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百瑣事隨筆(其の弍)

沒想到《萌百瑣事隨筆》的《其の弍》居然這麼快就寫完了。

不要太興奮,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一半大概是上一篇《萌百瑣事隨筆(其の壱)》沒說完的話,剩下的,則是寫完《其の壱》之後又有的一些新想法。

寫完《其の壱》後的第二天,我被一位也算是混跡於同人創作界的女性朋友拉走,在四川火鍋專門店吃了頓清湯的火鍋(笑),然後又被拉去貓咖就著咖啡和順滑的貓毛聊了聊關於同人創作的一些話題。

當然,此文是《萌百瑣事隨筆》,儘管同人創作和萌百的瑣事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是個中討論到的一個詞「用愛發電」倒是讓我和她聊了足足兩個小時,間或也有些感悟,於是乎打算趁著現在喝完幾杯米酒,腦子還算清醒的時候把一些相關的感悟記下來——當然能不能一天之內寫完這篇文章依然是兩說。

在上一篇文章里就已經提及,wiki百科這種以「團隊」為核心的知識生產體系已經不再受人們青睞,而同時以「個人」為核心的知識生產體系則受到歡迎。而我所思考的問題之一,也包括如何讓編輯者得到與其所做的貢獻相匹配的獲得感這一問題。

在此之前,wiki中就開發出所謂的「wikilove」,亦稱「維基友愛」,通過在討論頁生成星章的形式表達對某位用戶的貢獻的讚揚。以及後來的thank功能。再到萌娘百科內部的評論欄插件、條目評分系統、乃至在萌娘百科中通行的「優質編輯者」稱號。某種程度上均是為了讓編輯者能夠擁有所謂的獲得感

儘管有諸多的辦法,但是最近這些辦法的成效卻顯得略微不足,例如最近一年以來,我對「優質編輯者」的內心授予標準(並沒有實際的硬性的編輯數量等的規定)就在一直放低。而wikilove也總不能持之以恆地對編輯者提供激勵。

類比帕累托法則來說,就是80%的內容由20%的人所編寫——而問題在於,上面的各種激勵形式相當程度上是為了讓剩下那編寫20%內容的、80%的人向20%的群體轉變,而對於那20%的人來說,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激勵形式了。

就像上文所提及的那幾位能力極強,貢獻極高的幾編輯者,又有什麼樣的機制呢?

這一點似乎也不止我在思考,THBwiki最近實裝了一個「社交」功能,似乎也在對類似的社區機制進行開發,不得不說在這方面不少同行要比我想到的更早,做得更好。


再說說志願性編輯者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編輯者。

儘管可以用「用愛發電」來解釋這些編輯者的動機。但是在我看來,我尊重敬佩那些「用愛發電」的創作者們,但是我反對一味宣揚鼓勵「用愛發電」這樣的人,或者組織。

我那位女性朋友,主要活動在廣播劇界和同人文界——就拿同人文界來說,當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是每篇同人本的實體商品不得超過某個數量;而諸多製作廣播劇的社團,也往往是抱定賠本的心思來做自己的項目——這自然也被解釋為「用愛發電」。

但是這會長久嗎?

終究有一天,這些創作者們也要考慮自己的生活,考慮自己的工作,考慮自己的前程,而很顯然地,他們的社團會成為現實的第一個陪葬品——或許在這些被迫離開創作界的,就有著明明有潛力在這裡打下一片更大天地的天才們。

有不少人或許總覺得「沾染銅臭」,是在玷污同人創作這一事業

或許也有人會反駁我,不會每個人都會把同人創作當做事業乃至職業來做,更不要提所謂的盈利了。的確如此,但是商業化運作不代表著一定要賺錢,商業化運作體現了一個社團的成功水平,反而有助於社團做出更優秀,更好的作品。囧仙在他2017年1月14日的博客文章中也給了我不少的感觸。

這方面或許我也沒什麼權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畢竟我也不是所謂「在同人創作界貢獻良多」的人物,至於各位怎麼看,相比心底里也有不少自己的想法。我就不姑妄言之了。

但是類比萌百來說,似乎又類比不通,作為一個知識共享的網路平台,萌百現在不會,甚至這輩子也不會盈利的,這裡的大佬說話又好聽,我超級喜歡這裡的(什麼?)

咳咳,扯遠了。

在艦區的管理中,我也被一位曾經在艦隊Collection的wiki界中頗有經驗的前輩詰問「為啥萌百發展了這麼多年了,還窮得連伺服器也升級不起」,以及「用愛發電,能夠生產做一系列的各種作品,但無法生產價值。那麼,運營者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作品」變成「價值」。」一樣的問題——我不是萌百的運營者,只是有幸成為了管理的諸多編輯者之一,這些問題雖然我沒必要去思考,一時間也讓我難以回答。

「用愛發電」,本質上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創作,而「盈利」,也僅僅是「獲得感」中的一小部分,如何在wiki這個體系下讓編輯者擁有獲得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激勵機制。

不管是知乎還是微博,可能主要的激勵方式還是很單純的——就是follower的數量,而這些互聯網產品的模式都是:最大程度給那些原本會作為沉默者的人提供一個表達贊同的方式。不過就是這樣小小的數字的變化,達到的確實是百科這類的網站望塵莫及的激勵效果。

不過最近在各個平台上興起的自媒體給了我個啟示,是否可以不僅僅通過站內激勵的方式,為編輯者們提供更多的獲得感呢?

比如說從2017年4月26號開始製作,截止目前更新了四期,由機核網製作的關於東方Project系列的類似廣播節目性質的訪談,就邀請了隔壁THBwiki的數位管理員和編輯者,附上第一期地址。說實話,這四期訪談的質量都蠻高,至少趁著在飛機火車上的旅途中拿來一聽,確實受益頗多。

而類似的,機核網也做過Fate系列的節目,至少在我看來,這樣的路子似乎有值得效仿之處,萌娘百科不乏在某個專題造詣不淺的編輯者,倘若有機會邀請到他們來做這樣的東西,我想不論對於編輯者,亦或是萌百本身都是一種裨益。

亦或者學習不少網站的思路,為編輯者們提供一個創作文章的平台,給編輯者們一個從自身視角出發,而非wiki中的第三方客觀中立的視角闡述事物,發表見解的平台。

這是我所思考的提高獲得感的一方面,即為拓展項目

這在萌百並非先例,之前作為情報推送的格里芬軍事通訊局,現在也變為「萌娘百科所屬」的《少女前線》同人創作組織,而且還頗有斬獲——當然這也可能只能作為特例,畢竟那位慘淡經營通訊局的管理員也是著實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和精力。

但是話說回來,這些方案又真的能執行下去么?例如「給編輯者創作文章的平台」的思路,殊不知設立之後又有多大的吸引力,而又能維持怎樣的更新速度?而最重要的是,這種辦法究竟會不會成為一種對編輯者的激勵機制?

而所謂的效仿廣播節目的辦法,雖然看似不錯,但是究竟會不會有人參與進這個項目,又有沒有辦法持之以恆地吸引更多的人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萌娘百科中,我依然在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尋找著有益於激勵編輯者的辦法,也在和各種各樣的同道討論類似的問題。或許有那麼一天,我們能夠把這個萌百變成烏托邦一樣的美好世界?


真是抱歉,想不到《其の弍》居然這麼快就草草收場,想來也是想說很多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的緣故。《其の參》這次估計真的要拖很久了,最近正在動筆寫一篇有關wiki社群的文章。雖然不知道是否有機會發表,不過作為自己所調查的一個項目之一,就算沒機會發表,也算是打算要盡心儘力做到底了。

二月中上旬大概要飛往南京處理一點雜七雜八的事務,打算在這之前大致完善那篇稿子的寫作,倘若三月份沒有機會投稿,就當做未來的《其の肆》和《其の伍》發表吧。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變得特別憂鬱,或許是思考了很多和年紀不相符的事情的緣故(笑),畢竟也有人問:「你們一群學生,討論這個問題,是不是太早了一點?」。不過想來今年的除夕夜,大概也會伴著萌百的最近更新列表度過吧(再笑

先在此祝各位臘八快樂了(雖然有些遲),不知道過年時這一系列文章是否會和大家見面。

2018年1月29日

丁酉年師走十三

晴嵐

萌娘百科管理員

雲霞(KumoKasumi)

推薦閱讀:

最早的傲嬌角色是誰?
袖子蓋過手叫什麼萌點?

TAG:ACG | 萌娘百科 | Wiki网络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