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孔融?
如果說張良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麼有一個人和他恰好相反,是一位「最陌生的熟人」。
這個人叫孔融。
由於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現在凡是受過最低程度教育的人,都會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孔融的心機小孩兒。
說他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大概也不為過,好吧,可能要面對司馬光的競爭。
不過除了他曾經讓過梨子之外,孔融此後的人生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幾乎是一片空白了。即使他曾經在古往今來最大的IP之一《三國演義》中有過戲份,也並不引人注意。
因為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亂世之中,他最終一事無成,而且最後死得也不是很光彩。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家庭出身雖然不如袁紹楊修之類四世三公的貴胄,但父祖也都是士紳官員,勉強算得上豪強。
他剛剛10歲時就獲得了當時的黨人領袖李膺極高的讚譽:「高明必為偉器。」至於怎麼獲得的,自己百度。從那個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孔融是一個從小就十分冷爛欠的傢伙。
後來不但靠著詩文在士林中聲名鵲起,而且執掌北海國,比曹操劉備孫堅之類的發跡都早得多,甚至可謂一方豪強。《三國演義》裡面十八路諸侯反董卓,就有孔融一號。
在劉備還在平原縣當縣令的時候,有一天接到報警電話說臨近的北海在遭受黃巾賊攻擊,孔融先生請他去救命。劉備大喜說道:「孔北海知天下有劉備耶?」一個100粉的小透明突然被百萬粉的大V轉了微博,可能也會發出這樣一問。
有地盤,有名望,有軍隊,甚至手裡還捏著一個當世猛將太史慈,這麼好的開局,居然被孔融活生生浪費掉了。
就好像某人在1996年就開了一家互聯網電子商務公司,現在卻淪落到只能在淘寶上賣個大棗。
不過這事兒也不能怪孔融。東漢末年那個環境下,儘管已經有一部分看出天下將亂的地方官自己蛻變成了軍閥,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活在大一統王朝的落日餘暉里,並不想改變。
在孔融的心目中,自己食漢家之祿就要盡人臣本分,好比一個部門經理,做得再好也是給總公司打工,自己領領工資就很幸福了,拿公司的財產和人脈去創業,太沒有職業精神。
所以後來曹操控制的漢室徵召他到許都任職時,他馬上就捨棄了北海的基業跑過去了,連一首詩都沒顧上念。因為按照以前的規矩,這種職務交流本來就是很正常的。
不過等他來到漢獻帝身邊後卻發現,時代已經變了,所謂的漢室重臣不過是一群橡皮圖章而已。整天無所事事的孔融,冷爛欠的魂魄再次覺醒了。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之後一路平推,攻佔了袁紹的基本盤冀州。俘獲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然後賜給了自己的日子曹丕。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就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這是按照您的思路想當然啊。」曹操心頭一萬匹草泥馬狂奔而過。
又有一次,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您老人家勞師遠征,一定有借口,話說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曹操心想這他媽都是哪兒跟哪兒啊?
如果孔融只是沒事說個怪話諷刺曹操兩句,扮演一個類似紀曉嵐的文學弄臣形象的話,曹操對他還是能容忍的。問題是孔融是一個鐵杆的擁漢派,而且在海內外有一定的聲望。
想想看,曹操為了晉位封公稱王,連跟他一起創業的老夫老妻荀彧都能狠心逼死,又怎麼會容忍孔融這樣一個老東西整天邀請一幫人在家裡喝酒罵自己呢?
不過儘管動了殺心,但孔融卻不太好殺。一是因為他聲望比較高,二是因為他有點裝瘋賣萌的意思,對付荀彧那一套完全用不上。曹操雖然是一代奸雄,那也是要名聲的,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有個叫郗慮的戲精給曹操出了個主意:我們可以先把孔融的名聲抹黑搞臭了再殺他嘛!
曹操一聽大喜:那麼該怎麼搞呢?
郗慮說,孔融這個人雖然一輩子干好事不少,但是生就一張臭嘴,說過的話裡面可以利用的著實不少。
比如說他曾經和另一個狂徒禰衡相交,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如果是別人就罷了,問題你孔融是孔子(仲尼)的後代啊,自稱是自己祖先,這是大不孝啊。
又比如,孔融說「父子之間有什麼恩情呢?其實不過就是父親一時沒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造就的而已。母子之間又有什麼母愛呢?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平心而論,這種話我們今天聽來都有點驚世駭俗,就別提以孝為本的漢代了。
更過分的是,孔融還說過「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飢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這簡直是就是政治不正確到了極點啊!
於是曹操就派了一個自己的部下來告孔融,然後把這些驚世駭俗的言論散播了出去。沒過多久,孔融的名聲就一落千丈。曹操也就順理地把孔融殺掉了。
所以說別以為你當上了大V就高枕無憂了,朝廷有的是辦法把你的號給炸了,而且還會有人在評論里叫好。
不過孔融也不用叫冤,因為當時最早以「不孝」殺人的正是他孔文舉本人。《太平御覽》載:「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相比之下,這位哭泣不是很哀傷就被殺的哥們兒才叫冤呢。先一句話定性:北海太守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訖無成功——《資治通鑒?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孔融的志向,是特別特別的大的。
當時時局紛亂,如袁紹、曹操等這樣的實力派都在忙著搶地盤,可孔融卻不一樣,他「志在靖難」,要撫平天下!......我們都知道從黃巾之亂開始,天下分裂了近四百年,所以回頭再看孔融這種大放厥詞的狂傲,真是笑掉大牙。
對孔融這麼看的,不止我們現代人,當時的人就覺得孔融志大才疏了。他號稱要「志在靖難」,可被任命為北海相之後,卻連北海境內的黃巾賊都解決不了,被黃巾賊追得到處跑。最後,還是武力值一般的劉備,用了三千兵力,幫他平定了叛亂......
打仗雖然不行,文教事業卻搞得蒸蒸日上。當時,大儒鄭玄恰好也在北海,孔融跟得了個寶貝似的,直接就把鄭玄給供了起來。而且,自己崇拜還不算,他還帶著所有的手下一起聽鄭玄講經。
手下們真是要了命了,只見孔太守搖頭晃腦,若有所得,一臉陶醉,自己卻是雲里霧裡,不知所云,目瞪狗呆。——而這,就是北海太守府每天的工作狀態。
當時就有人來勸諫孔融,說這麼下去不是個事。可沒想到孔融把頭一搖:鄭玄乃是名望所在啊,萬不可失!流年君估摸著,別人這麼勸他,可能還有一點「老闆,這個經要不您一個人聽就得了」的意思,可孔融卻覺得,這哪行呢!這是天地間的至理啊,你們怎麼能不懂呢?!
但問題是,天地間的至理並沒有辦法讓敵人放下屠刀。劉備雖然幫著孔融把黃巾賊趕走了,可袁紹的兒子袁譚馬上又來了。孔融連流寇都打不過,更不要說打袁譚帶著的職業軍人了。半年之間,孔融的軍隊打著打著就剩下了幾百個人,大傢伙連住的地方都不安生,亂箭橫飛。
這時候孔融在幹嘛呢?
他在讀書。亂箭橫飛也擋不住他對學習的熱愛,孔融躲在桌子下面書聲琅琅,和人聊天談笑風生,真是不知道比袁譚高明到那裡去了!
......咳,高明歸高明,城還是破了。
孔融只能投奔曹操——曹操和孔融是舊識,當年天下太平時,兩人都是在洛陽城混上流社會的青年才俊。總算是曹操還顧念舊情,任命孔融為將作大匠——類似於後世的工部尚書。
孔融的這種行為,只能說是「迂腐」。歷代像他一樣迂腐的人,當然並不少,但是,迂成他這樣的,的確是不多見。你沒法說他壞,也沒法說他笨,只能是說他蠢。
他為什麼這麼蠢?很多人一定會說:書讀多了唄。
但是,那個年代書讀多了的人又不止就他一個,曹操也讀書多啊!史書上說,曹操「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為什麼人家就沒有讀傻,孔融就這樣了呢?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孔融能把書讀傻。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在銷售的眼中,所有的問題都能通過推廣或者營銷解決;
在碼農的觀念里,世界是按照邏輯有序進行的;保安看誰都有點賊眉鼠眼;中央台也經常覺得自己真的就是中央了。
當你反覆反覆反覆的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的邏輯,最終就會變成你的邏輯。
這就是為什麼老師當久了都會好為人師;在體制內待長了的人都會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萬金油;寫文字的,會覺得文章達練是人世間第一要務;搞管理的,再也不知道什麼叫身體力行。
一項工作乾的時間太長了,往往就不是你適應了工作,而是工作改變了你,把你變得適應了那份工作。直至最終,把你變得只適應那份工作。
孔融的讀書過程,就是一個學問越來越精深,視野也越來越收窄的過程。直到最後,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鎚子,從此在他的眼裡,整個世界都是釘子。
孔融相信,人世間所有的問題在聖人的經書中都有所體現,自己只要熟讀聖人經典,就必然能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但其實,他的問題不是書讀多了,而是他只有一種知識的書讀多了,其他的書卻讀得太少了。
和孔融類似的例子,是晚明大儒劉宗周。
劉宗周是黃宗羲的老師,黃宗羲一生以「劉門弟子」的身份而得意,但是,兩人畢生事功,卻不盡相同。
崇禎十五年,劉宗周第三次起複,為左都御史。當時,崇禎急於求治,劉宗周說:治國先治心;崇禎帝渴求天下大才,劉宗周說:操守方為第一;崇禎帝又訪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說:仁義為本。
對嗎?都對。
有用嗎?有個屁用。
你固然可以將一個學問研究到極為深刻而細微,這本來就是專業化分工所該做到的。但是,你若以為用這個學問從此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隻會導致狹隘。
反過來,我們也就可以推知那些狹隘的人為什麼最終會變成這樣了。他們基本上都會有這樣的共性:信息源單一,生活和工作日復一日單調重複,只接觸與自己相似的人。
在手裡只有一把鎚子的人眼裡,
世界就是一個釘子。
——查理·芒格
貳孔融生平,還有一些其他的小故事。
孔融這北海相的職位,是董卓當政時期任命的。原因當然不是董卓覺得他溫柔可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孔融處處在朝政上和董卓做對,董卓嫌他煩,所以才把他趕到了地方上——趕他走的時候,董卓還特意調查了一下哪裡的黃巾賊最多,據說是北海,然後孔融就被任命為了北海相。
一樣都是文化人,劉表在荊州治理群盜效果卓著,孔融卻死活打不過黃巾賊,被追著到處亂跑。後來實在沒轍了,孔融才想起了臨近的平原相劉備。兩人雖然官位相同,但名聲卻不啻天壤之別。因此劉備在收到孔融的求救後,驚得下巴都掉了:納尼!孔北海還知道世間有我劉備這麼一個小透明???這次重大的人生機遇,被劉備敏銳地抓住了,從此走上了升職加薪出任總經理迎娶白富美的成功道路。
孔融在被曹操收留之後,很快又開始跟曹操不對付了。當然,在他自己看來,這種行為是匡正朝政,但在曹操看來,這就是典型的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我好心收留你,你不感恩戴德就已經很沒良心了,還一天到晚找我的不痛快,這算怎麼回事!
那孔融到底都找了曹操什麼些不痛快呢?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一:
曹操攻破鄴城以後,俘獲了袁紹家小,其中袁紹之子袁熙的夫人甄氏被曹丕收入府中。孔融因此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以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很納悶,問孔融這件事典出何處?沒想到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把曹操給氣了個半死。
例二:
當時諸侯連年征伐,天下疲敝。曹操認為釀酒浪費糧食,於是便說酒能亡國,宣布禁酒。
孔融又上書反對,說女人也能亡國,你為什麼不把女人也禁了呢?
總之,孔融對於曹操的施政,多不滿意。這其實可以理解,他跟曹操本來就不是一路人。但問題在於,孔融的應對之法並不是像荀彧等人一樣,能有所匡助,而只是一天到晚陰陽怪氣,皮裡陽秋地譏諷朝政。
直到最後,終於被曹操抓到了把柄。曹操在給孔融最終定罪時,罪狀有以下數條:
1、孔融在北海時,曾跟人說「天子不必姓劉」。
2、和孫權的使者私下接觸,而且對朝廷多有謗訕。
3、不尊禮儀。不僅上朝的時候衣冠不整,而且還居然跟人說:父子之間,有何親緣?情慾發作而已;母子之間,也無親緣。母親的肚子,不就是個快遞櫃么?
4、不敬祖宗。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仲尼是「顏回復生」。而禰衡呢,正是孔融的門生,所以你丫還真把自己當孔子了是不?
孔融的死,可以說是有才能的人的通病。當在現實生活中碰壁時,他們往往都會用這種自以為是的聰明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抨擊現實的黑暗。
我們不說這樣做有用與否,就只問一句:你目的究竟何在?到底是匡扶時政?還是嘩眾取寵?
以上,節選自個人文章:說你是個鎚子,還真不是罵你,就是寫孔融的,還寫了他的得意(奇葩)門生禰衡,與主題關係太弱,就不粘過來了,歡迎戳。
一個天才,無比的天才。大的梨可能全都是水,一點都不好吃。而小梨甜。
大名士(近義詞:大花瓶),孔子多少世孫忘了,小時了了的典範。大耳前期少有的露臉機會就是他給的:黃巾攻北海,孔融遂遣太史慈奔河北求救於大耳,大耳帶兵嚇退賊人成功解圍。
人家是建安七子之首。。
說小時了了的是不是該去讀讀書?
孔融名門之後,在當時名氣很大,常賓客滿門,人脈很廣、名氣很大,在亂世中雖然幾經顛沛,卻總有接濟者。當時群雄逐鹿,需要謀士高才,所以對以孔融為代表的人都很尊敬,起碼錶面如此。孔融博學多見,提出很多新觀點,有悖倫理。性格高潔,任氣使俠,風流倜儻,可以說孔融十分個人主義,十分新潮。他當時多擔任太守、郡守以及中央要職,多觸逆曹操,後為所殺。論評他人,貴在尚友,孔融一生瀟洒倜儻,為朋友尚可,然難於共事、成親,因其無深謀遠慮、多禍及親近。
只是又一個被酒精擊敗的渣男…不知是他十歲喪父後沒人管教就肆意妄為的緣故還是他本身就有逆經叛道的思想加從小擅長偽裝,長大後他到處罵人,尤其喜歡踩在曹操一家的頭上來拔高自己,但是我猜測,他已經慢性酒精中毒了,因為他家絡繹不絕酒不停杯,就像陶淵明和李白,經常喝酒,慢性酒精中毒之人就是管不住口德,經常挑刺…沒有領兵才能兵敗出逃卻丟下妻子,而且還說出父母之於子女就是酒瓶和酒,置物而已,後來反對禁酒令…他也就文學有建樹,卻汲汲於官途,然不謹言慎行…
讓我們知道了 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
狂,繼承了孔老二想留名青史的偉大理想,孔老六沒有復興當年孔家輝煌,玩砸了,投機主義陰溝裡翻船……一招鮮的確吃遍天,再吃把牙給你咯了
推薦閱讀: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