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作業第113方,筆畫交待清楚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3方,就是這方:
(漢印:武陽亭侯)
這是一方東漢官印,大小是2.31厘米寬,2.25厘米高,臨摹選石還是老規矩,可以用2.5厘米見方的石料,因為這是一方刀感強烈的印章,選用青田石效果更佳。
說說印章上的字數:東漢又重新將一般的官印拉至標準的西漢初年的四字印。這跟中國古老的「五德始終說」有關,所謂的五德始終說,是戰國術士鄒衍的觀點,他認為每個朝代時期有跟自己的國運相關的五行屬性,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發展,五德始於黃帝,黃帝是土德。此後夏朝木、殷朝金、周朝火」,是謂,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照此下來秦當是「水德」,水克火。中國的五行又與五種顏色一一相對,秦代屬水德,五色屬黑,因此我們看秦代多用黑色服飾,到了漢代應當是土德了吧,但劉邦認為自己是黑帝,秦朝時間太短不作數,漢初仍用秦制,對應黑色,對應數目字三,沿用秦制,配以印章的「印」或「璽」,構成四字印面,因此漢初的官印仍是秦制的四字印,服飾也是黑色為主。
到了漢武帝,國力強盛,四夷賓服,對應五行,因此漢武帝認為大漢王朝是世界的中心,應是居中地位(五行中,土對應的方位是中。)於是漢武帝把秦算在內,認為漢代應為土德,由此對應的服飾顏色當是黃色,對應的數目字應當是五,於是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製度「更印章為五字」(《史記.孝武本紀》),《集解》里說:「漢土德,土數五,故用五為印文也。」此時,四字印並沒有完全廢止,堅持最堅定認為自己是土德的是王莽,他應為自己是正經的天命所歸,堅持五字以上印,完全廢止了四字印,這個事情在前面作業里提到過。
歷史發展到東漢,東漢光武帝劉秀認為自己是火德,火對應數字四,因此東漢印章是標準是四字印,而對應的顏色是紅色,東漢時期的主要服飾顏色就是紅色(我們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服飾顏色中漢官服是紅色,是有講究的。)因此,東漢的四字印跟西漢的四字印在五行上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但不管是西漢的四字印還是新莽的五字印,或者是東漢的四字印,都沒有讓一個朝代一直延續下去,可見,國家是不是強盛,跟五行的關係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說遠了,再回來說印章,到了東漢,官印的製作大都不再延續新莽之法,雖說對西漢體制有回歸,但也不重新全部照搬西漢的陳法,製作上不再以澆鑄為主,而變成典型的刊鑿之法,其中,授給睦鄰國家和部落的官印則更多是出於鑿制,因為這種製作上的變化,使得東漢印章這幾種特質:1、筆畫工整者(沿新莽精美一路下來的印章)絲毫不亞於西漢的澆鑄印章,而由於是刊鑿而成,製作方法更有利於後世篆刻學習的刀法學習;2、是由於鑿制印章,其實就是印人在印模上率意刻制而成,其天真率真的自然情趣更勝於鑄印;3、後期出現了大量的荒率而真的印章,這些印章製作匆忙或者工匠水平低下,學習漢印一定要把這些印章識別挑出來,不能一概而論。
今天我們選擇這方印,強調一下印章中每一個字中的每個筆畫刻制都要交待清楚。就是在刻制印章時,時刻不要忘了印章上的篆書是「寫」出來的。
李剛田先生講沙曼翁先生去見林散之先生,林散之先生非常自負,稱自己寫字最大的好處是「筆能提起來」,而沙曼翁先生說自己也能提起來,這裡所謂的提起來,大意就是我們說的能交待清楚每一個筆畫。在書法篆刻學習中,線條起訖交待清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趙之謙一生書法造詣極高,但他對自己早年書法不滿意的一條就是他在致魏稼孫函中所說的:「弟此時始悟通自家作書大病五字,曰:『起訖不幹凈』」,而線條交待清楚在他看來,是書法大成的重要節點。把這一句話移植到篆刻中,也非常有價值:「起訖乾淨」在篆刻中非常重要。
今天這方印,要注意刻制過程中的「一筆一畫」的獨立感。
比較明顯的例子看圖:
(注意藍色與綠色筆畫在刻制時一定是兩筆)
(不管長短,不管姿態如何,線條是獨立的,審慎地完成)
圖中示意的都是直接連貫的兩筆,在新手刻印時容易將這兩筆當成「一筆寫成」來刻制,而實際上,東漢印章由於製作方法是鑿制,大大減少了曲筆精雕細刻的使用,而多用或縱或橫的線條來構成印面文字,而縱筆與橫筆交接自然也就是兩筆,刻這種細線條風格的鑿印風格,一定不能按後期的「滿白風格」(也是東漢印章的典型風格)去處理線條。每條線條有它的獨立性。
臨摹中,一條線、一條線地去認真完成,把每一根線條很好的完成,並逐步學會處理每一根線條與其他線條的關係,處理好每一根線條在一個字中的位置,進而處理好每一個字在印中的們置,最後達成完整的印面。
(【老李刻堂】之22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如何製作篆刻印屏,一種簡單實用的印屏製作方法
※書畫印泥十問?書畫篆刻印泥常見問題及解答?
※東漢「急就章」,印章中的「便條」,順帶說一下學篆刻的取法方式
※下圖篆刻作品如何?請評析,謝謝。
※篆刻 刻好了發現有個錯別字怎麼辦?真像生了個孩子是有缺陷似的?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