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材取用須以時——考工記中的制弓技術

中國軍隊常用的複合弓以筋、角、木材合制而成,上弦後的外形為反曲型,因此被稱為反曲弓或複合弓,現代人為了區別於現代複合弓,往往稱其為傳統弓。

▲瀋陽故宮展出的清代複合弓

早在商代,人們便開始使用這種弓,如殷墟中便出土過反曲弓的痕迹。到了東周時期,弓的製作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考工記里有「弓人為弓」的篇章,對當時的制弓技術進行了詳細的總結。

▲割取生漆的場景

文章中說,制弓的材料一共有六種,被稱為「六材」,分別是干、角、膠、筋、絲、漆。

干即木材,木材是複合弓弓胎的主體材料,常用的有七種,按其質量高低依次為:柘木、檍木、檿桑木、橘木、木瓜木、荊木、竹子,其中柘木最優,竹子最差。

▲潭柘寺的柘樹

弓的弓胎部分雖然體積較大,但其本身並不能提供太多的彈力,主要起的是載體或者支架的作用。弓的彈力來源於貼在弓臂背面的筋和弓臂正面的角,以筋為主。

對於弓胎來說,主要的指標有兩個,一是強度要大,這樣才不會在拉弓的過程中開裂;二是重量要輕,弓胎越輕,回彈時損失的力量就越小,箭射的也就越遠。

角即牛角,使用時要製成薄片,粘在弓臂的正面(面對射手的一面),複合弓又稱角弓,可見牛角的重要性,一對上好的牛角,價格頂的上一頭牛,因此又有「牛戴牛」之說。筋即牛筋,粘在弓臂的背面。

▲水牛角

筋是優秀的動物纖維,可以承受較大的拉力,而角則與筋相反,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

當一個物體彎曲的時候,內側和外側的形變是最大的,而內芯(即中性層)的形變最小。形變越大,恢復原狀時產生的彈力就越大。弓胎的存在使得耐拉的筋處於外側,耐壓的角處於內測,兩者可以得到充分的拉伸和壓縮,為弓臂提供理想的彈力。

膠是把筋、角粘在弓胎上的黏合劑,由動物皮或者結締組織熬制而成,常用的有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以魚膠為最佳。相同尺寸的弓,乾和角的厚度都是固定的,鋪筋的多少決定弓的力量。

▲牛筋

弓臂的主幹製作好後,還要進行加固和防水處理,這時便用到了絲和漆。絲即蠶絲,用來纏繞弓臂,對筋角干進行進一步加固;漆即生漆,塗在弓臂表面,目的在於防水防潮。

▲生絲

書中說,六材的加工都要按照相應時間進行,冬天加工木材,春天加工牛角,夏天加工筋,秋天將三者粘在一起,冬天定型,而修飾外表的工作要在最寒冷的時候進行。

弓臂制好後,兩端要安裝用來掛弦的弓弭,弓弭有骨、角、木等質地,上面刻有掛弦的槽。

優秀的複合弓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做好,烈女傳中說,晉平公的一把弓花了三年才制好,制好後,可以射穿七札(七層牛皮合製成的鎧甲),韓詩外傳中有同樣的記載,但主角換成了齊景公。民國時期,成都的長興弓鋪製造一把弓的時間跨越了四個年頭,實耗時間大約為三年,可與古籍中的記載互為佐證。

存世的弓裡面,製造於東周時期的很少。長沙出土過一把戰國時期的複合弓,復原後的高度為160cm,干由四層竹片粘合而成,外部粘有膠狀薄片(可能是牛角或筋),最外層纏繞有絲線,絲線外有漆膜,弓弦為絲製,直徑7毫米,弓弭為角質。曾侯乙墓的東室和北室分別出土了25件弓和30件弓,皆木(含竹)質。

▲老照片中的制弓場景——北京聚元號

在中國,這種筋角合制的複合弓從東周時期一直應用到現代,期間雖然也有部分改變,但以膠粘合筋、木材、角三者製作弓臂的基本流程從未改變,現代射箭愛好者手裡的傳統弓,實際上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已經定型了。

公眾號:丑橘先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冷兵新手,怎樣練好長槍?可以按照吳殳的手臂錄來練嗎?
各類盔甲對武器的防護能力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即使能穿透防禦,武器不會卷刃損壞嗎?電影中的情景是真的嗎?
冷兵器時代打仗(全世界),那些將軍們一般沖在最前面,在幾萬人的拼殺中,他們為何還有那麼大的存活概率?
方天畫戟真的有小說中描述的那麼強么?
如何克制日本的十文字槍?

TAG:弓箭 | 冷兵器 | 春秋战国东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