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生產力發展速度是否在下降?有生之年有木有可能實現星際殖民或者太陽系殖民?

Rt

小時候總覺得十九世紀以來人類的生產力就開始了爆炸式發展。兩次工業革命和信息技術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戰爭和冷戰增加的各種科技轉化成的力量也很可觀。

但是感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航天競賽趨於停滯,即使四十年後的今天太空技術也沒有當年那麼多突破性的進展。

明明材料,通信,計算機等等領域都有長足的發展,可是六九年登月到今天,人類也沒上去火星。

是因為整個人類世界對航天技術投入減少還是科技進入了瓶頸期?又或者其實有很多黑科技已經誕生但是並沒有投入應用?

其他領域也有一些讓我不解的地方。比如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速度看起來並沒有達到十幾年前的預期,醫療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也不想曾經一些人想的那麼厲害,材料方面常溫超導和納米技術什麼的貌似最近都沒出什麼大新聞…

所以是生產力發展是到了一個瓶頸即將迎來爆發?互聯網+、智能製造什麼的能不能讓我們看到有生之年征服星辰大海的希望?

感覺問題有點大…希望有大神指點迷津修正我的三觀,有想法的同學也一起探討一下^_^


自然科學是否會因自身的複雜而走向停滯? - 浪客的回答

注意人類玩火從燒烤到冶金到熱機逐漸升級了幾千年,其中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再到燃氣輪機(包括液體火箭)也有幾百年。大航海時代初期還在用帆船+冷兵器,一船一年死一半。

這樣看,靠化學火箭+電推實現火星殖民/小行星採礦的可行性挺大,可控核聚變多拖幾百年沒準也能搞定。

還有一件看上去反直覺的事:其實航天花這麼多錢玩的不是火,是電,甚至代碼。

首先航天器貴在電子系統上。即使以現在電子行業所謂白菜的程度,通信衛星仍然比火箭貴十倍,互聯網巨頭的體量也比SpaceX大十倍百倍(Musk賣Paypal賣早了?)。如果不算(養活過整個矽谷的)電子系統只堆鋼堆鋁,土星5號的造價會從航母貶成貨輪甚至漁船。其次當年發動機試車燒掉一個水庫的煤油也可以大部分用軟體模擬替代。現在算汽車尾氣排放的普通CFD燃燒模擬軟體比算火箭發動機燃燒不穩定性的要求精細的多。亞馬遜藍色起源的BE-4,長征9號級別的發動機,前幾天悶聲發大財的就試車了。

問題在於基礎物理定律突破間隔期/天花板期的技術進步減速會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效應:一是高增長泡沫變成龐氏騙局,二是大殺器擴散野蠻人逆襲,很容易重蹈農耕被游牧虐的覆轍。

古希臘古羅馬被游牧民族毀掉之後碎片能傳承到近代歐洲還好,古代中國和其他古文明停滯成了費米悖論「被外星人當蟲子虐」。工業社會崩起來供應鏈斷裂核武器失控可能直接毀滅了,或者輪迴幾次耗盡化石燃料永久性重返農耕文明。

理論上說本次工業文明頂峰有希望像徐福東渡一樣挑戰一下火星殖民/小行星採礦,SpaceX的MCT號稱要在幾十年內搞到一船運100人的程度。

怎樣看待SpaceX的MCT火星殖民計劃? - 你如何評價 X

但是現在全球金融動蕩油價暴跌的程度沒準要龐氏騙局泡沫破裂了。


節選自

範式春夢中的地球工業文明:低熵體的困境和下一級技術台階

2 科技利益集團鼓吹的範式春夢:所謂的技術大爆炸

  任何利益團體都喜歡用大話訛人,比如計生委喜歡討論人口爆炸,石油集團傾向於宣揚石油即將枯竭,那麼科技領域喜歡用什麼來宣揚自己的重要性?

  考慮到現今的科技研發日益依賴政府的財政經費,出於集體利益的訴求,科技利益集團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提出了「技術大爆炸/科技大爆炸」這個概念。利用印象時間差,輔之以媒體和大學的洗腦,以及科幻文學/電影的渲染,不知不覺之中,技術大爆炸彷彿成了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即使在一些知識分子雲集的區域,比如「知乎」等網站,時常也冒出一些「技術大爆炸在進行」的帖子。雖然很多發帖者所在領域還處在「知其然」地步,遠遠談不上「利其然」,但並不妨礙發帖者下意識地維護集團利益。

  2.1 渲染和洗腦

  洗腦的技巧可圈可點,是大眾傳媒時代最成功的推廣案例。

  過去200多年的技術躍進,使得任何人都必須承認,18世紀以前的世界和20世紀末的世界截然不同。縱觀人類歷史,這隻能用「技術大爆炸」來形容。所以,技術大爆炸是不容置疑的。與此同時,受利益集團控制的大學,幾乎所有的理工科教科書和部分文科教材,在序言里都會出現「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發展」類的話語。看看教科書里的內容,都是最近幾百年才出現的,有的甚至是最近40年才出現的,這難道不是一個證明嗎?當然,極少有人會想到,過去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未來一定會同樣複製,歸納的結果無法用演繹來證明。但這不妨礙利益集團以史為例,讓大眾接受「如今是一個技術大爆炸年代」概念。

  另一方面,在過去40年,人類在IT技術方面的成就相當驚人。在短短的三十年內,無數過去只能為精英所享有的產品和服務迅速普及到大眾,如手機,電腦,互聯網等等。IT技術帶來的信息化宣告了前蘇聯基於20世紀20年代對大工業生產的認識而提出的「現代化=電氣化」政策的破產。不少大公司或者轉型,就像IBM公司從大型機轉向PC,再從PC轉向信息服務一樣,或者像柯達公司那樣破產。所以,技術大爆炸至少在IT領域是成立的。雖然部分的成就不能肆意推廣到整體,IT技術的大爆炸掩蓋了科技樹主幹進展的貧瘠無力。但利益集團卻喜歡拿IT為例子來反覆強調這是一個技術大爆炸年代。一個媒體上喜歡引用的典型例子:30年前的大哥大是那樣的笨拙,30年後的蘋果手機是如此靈巧。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去30年是消化吸收了西方300年的科技成果,30多年前的中國,大部分地區依舊是延續了幾千年的農耕社會,當中國融入世界,對世界技術成果的吸收是採用鯨吞方式,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給普通民眾的感覺是技術太神奇,變化太快。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阿波羅登月後半個世紀,除了IT技術外,其它技術領域都沒有革命性改變,即使是IT方面,西方也是採用了近70年的時間來發展應用,遠沒有像中國那樣跨越式發展。過去30多年的印象讓普通中國人對「技術大爆炸」概念是頂禮膜拜,奉之為圭臬。

  除了明面上的渲染外,科幻電影/文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大眾的潛意識裡植入「神奇未來並不遙遠」的信念。

  科幻小說是世界上接受程度很廣的一種通俗文學形式,科幻電影是好萊塢最重要並持之以碾壓全球的一種類型片。在科幻的世界裡,人類可以跨越宇宙,扭轉時空;癌症是小問題,復活恐龍輕而易舉;所謂的神奇納米材料上則可以作為太空電梯的材料,下則可以構成微型機器人用來潛入人體血管;至於什麼人工智慧,那是大路貨!連「意識上傳」都出現了,人工智慧這種小癟三早就過時了。但請注意,所有這類電影/小說都發生在未來,至於未來什麼時候,對不起,那是科學家的事,我們是文藝工作者,只負責創作 。

  那這些作品是怎樣創作未來技術的?此類創作的特點就是對技術關鍵點採用「模糊處理」,簡單幾句似乎有理的論述就把技術解決了。比如,看到一張紙能被外界用力扭曲,嗯,這個可以擴展開來嘛,空間一樣能扭曲,於是所謂的曲率航行就出籠了,具體怎樣扭曲空間?找科學家去。

  一定程度上,科幻作品激發了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對於科技的發展起了正面作用。但正如雙刃劍那樣,由於科幻創作者無需為技術進步負責,他們魔幻般的創作給了大眾一種「技術大爆炸」正在進行的感覺,導致很多人認為技術很容易實現。 13年遇到一個劉慈欣的粉絲,他提出了一種新的能源解決方案:

  如果正反物質相互湮滅,釋放出來的能量會多得驚人,比核聚變多上幾百倍。

  我當時反問道:哪裡弄來反物質?通過粒子加速器能造出反物質,但造時所花費的能量比獲得的能量多得多,這樣的能源解決方案有意義嗎?

  最近看到如下一則新聞:

  《回到未來2》30年:科幻預言半數成真

  2015年01月03日 08:28 信息時報 我有話說(5,121人參與) 收藏本文

  信息時報綜合報道在1989年的科幻影片《回到未來2》中,馬丁和小夥伴布朗博士乘坐時光汽車從1985年到2015年的未來世界,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場景:飛行汽車、懸浮滑板……

  2015年終於來了,對於世界各地的影迷們來說,可能還有一個問題迫不及待想揭開——《回到未來2》中關於2015年的預言究竟實現了多少呢?

  1.  可穿戴技術

  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這不就是戴著谷歌眼鏡的馬丁坐著吃早餐的樣子嗎?這個高科技的產品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計算機眼罩,不過其實是可以接電話的眼鏡。

  2.3D電影 (轉載者說明,其實也沒有實現,電影里是裸眼3D,電影院需要帶特製眼鏡)

  3.視頻通話

  影片中,身處2015年的馬丁和同事是通過視頻通話交流的,跟我們現在的視頻聊天、網路電話一樣的,只是我們視頻通話時屏幕沒有那麼大而已。

  4. 微波餐

  吃的方面,影片中有一幕是濃縮披薩在一個「水合器盤子」上放置12秒後就會變成一個正常大小、可以吃的披薩,這可以說就是早期的微波餐。

  雖然有不少預言實現了,不過《回到未來2》中的場景和發明還是有一些現在未能成為現實。

  1.  磁懸浮滑板

  影片中的「懸浮滑板」還沒真正實現。

  2.  飛行汽車

  在新世紀,飛行汽車還是沒能成為主流交通工具。

  3.  自動系鞋帶的鞋子

  可以自動系鞋帶的鞋子和可以自行烘乾的衣服:看,不用手的!我們也希望2015年可以有。

  4.  時空之旅

  穿越過去未來進行時空之旅,目前也還沒有辦法實現。

  5.  傳真機遍布

  影片對於傳真機的預言是給了它重大的使命,說傳真機會在2015年普及。幸好沒有……

  --------------------------------------

  大學時候看的盜版《回到未來》三部曲,現在想來,30年來,實現的都是和IT技術相關的產品,與能源動力相關的都沒有實現。即使是IT技術,和人工智慧相關的也是進展不大。

  能源和動力技術的停滯已經很明顯了。

-------------------------------


也只是個人觀點吧,我認為生產力發展速度起碼在某些方面是有下降的。就拿航天說吧,冷戰期間的航天技術在某些大玩意製造上(土五呀,阿波羅啊……N1還是算了)甚至達到現今都難再企及的高度。而其他過去科幻作者津津樂道的技術:機器人,核聚變乃至恆星間的推進技術都無甚下文。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三。一.理論物理暫無突破。不論弦論還是量子物理都仍未成熟,而新理論又未誕生,使得曲率啊,原子水平的微觀技術未有突破。這可能是暫時瓶頸(如數學暫無進展),也可能是潛心研究的人不比過去多了(我傾向於相信前者)。

二.人類有滿於現狀的可能。再拿冷戰的例子說事。為啥以前那麼牛?說真的,燒錢唄。但當時有競爭壓力,今天呢?世界趨於和平,經濟繁榮空前,人類滿足了生存的各種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去火星,出太陽系意義何在?探求世界起源,實現飛天夢成了浪費。沒有隕石滅世,誰想殖民外星?沒有石油頂峰,誰要開發新能源?渴望探索的人自然有,但經濟支持卻差的遠了……

3.人類趨於內向型文明。這點有點扯。但看現今互聯網發展及量子計算機發展,以後在計算機模擬世界並非不可能,有一天或許真會發生大劉時間移民中發生的事吧。起碼今天,過多的人就投入了過多精力在互聯網,手機開發上,而非更有價值的事情。


昨天剛看了劉慈欣去年的一個視頻

《三體》劉慈欣-IT和航天


可能性不大。

你覺得互聯網這才幾年啊,就這樣。

但是你確定這樣就是互聯網的巔峰么??

剛出鐵殼飛機的時候人們也認為哇好高端,這好像就是最高科技的吧。

然而又過了幾十年飛機變成現在這樣了。

你永遠想像不到幾十年後的事情。

而且互聯網這玩意主要是比爾蓋茨帶出來的吧。。。

沒蓋茨,計算機都不能普及到家裡,更別提互聯網了。

科技發展這玩意主要靠偉人帶,現在偉人都滅絕了,怎麼能發展。


沒有可能。有生之年人類會陷入爭鬥當中,為自身的利益生存,更好的資源和更優的環境而戰鬥,然後換取下一次和平,從而積累再一次的戰爭。技術永遠為了自私與生存服務,地球遠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脆弱,是人類愚蠢,改變地球的本質是改變自己,超越限度的「聰明」會被地球拉回起點重新來過。

只有外部的力量能真正改變這裡。


推薦閱讀:

TAG:自然科學 | 生產力 | 科技趨勢 | 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