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化的慈善,難以傳承。

有人問我,善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為何在現今社會,卻很少有人在公開場合談善、談奉獻呢?

我告訴他,幾千年的文化既是寶藏,又是包袱,良莠並存,泥沙俱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又把各種價值觀、文化潮流、意識形態攪在一起。這時,我們特別需要冷靜、清醒、反思。

封建糟粕的流毒,「文革」帶來的後遺症,商品經濟的衝擊,讓很多人的精神殿堂倒塌了,陷入信仰危機。我們的善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毀。很多人已經不思考這些東西,主動把自己降低到動物的層面,只追求物慾。甚至,當我們平時談善、談奉獻時,有些人還會瞪著吃驚的眼睛,像看怪物似的看著我們,把我們當成偽君子或欺世盜名之徒。

這種心態很可怕,但這種傾向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再得不到糾正,我們的社會就要付出慘痛的、不可挽回的代價。所以,我對自己寫作的要求——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大善鑄心,文以載道。

我接觸過一些中小企業主,他們雖不乏慈善意識,但其慈善,僅僅停留在捐錢捐物階段,還沒出現形而上的升華,也缺乏大文化的眼光。其實,慈善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和境界。它的本質,仍然是文化。如果有慈善的行為,心裡卻沒有善,也缺乏善文化的熏陶,他們的慈善,就會停留在商業企圖的層面,相當於另一個領域的買賣。這樣的慈善事業,是做不大的。

例如,有些人給學校捐錢蓋樓,會提出刻上名字等要求。因為,那些「慈善家」想依託這種方式得到永恆。但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無論你造上多麼堅固的建築,也經不起一場地震和大火。有時,不需外力,一些人的負面行為本身,就會降低自己善行的價值。比如,華東師大的「宋XX樓」,捐助者捐款一百萬,本想藉此樓名名垂千古,誰知他強姦女員工的行為一曝光,此樓的名字就遭到許多師生的反感,大家紛紛要求更名。可見,單純的金錢參與,是不可能令他名垂千古的。要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就需要人格和文化的支撐。只有文化,才能建立一種超越時空、不會被歲月毀去的價值。

所以,每個企業家都必須明白,慈善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慈善能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但是,沒有文化的慈善,是很難傳承的。不能傳承,慈善就難以上升到事業的高度,僅僅是一種很快就會過去的行為,也不一定能產生很大的作用。要想讓它成為事業,並傳承下去,就要具備四個要素:慈善文化哲學、慈善文化禮儀、慈善文化組織、慈善文化行為。

什麼叫「慈善文化禮儀」?就是慈善的形式,比如慈善日、基金會等等,這些形式能承載精神和內容。這一點跟宗教一樣。為什麼宗教有傳承?因為它有形式和儀式。為什麼其他文化——比如有的企業文化——不易保留?因為它沒有形式和儀式。所以,無論在宗教修鍊上,還是在事業上,都不要偏廢形式和精神的任何一方。

談到「慈善文化哲學」,就必須提到台灣的一個慈善組織——慈濟。其創始人證嚴法師提倡當下幫助別人。如果一種文化缺乏這樣的哲學、這樣的精神,它就不會有傳承力,很快就會消失。假如一切善行都依託人的肉體存在,它就是有限的。人活著,善行就存在;人死了,善行也就結束了。因為,如果希望善行能一直延續下去,就必須建立一種能被傳承的文化。

東莞舉辦首屆「問路民間慈善」主體討論時,慈濟的一位朋友播放了一段紀錄片。片中談到,慈濟在甘肅一些常年乾旱的地區挖了很多水井。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對甘肅人來說,有多麼重要。在甘肅人心裡,下雨是非常吉祥的,他們甚至認為,如果一個人夢到水,就意味著他要發財了。可見,水在我們那兒是多麼寶貴。所以,看到那一幕時,我很感動。我覺得,慈濟人的行為,包括他們倡導的那種精神,確實給那塊土地帶來了無數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因此,慈濟人在短暫的人生中,在巨大的虛無中,建立了一種存在。我們也罷,我們的子孫也罷,一旦提起這樣的存在,就會覺得非常溫暖。因為這份溫暖,每一代的人類都會把這個行為、這種精神傳遞下去,讓一代又一代人受到感動,得到鼓舞,那麼,這種文化就實現了傳承。時間會消失,行為會消失,但這種東西消失不了。所以,它在虛幻中建立了一種不朽。

這種文化,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大善文化之一。它是一種對整個人類、所有生物都有好處的文化,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國家、集團和群體。其特點是,它有一種大愛,一種沒有任何條件的愛。它不僅僅愛自己的家人、朋友、伴侶和身邊的人,也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類,甚至生物。我們的老祖宗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不過,在這個時代做慈善,光有大愛,還不夠,還必須有順應時代的世間智慧。比如,你要知道怎麼把慈善事業運作起來。

東莞的一些民間慈善家一直在探索這類問題,參與慈善論壇時,一位記者也問我,民間的慈善力量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係?在現在的情況下,政府可能會擔心民間慈善機構良莠不齊,也擔心民間資金被用來投資或揮霍。我說,慈善是民間的,也是政府的。政府有政府的慈善,民間有民間的慈善,二者各有偏重,相得益彰。他們各自關注不同的群體,發揮各自的作用,互相補充,社會才會更和諧。為了解決信用的問題,民間慈善機構也可以邀請媒體參與,將慈善事業透明化、公開化。但一定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不僅負責監督,還要參與。媒體的參與,是民間慈善機構贏得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因為,真正的好媒體,是社會的良心,社會的慈善,良心是不能缺席的。

比如,東莞的「助學大王」張坤先生就曾遇到類似的困惑。雖然他很公正,也很無私,但社會不知道,社會覺得他無法做到透明,就心存懷疑。這時無論他傷心也罷,慨嘆也罷,辯解也罷,都起不了什麼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一種當代的方式來解決。例如,他可以邀請一個有遠見、有公信力的媒體一起做事。一旦有了媒體的參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媒體參與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希望有更多媒體跟民間慈善機構攜手,多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情。

————————————節選自《慧心》雪漠作品

關注我的專欄,做心靈文化的傳播人,為世界做一點事。


推薦閱讀:

別把生命浪費在憤世嫉俗上
有個交心朋友是個什麼樣的體驗?
新人推介:秋石
王思聰:叫我老公,不過是你們一廂情願
有哪些關於貓狗的冷知識?

TAG:心灵哲学 | 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