前十都有獎金,記得外地來的交通住宿貌似也都報銷的,就當去光華參觀一下,感受感受學院高大上的「土豪氣」,不也是本科時期的一個新鮮經歷。連續兩屆中山大學的隊伍第一,並非清華本校的隊伍,結果是令人信服的,也讓我們這些外校的覺得很公正。

Ps:其實大賽最開心的是遇見男神啦:原諒花痴的我,一參加決賽,卻首先關注到某個西服筆挺,一臉英氣的帥帥評委,大賽的主辦人,真的有無問西東中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既視感。然後參加答辯的我作為隊長,非常開心地回答評委提問,好不過癮。雖然最後只是前十,可我卻有了新的男神啊!!

很長一段時間都拿他激勵自己的,某市高考狀元,全國優秀青年,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可以靠學歷賺錢,卻有那樣一股定力專註學術,熱心公益,到各地支教,留在光華任職,自慚形穢。不知道決賽時候,那種花痴的星星眼冒了多久,反正後來他的那股清流,無問西東的氣質真的是永遠留在了心裡。很幸運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還能遇見如此男神,給我前進的動力!


一個北大光華對外高逼格但內部非常不重視的比賽

當然,部分參賽者的水平還是不錯的

利益相關:決賽參賽者


推薦閱讀:

TAG: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 案例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