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虧錢的根本原因:選擇了HARD模式!
2017年年初的時候,我和一位很好的朋友聊投資。他是一位基民,經常花很多時間在各種基金之間反覆比較,精挑細選。
他向我大倒苦水:現在投資太難了。我都不知道買什麼好!
我問他:此話怎講?
朋友回答到:你看美股,已經連續上漲了8年了(從2009年開始算)。連續八年的牛市,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美股的CAPE(席勒市盈率),已經達到了30。這個估值水平,在歷史上是第二高,僅次於1999年科技泡沫破裂前夕的股票估值。自從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國家接下來四年都會比較亂,其內部的種族矛盾會進一步加劇,在國際市場上也會日益自我孤立。橫看豎看,我都感覺現在買股票有些危險。
我問道:那其他市場呢?
朋友說到:其他市場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歐洲,英國脫歐會對歐洲產生很大影響。布魯塞爾和英國倫敦之間的脫歐談判,估計會持續很多時間。日本呢,老齡化嚴重,經濟發展遲緩,政府債務太高。在這種情況下,股市很難會有起色。再回到中國,中國的債務問題令人擔憂,一些城市也有房地產泡沫的跡象。總之我不看好A股。
我繼續問道,那麼債券呢?
朋友回答:美聯儲應該已經進入加息周期了,我估計今年(2017)會加息兩次。如果美聯儲連續加息,其他銀行可能也會跟進。債券的表現不會好到哪裡去。
所以比來比去,感覺什麼都不能買,也不敢買!
事實上,市場上有很多投資者,都和我這位朋友類似,持有非常悲觀的態度。
比如上圖顯示的是道富投資者信心指數。整個2016年,全球投資者由於受到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等新聞的影響,投資信心不斷下降。
因此,很多投資者,包括一些基金經理,都選擇了在2017年減倉,甚至做空。
但問題在於,投資者的感覺,未必是準確的。
如上圖所示,在2017年,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包括分紅)上漲了21.8%,可謂一個標準的牛市。一向被很多人看衰的日本股市,也在2017年上漲了21%多。香港恒生指數,更是大漲41%,讓許多人都大跌眼鏡。
很多投資者,都面臨類似的困境。當自己縮手縮腳,思前想後該不該買入時,市場噌噌噌往上直竄。當自己終於定下決心,出手買入時,又不巧碰上市場大跌了。
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即我們廣大投資者到底在做什麼投資決策,以及這樣的投資決策是否理智?
大致來講,一個基民投資者的決策過程可以分為以上三步。首先,投資者會做一個擇時方面的決策,即他會試圖決定:現在是不是買入的好時機?什麼時候是賣出的時機?
在反覆斟酌,決定了買入的時機之後,投資者進入投資的第二個階段:擇基。市場上有數以千萬計的各種基金。投資者會橫向比較這些基金的名氣、規模、費用和歷史回報,然後挑上幾個自己覺得滿意的基金。
但事實上,投資的過程還沒有結束。第三個階段,決策從投資者轉移到基金經理那裡。基金經理會進一步決定:買哪支股票,賣哪支股票,什麼時候增倉,什麼時候減倉。
當然,每個人的決策過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是或多或少都會遵從上圖提到的這個流程規律。那麼問題來了:投資者做擇時的決定,是否靠譜?
大量研究顯示,投資者做的擇時決定,往往是錯誤的。事實上,別說投資者,即使是職業基金經理,也往往在擇時上錯的離譜。
上圖顯示的是過去十多年的中國股市價格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在2007年和2015年,中國的A股經歷了兩次過山車:股市在短期內急速上漲,然後達到頂點後,又在接下來的半年內猛然下跌。
如果投資者有良好的擇時能力,他應該在2007年和2015年的頂點時賣出,在2008年和2016年的底部買入,這才是真正的「賣高買低」。
但是我們廣大投資者真實的投資記錄是怎樣的呢?
上圖顯示的是在一天內認購額超過100億人民幣的偏股型公募基金列表。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所有這些基金都是在兩個時間點完成巨額認購的:2006年末/2007年上半年,以及2015年年中。而這兩個時點,恰恰是A股市場在過去20年中的兩個頂點。
所以說,中國的這些基民,不光沒有在市場低點時買入,市場高點時賣出。他們做的恰恰相反:他們買入基金最多的時候,恰恰是市場達到頂點的時候。
在錯誤的時間買入和賣出,這樣的特點不僅限於中國投資者。美國投資者也普遍會犯這種錯誤。
研究顯示,在過去23年(1991-2013)中,美國基金投資者的實際投資回報(資金加權回報),僅為每年6.87%左右。而同期所有基金的時間加權回報為每年8.81%左右,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回報為8.97%。投資者因為「追漲殺跌」,每年損失了接近2%的投資回報。
對於資金加權回報和時間加權回報不太熟悉的朋友,請參考筆者寫的歷史文章《投資對沖基金到底能否賺錢?》。
擇時對於投資者的挑戰在於:你不光要判斷買入的時機,還需要判斷賣出的時機。
舉例來說,即使一位投資者非常優秀,在2015年年初判斷對了時機,買入A股。他要想獲得比別人高的投資回報,還需要準確的在2015年年中賣出A股。而同時將買入和賣出都作對,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假設一位非常優秀的投資者,在判斷市場即將上漲或者下跌時能夠達到70%的準確率(這個準確率已經超過絕大多數職業基金經理了)。那麼你同時判斷出準確的買入和賣出的時機的概率為:70%X70%=49%。這實在不能說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關於擇時的成功率,筆者寫過不少相關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竹籃打水一場空:談談擇時》。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題目: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看到基金賺錢,而基民虧錢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基民們選擇了一種「HARD」模式。有很多研究顯示,即使是職業基金經理,其能夠創造的超額收益(假設該基金經理能夠創造超額收益)也大多來自於「選股」而非「擇時」(詳見拙文:《中國的基金經理能否戰勝市場?》)。
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擇時能力的投資者來說,更好的選擇,是老老實實買入低成本的指數基金,並且長期持有。這樣才能避免陷入「高買低賣」的投資擇時陷阱。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的作者。他的新書《投資叢林生存法則》將在2018年1~2月出版。
數據來源:
- 《中國的基金經理能否戰勝市場》:http://wuzhijian.blog.caixin.com/archives/163689
- 《竹籃打水一場空,談談擇時》:https://xueqiu.com/3926587841/71787514
- 《投資對沖基金到底能否賺錢》: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65890
推薦閱讀:
※e 租寶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為什麼會被人質疑?
※草根、激進、大手筆、不安分都是這家平台的標籤
※買房了的90後都是如何買得起房子的?
※提起高利貸,心兒已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