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貓語】將來訪視為人,而非「問題人」 | 心得E

首先,設定一下討論的框架,避免概念亂用,誤導公眾。我選擇在心理諮詢這個工作架構里來討論這件事,指諮詢師面對來訪者的態度體現,這種態度有時是顯性的,有時是隱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如何與來訪者工作,如何看待Ta們,它決定著咨訪雙方會建立怎樣的治療聯盟?

那麼,什麼是心理諮詢框架下所說的問題呢?

所謂「問題」背後往往隱藏著一種價值判斷,類似於壞的、錯誤的、不應該的、需要改正的、需要摒棄的……當然也包括帶來困擾的,令人痛苦的,無法承受的(包括自己或他人)……

當我們的描述一上升到「問題」層面,似乎就很嚴重了。而通常情況下,也許我們會說自己或他人有***特點,而不是問題,對吧?

接下來當問題與人相連,有問題的人又是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恐怕就是對一個人自我認同、自我價值的否定與批判了。在我有問題和我是問題之間的界限會變得很模糊,就會出現無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認同自己的局面。諮詢師的語言里也自然會呈現出有問題的人的樣子,比如「這個來訪有著什麼什麼問題,Ta還意識不到,我是希望Ta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會解決Ta的困擾」……

對諮詢師來說,如果抱著Ta是有問題的人的態度與之工作,那我們想做的可能就是修正Ta的問題,令其放棄一些東西,或將之改變而後快。這有什麼不對嗎?來訪者不就是來尋求改變的嗎?表面看來沒什麼問題,但是細思極恐啊!「我是有問題的,我的問題是***,我得把它改掉,否則我就是壞的、不應該的……」可那就是我的一部分啊,我卻要把它處理掉,彷彿才是正確的選擇……

如果諮詢師首先把Ta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關心的就會是這些所謂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樣的?它是如何影響著來訪的生活的?它造成來訪生活中的困擾了嗎?是可承受的嗎?哪些是難以承受的?需要改變的?還是別人覺得這是問題,需要改正?Ta的生活經歷如何塑造Ta成為現在的樣子?這些所謂的問題是有淵源的嗎?那些無奈的必然性被注意到了嗎?Ta內心的願望到底是什麼?有機會表達嗎?表達了會有人傾聽嗎?有人會重視我的願望嗎?尤其是那些生命中重要的關係,是如何回應Ta的呢?接納和改變哪個是Ta更想要的?……

作為諮詢師我們有太多的東西要跟來訪一起去了解、理解,找出線索,接近Ta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簡單的修正Ta的問題。

其實語言能表達的十分有限,這樣去區分兩種狀態似乎感覺不到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也可能是我語言能力的潰乏,無法將想傳達的東西表現出來吧。我會覺得這個區別是具大的,甚至是影響著我們整個工作的態度。

我認為不同的工作態度真正影響的是我們的好奇心——如果把一個人當作問題人,我們關注的就是其問題,解決問題就成了自然的目標,象園林工人修枝剪葉,把一株散漫長著的植物修理的工整,可被欣賞。我們對這個人就不太會有什麼興趣去了解,就更不太會發生理解了。因此,我認為不可以把一個人簡單化的理解為問題的人。只有我們把每一個來訪真心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去想如何修剪Ta,我們才有興趣、有好奇,想要去了解Ta、理解Ta,以及跟Ta一起去探索其內心世界豐富的樣貌,幫助其體驗到所謂問題到底是什麼,帶來的影響究竟是什麼,接下來要怎麼樣面對就可以有一個屬於個人主觀意願的選擇。接納也好,改變也罷,自主性的回歸可能是更關鍵的事情。而這一切的發生仰賴於諮詢師的好奇心,對具體的人的好奇!

推薦閱讀:

情感諮詢師或者心理諮詢師在戀愛時是否會不由自主地分析自己的情感?
如何為女生建立安全感?
什麼是「跨性別者」?
心理諮詢師如何對待行業內的經典書籍?
如果只是捨不得分手,還有繼續下去的必要麼?

TAG: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