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學校教育做什麼,怎麼做?

日子已經跨進2018年,然而教育的日子和社會運行的日子總不在一個頻道。當大家都跨進新年做打算時,因為寒假的來臨,教育人將進入一個短短的「冬眠」;當萬物復甦之時,教育人卻用即將結束一年工作的心態進行下學期的工作;當一年的日子正熱火朝天之時,教育卻面對一學年的結束,別人已經開始做年中盤點準備「囤冬」之時,新的一個學年開始。

教育人似乎總是遊離在社會以外別著勁兒,教育要做打算時,社會的另一波熱點又來臨。教育好像總是慢了半拍,哦,不止半拍!

疲於奔命,是很多教育人的感受,奔命而不得,是更多教育人的感受。

2018年,讓我們開始找到教育自己的節奏,如何?

深入解構學校教育的各組「關係」,通過學校教育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找到「立德樹人」的方法與途徑是為教育的根本。

一、解決「技術」與「學術」的關係

近年來「教育適應技術」之風愈演愈烈,課堂和教學以及教學研究圍繞平板和教育軟體展開,老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學習技能的提升出現一種「看起來很美」的虛假繁榮。

事實是,教育技術硬體的置換趕不上教育技術硬體開發的速度;教育人使用技術硬體的速度也趕不上教育技術硬體置換的速度。

現實中,很多教育技術硬體的使用,只為了迎接「某類檢查」或者呈現「某種特色」,以平板電腦為例,許多學校學生人手一本,但只在「有人參觀」時使用,信息技術與教育實踐的技術壁壘依然很高,並且短時間內無法消逝,這純粹取決於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只能作為教育工具使用並不能代替教育本質。

全民「翻轉課堂」「智慧教室」從一定層面而言,提升了學校教育者對信息技術的認知以及對新技術使用的普及,開拓了教師眼界和思維,調動了學生參與技術課堂的興趣,但這並不能從根本解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問題,學生和教師只是從傳統的課堂機械活動轉移到了以現代教學技術為主導的課堂機械活動。

因此,類似翻轉課堂和智慧教室的深化需要進入到技術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的深度整合之中,也就是將「技術」與「學術」進行深度整合,使師生的教與學發生本質變化。只有正視信息技術的工具性,讓教育工具適應人而非人適應教育工具才能實現「正確的使用工具和創造性的使用工具」,實現技術為教育服務。

二、解決「人」與「課程」的關係

課程改革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學校開始研究並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受制於我國教育「跟風」思維的影響,目前大部分學校課程的開設呈現出平行發展而非縱深發展趨勢。我國目前的課程開設還停留在數量取勝階段。

「課程」為「人」的發展服務,是學校課程開設必須明確的基本原則。因此,課程的開設並非越熱鬧越好,而需要根據「人」發展的總體目標進行開設。

類似在高中開設「烹飪」課程就頗為牽強。就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走入社會是其階段性的發展目標,高中學生需要更加關注社會的發展,尋找自己的定位,烹飪作為時而為之的活動未嘗不可,但作為課程進行開設完全沒有必要。

再例如,學校開設的課程並非為全體學生開設,許多小學開設的科技課程學位不足,有的男孩子選不上課被迫去學刺繡、絹花。

類似這些狀況,從大面上看課程是豐富的,但若落實到每一位具體的、活生生的學生而言,課程的開設是不足甚至是錯誤的。

課程改革的目的要讓教育更好為學生髮展服務,為國家人才戰略服務,如果脫離了目的只談操作,就很容易走入誤區而錯失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重新審視「課程」與「人」的關係,將課程從跨進式的數量追求轉移到對課程育人質量的深耕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教育要走的路。

三、解決「教材」與「學材」的關係

從今年開始,部編教材的出現將改變我國目前「一綱多版」的教材局面,這一舉措釋國家對學生學習材料的重視程度提高的強烈信號。

教材,作為學生最直接也是最全面接觸到的學習材料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與價值觀,教材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信號。

然而,教材並非學習材料的全部。「學習材料」不僅包含課外讀物,還包括豐富的實踐資源等等,學校教育要依據教材充分挖掘現實教育資源,杜絕將教材作為唯一教育教學資源。

也即是,在教材為「綱」的前提和引領下進行學習資源的開發,擴展學生學習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途徑和學習方式。

確切地說,解決「教材」與「學材」的關係,就是轉變從「教」到「服務於學」的教學觀念。

四、解決「主體」與「主導」的關係

新課程改革進行至今取得的最為突出的成績恐怕是全民教育教學理念已經發生非常巨大的轉變:「以人為本」已經達成一種社會教育共識。儘管如此,由於缺乏對「以人為本」的深刻體驗和理解,教育教學常態距離「以人為本」還相差甚遠,我們還基本停留在「以好惡為本」的初級階段。

「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常態師生關係、教學關係很難徹底實現「以人為本」。

學校教育的實踐必須深挖學生作為成長主體的權利和權利保障,明確教師的「產婆」地位,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轉向「學生主體,學情主導,教師助推」。

同時,學校必須重點關注校內另一重要人群---教師群體從「工作價值」走向「個體價值」的轉變。新生代教師群體的崛起對「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和教師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教師群體的主體性與學校管理團隊的主導性之間的關係將會發生微妙卻不可逆轉的變化。

教育會反映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反映社會的變化,但教育的規律性決定了社會發展變化的所有成果需要慎重的用於教育實踐。教育有自己的節奏,今天的教育著實走的太快,甚至太過追求那些能夠「看得見,能量化」的即時「成績」,而忽略靜下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的「大躍進」帶來的不僅是財務的流失,更帶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錯失。

新學年,但願我們能穩住陣腳,平心靜氣把教育的課題一一做透,取得一點實實在在的效果。


推薦閱讀:

康奈爾筆記法的作用是否言過其實?
如果滿足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所有要求,那麼到他成年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為什麼教育都希望培養人興趣廣泛的性格,可是興趣廣泛卻無一精湛不是很有問題的性格嗎?那麼為什麼還要培養呢?
論文大燜鍋:AEJ印尼經驗:教育普及的政治經濟學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