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談中國文化對商業行為的影響

有一個「加油站寓言」這麼說:

在中國,張三開個加油站,賺了很多錢,於是,李四、王五也紛紛開起了加油站,然後,價格戰,利潤越來越薄,大魚吃小魚……

在西方,Tom開了個加油站,賺了很多錢,於是,Jerry在旁邊賣水,Polly開了個餐館,然後,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小鎮……

部分共享單車App

部分在線抓娃娃App

在國內的創業圈和產品圈,大家都在玩Hard模式,從百團大戰,共享單車,充電寶,零食貨架,抓娃娃……到題圖的一堆「沖頂大會」,似乎每種業務形態一旦顯得有戲,就會有N群人一擁而上……矽谷的同行也表示——這真是中國特色。

前段時間求橙夢想班請來了浙大管院副院長謝小雲教授來講課,講了《組織中的人性與制度》,亮點很多,正好有一點和此話題有關,即中國傳統文化,對今天商業行為的影響

小結下來,主要有3點明顯的差異:

第一,信任體系不同,東方是圈層(親人、熟人、陌生人)結構,對越熟悉的人越信任,而西方是基於規則的。

第二,情理法的順序,東方做事先講情、再講理、最後講法,而西方正好相反。(擴展:也有更有趣的說法,東方是「想問題」的時候法理情,「做事情」的時候情理法)

第三,加油站的寓言,即開篇的故事,在商界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屢屢出現上面這幾張圖的局面。

現象很有趣,但為什麼?

在我看來,這3點有著同樣的邏輯內核——農耕文明 vs 狩獵文明 的區別。

農耕的情況下,人們守著土地,世世代代變化很慢,每天碰到的人是圈層結構,碰到宗親氏族(親人)的機會遠多於鄉里鄉親(熟人),又遠多於陌生人。在這種大背景下,只能更信任關係近的人,越靠近核心圈的人越是利益捆綁,越容易找到共同目標,自然而然的,做事靠「情」,即價值觀的效率明顯高於規則(理和法),只不過這隻適用於小而美的團隊。這一點,相信創業者們隨著團隊的擴大,做事從講情變成講法,也能感受到效率的明顯下降。

反觀狩獵文明,狩獵文明每天都會碰到新的環境,新的陌生人,可能是敵人也可能是未來的夥伴,整個社會經歷了長期的訓練,每個人都意識到與其相信對面那個具體的人,不如相信一個大家有共識的規則,效率可能低是低了一點,但共識是價值交還的基礎,是合作之道。類似的道理,一起創業的早期團隊,做事靠情理法,而大公司互相之間合作,更多要法理情。

中國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農耕文明下,每天見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聽老人的話,千百年的熏陶,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規避不確定性,傾向於先模仿,然後再「微創新」,所以,加油站寓言在一個又一個行業不斷重現:同質化競爭、價格戰、燒錢、合併……滴滴快的合併、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攜程和去哪兒合併,接下來一定還有……

而西方文化會更崇尚去主動迎接挑戰,尋求改變,於是發展出叛逆、寬容失敗、不願抄襲、鼓勵創新等特點。

模仿還是創新,都是特定內環境下演化出來的生存策略,本沒有對錯,但長期的影響,有點像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對比,大陸文明相對是封閉系統,漸漸的會熵增一般的老去,而海洋文明相對是開放系統,可以一直保持活力。在人類早年交通交流不便的情況下,每一個內環境都可以不受外部影響,農耕的高效使得中國階段性領先,但到了內環境與外環境交融的時代,更善於創新、建立規則、達成共識的開放系統的優勢慢慢展現。

模仿還是創新,呵呵,據說以色列(西方人中的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很有特點,每個家長都會在晚上問孩子兩個問題:

今天有沒有問老師回答不出的問題?

今天有沒有做什麼讓老師印象深刻的事情?

而中國的家長最喜歡問的問題,據說是:

你今天在學校乖不乖?

這讓我覺得改變還需要很長時間。

PS:回到中西商業的3點差異,也是各有利弊,本文沒展開說中式的利,不代表沒有(比如「一擁而上」的行為,其社會意義是用人力、資本等資源換最寶貴的時間)。

PS: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同學,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吧,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裡鏈接到豆瓣。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


推薦閱讀:

海底光纜是政府公益行為,還是商業行為?
中國最賺錢(腐敗)的職業與組織(合法的)是什麼?
魔都商業簡報 1708期
數讀興業太古匯半年51檔市場活動
80%的人辦了健身卡,一年去不到十次,健身房就是賺這些人的錢?問:在下面詳細

TAG:产品经理 | 商业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