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集成到底是什麼樣的開發模式
互聯網軟體的開發和發布,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流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持續集成
(Continuous integration,簡稱CI)。
一、概念
持續集成指的是,頻繁地(一天多次)將代碼集成到主幹。
它的好處主要有兩個。
(1)快速發現錯誤。每完成一點更新,就集成到主幹,可以快速發現錯誤,定位錯誤也比較容易。
(2)防止分支大幅偏離主幹。如果不是經常集成,主幹又在不斷更新,會導致以後集成的難度變大,甚至難以集成。
持續集成的目的,就是讓產品可以快速迭代,同時還能保持高質量。它的核心措施是,代碼集成到主幹之前,必須通過自動化測試。只要有一個測試用例失敗,就不能集成。
Martin Fowler說過,"持續集成並不能消除Bug,而是讓它們非常容易發現和改正。"
與持續集成相關的,還有兩個概念,分別是持續交付和持續部署。
二、持續交付
持續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指的是,頻繁地將軟體的新版本,交付給質量團隊或者用戶,以供評審。如果評審通過,代碼就進入生產階段。
持續交付可以看作持續集成的下一步。它強調的是,不管怎麼更新,軟體是隨時隨地可以交付的。
三、持續部署
持續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是持續交付的下一步,指的是代碼通過評審以後,自動部署到生產環境。
持續部署的目標是,代碼在任何時刻都是可部署的,可以進入生產階段。
持續部署的前提是能自動化完成測試、構建、部署等步驟。它與持續交付的區別,可以參考下圖。
四、流程
根據持續集成的設計,代碼從提交到生產,整個過程有以下幾步。
4.1 提交
流程的第一步,是開發者向代碼倉庫提交代碼。所有後面的步驟都始於本地代碼的一次提交(commit)。
4.2 測試(第一輪)
代碼倉庫對commit操作配置了鉤子(hook),只要提交代碼或者合併進主幹,就會跑自動化測試。
測試有好幾種。
- 單元測試:針對函數或模塊的測試
- 集成測試:針對整體產品的某個功能的測試,又稱功能測試
- 端對端測試:從用戶界面直達資料庫的全鏈路測試
第一輪至少要跑單元測試。
4.3 構建
通過第一輪測試,代碼就可以合併進主幹,就算可以交付了。
交付後,就先進行構建(build),再進入第二輪測試。所謂構建,指的是將源碼轉換為可以運行的實際代碼,比如安裝依賴,配置各種資源(樣式表、JS腳本、圖片)等等。
常用的構建工具如下。
- Jenkins
- Travis
- Codeship
- Strider
Jenkins和Strider是開源軟體,Travis和Codeship對於開源項目可以免費使用。它們都會將構建和測試,在一次運行中執行完成。
4.4 測試(第二輪)
構建完成,就要進行第二輪測試。如果第一輪已經涵蓋了所有測試內容,第二輪可以省略,當然,這時構建步驟也要移到第一輪測試前面。
第二輪是全面測試,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都會跑,有條件的話,也要做端對端測試。所有測試以自動化為主,少數無法自動化的測試用例,就要人工跑。
需要強調的是,新版本的每一個更新點都必須測試到。如果測試的覆蓋率不高,進入後面的部署階段後,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4.5 部署
通過了第二輪測試,當前代碼就是一個可以直接部署的版本(artifact)。將這個版本的所有文件打包( tar filename.tar *
)存檔,發到生產伺服器。
生產伺服器將打包文件,解包成本地的一個目錄,再將運行路徑的符號鏈接(symlink)指向這個目錄,然後重新啟動應用。這方面的部署工具有Ansible,Chef,Puppet等。
4.6 回滾
一旦當前版本發生問題,就要回滾到上一個版本的構建結果。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修改一下符號鏈接,指向上一個版本的目錄。
五、參考鏈接
- Gergely Nemeth, Continuous Deployment of Node.js Applications
- Codeship, Continuous Integration Essentials
作者:西邊人
公眾號、今日頭條(軟體測試資源站)作者,關注後回復 測試資料、工具、google等關鍵詞,有大量程序爬蟲獲取的測試資源打包下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