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原來你是這樣的心流!品讀《心流》的三重境界
五年前,我來到美國克萊蒙特研究大學攻讀積極心理學博士,因為教授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而邂逅心流(flow,又譯為「福流」)這個概念,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位耄耋之年的老學者是眾所周知的積極心理學之父和「心流」概念開創者。可能他的名字是世界上最難念的學者名字(但是依從這個發音,我可以確保你念得很准:「Me high, cheeks sent me high」)。我非常有幸修過他的三門課,分別是積極心理學基礎、心流,以及經驗採樣法(一種常用於研究心流的方法),同時也可以時常與他在學術上交流探討,這讓我感到很幸運,很神聖。
不過,說神聖或許也不準確,因為他是位無比接地氣兒、可敬又可愛的白鬍子老爺爺。他可以在課堂上像寬廣從容的河流一般把人類文明史從幾百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一直說到今天,也可以在辦公室里歪戴著鴨舌帽扮個酷跳一支freestyle「嘻哈舞」。他是個完全活在當下、自由自在的人。上課開會也依然是一襲樸素的日常裝扮,標誌性的白T恤、休閑褲、露趾涼鞋。有時你看他獨自在校園裡安靜地漫步,會猜想他腦海里究竟裝著什麼。瑣碎的待辦事項?人生的幸與不幸?不,興許更可能是人類社會的滄海桑田,還有浩瀚的宇宙星辰。這裡的學生們都知道,即便是寫信預約會談他也未必會記得,要找到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徑直走進他的辦公室,如果你幸運地趕在他剛好空閑時去,他會跟你聊開來,講講你從書里讀不到的有趣事情。
現在,說說《心流》這本書吧!感天謝地,終於再版了。這本書曾在《新聞周刊》中受到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的盛讚,曾被美國發言人紐特·金里奇列為政治規劃委員會的必讀書目,還被達拉斯牛仔橄欖球隊、美國芝加哥公園區、瑞典沃爾沃汽車廠、韓國LG公司以及奧地利政界的領導者們奉為「聖經」。如此一部心理學經典,中國讀者又怎能錯過?
這本書值得細品,日久彌新。作為學生,我的學識遠不足以盡述教授在此書中所表現出的才華與深意,但作為一名早年的忠實讀者和一個立志終身研修心流的人,我願談一談自己品讀《心流》的三重境界,其中結合了我自己的學習、感悟和實踐。
品讀《心流》的三重境界
讀一本好書就像剝洋蔥,你越是層層地剝下去,就越是因新的領悟而流下熱淚。對於《心流》這樣一本精湛之作,我們去讀它的方式也最好遵循它的基本原則:設定恰到好處的挑戰,從而修得更高的鑒賞力。我建議你至少讀三遍,試圖讀出其中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讀體驗——看山是山
第一重境界是讀體驗,也就是去理解心流究竟是何種心理狀態、心理體驗?去學習它的構成元素,它的客觀規律,它對於自我成長、人生品質、社會和諧所帶來的價值。就像是高興、驚喜、憂鬱、焦慮等心理狀態一樣,心流亦是一種你可以經驗、可以描述、可以尋覓的心理狀態。書中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也基於科學實證總結了找尋心流的原則,從中你可以充分去辨識、捕捉、理解深處心流「化境」、內心澄瑩如練,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那些案例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藝術家、企業家、科學家,有外科醫生、國際象棋手、攀岩運動員,也有多米尼加的和尚、生產線上的藍領工人、阿爾卑斯山村的老婦;情境、活動也是千差萬別,包括工作、遊戲、體育、藝術、日常瑣事等等。但是這些人和事都具有一些共通之處,它們有機地構成了「心流」這幅全景圖。也許你從未發覺,但在某一刻你會突然意識到,心流不在他處,它就在你的心間,在你每天起卧坐立的生活之中,找到它、經驗它的起承轉合,只需一瞬間。
境界二:讀理念——看山不是山
第二重境界是讀理念,也就是去讀懂心流里蘊含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心流是一種現實論(eudaimonia)的幸福觀,也就是說,和開心、快樂、愉悅享受不同,心流關注的是人生意義、成長和自我實現——唯有在全情投入地學習、創造、發揮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人生才可能真正幸福。而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就是內在動力(intrinsic motivation),也就是說,你做一件事不是為了在未來某個時刻得到一個外在的、物質上的獎勵,而是在此刻當下就得到某種無形的、精神上的回報,比如自信、滿足感、成就感、活力、成長等等。因此,心流注重活在當下,鼓勵我們去享受挑戰和創造的樂趣。
心流強調萬物之間的和諧與合一,包括自我內在的知行合一,亦包括在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建立密切的關聯。心流還強調「最優」,比如在內在狀態、外在表現、資源利用、人與環境互動等方面,找到一個理想的「黃金分割點」,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最最重要的是,心流代表了負精神熵——是精神高度有秩序的現象,那麼,它就變得無處不在:如果在無聊時可以打發時間,提升體驗的品質,就是微心流;如果畢生傾注於一個使命而活得淋漓酣暢,就是大心流;如果一群人全情投入地參與同一個活動,就是集體心流;乃至整個社會在同一願景的指引下和諧運轉,會呈現社會心流……如此高效的能量利用,加之積極的體驗、內在的回報,讓人反覆地參與心流活動之中,必然帶來最大化的自我發展、人類心理進化、社會文化演進,這一切都是得益於心流的驅動。
讀到這些,你可能已經開始懷疑,心流到底是不是你原本認識的那麼回事。因為它不再是一種體驗那麼簡單。
還有更讓人凌亂的,《心流》里有太多似非而是的說辭。比如,在心流中明明感受不到任何情緒,甚至還可能要忍受痛苦,為什麼它又是「幸福」?明明行動起來毫不費力、自動發生像是隨水而流一般,為什麼又會有控制感?明明是陶醉其中物我兩忘,為什麼又能產生更清晰的自我概念?為什麼長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揮灑汗水、咬牙堅持是心流,而牧羊人在草原上悠哉地欣賞著藍天白雲也是心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玩遊戲能帶來心流,心流又能帶來健康、幸福和成長,為什麼玩遊戲又會讓人上癮和墮落?……
心流到底是什麼?它究竟是幸福還是意義?是樂趣還是拼搏?是創造力還是專註力?是健康還是成就?它究竟是體驗,還是負熵?是科學,還是哲學?……
所有這一連串的困惑像宇宙大爆炸一樣,從「心流」這兩個字眼裡迸發出來,讓人一下子暈頭轉向。這時候,你往往會有兩種可能。一,局限地認定,心流是我們早已知曉的某個知識(比如專註力),或理念(比如道家思想),不過是舊酒換新瓶罷了,甚至還有些人將其等同於某種操練技術(比如冥想、氣功);二,認為既然心流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那它肯定就不是一個靠譜的、穩定的概念。即便是當今的許多專家學者,也無法跳脫這兩種認識,要麼對心流話題敬而遠之,要麼只選取某個較狹隘的定義來做研究。
任何一種想法,都可能讓你把這本書束之高閣,就此止步不前。然而,還有第三種可能,也就是升華至第三重境界。
境界三:品深意——看山又是山
關於心流的論述看似散亂,但妙就妙在它源於一個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又在一個完整的哲學理念統領之下,由此將一切有關幸福的真相凝練於一詞之中,形成一門自成一體的幸福心理學。它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走來,進入積極心理學的科學領地,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我們詮釋一個現實論的幸福全貌,而且已經指引出心流人生特有的生活方式。
而要能品出其中的深意,你需要發展出與之相匹配的「複雜度」(如果你看這本書,你會經常讀到這個詞),在每一個相關的知識或理念與心流之間找到微妙的連接。你需要越過所有字面意思所設置的障礙,讓心流的精髓直抵心靈深處。
米哈伊是歐洲匈牙利裔人,有時我在想,是不是正因為他既非來自東方,也非完全來自西方,而是在兩者之間,所以才會腦洞大開,用西方的科學工具將東方的一元論幸福智慧詮釋得如此精妙。在書中,你會看到米哈伊與東方道家思想之間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莊子《南華經》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與更為現代的心流案例遙相呼應。
或許兩者原本就是殊途同歸的:老子對心流的發現是由內而外延展的過程,他是先體驗到了自己的心流酣暢,然後試圖去言說這種體驗,明明知道卻實在難以表達,於是開頭便感慨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而米哈伊對心流的發現是由外向內滲透的過程,先是有一個追問,接著去廣泛地採訪和調查,運用科學工具和大量的案例論述,才全面立體地呈現出「心流」現象,最後悟出其中的「道」。如果道家思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麼心流思想就是大可言傳,但還需一層層地意會。藉助現代心理科學的力量,它已經開始發揮更廣闊、更適應時代的影響力。
關於應用
而今,許多人並不滿足於僅僅知道和懂得心流,大家更迫切關心一個實際問題:心流究竟有何用,這個理論要如何落地,狀態要如何達到,有沒有實踐標準、成功案例?這大概是我被問及最多的一個問題。如果要全面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另寫一本書,但是有一些重要信息,我必須早一點分享,以免心流的應用陷入誤區。
首先,獲得心流體驗和擁有心流能力是兩回事。如果你只想體驗心流的爽,我會建議你去IMAX影院看場3D電影,或者打開手機玩玩手游,你會立刻心流如注,如痴如醉,但你別指望一直看3D電影就能實現美好人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你想擁有獲得心流的能力,特別是想在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社交等)上有更多心流體驗,就沒那麼簡單,我會建議你練瑜伽、冥想、跑步,或者重新規劃你的生活。顯然,這兩種應用心流的方式截然不同——活動的意義不同,自我成長的程度不同,掌控意識的主人也不同。米哈伊在《心流》一書中反覆強調一個理念:「對於意識的掌控決定了生命的品質」。那個掌控者說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你所參與的活動。
這就引發了第二個議題,心流可以被用來讓人慾罷不能,也可能被用於真正為民造福。並非說IMAX影院和手游不能造福民眾,而是說,相比而言,未來心流應用的重點更應該放在如何提升心流能力上面,這看似不是一個有商業頭腦的選擇,但卻是一個有良知和智慧的選擇。不誇張地說,心流概念的出現可能會給今天這個浮躁的商業時代帶來衝擊,因為很多企業家、投資人、研發者、應用學者、心理實踐者們都要開始重新思考他們的決策。
我想分享的第三點,關於心流的商業價值。米哈伊在另一本書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對於『心流能帶來最優主觀體驗』這一事實,大多數人都不屑一顧,可是一旦說到心流可能會提升表現,他們馬上就興奮起來。如果能證明足球後衛在心流里會更賣力地踢球,或是工程師在心流里設計出了更好的產品,他們就會立刻擁戴這個概念,靠它來賺很多錢。」
但是他緊接著說:
「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成功地毀掉了心流體驗的本質——樂在其中。」
這是值得深思的。事實上,當《心流》一書在國際上聲名大噪時,有許多人出於商業目的而邀請米哈伊,對此他都置之不理,因為他早已預見到這樣做一定會是南轅北轍——一個真正認同和活出心流的人,怎會借心流的名義而炒作自己的商業呢?他會知道如何從他所做的事情里獲得內在獎賞,而經濟利益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
有一個故事,米哈伊曾在私下聊天時跟我講起。多年前,韓國LG公司總裁曾多次邀請他去韓國給他的管理者們講心流,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絕。後來有一天,這個總裁派了兩個下屬去敲他的門,他們把一本《心流》放在米哈伊面前,裡面露出了粘著的各種筆記便簽。米哈伊翻開書,發現裡面寫滿了備註。總裁讓他的下屬轉達,他只看過兩遍《聖經》,但是這本《心流》他看了不下四遍。米哈伊這才答應去往韓國。幾年後,總裁向米哈伊展示了一幅圖表,顯示在管理體系中應用了心流之後的業績變化,他們比預期多掙了65億美元。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瑞典一家大型國營企業,這家企業125年持續虧損,推行心流三年後首次扭虧為盈。但是米哈伊說,這些事情並沒有令他有多興奮,因為他這麼做的初衷不是為公司賺錢,而是為員工造福。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一次,我向米哈伊教授提出研究心流能力這個想法,他提了一個讓我意外的問題。他說:「這個想法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企業只僱用那些有心流能力的人,那些沒有這個能力的人不就失業了嗎?」我理解他的擔憂,現實世界這樣的情況的確比比皆是。我解釋道,我研究的心流能力是可塑的,不是為了選拔,而是為了讓更多人有提升。他這才表示認同。這讓我再一次領略他作為一位老學者的質樸情懷與責任擔當。
不是說心流不可用,而是用好它不容易,又一個似非而是的議題,在心流文獻里,我曾讀到兩句很有意思的話,用在這裡再好不過:「帶著不感興趣的興趣」(disinterested interest),「努力地不去努力」(trying not to try)。
啊,原來你是這樣的心流!!!
文 | Helen Yan
公眾號 | hquest幸福知道
推薦閱讀:
※如何在開車時保持良好的心態?
※如何評價「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句話?
※人悲觀時可以做些什麼?
※同是名校天才,保安和物理學家,家庭教育有什麼不同?
※別讓昨天的傷痛繼續侵蝕今天的你 | 「後真相」時代的幸福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