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用3天就寫了首黑金屬?聽完我就跪了
編者按: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一樣有個奇怪的愛好:喜歡找一些不同尋常的聲音,設置成手機鈴聲,在接起外賣小哥電話之前,感受略顯尷尬又謎之驕傲的幾秒。
如果你正在考慮換手機鈴聲,不妨試試這四種2017年度最有科幻感的聲音。
2017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各種意義上說都是如此。
去年,有這麼一些愛音樂又愛折騰的傢伙,搗鼓出了一些我們從沒聽過的聲音。從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宇宙射線強弱變化,人工智慧創作的第一張黑金屬專輯,到聽後即食的巧克力「黑膠唱片」,可以稱得上是2017年度最科幻的聲音了。
您有一段來自旅行者一號的語音
對人類來說,太空可能一片寂靜,但虛空之中其實漂浮著許多音符。每一粒微塵、宇宙射線的變化,甚至飛出太陽系這件事,都可能成為音樂。
2017年是旅行者一號探測器旅程開始的40周年,為了慶祝生日,科學家利用它攜帶的低能帶電粒子探測器40年來收集的數據,編寫成了一首3分鐘太空交響曲,用小提琴、長笛、圓號和鐘琴演奏,當作旅行者一號的專屬生日歌。
來自旅行者一號的語音
這首歌的「協同創作者」是泛歐洲研究教育網路(GéANT)的研究者Domenico Vicinanza和埃克塞特大學的Genevieve Williams。他們使用了一種叫「數據可聽化」的系統,基於對原始信息特徵的描繪,將數字和科學測量結果翻譯成音頻信號、音符和旋律。「簡單來說,數字越大,音調越高。數值增長意味著升調,反之是降調。因此,旋律承載了數據的結構特徵和規律。」
樂器的選擇也有一番講究。主旋律是基於宇宙射線的強弱變化,當旅行者一號經過木星和土星時,小提琴的基礎上加入了鋼琴和圓號,來表現進入和離開行星大氣層。2012年之前的數據都由小提琴演奏,之後轉為長笛、短笛和鐘琴。從太陽所控制的太陽圈進入星際空間,則伴隨著管弦樂與和聲的變化,音調也從C大調變為降E大調。
宇宙中蘊含著音樂的概念在中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天文學家開普勒在《世界的和諧》(Harmonices Mundi)一書中就曾用音高來描述行星運行的速度,展現其橢圓形軌道。Vicinanza做的事其實和開普勒差不多,在這之前,他還曾用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數據譜寫了一段音樂主題(註:從術語上說,應該叫做「作曲動機」,motif),旅行者一號任務37周年的時候也做過類似的事。「每個數字都是一個音符,我想創作一首伴隨旅行者一號整個旅程的旋律。」
但旅行者一號的信號總有消失的一天。據科學家們預計,當飛行到距離太陽約140天文單位的地方,它將無法繼續使用太陽能電池,2025年左右我們將徹底與旅行者一號失聯。那就是這首太空交響真正落幕的時候。
AI開始寫黑金屬了,我仍然不會彈吉他
還記得經常被提起的科幻電影《她》中Samantha創作的那首音樂嗎?相比於Dadabots今年11月推出的專輯《Coditany of Timeness》,Samantha簡直太溫柔了。
聽好了,這是人工智慧第一次獨立創作的黑金屬專輯,除了沒法來一段黑嗓,聽上去意外地帶感!
DADABOTS- Coditany of Timeness
兩位熱愛黑金屬的科學家,從美國黑金屬樂隊Krallice 2011年發行的專輯《Diotima》中選擇了約35分鐘的音頻,拆分成數據流後「喂」給了一個模擬生物大腦而構建的神經網路,讓計算機根據深度學習的結果,預測接下來的波形。
與之前幾次AI創作古典音樂的嘗試不同,在報告論文中科學家們寫道:「Krallice作品中有著獨特的旋律質感,渾厚的吼叫,在穩健而頗有攻擊性的節奏上形成旋律。這些特徵讓他們成為了人類音樂中的異類。」而AI學起來還挺上手的。
「一開始搞出的都是些噪音,或者波形詭異扭曲。但經過3天將近500萬次猜測和匹配後,就越來越像是Krallice的風格了。」結果就是,AI總共生成了20首4分鐘左右的音軌,科學家們從中挑選了5首製作成專輯,開放免費下載(https://dadabots.bandcamp.com/album/coditany-of-timeness)
在他們看來,「藝術中的深度學習革命」能為創造力尋找到新的渠道。AI創作的黑金屬音樂看起來是一種奇怪的突破,但《Coditany of Timeness》這樣的專輯說明,AI不僅僅能作為工具為人類藝術家提供幫助,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合作者甚至競爭者。
請聽這段和弦,分析AI的創作思路
當AI們不那麼放飛自我的時候,它們還喜歡創作一些和弦音樂。
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一個有著四條胳膊揮舞著八根小木棍的AI獨立編寫,並用馬林巴琴演奏了一段大約30秒的和弦。
這個名叫Shimon的AI事先學習了將近5000首完整的樂曲,超過200萬段旋律,風格從貝多芬、披頭士一路跨到Lady Gaga和Miles Davis。除了由科學家設定作為起始的四小節外,編曲和演奏都是Shimon獨立完成的。
「學習了這四小節之後,Shimon就開始根據之前學習的結果,』創造』新的旋律。從它的作品裡能看到神經網路在學習了數以百萬段人類譜寫的旋律後,對音樂有怎樣的獨特理解。」
與之前的AI作曲不同的是,Shimon第一次創作了和弦與和聲,這在它的創造者看來,意味著Shimon更像一位人類音樂家,關注整體的結構,而非單個音符。「音樂家會考慮,接下來的幾小節是怎樣服務於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Shimon現在也又了這樣的意識,它想要通過演奏表達些什麼。當然,我也很好奇,AI所創作的音樂,對人類來說究竟是美妙的,富於想像力的,還是詭異的。」
這個作品聽起來像是爵士樂和古典樂的結合體,又像是一個鍵盤手在無聊的時候隨意撥弄出的旋律。Shimon究竟能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作曲家」,學者們和科學家們還各執己見。但可以確定的是,AI已經開始嘗試音樂這些我們曾經以為是人類專屬的領域,而且成績看起來還不錯,再過上幾年,它們的作品沒準兒真的會變成人類無法理解的「上帝之音」。
巧克力唱片:可以吃的音樂
如果巧克力會唱歌,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在瑞典藝術家Erika Marthins聽來,巧克力將給我們講述一段金星上生命的故事。
「小時候我總會想像不同的食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比如一碗會說話的土豆什麼的。如果把音樂和食物結合起來會如何?圖像和食物呢?或者是動作?」
於是,在準備自己的藝術系研究生畢設時,她「壓制」了一張巧克力黑膠唱片,往裡面灌進了The Tornados樂隊的《Life on Venus》這首歌。當特製唱針輕輕落在旋轉的唱片上時,就會傳出奇妙而美味的聲音。
巧克力唱片:可以吃的音樂
從工作原理上說,巧克力唱片和黑膠唱片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唱針划過紋路,發出聲音;只不過巧克力的質感更加柔軟,製作起來相比於金屬或玻璃更容易塑型。但最有意思的還是它可能帶來的驚喜:「播放的時候,唱針會划下一些巧克力,所以伴隨著樂聲你還能聞到淡淡的香氣。」
這張唱片也有著獨特的脆弱感,如果拿在手裡太長時間就會融化掉。這在Erika看來反倒增添了一種「一次性」的樂趣:「食物只能吃一次,有些音樂也只能聽一次。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欣賞每一個音符,每個瞬間都變得神聖而偉大。」
Erika是否會繼續做下去,我們暫時還不知道。不過,想想黑巧克力唱片里的巴赫,榛子巧克力搭配爵士,似乎還挺像那麼回事的。
這些充滿科幻感的聲音能被稱為音樂作品嗎?這或許取決於你對音樂的定義究竟是「音像店和在線流媒體平台上出售的專輯單曲」,「一段有旋律有節奏聽起來還不錯的音符的組合」,或者別的更加個人化的定義。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形式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超乎我們日常經驗的聲音,正在逐漸拓寬我們對聲音本身的認知。
無論是聆聽旅行者一號從太陽系邊緣傳回的宇宙交響曲,在AI所打造的賽博旋律世界裡探索,或者在樂曲結束後,咬下唱片的一角,讓音符在舌尖完成最後一次跳躍,最有趣的一點就在於,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熟悉的東西,永遠想要打破日常,去創造和接受新的感官刺激。
這不正是這個世界之所以充滿音樂的原因嗎?
?? | 關鍵詞 | #音樂#
?? | 責編 | 西威主任
?? | 作者 | Raeka,轉碼員,《不存在日報》記者,冷僻故事愛好者。期待有一天能在街角遇見藍盒子,去看看galaxies far far away。
推薦閱讀:
※宇宙移民之後,通信延遲會對金融系統產生哪些影響?
※激光大炮轟擊太空垃圾,到底管用不管用?
※土木工程在未來的太空建築領域會大顯身手嗎?
※在太空中根本沒有任何的上下左右之分,所以未來的太空飛船也應該是無規則的,這種想法對嗎?
※NASA簽約Aerojet Rocketdyne,研發深空飛行器電推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