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01/2018)
2018的開頭幾天里拜讀了兩位歷史學大佬的博士畢業論文,分別是白彬菊(Beatrice S.Barlett)的《君主與大臣:清中期的軍機處(1723-1820)》和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兩本書在時間上恰好相連接,研究視角一個聚焦中央,而另一個則深入地方。而且兩位都是耶魯的同門,三十年前耶魯歷史系是怎麼看中國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視角去了解三十年前中國研究是對哪些問題感興趣,而至今,這兩本仍被廣泛應用的書之中又是對當下中國研究產生影響的。
太久沒有寫總結性的文字,所以這篇文章行文應該很粗糙。看書和讀文章還是很不一樣的,博士的畢業論文往往太宏大,不是所有部分對於讀者都會感興趣。這兩本書我都是通讀的,也會給重要的句段勾畫出來,在旁邊也會寫上標語,甚至會將某些當時想到的東西也會勾在書上。兩本書都沒有跳讀或者快讀,一方面是因為歷史的東西不允許,其次是覺得只有從頭往後才能把握好作者想要構建的框架。兩本書都是閱讀速度在120頁/天左右,中間大部分的注釋是直接被跳過的,只有十分感興趣的會找來出處。
對什麼感興趣:歷史學問題的提出
在讀好的文章的時候往往在概要里就會開宗明義提出自己的結論,自己的結論又是跟現存的文獻多麼多麼不同,貢獻在哪裡,意義在哪裡。對於一個博士的畢業論文來說,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前人沒有注意過的點就是這篇論文的靈魂所在。在這兩本書而言,《君主與大臣》的問題構建是更讓我感興趣的。這本書第一時間更清楚的釐清軍機處設立的時間以及雍正設立的動機,並且將內廷和外朝對立,統一,兼職以及指揮貫穿其中。通過考察不同的皇帝以及身邊不同的大臣,進一步剖析軍機處轉型的原因:從西北戰爭的籌備到嘉慶賜死和珅。如果單從理論及問題的角度出發,為什麼一個最高的實權虛職機構能夠不斷轉型升級,最後覆亡,這已經足夠吸引人了。
與之相對照的,《腹地的構建》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但是沒有在理論的高度上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升華。首先補缺的是地域上的,對山東同一時期的研究本來就少,加上山東研究要麼集中研究的是殖民的問題,山東青島被割讓,要麼研究的是義和拳的問題,之前的很少學者能夠關注到漕運以及中國的自強運動對於該地區的影響。另外,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模式,不再是中外之爭的鬥爭模式,也不是社會轉型的現代化模式,而是一種聯動,國家自強運動需要地方鄉紳支持但是反響各異;國門被打開之後銅銀比價不一造成地方和中央財政上面的分成改變;國家社會對黃河治理的分攤,漕運的衰弱,又影響當地的貿易和工業,如此等等。
毫無疑問的是這兩本著作在史學界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但兩本書的構建思路顯然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個研究的是轉型,那就意味著整本書的編排是以時間序列為主導的,這樣研究人物比如雍正,張廷玉或者和珅的學者就能看到動態的機構變化一個過程。從時間上從前往後讀也更容易讓讀者接受。而《腹地的構建》則是分列式的,沒有一個線性的發展順序的,從銅銀比價入手,講到引入棉花的種植,到最後收斂到治水,國家的介入和腹地的構建。要讓讀的人感興趣就必須在開頭講好,然後講到最後充滿驚喜。
作者為什麼這樣子寫:從布局到邏輯
從布局來看《君主與大臣》並沒有給我太多的驚喜,因為按照時間發展順序,很符合人類閱讀的思維。大部就是分為三個部分:一,軍機處的前身:解決考據意義上的軍機處設立時間的釐定;二,軍機處的建立和擴張:解決新時期新形勢底下君王和大臣,內地和外廷的支持和鬥爭問題;三,軍機處的覆亡:內廷實在太強大了,和珅把嘉慶氣得不行,索性就滅掉吧,軍機處不取消也要大換血。每一章的套路也是差不多的,首先是介紹新形勢吧啦吧啦,然後是軍機處的結構,它的屬下有什麼樣的組織,跟皇帝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它的主要職責是什麼。但是寫一個組織不可能忽略裡面的人,也恰恰是裡面的人構建或者改變了這些組織。所以每一部分都把重要的大臣以及皇帝單獨列出來,把他們的故事插入其中,這樣邏輯上面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腹地的構建》更像是蒙太奇式的盲人摸象,每一個部分之間的聯繫怎麼樣串聯很大程度上面就留給了讀者。從地方利率的故事講起,到關注一個棉花種植的運動,然後是國家的介入和退出,最後引申到治理災害。真的如書名所示,這本書涵蓋的是這個時間段的國家,社會和經濟。問題太宏大了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這本書實際上是從「方面」來看問題的,就是這幾個方面怎麼互動著改變著腹地的構建,同時也有太多的人物角色分不清,從平頭老百姓,到商人,士紳,然後是地方政府,最後到中央政府。要想在這幾個方面對如此多的角色進行勾勒,劃分和論證,難度可想而知。感覺整個畢業論文雖然很新,但是太大了實在難以把握。
我想作者也是意識到過話題鋪太大的問題的,但是話題鋪太大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研究時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故意為之。因為拾荒,包括棉花推廣運動這些都可能是作者在進入田野,接觸史料之前沒有想到的,這樣好的點子就像新大陸一樣可能改變了原來研究的航向,所以在成品的時候跟原來的文獻回顧有所不同。為了保留這片新大陸只能通過擴大研究的範圍以將其涵蓋其中。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既然該領域這本書是開山之作,只要是一點的新發現,是權威之作的開山鼻祖,後人就不得不讀不得不印,擴大研究的視角也是增加本書引用量,擴大影響力的一種手段吧。更加現實一點,這本書就像是組裝起來的一樣,因為銅銀比價是一個問題,種植棉花是一個問題,最後治水又是一個問題。每個可拆卸的問題都能獨立成文,作者很有可能在畢業之前就寫了三篇文章投出去,就算書引用量不高,三個領域的三篇文章也能讓作者找到很好的教職,不愧是「加州學派」的頂樑柱。
為什麼要讀:歷史學,歷史,現在與未來
不對比不知道,彭慕蘭的書實際上是高明的,但是難度太大,我覺得有點玩脫了。因為如果三個不同的切入點寫三本書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覺得收斂不是很好。喜歡白彬菊是因為寫得好也收得好。當然,短平快跟慢火出細活應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治學哲學,以後寫文章的時候還是想好再寫,再組織和整理,格外注意問題的提出和延展。每個學科的不同也應該使自己在未來閱讀之中多比較寫作技巧上的不同。
因為兩本書講的故事完全不一樣,也很難單純用它們的引用量來驗證它們究竟對學界對後人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的思考完全基於它們構建史實上和理論上對當今政治,社會的研究產生的效應。從軍機處出發想到是軍隊的反腐工作,然後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以及軍區改戰區站時化的問題。軍機處的發展作為一個機構而言,對於現在高層的設計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然後是從內廷和外廷的角度上面想到文官和軍隊的關係,軍機處的權力大是因為更接近皇權,也時有兼職,沒有兼職的軍機處是不是就如軍機處的結局一樣只是低級的秘書機構,萬一這樣的機構尾大不掉怎麼辦。韋伯的官僚理論告訴我們,設立一個機構遠遠比廢除難,皇帝的更迭使機構有著明顯的變化,怎麼維繫下去成了難題,過去如此,現在應該也不例外。
《腹地的構建》讓我想到的其實是一種現象:東北的衰落以及山東地位的變化。山東在沿海的幾個省份裡面算是很不起眼的,如果說改革開放使沿海的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什麼山東會落後呢?而山東現在最被人詬病的恰恰就是官僚的問題,官僚主義嚴重,商業資本社會發展不充分,社會分配不公平。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本書里找到一些這種現象背後的推手?不管是地理上的因素,國家的因素還是底層社會上的因素。似乎山東作為人口大省,資源充足,也不缺乏中央一級的來自山東的國家領導人的支持,為什麼發展模式就會差別這麼大呢。或者一種聯動的,多因素多維度的學說能給我們更好的答案。
結語:新年還是要多讀書
這是新的一年讀的頭兩本書,也是第一篇讀書筆記。只有自己用心讀用手寫才能夠更好的概念化,更好的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把握一本書的精髓。讀大家們三十年前的作品,依然可以感受到紙張背後智慧的光輝。今年在歷史社會學這塊應該多花點時間,逐步發現更加可愛的切入點。希望今年是充滿書香的一年:新年還是要多讀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