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彷彿所有中國人都變得非常有錢,這些錢都是哪來的?
02-02
可以接受除經濟學以外的解釋
不是經濟學研究者,所以更願意從普通百姓的角度來:這是「存儲率」到「負債率」概念的轉換。我們一直說中國人民是最熱衷於儲蓄的民族。早年我們的父輩們到我們兢兢業業勤奮工作創造了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巨大的財富收入,而財富都流入銀行成為儲蓄。記得當年經常看到一些銀行網點大紅橫幅「慶祝我行儲蓄存款突破XXXX億元人民幣」之類,銀行變成有錢的大戶了。「讓一些地方一些人先富起來」,當年富裕的銀行將大把鈔票貸款跟沿海經濟活絡地區和一些有經濟頭腦的人,投身製造業或貿易業,帶動地區經濟進一步創造更多價值,可是後來這些越來越富的人中有些變壞了,或主觀或盲從跟著把投機當投資,並不斷從銀行套取更多貸款,然後呢?揮霍。金融漏洞,政府政策,經濟環境。以房地產為代表的投機產業在近十年間徹底扭轉了我們原有的家庭經濟概念,雖然原來的未必就是對的,但多少有些矯枉過正。
當年我們說富裕家庭總是問有多少存款,而如今更關心有幾套房幾輛車。少量攬集多數財富的人群我們無力討論,對多數中等收入或低收入人群,這房這車,代表的是—負債!房貸車貸。
信貸社會與儲蓄社會是完全不同的消費觀念,更多人透支未來財富換取現在的消費,營造的是全民富足的景象,我們覺得我們有錢了,可是我們儲蓄少了沒了,數字大了購買力卻下降了。扒開皮,現在就是全民啃「老」,你還覺得富嗎?確確實實是有錢了,而這確確實實是中國人用自己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來的財富。舉個例子吧,北京的房子在改革開放前是很少的,現在是天量,現在房子拿去折算是個天文數字,這是中國人生生創造出來的。那你說很多都是貸款,那意思就是說很多房子其實是銀行的,那銀行為什麼能給他們貸款?因為銀行有錢,那銀行的錢從哪來的?銀行的錢從儲戶手上來的,所以,你看,北京那麼多房子,一部分是屬於房主的,但在他們沒還完貸款前,那些房子是屬於銀行的,也就是屬於儲戶的,那儲戶的錢是哪來的呢?在水泥廠打工賺的,在鋼筋廠工作賺的,在工地幹活賺的,幫房東裝修房子賺的,賣建材賺的,賣傢具賺的,賣電器賺的,你看,這些儲戶的錢都是靠房地產賺的,如果沒有房子,那就沒有那些錢,饒了一圈,你發現,錢是靠我們老百姓辛辛苦苦建房子,修馬路,造汽車賺出來的,所以,錢是我們自己雙手辛勤勞動創造的。
刨掉背著一屁股債的房子,能拿出五十萬現金的才能稱得上一聲富裕為啥政府不敢對房價斬盡殺絕,因為很大一部分人的很大一部分資產就是那個負債纍纍的房子而已,房價高企時,自己一套房子幾百萬他肯定認為自己是個有錢人了,只有房價崩了,那些人才會真正的正視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錢沒錢。房價大崩盤的那一天就是中國人工重新便宜那一天,潮水退去才能露出那些裸奔的人
是13億人的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裡,因為基數大,即使是少數也足夠多了。所以給你了所有中國人都有錢了的錯覺。沒錢的人根本沒有話語權,你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你看不到他們困苦。
我很好奇你如何得出的中國人變得非常有錢這個結論,而且你指的有錢是存款還是實物?如果是存款,我想我會善意的認為你是在吐槽通脹,如果你指的是實物:老百姓多窮朋友你真的清楚嗎?幾天前幹活我聽到幾個裝卸工抱怨今年卸車一噸少給好幾塊,聯想到14年年底我爸去工地要賬,四十萬的工錢一分沒給,這絕對不是個例,別的行業不知道,我們這個縣城干建築的能把欠款要回三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了。而樓價還在漲,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三千在我們這裡算是中上水平了,而我們這裡的樓價普遍逼近4500每平方,今年私營個體招工工資都比去年少了,大廠雖然不能降工資,但是放假多了,你說的現象,很抱歉,我們是沒遇到的
關鍵還是工業生產力有了顯著提升。
工業生產力提升 --》 工業品價格便宜 --》 人們感覺自己有錢農業生產力也有了顯著提升,不過沒有工業生產力提升的那麼戲劇化每年都要印好多錢。
13億人每天都在上班生產,財富的積累!不過,每個人的工作不同,貢獻不同,積累程度也就不一樣!
這個問題應該問我國GDP怎麼在二十年內提這麼高的。別一個中國有錢就概括了,那都是我黨光輝照耀下先富裕起來的人好嘛!
首先是倖存者偏差,你只看到了有錢人,沒看到大部分人是窮人。
其次,地區分配差異。比如北上廣深,是全中國資源匯聚的地方,在分配中居於主導地位。
說個簡單例子,比如小城市的一個老闆辦公司,利用小城市的各種資源,掙了一大筆錢。然後女兒長大需要好的教育,於是想辦法花錢去上海讀書。最後女兒在上海找對象定居,需要買房子…通過這樣的途徑,小城市的資金流匯聚到了北上廣深,而在這些城市內部再分配。所以大城市的工資水平高也不僅僅是物價高,也有再分配的成分。當然資金流也是有從大城市流出的,比如打工仔過年回家。但由於大城市的產業往往屬於產業鏈的高層次部分,單位產生價值超過小城市,所以總計還是正值。國家發展,帶動了就業機會國際貿易的發展人民素質的提升,工作能力迅猛進步根本上來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展
是有錢了,幸福指數也降低了。
我只有經濟學的解釋~
近20年有錢了的普通人8成是炒房炒的
印錢印的啊。1990年M2餘額1.5萬億。截止今年2月底M2餘額125萬億
生產力提高了啊!
賣地
反對 @Alex Zhou 的答案
我以為,題主所說的「中國人變得有錢」關注的核心在於「把蛋糕做大」的問題,而非答主的「把蛋糕分好」的問題「錢變多」一個很方便的原因便是印鈔票,其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假如在某一時刻,世界上的錢突然增多10倍,無論是銀行里的存款還是口袋裡的現金,那麼這個時候物價也會*10,其結果就是,大家的錢變多了,但生活水平、購買力都沒有絲毫改變。相信題主也不會直觀地認為這種單純的貨幣增加的過程等同於「變得有錢了」。
拋卻通貨膨脹的因素,「變得有錢」的更重要的原因便是經濟增長。我們通常用GDP來衡量經濟水平,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如14年中國的GDP為636463億元。但這個數值還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本身還是受到了通脹的影響,畢竟今天的1rmb和20年前的1rmb的購買力也是不同的。20年前可能能買1斤肉,今天只能買兩顆蛋,這樣的對比就很蛋疼。於是我們又用CPI對GDP進行修正,得到實際GDP,用以進行同一物價水平下的比較。這一塊我手頭沒有數據,只能坐等數據大神了。但很直觀地,即使現在和當時處於同一物價水平,甚至在此基礎上我們的收入水平並沒有改變,我們也能明顯感覺生活變好了,因為我們能用同樣的前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請回到GDP的定義,經濟增長的核心其實是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物質水平的升高。錢本身並沒有價值,其價值在於我們能用錢換取價格與面額相等的商品。不妨做如此假設:二十年來,我們基礎商品的物價追平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我們的大米、食用油、肉價格還是那麼多,一個月還是賺那麼多錢(這一條純為假設,總體收入水平的變化需要等數據帝進行修正),那這二十年來我們能經歷什麼呢,二十年前可能要1萬一輛的摩托車現在只要幾百了,一萬能直接買一輛好車了;上萬的大哥大越來越不值錢直至退出市場了,現在幾百就能買到6P了;北京到廣州硬卧要兩百多現在飛機都只要幾十了……花同樣的錢,我們能消費到的商品完全不一樣了。於是,雖然口袋裡錢的數量不變,生活水平卻提升了不知一個檔次。所以,一方面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通脹導致的貨幣的增多,是我們產生了 大家變得「更加有錢」的印象。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