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中文系與做作家之間有幾分關係?
比起念外文系成為外國人來,念中文系成為作家的概率更小些。
很可能沒有半毛錢關係,中文系的教育過於強調感受文字,所以中文系出來的學生寫東西時始終容易反省自己在文字上有沒有什麼語病或者錯誤,這很容易導致在思想上羈絆十足。
中文系的很多學生雖然懷著作家夢,但最後往往成為作家的編輯要麼校對。
學理工的、學醫的那群人,沒有經過中文系畸形文學教育的人,反而容易成為作家。比如王小波之類的神。周汝昌和曹雪芹的關係。歡迎私信或者百度。
大一新生(很快變大二了,好像也不是很新了。。。)中文系,談談我知道的吧。
就我們學校而言,中文系包括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
可能漢語言文學更符合中文系這個題目吧。那就漢語言文學來說,我們通常把它分為語言和文學兩部分。
語言方面,我們會學習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而文學方面,我們會學習各種文學史。
那麼問題來了,寫作呢?我們同樣有一門課程名叫基礎寫作,我們基礎寫作老師經常說寫作這門課沒有地位。我們從專業名字就能看出來,光有語言和文學而並沒有寫作。
再者,我們考試時,要求嚴謹,不能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然而作家呢,卻是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的。我的指導老師說,我們不是作家,是科學家。。。(中文屬於社會科學)
中文系向來就不是培養作家的。
(???ω???)影評與導演的關係。
葉廣芩的《採桑子》里有段話:
這天練完唱,董戈對大格格說,您唱得很不錯了,完全沒必要犯怵,也別把那些角兒們看得太神聖了,從清末數,唱出名兒來的有幾個是科班出身的,大部分還不都是半道出家的票友?揀有名的說吧,與程長庚齊名的張二奎,下海前是前清的官員,是工部水司的經丞;名老生張子久是張二奎的車夫;連編帶演的盧勝奎,再早不過是個下人;燈籠程是北京廊房頭條做牛角燈的;汪笑儂是拔貢知縣;許蔭裳是齊化門外糧店的夥計;張雨庭是眼鏡鋪的掌柜;冰王三是夏天賣冰的;劉鴻生是賣剪子的;麻穆子是賣私酒的;紅極一時的名老旦龔雲甫也是玉器行的工人出身。所以,您千萬別迷信什麼科班不科班的,與科班比,票友有票友的優勢,特別是像您這樣有學問、有文化的大家小姐,不一定就比那些角兒們差。當然,票友自不如科班徒弟學得紮實,但科班出來的不一定有藝術感覺,京戲其實是一門很高的藝術修養,它所要求的各方面知識不是一兩日所能積累得起來的,即便是科班出身,藝術的感覺跟不上,說白了只是個表演的傀儡罷了。既然是藝術,就不是靠學力所能成功的,它靠的是六分修養,兩分天才,兩分勤奮。北京的富連成班,前後四五十年,培養出來的徒弟在千名以上,唱出名來的不也就有數的幾位嗎?這麼一想,您還怵憷它什麼呢?
不能說平日沉默寡言的雜役董戈的這番話說得沒水平,就是在今天,細細品味他的話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在我們強大的文學隊伍中,真正靠大學培養出來的作家佔得比例畢竟不多,所謂的中文系是作家們再進修的場所,而絕不是作家的搖籃。大學中文系培養不出作家,大概就和富連成培養不出真正的戲曲藝術家一樣,這裡面有個嚴酷的藝術規律在其中,這個道理出自幾十年前一個醫院雜役之口,則不能不讓人吃驚了。
唯一的關係大概就是別人都覺得你特別會寫,而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
沒什麼關係,如果混得很好就認識幾個作家
因人而異
沒有一毛錢關係
問什麼不問文學系和作家?
某985211的文學系生把我名字硬生生讀錯了兩個月,從此再不迷信科班。學中文的容易成為批評家,文藝理論的踐行者,但跟成為作家真的毫無關係。
有半毛錢關係
推薦閱讀:
※「給予」到底是念 gěiyǔ 還是 jǐyǔ?
※「有機地結合」一詞是何時創造出來的?
※有哪些美好的小句子?
※大學規劃怎麼做,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