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之光

——[日]青木新門《納棺夫日記》讀後感

在看完《納棺夫日記》一書後我又去看了一遍《入殮師》,影片給人的是一種深深的觸動,影片正是改編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納棺夫日記》。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相關概念,納棺夫是負責殮葬事宜的禮儀師。「湯罐」和「納棺」也葬禮前兩大重要步驟,即為亡者整理儀容,以酒精為之凈身,讓死者展現祥和莊嚴的容顏。

小說與電影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

小說給人的想像空間很大,描繪的關於納棺夫的故事情節很詳細,雖然整本書下來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筆墨描寫納棺事宜,但剩下的那些作者在從事這份工作後對生與死的超然理解與感悟的描寫同樣精彩。

也只有那些多次看過生死的人,才能對生死有著更深刻的感悟,他們透過死者冰冷的屍體、最後的遺容,以一顆對死者家人感同身受的痛心為死者納棺,他們對死者的尊重,以聖潔之心納棺連死者家屬都為之感動。

電影給人的感受更深一點,電影與原著對比改動之處還是挺多的,也因為它的改動才讓電影更加飽滿感人,電影於2009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影片是很值得一看的,演員的深情演繹,配樂的恰到好處,故事改編的巧妙,影片看下來竟然讓我默然無語、感動至深。

影片中主角原本是大提琴手,失業後帶著妻子回故里,無意中成了一名入殮師,從開始對死者的噁心和處理屍體的遲鈍到後來對亡者的尊重和納棺的靈巧,演員的表演細緻,每一次為亡者整理儀容,經過他靈巧的手,亡者從蒼白髮青的臉到與生前別無二致光彩照人的模樣,影片都將細節一一呈現。

影片的配樂哀而不傷,不傷中又夾雜感人之音,也正是這樣的音律與故事的結合才讓影片如此細膩感人。

記得書中有一情節「一獨居老人死了幾個月後被發現,死者的身上爬滿了蛆蟲,男主人公協助警察將蛆蟲清理乾淨。」這種畫面想像一下都覺得噁心,更何況是清理儀容呢?

經過幾個故事的閱讀我們看到作者是愛上了這份工作,雖然這份工作危險係數小,但是承受的心裡壓力卻是巨大的。一開始從事這份工作作者是瞞著家人的,過後家人知道,妻子甚至嫌棄丈夫骯髒不願與作者行周公之禮。

我們一直說「職業不分貴賤」,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即使做到並熱衷於它的又有幾人,我自問做不到作者那樣全身心的投入與熱愛,作者的精神讓我由衷的欽佩。

我們沒有勇氣像作者一樣從事特殊的職業,但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在選擇自己不排斥的工作的情況下,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那份堅持與用心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寫於2015

圖丨 Mark Smith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目錄
你可曾拼盡全力去守護自己的太陽?(有劇透)
讀花書:2.1 Scalars, Vectors, Matrices and Tensors, Transpose, Broadcasting
未來是濕的,那麼你還在乾巴巴的嗎?

TAG:豆瓣读书 | 读书笔记 | 阅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