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喜悅」與「等不及」

一、意識到「持續」是關鍵

借用笑來老師語錄:所有的失敗,都是半途而廢。

再借用本山老師語錄:我的後半輩子,就靠這句話活著了!

縱觀自己參加工作的十年,「涉獵」甚廣,每年都會開展大大小小數十個項目,十年中開展的項目,少說也有100個。但點檢成果的時候才發現,十年來,竟然沒有「完成」一個項目!

放眼望去,全是觸目驚心的爛尾樓!

痛心疾首!

唯一之原因,就是「半途而廢」。

在做一個項目的過程中,總會接連不斷地湧現出其他新項目,且「下一個」項目不是「更重要」,就是「更緊急」,往往選擇「放棄」手頭的項目。因此,放棄了一個又一個,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沒有「完成」。

如果每年都能死磕一個項目,十年下來,就是十個項目,稱得上「碩果累累」了。

二、持續帶來的喜悅

受益於「複利效應」概念,從2016年8月份開始的16個月中,陸續開展了對四項技能的持續積累。時光荏苒,歲月穿梭,持續積累的過程中倒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但驀然回首,不經意間,竟已小有收穫!心中充滿喜悅!

個人管理:不斷地、反覆地剖析自我、反省,已經明確必做事項、目標(長期、中期和短期)、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如何制定可行性方案以及如何抓住事情的「關鍵」。

企業管理:不斷地、反覆地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思考,越來越清晰問題根源所在,並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案(僅僅是「意淫」,並沒有實踐的機會)。

專業:每天積累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並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不斷思考、驗證,從遇到問題時無從下手,到已經有能力進行系統地思考,制定解決方案。

英文:專註於一篇文章(選擇了一篇TED演講稿),並堅持查英英釋義詞典,剛開始寸步難行,現在已經可以蹣跚前行了。

這些成果,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三、「持續」過程總是「等不及」

雖然成果(儘管很小)可喜,但在「持續」的過程中,卻總是有「急死人」的感覺。因每天或每次,僅能前進「一小步」,而且是很小很小的一步,想邁「大步」?幾乎不可能!主要原因是每前進「一小步」,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想前進「一大步」,一是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二是人腦不是機器,需要休息,不可能一直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

因此,總是嘆息「太慢」了,「沒有時間」了!

怎麼不早點開始積累呢?

10年前指導自己碩士課題的博士,在讀博的那四年時間裡,每天都埋在英文文獻和試驗數據里,直到晚上10點左右,跑步後結束一天。現在早已移民海外,非我所能及。

估計成功的人,都是這樣積累的,而且早就開始了。幾個考入名校的師弟師妹,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幾個同齡的同事,也進入了高級管理層,甚至,幾個「年輕人」,也超越自己,進了管理層,成為冉冉升起的明星。

而自己,已經36歲,已步入中年,年齡的資本正在逐漸失去,卻並沒有相應的歲月積澱,個人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弱。自己要想改變,就要具備相應的能力,但能力的獲得,只有持續付出時間和精力進行刻意練習,慢慢積澱。能力的獲得,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不是「突變」過程。

四、耐心最重要

很多事情,都不能「急」,「急」也沒用,唯一的選擇就是「持續」,老老實實地把該做的都做了,且做好。

如果為了「趕時間」,把不該省的事給省掉了,終究是要「補」回來的,而「返工」的效率是最低的,最終導致花費的時間更多。

因此,耐心最重要。

要勇敢面對現實:落後已經是事實。焦慮無用,「行動」才是王道,耐心地把該做的事情,一項一項完成,一點一滴地積累。

了解複利效應的人都知道,事實上,持續積累的過程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長。簡單計算一下,每天進步1%,一年(365天)後,會有多少收益?直觀感覺會增長為原來的3.65倍,實際上,是37.78倍!兩年後,直觀感覺是7.3倍,實際上是1427.59倍!三年後,直觀感覺是11倍,實際上是5.4萬倍!

需要多久?

耐心一點,奇蹟「馬上」就到!

五、總結

1.選定一件或幾件事情(精簡事項)

2.虛懷若谷,持續做下去

3.不時抬頭看看遠方的美好:其志甚遠也

4.複利效應清晰指出:成功指日可待


推薦閱讀:

員工辭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當雙十一成為購物節,消費主義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宗教
當自己在一個集體中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怎麼才能專註自己的事,不去和他人比較?
當目前做的事情跟你所想要做的東西不一致該如何是好?遵循自己的東西還是順應市場?
我們和孩子究竟為了什麼而學習?

TAG:管理 | 个人成长 | 个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