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與ACT官方隱藏的20項能力你發現了嗎?
詞和人一樣都有起起落落
有的平淡著平淡著就火了,比如「蘋果」有的火著火著就爛了,比如「人工智慧」 再比如「能力」(培訓圈)
「能力」是怎麼被說爛的?
很多同行問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培訓圈子裡開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每面大旗上都寫著「提高能力×××」……
這個問題在我腦海中盤旋開來,漸漸展開這麼一幅——嗯,記事年表:
經過這14年,我這個圈兒里半資深的從業者終於發現圈裡對能力的研究和對其執行細則的研發,進入到了一個迷陣。
我認為有這幾個原因:
- 早期市場的無端追捧帶來了盲目感。
- K12能力體系沒有定量評價,只有定性評價,讓學生和機構都找不到認清自己的準確方法。(以至於大家都還覺得自己挺不錯的)
- 小機構沒有實力投入,所以只能做表面化研究,以致三人成虎。200家機構都說,真題分析,教材編纂,詞表構建就是教研了,那大家就信了。
- 大機構以推動行業發展為己任,參加大會也好,內部宣傳也好,每次都不好意思說太細,嗯,大人物只負責指明大方向;具體到執行層,還是拿本兒書,跟老外合作一下,然後高興的說,老外可以提供最權威的資料啦~
迷陣里就是這麼個情況。那下一步的方向究竟在哪呢?我認為不是資料,因為老外的資料一直都在那,咱們提高了么?也不是粗略的指出學生的不足,幾乎所有國內的培訓老師都能指出你哪不行,指出來你就行了?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非常具體的定位學生到底哪裡有問題,查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然後給出針對性的可實施的訓練方案和工具。
誰能幫做到這些呢?(請你們大聲一點!)對!就是我們!——一群始終默默奮鬥,尋找重點考試中的能力考查因素和問題解決方案的從業者;我們提出的「能力」,實實在在是直奔操作方法和解決方案去的,絕不只是個概念,不是空中樓閣。
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憑什麼?
回到我們一直努力耕耘的出國考試培訓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打通SAT和ACT兩項考試的「題型不同,考試要求有差異」等障礙,將兩者放在一個客觀的平台上去比較。我們比較的基礎是什麼呢?今天先跟大家說說其中最容易理解的——題目類型和能力考查之間的關係。
樂聽教研團隊跟蹤分析了SAT和ACT 2005-2017年的每一道題,加上一線上萬考生的反饋,結合新SAT近兩年的變化,(以閱讀為例)分析出了20項官方隱藏在考試題目類型下的能力,以及每個題目類型都和哪些能力關聯,各類能力對答對某個題目類型的貢獻率多少。簡單舉個例子:
SAT 中的4種題目類型都需要哪些能力:
ACT 中的4種題目類型都需要哪些能力:
看到第二列,「題目類型」的時候,你可能一臉懵bee~~(這都不一樣,怎麼比?)
看到第一列,「題型類別」的時候,你會發現有戲~~ (好像被分成對應的同類啦)
看到第三列,「題目相關能力」的時候,你豁然開朗了~~(原來考查的能力幾乎是一樣的啊,一樣的東西怎麼就不能比呢?完全可以)
是不是這樣?
可能會有人問,你怎麼知道哪個題目類型用到哪個能力呢?(問得好!)
因為我們還原了好幾萬道真題的解題步驟,把每一種題目類型的重點解題步驟進行統計,像下棋一樣,如果想做對一道題,需要走幾步,這幾步都是什麼(比如,第一步,找到題幹線索詞,自然出現了「線索詞辨識」能力,第二部,回原文段落定位,自然出現了「細節定位」能力……以此類推,去統計每一種題目類型的解答過程中,哪些步驟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就形成了題目類型對應的能力種類)
好了,那下一步該做什麼?想要統一進行比較,那就一定有比較的結果!
結果就是同樣程度的某項能力,能夠幫你在哪項考試中拿到更高的分數呢?舉例來說,既然我們知道了ACT和SAT的題目中都有了「線索詞辨識」這個能力,那麼怎麼來確定自己目前的「線索詞辨識」能力能夠在哪個考試中獲得了更高的得分呢?(綜合結果可以直接指出你目前更適合哪個考試。)
由於篇幅的關係,要把這件事情說清楚,可還真得再來一期不行了~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ACT30分你就滿足了?想去名校少不了這份34分的備考秘籍
※SAT和ACT巔峰對決:能力和速度你選哪一個?
※2016年最全最新SAT/ACT美國大學錄取分數
※SAT or ACT 小白科普
※如何評價9月ACT亞太地區考試大規模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