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極馬桶會噴火、太空小便當水喝? 真的佩服科研工作者

難以想像,地球上最冷的南極,

卻有著全世界最燥的馬桶?

這個「焚燒式干馬桶」名為ncinolet,

由美國三角國際研究院研發製作,

比起處理排泄物,它長得更像是台洗衣機。

而所謂「焚燒式」聽起來有點可怕,

但操作起來,其實更像是...燒烤。

掀開馬桶蓋子後需要先添加一層漏斗狀的紙,

它會包裹住從你身體中排出的各種物體。

在一番暢快傾瀉之後,蓋上蓋子,

踩一下機器左側的踏板,

漏斗紙巾就會被送至下層的燒爐中。

點擊按鈕,即可啟動燒烤程序。

馬桶依靠加熱電圈進行升溫,

由溫度控制器掌握火候。

當線圈溫度達到約500度時會停止加熱,

當加熱器溫度在降低至400度時會再次啟動,

一般加熱兩次,1分鐘內就能燒烤完畢。

同時運轉的還有排氣鼓風機,

加熱完成後它會繼續運行,

直到燒爐降到50度後自動關閉。

這是為了將燒烤所產生的煙霧排出房間,

所以與ncinolet配套使用的還有一根煙筒。

據介紹,這些烤過後的屎,

將會被打包運出南極進行處理,

以減少人類活動對這片凈土的影響。

而央視記者小姐姐手中這一大盆灰碳,

正是排泄物燒烤之後的形態,

隔著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焦糊的翔味。

ncinolet分為天然氣與電力兩種模式,

適用於家庭廁所和野外快速搭建的臨時廁所,

避免污染,使用也很方便,

尤其適合缺水地區,

避免遍地是「雷」的尷尬場面。

它唯一的缺點大概是:大小便需要分開進行。

看來南極科考人員,

需要極強的自控能力才行。

不過,這點困難相比起宇航員來說就不算什麼了:

在太空,上廁所簡直比上王者還要困難。

因為在「失重」的影響下,

不僅無法用水沖洗,連一個屁都會形成推進力,

上廁所全程需要小心翼翼,

稍有不慎就會形成漫天飛「翔」。

為了最大限度避免意外狀況的發生,

宇航員使用的馬桶只有這麼大。

雖然狹窄的口徑根本容下不全部的屁股,

但卻可以保證大便時「導彈」精準入洞。

而小便則需要將雞兒插入這個「消防槍」中,

這個流程不僅需要精準,更需要冷靜。

每位宇航員大概都必須是出色的狙擊手,

稍有差池就會迎接騷氣的一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

調整好體位之後兩者可以同時使用,

這方面比南極科考隊員稍微強點。

甚至就連擦屁股都要對廁紙精挑細選。

據美國宇航員爆料,

狂野的俄羅斯漢子喜歡用最粗糙的廁紙,

雖然擦拭過後會有些火辣的異樣感,

但排泄物的留存率會更低,也就更安全。

但僅有精準依然無法完全解決失重的困擾,

因為沒有重力的引導,

就算投射的再精準,

大便依然有可能像精靈一樣飛舞。

這時候宇航員們需要的是一台「吸屎器」:

在坐便的右側裝有一個排風裝置。

每次上廁所前需要在馬桶內套好塑料袋,

然後在吸力的幫助下釋放自我,

馬桶上方的屎們會被穩穩的吸進塑料袋底部。

酣暢淋漓之後需要起身將袋子迅速系好,

然後扔到馬桶下層,

壓縮裝包後,它會被存貯進垃圾空間。

小便的消防槍同樣如此,

一股吸力會牽引著你的手槍和子彈,

進入正確的軌道位置。

只不過兩者不同的是屎會被壓縮帶回地球,

而尿液,則會變回飲用水。

道理很簡單,一個人一天要消耗2升的引用水,

500天的太空任務就要1噸,

四名宇航員就要攜帶4噸的水。

而重約500克的水送入空間站的成本,

在9100美元到27000美元之間。

這筆賬一算完,

NASA認為頻繁向太空運水有點蠢。

他們必須將所有水分回收,然後循環使用,

無論是汗水,還是尿液。

目前最好的凈水技術名為「微孔濾膜過濾」。

微孔膜是孔徑在5.0納米到1.0毫米之間的多孔膜。

能夠將尿液分解並提出最純的水分。

用它能夠從尿液中提取98%的飲用水,

效率相當可觀。

技術不是難點,主要還是在於克服心理障礙。

「這水能當冷凝水喝,比純凈水還純」,

這是NASA員工的普遍心態,

為此他們不僅能喝下自己的尿,

有時候還會喝俄羅斯同事的。

數不清的人們小時候都做過飛天夢,

然而如果了解了太空中如何上廁所,

大概99%的人會放棄這個念想。

NASA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真的發生過屎泄露。

當時處理排泄物的方式是真空冷凍乾燥壓縮技術,

但意外的是空氣過濾系統發生了故障,

導致一部分乾燥排泄物的粉塵進入了艙內空間。

(1981年哥倫比亞號返航著陸)

當時的場面,應該和霧霾差不多吧...

而我們,只好默默祝福每位投身科研的工作者,

無論是在南極的還是在太空的,

都能順利的上完每天的廁所。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人適合搞科研?
過去一年,我國這些科學成就轟動世界!看看有多牛
如何看待南方都市報微博的《全國萬億科研經費被指6成用於開會出差》新聞?
女科學家真的存在「玻璃天花板」嗎?
如何分析歷史文獻?

TAG: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