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的初心已逝

西方哲學的初心已逝

有些事物是暫時的,有些事物則是永恆的,而所有事物都是發展的,看似熱熱鬧鬧的外部世界,實際上是內部思想的延伸,如果內部思想陷入了思考的混沌,而外面依然是風風火火,熱熱鬧鬧,那麼實際上從外部所攫取的力量,缺乏了思想的滋潤,要麼慢慢的枯萎,要麼頃刻間失去控制。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雖然限制了個人的行為,但是卻保護了整體的穩定,講規矩清清楚楚於紙上,讓社會參照執行,這是謂法律;將規矩滲透進書本,讓人們予以詠誦,讓後世予以銘記,這是謂文化;將規矩建立在人們的期望之上,讓人們自我感受存在的價值,這是謂意識形態。

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儒家謂之以「禮」字,提倡「有教無類」,而從思想上馴化人民。古代統治者,輔之以法律,倚重於行政,對於越過「禮」的百姓予以懲罰。萬世之後,法律雖然幾更幾刪,修修停停,禮義廉恥卻深植根種,以至於初始來自製度的奴役,最後成為百姓的自我圈養,禮法的張弛有度,讓封建制度在中國,實現了高效率,每每進入盛世。

中國的政治,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為統治者的告誡,以研究封建王朝的由盛至衰再至滅亡為重點。上層怠,其政令廢弛,禮壞樂崩;即使國家富裕,也得秉記「忘戰必危」。國家的興衰,為「內衰外亡」,如唐、元、明都是先衰後被外部勢力滅亡,宋、清雖然國家富足,政治清明,卻遭到外部勢力的碾壓。

帶入今天的世界觀,我們可知,社會因地域、意識形態、文化、階層等不同,存在不同的勢力,而現在的執政者,只是其中的一個暫時的強大勢力,他從誕生開始就面臨的了外部勢力的競爭,它的一時勝出所代表的不是永恆。儒家講究: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歷史一般是按照這個套路來的,劉邦和朱元璋兩個猛人,生硬的將天下據為家族己有,大殺功臣,鞭策士人,結果是在兩人駕崩後,天下不約而同的陷入亂局。因此,順應民意,理清朝政,是一個王朝能夠暫時凌駕於其他勢力,並且長期存在的依靠。

我們是被鞭子趕進現代文明的,封建的禮教思想在無數次的革命中,土崩瓦解,如果說它依然有著殘存,那或許是遺留著人民在思想上的自我圈養。

「蒸汽機」已轟轟隆隆的運轉了上百年,他之所以能夠以碾壓姿態,席捲世界,是因為它的思想站在了儒家文化的對稱面,以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將本來潛伏在人身上的創造力給激發出來。反觀儒家文化,甚至是中化文明,對於個人的創造是竭力壓抑的,中國人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猶存理而不說」,講究天地為一整體,反對對自然的微觀切割,亦是以中庸之道,印證個人的存在價值。

近代以來的西方人,世界觀與古人截然不同,他們渴望一層層揭開自然的面紗,逐步深入,直達世界的本質,故而他們發現了什麼,就記錄(計算)什麼。事實證明,在奧妙無窮的自然面前,人的存在真的是微不足道,利用現代科學對世界的切割,目前看來似乎永無止境。

我們講「不忘初心」,哲人在建立一套世界觀之初,是想描述世界的本質,以印證人的存在價值。中華文化,認為既然宇宙蘊含著無窮的規律,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故而我們追尋宇宙的本質規律,化作個人的思想感受,實現思想的覺悟,所以中國人推崇聖人,因為他們是最接近真理的人,故而百姓在嚴酷的自然中,謹記聖人和大人之言,勞苦耕作,以求自然的恩惠,千年來人民的質樸未曾改變。

反之,西方人摒棄了這種「中庸」,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表現的是他們強烈的渴望確定性的認識世界,所以世界有多複雜,那麼人類便能夠多麼複雜,現在看來世界的複雜絕對超過哲學家的料想,但是哲人已逝,後繼者不再去糾結於哲人的初心,好似真如亞當斯密所說「世界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牽引」,個人只需做好自己,社會便能持續發展,反之追求抽象的哲學,無疑是讓人陷入痛苦的漩渦。

很明顯,擺脫了對於「存在(being)」的拷問,人就像擺脫了束縛手腳的枷鎖,發展所創造的絢麗世界,讓我們眼花繚亂,也很容易讓人陶醉。

古人自認為不能完整了解於自然,所以由內到外給每個人套上了行為/思想的枷鎖,並唯恐約束的失效,提出了「禮壞樂崩」,社稷必亡的警告,只求在這蒼茫的宇宙里,安穩的享受地球這「秘密花園」。西方本不如我們,索性揭開蒼穹的奧秘,將整個世界強行納入西方文明的軌道,世界愈加膨脹,越來越熱鬧,但是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內核。以至於今天,思想家的語言(聖人之言)基本在世界舞台已絕跡,人們好一個掩耳盜鈴,政治家、商人、明星成為社會的中心。

想來想笑,我們所竭力擁抱的科學文明,逐漸越過思想所能穿透的邊界,然後發展到未知領域,就這樣人們假裝沒看到,假裝不去想,或者是竭力的打造維護自己的小圈子,然後安慰自己,世界的複雜本身就是個人所不能掌握,哪有初心可言!

既然沒有思想為其導航,不如索性將整個世界綁架在現有的體系,歐美在全世界所推行的「普世價值」,赤裸的鴕鳥政策。大家,彼此不和,暗生怨氣,這是意料中的事。資本的意識形態所維持的表面關係,看起來秩序暢通,但是誰不知道各自心懷鬼胎。

就個人的存在意義,有些人直接喪失,完全是被動的活在這個世界,而有些人則互不相同,所以便糾纏爭鬥不止。

推薦閱讀:

Kenneth J.Arrow的學術成就(二):一般均衡理論
經濟思想史方面書籍推薦?

TAG:哲学 | 经济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