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心理,救自己】系列之解讀「人生腳本」十三 | 禁止信息是書寫腳本的主要依據(二)

上期我們跟大家嘮了兩個禁止信息「不準活」與「不準像個小孩子」,本期再跟大家嘮一下另外幾個禁止信息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3、 不準做你自己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那些遇到事情猶豫不絕的人說這樣的話:「你呀,咋這麼沒主見呢?」

我們稱之為「沒主見」的人,小時候可能接收到了「不準做你自己」的信息。這種信息通常會通過非口語的方式傳遞。它們可能來自於想生男孩、結果卻生了女孩的父母,反之也一樣。這可以從一些孩子的名字當中看到,比如給女孩起名為招弟、若男,或者將小男孩打扮成小女孩的樣子,扎辮子、穿裙子。成年後,帶著這些禁止信息長大的人,仍可能在穿著或言談舉止中呈現出相反的性別傾向。所謂「女漢子」、「偽娘」,都可以從其早年獲得的教養方式中找出端倪。還有一些所謂的同性戀,也是因為早年父母養育方式錯位,從而導致其對自己的性別認知產生錯位造成的。

「不準做你自己」還體現在父母會將孩子與別人對比。網上有個段子:小時候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抱著自己期待的理想小孩的形象不放,只有當孩子符合理想形象的時候,才給予正面的反饋。不符合的話,就會漠視。這就使得孩子獲得了這樣的信息:要想獲得認同感,就要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為了活得好點,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願望。久而久之,形成習慣,自然就沒有主見了。

4、 不準長大

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將養育孩子當成自身價值的體現,當孩子長大離家後,他們就會感到自己沒有價值,就會不自覺地阻止這種情況發生。這樣的父母常常會向孩子傳遞「不要長大」的信息。獨生子女或排行最小的孩子最容易接收到這樣的信息。

筆者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女性,兒子已經上初中了,還一直跟她在一個床上睡覺。最初是孩子睡在倆口子中間,孩子漸漸長大了,雙人床已經住不下三個人了,就把老公擠到客房去住了,她繼續與兒子住在一起。她在用這種行為向孩子傳遞「你不要長大,永遠做媽媽的乖寶寶」的信息。這種行為持續下去,一定會影響兒子的人格發育。這樣的教養方式養育出來的孩子,你怎麼能指望他成為「頂天立地、勇闖世界」的男子漢呢?

所以我們經常會說:很多父母在以愛的名義摧殘孩子,還不自知!

有時,可以將「不準長大」,解讀為「不準離開我」。

一個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女孩子,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媽媽每天都跟她說,「下班之後要馬上回家,媽媽看不見你就心慌。你回來也不用做什麼,媽媽看到你在就安心了」。結果這個女孩就特別糾結,不滿足母親的期待會內疚;滿足了母親的期待就根本沒時間交男朋友。

如果一個中年女性沒有結婚,一直留在家裡照顧年邁的母親,可能就是接收到了這種禁止信息。

「不準長大」的信息有時還以「不準性感」的方式體現出來。比如女孩青春期到來時,如果父親意識到女兒長大所以會不自覺地拉開與女兒的距離,也會被女兒解讀為不準長大、不準成為性感的女人。

總結:

通過對禁止信息的了解,有助於我們解讀自己及他人的行為。

參考:《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作者:Ian Stewart/ Vann Joines


推薦閱讀:

怎樣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生存指南(3):怎麼找到優質信息?

TAG:心理 |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