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規整、靈動與動感

2.5 規整、靈動與動感

不只是唐楷,所有的楷書都很規整。但是規整可不等於死板啊。楷書就是人在站、坐、卧中靜止狀態下的形態及其組合。既然是靜態的動作,那麼就必須保證那個狀態是穩定的,否則就沒辦法靜止了。所以楷書中有一個說法叫做「橫平豎直」,什麼都一定是方方正正的,即便兩個部分的大小不同,也盡量寫得居中、對稱,因為這樣才穩定。但是穩定為什麼不等於死板啊?道理在哪裡呢?就在於留白。如果你能夠用規整的筆畫,靠長短和角度的變化留出來形狀多變的空白,那麼你的字就一樣看起來變化很多,絲毫不覺得死板。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不用放照片大家都能明白。我們寫「十」字,為什麼不是用橫和豎各自的正中心成90度交叉呢?而是稍微錯開了一點點呢?很多人用黃金分割去解釋,其實你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古人寫個「十」字還得先去找一找黃金分割點?怎麼可能呢?寫的位置不是正中間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因為一筆下去正好寫到正中間太不容易了。你寫一百次,可能都很難有一次是正好寫得那麼正的。但是古人們發現寫的歪了一點點看起來還不錯,挺好看。於是以後就乾脆一筆下去略往右邊偏一點了。但是我們用留白的角度去看,為什麼這樣反而比正中間好看?就是因為這樣切割空間形成的留白形態多樣,而正中間的十字交叉看起來每塊留白都是一樣的,就顯得非常死板。

行書是人在運動中某一時刻的形態,所以可以把一個不穩定的瞬間定格住。這有一些像攝影。一個人跳起來的瞬間你把他拍下來這是沒問題的,這就是把一個不穩定的瞬間定格住。那麼這個人的形態你看起來一定是具有動感的,這就是行書。

所謂動感,我們想一想,其實也很簡單。無論你做什麼運動都是要發力的,那麼為了更好的發力你會有一個預備動作,就是肢體先向反方向收縮,也就是說運動中的身體肢體一定是彎曲的。抽象一下來講就是想要動感,就一定要讓曲線佔主要地位。那麼反過來,如果直線佔了絕大部分比例,給人的感覺就是靜。很多人都說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他的字很「靜」。其實就是他的筆畫很少有彎曲,即便是撇捺也都是直的,只是偶爾有一個很小的彎,也是在筆畫末端,不明顯。都是很簡單的書寫習慣導致的,跟他出不出家,念不念佛沒什麼關係。寫字很簡單,切忌往玄了想。遇到什麼問題你都向最簡單、最實際的方向去想,那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間架結構部分,就是這麼多內容。和用筆的方法那部分相比起來,沒有用筆那麼乾脆。但是這個結構它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和我們人的身體,人的心理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共性的。我們都知道人是最複雜的,也是變化最多的,所以字的結構的變化也是極其繁雜的。這就正好和我們講用筆,「規則簡單但是變化無窮」這個特點對應上了。

不過好在間架結構的變化雖然複雜,卻都和我們自身相關。所以說你想要寫好字,那麼就要先了解你自己。我們在講用筆的時候,不也是講要去重視你自己的書寫感受嗎?不要總是盲目的聽那些自己給自己封的「大師」們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如果不喜歡一個不認識的人離你非常近的說話,那麼你寫字的時候自然把左右兩邊稍微離開一些距離;如果你覺得從上面看把腿抬起來不會比伸開的手臂長出很多,那麼下次你寫「木」字的時候,那個撇和捺就不要超出橫的邊界太遠。雖然我講了這麼多,但是實際上都是淺顯的常識性的知識,你稍微一想就能夠想的明白。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結構實際上會受到用筆方法的一些影響。雖說並不大,但是這個影響是有的。我們說筆在手中自身轉動的時候,那麼一筆一筆之間就產生了關聯。因為寫到一定程度就沒辦法再往同一個方向寫了,再寫筆就拿不住了。那麼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之前,先得想好這些筆畫怎麼處理。哪個筆畫轉多少,哪個筆畫能往回來轉?然後哪個筆畫再往前轉?這之間的幅度怎麼調配?這就是王羲之講的「……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抑、平直、振動……」這不是說他在想這個字怎麼寫好看,他要是還得現想這些,那他也就不用當書聖了。而是在想這個筆在手中怎麼轉,怎麼回,等等這些因素。把這個擺布好了,字的形態自然就好了。這些因素也會給字的結構帶來一點改變,但是整體上來說對字的間架結構沒有大的影響。


推薦閱讀:

入門就用宣紙練字行嗎?
練習楷書對於平時寫字有提高么?
學行書或楷書該臨摹那些人的帖?
如何練盛一倫微博這種字?

TAG: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