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詞:「最後一擊」之後的大地上,太陽照常升起

身處acg文化中的參與者們不可能不產生一種感想:acg文化的更新速度之快,幾乎到了一種無法想像的地步。在這種極具時效性的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的條件下,原本就處於文學/文化理論從屬地位的acg文化理論的更新速度幾乎無法趕上種類日益繁複,信息量也在爆炸式增長的acg文化。

究其原因,顯然是因為acg文化:動畫,漫畫,遊戲,以及之後出現的輕小說之類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文化形式。本欄所主要討論的誕生於日本的acg文化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幾乎跑完了傳統文學數百年才跑完的歷程——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這些流派其思想精髓,在acg文化作品中均可以找到對應物。

在這樣的一個無比快速的發展進程之中,理論是很難跟上創作的。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代表著某種文化思潮的acg作品,並不和這種文化思潮中的傳統文學藝術作品等同,而在一個新的時代語境中因其自身的形式特點產生了新的意義。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與21世紀浪漫主義色彩的動畫雖然有共性,但顯然無法等量齊觀。

不僅如此,acg文化現狀還牽涉到文化工業的問題,一方面acg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往往生產出對主流文化工業的抵抗,另一方面,acg文化又在不停的成為文化工業的一部分,被收編進入主流文化的範疇,不斷失去自身的抵抗性,成為用以販賣的類型作品亦或者色情作品。面如如此複雜的一種生產-接受-消費的文化狀況,文化研究理論在acg文化上的應用,目前看來也僅僅是剛起步。這方面的學者並不多,而討論也並談不上是熱烈。

東浩紀論述acg文化時用了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將整個acg文化放置在後現代的語境中探討。以利奧塔宏大敘事凋零的理路為前提,提出了「資料庫消費」的理念,並在《動物化的後現代2》中又深入討論了acg文化對於「虛構」的寫實的問題,奠定了「資料庫消費」作為acg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理論地位。

但東浩紀本身對於「資料庫」或者「擬像」的討論並不深入,事實上在文化生產-消費之中,並不是僅僅講出「資料庫已經建成」「輕小說是消費角色的後設性敘事」「acg受眾消費的並不再是作品而是作品的擬像」「作品本身就是擬像」這樣的在理論上正確的觀點就可以將複雜的狀況理清的。東浩紀沒有提到,或者提到了但是沒有深入的問題有很多:資料庫是怎樣建成的?用以消費的受眾喜愛的角色的出現是先驗的,還是精神分析式的,還是結構主義式的?角色和敘事之間是二分的還是統一的?擬像的消費何以成立,擬像的「本體「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沒有得到解答,並不在於東浩紀學術水平的問題,而在於本文已經反覆提到的」時效性「的問題。《動物化的後現代2》已經是11年前出版的作品,而在5年前新番已經被稱之為老番的2018年,2007年的acg文化狀況與2018年的acg文化狀況已經可以稱之為滄海桑田了。

也正是如此,筆者在此設立此專欄,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稱之為」後擬像「時代。在這一時代的acg文化生產中,」擬像「事實上已經式微,宏大敘事則又有了復歸的徵兆,類型作與東浩紀所說的角色消費作品雖然還是acg文化的主流形式,但是在那之上產生了種種變體,包括但不限於:

《你的名字》帶來的新海誠式風景美學的商業化成功

《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對於角色資料庫的解構與發散

《少女終末旅行》對於宏大敘事與個人敘事的思考

……

正如在香港學者張彧暋在其系列論文《告別末日》中所闡述的觀點一樣,日本acg文化與其他文化形式並無特殊性,都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70-95年代的日本acg文化研究關鍵詞必然要出現戰後復興,父權制,泡沫崩潰,核戰恐懼,學運,赤潮。與日本文學、文化研究之間並無任何區分。也因此,本專欄的目的便是旨在結合日新月異的社會狀況,通過文化、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的理論對筆者稱之為」後擬像「時代的acg文化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達到一個開闢相對嚴肅,深度的討論空間,從而促進acg文化愛好者,生產者,乃至非acg文化圈受眾對於acg文化的理解。

在」最後一擊「的大地上,太陽照常升起。張彧暋用這句話來形容日本acg中的末日論主題,而這也正應當是我們作為acg文化參與者對於acg文化的態度——acg文化已經進入了宏大敘事崩解的後現代,而世界並沒有完結而是繼續正常的運轉了下去。我們在這大地上是要尋回宏大敘事,還是選擇角色消費,亦或是尋覓一條別的出路,正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所在吧?

推薦閱讀:

東京食屍鬼的高槻泉為何受歡迎?
如何評價 輕小說《哥布林殺手》?
為什麼「精神鴉片」論在中國如此流行?
十二大戰:你們吃雞都這麼多花招的?
如何評價《中華一番.極》(《中華小當家》)復載的計劃?

TAG:ACG | 御宅文化 | 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