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體育2——時間的科學

系列第一篇:

宋寧世:趣話體育——排名的科學

2017年12月,隨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抽籤儀式的舉行,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盛宴正式揭開序幕。對於諸位足球愛好者而言,看到世界盃的分組形式,除了給半年後的賽事做一些提前預測,也許還會偶然間想到另一個問題——這屆世界盃要熬夜嗎?

以前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宋寧世:英國丈夫熬夜看足球賽老婆會是什麼反應?」,這個問題雖然比較蠢,卻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話題引子:

為什麼我們非得熬夜來看一場足球比賽?

當然誰都知道,這是因為時差。但為什麼時差的作用就非得讓我們看足球比賽非得熬夜呢?為什麼不能讓其他國家的人也一起熬夜?等科技越來越發達,能不能就此告別熬夜看球的痛苦呢?這篇文章的目的,便是對體育領域裡的世界時間和時差,這個我們平常也許並不會特別關注,但一旦出現就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問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和總結。

引言——世界的時區

本文開始,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地球的時區分布。當然,我不會像高中一年級的地理課那樣細枝末節地講,本初子午線、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國際日期變更線這些概念就不再敘述了。我只從體育的角度,講一下有哪些時區是我們比較需要關注的。先看一幅直觀的世界時區圖:

首先,我們最熟悉的北京時間是UTC+8時區,這個時區可以算作「華人時區」,我國全境包括港澳台地區,以及華人較多馬來西亞、新加坡都使用這一時間(馬新的地理位置實際在UTC+7區間)。東亞地區其他重要的時區包括日本和韓國使用UTC+9,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使用UTC+7,+7~+9區段可以視為一個重要時間帶。

然後來看歐洲,歐洲的時間和中國類似,大多數大陸歐洲國家使用UTC+1時區,這個時區西至西班牙,東至瑞典—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一線。雖然英國制定了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及0時區,但歐洲範圍內使用這一時間的只有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和冰島。歐洲時區的東側界線大致在UTC+3,包括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大多數人口。另外,非洲和中東大部分也都在0~+3這個區段,所以0~+3這個區段也是一個重要時間帶。

再看一下美洲的時間,北美的主要時區跨度在UTC-5~-8,涵蓋了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對美國而言,這四個時區被分別稱為東部、中部、山地和太平洋,全國性的事件和活動通常會標示東部和太平洋時間。南美洲的時間跨度則在-5~-3,其中巴西的主要區域和阿根廷皆為UTC-3。因而-8~-3這一段是另一個重要時間帶,單看北美,考慮-8~-5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歐洲和北美普遍使用夏令時制(daylight saving time),在夏時制階段,這些地方的時區要+1,即歐洲的整體時間在+1~+3(俄羅斯、土耳其不用夏時制),北美的時間在-7~-4。另外南半球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巴西的主要人口稠密區也會使用夏時制。夏令時的起始一般在3月,而結束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

從體育的角度,把標準時間UTC-0定在英國的位置,倒不失為一個方便的做法,UTC±8就大致涵蓋了全世界的絕大多數人口,在後面的部分我們會看到人們在實際的時間安排中,對這個時差觀念是如何執行的。

時間與科技

在近代體育誕生之初,人們對於體育應該還沒有產生很明確的時間意識。正如我們現在在業餘範圍內從事體育運動,只要確保參賽者各自都有空就行。早期的體育比賽,與我們的業餘賽事大體不差:參賽者先約定好時間,再向社會發布個公告,募集一些現場觀眾。最後只要保證現場觀眾看到比賽,而比賽的結果能夠記錄下來就足夠了。

人們對體育產生時間的需求,應該起始自體育從「活動」(activity)向「事件」(event)演變的過程,體育的影響力開始擴大到比賽的現場以外,更大範圍的受眾希望同現場觀眾一樣實時了解到比賽的進程。最初,人們通過電報將比賽的文字實況傳送到場外的告示板,以此擴大比賽實況的受眾範圍。而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廣播、電視為媒介的體育直播事業應運而生,此時時間的重要性便凸顯了出來——非現場觀眾需要根據廣播、電視的時間表來接收比賽實況。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電視直播的體育賽事,40年代至戰後,電視體育直播在西方國家開始了大範圍的推廣。

然而,當時的人們還並不是很需要關注時間這個問題,受限於直播技術,當時的直播面向的仍然只是本地的觀眾群體,而一個地方的人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即便奧運會這一級別賽事,在50~60年代能實行電視直播的只限於舉辦城市本地。1960年羅馬奧運會時,為了在北美洲轉播賽事,電視台需要先在現場拍攝比賽實況,壓制好錄像帶,然後立刻通過飛機空運至美國紐約,隨後再把拷貝運送至加拿大和墨西哥。當時的人們肯定意識到了時差的影響,也多虧了羅馬與紐約6小時的時差,美國的觀眾仍然可以在本地時間的比賽「當天」收看到實況的錄像。

國際體育轉播真正成為現實,要等到60年代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出現。1964年東京奧運會,美國通過Syncom 3衛星首次實施了越洋實況直播,包括了奧運會的開幕式與閉幕式。不過衛星直播的真正普及得是80年代的事情,此時國際性的電視體育轉播才真正走入全世界的平民百姓家中。隨著衛星電視的普及,時差的問題才真正為全世界的體育觀眾所意識到。比如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盃的大多數比賽就被排到了當地時間的中午(歐洲時間晚上),說明此時實況的電視轉播已經普及。

隨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信息傳輸的界線進一步消弭,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實時」已經成為了天經地義的事情,互動社交媒體的出現更使得信息從電視時代的被動接受,變成了高度主動的「推送」,我們足不出門,甚至不用特地關注,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實時接收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一場體育比賽的實況,這個時候,體育與時間的關係,大概進化到了所能觸及的最高狀態。

十來年看足球的經歷使我總會有這樣的想法:當人類的科技不斷發展,時差這個問題能不能被高新技術所解決?科技能否讓我們不再需要為看一場足球比賽而熬夜?然而,技術的發展歷史卻告訴我們,這個問題恐怕是人類無能為力的了。人類的技術發展不斷地縮小了體育與時間的間隔,將幾萬公里的距離濃縮進了零點幾秒的延遲內,卻讓時差這個副作用在可見的將來變得徹底地無解了。

時差與電視

為什麼人類如此執著於時間的同步?也許是因為人們對於「劇透」(spoiler)這東西深厚的恐懼吧。

體育的屬性從「activity」變成「event」,便奠定了這一「事件」的結果的重要性。但對於體育本身,大多數時候的「結果」卻僅僅是一兩個簡單的數字,甚至只是一個「勝/負」二元判定,這使得體育事件的「劇透」天然就極易傳播,無論地理尺度為何,這麼一個懸著的毒瘤,終歸是人們討厭的。

而體育的靈魂又正在於懸念,光說選手的實力差距太大,都已經會對比賽觀賞價值造成嚴重的影響,更別說連比分都泄露得一清二楚了。而劇透這東西氣人之處在於它甚至連幾秒的延遲都能給放大到嚴重的程度,在宿舍里看過足球的大概都有體會,網路直播整體性的延時以及你身邊延遲比你短的觀眾們的陣陣騷動,足以讓你看的整場球都在鬱悶中度過。

從體育自身的特性來說,人們對於劇透的容忍度必須是無限趨近於零,這是可以通過技術實現的。而時差這種多少能克服的,相比就可以忍耐一下了。

但對電視台來說,時差仍然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在互聯網出現之前,觀眾依賴於通過電視播送被動接受信息的時候,時間對於電視台可謂寸土寸金。北美地區的電視業應該是最為切實感受到時差問題的,北美大陸東海岸與西海岸有三小時的時差,三小時算起來不大但也不小,比如安排在西海岸晚上8點的活動,在東海岸就是晚上11點了,這個時間顯然是電視台不願接受的。

美國的體育體系極其龐大且繁雜,四大職業體育聯盟各有30支左右的隊伍,加上NCAA大學聯盟數以百計的學校,在美國全國幾乎有全年無歇的體育賽事。對於海量的賽事,電視轉播方一般會在每周選擇少數重要比賽進行全國轉播,在其一號頻道的黃金時間(晚上8點)播放,而剩下大多數比賽都交給地方轉播機構負責。比如周一晚、周四晚、周六晚、周日晚都是美國全國性的重要體育轉播檔期。然而,在橫跨三個時區的美國,所謂「黃金時間」在東西海岸是不可能對等的,過去信息傳播不發達時,電視台尚可以採用每個時區依次順延的方式播送,即西海岸比東海岸晚三個小時播出同一內容(這也是今日絕大多數電視劇在美國的播放方式)。但在90年代之後,體育放送的劇透問題已經比較嚴重,尤其是當時帶有博彩性質的「fantasy」體育娛樂開始盛行,使得比賽結果的傳播已經遠快過了電視播放的延遲。所以直至今日,美國的電視體育轉播已基本不再做延遲處理。

但時差畢竟實打實存在著,而美國的電視業採用的做法也相當直接:全部按東海岸。各個非周末的晚間檔,一律在東部時間晚8點開始。儘管此時相應的西海岸時間才是下午5點,西海岸的觀眾還未必下班。而且實際上這些全國放送的賽事選擇的對陣雙方也大多數是位於東部的隊伍,這也造成了所謂「東海岸偏見」(East Coast Bias)。

相比於北美,歐洲的時區問題要簡單得多,對於在全歐洲範圍內安排的比賽,比如歐冠聯賽,其比賽時間統一使用UTC+1時間的晚上8點45分,位UTC-0的英國、葡萄牙和位於+3的俄羅斯、土耳其原則上也要將時間設定在這一點。在夏令時時間,這兩個時區相對好處理(正負1小時),但冬令時時間俄羅斯和土耳其晚上10點45分的開球時間著實不方便,所以官方允許俄羅斯、土耳其等國的冬季主場比賽將開球時間前移。不過在夏令時開始之後,比賽時間仍會回復到UTC+1時間晚上8點45分,比如著名的「伊斯坦布爾之夜」(2005年歐冠決賽),其比賽就是在伊斯坦布爾當地時間的9點45分才開始,等最終點球大戰踢完已經是當地快凌晨1點了,而且當時歐冠決賽的時間還是在周中。後來08年在莫斯科舉行的歐冠決賽又上演了同樣的經過。2015年,一支哈薩克球隊阿斯塔納創紀錄地進軍歐冠正賽,哈薩克UTC+6的時區與西歐地區相差了5個小時,當時的比賽在西歐時間下午4點就開始了,這在歐洲應該是聞所未聞的。

世界熬夜地圖

正如本文一開始的那個問題所言,當今世界上兩大主要的體育內容輸出方——北美和歐洲,他們自己的觀眾也許從來沒有意識到,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居然有人會在凌晨三四點鐘不睡覺看一場體育比賽!而身居於弱勢方的UTC+8帶的人們,在習慣了時差的影響後,也會冷不丁來一句「英國人熬夜看球嗎?」。

這一部分,我製作了一個簡單的世界時差與一天的各個時間段的關係的示意圖,免去每次都要換算的麻煩。

這個表按照自西向東的順序,以最靠西的人口密集區(北美西海岸)的一天為基準,依次給出了北美西海岸的每個整點時刻對應的世界各地時間,至最靠東的紐西蘭夏令時的UTC+13時區為止。中間用顏色標註的,深藍色為凌晨1點至6點,即收看感受比較緊張的「熬夜」區間。用黃色標出的是通常體育比賽在現場安排的時間點,其中金黃色為晚上6點到10點,這是電視收看最合適的時間點,橙色的區間是「次黃金」時間點,這是周末的電視觀眾可以接受,同時比較方便現場組織的時間。而像早上7點-11點,晚上10點-12點這樣的時間,即便電視觀眾接受,但現場的組織調度比較麻煩,這是電視放送者需要考慮的。另外,圖中標出了一條紅線,表示日期的分界,紅線右邊是進入了「第二天」,這是也和觀眾的作息安排相關,比如一些現場是周日的比賽,在紅線右邊的時間可能是周一。

還要注意,圖中特別標出了北美和歐洲的夏令時間,一般在4月到10月,這兩地舉行的體育賽事都要考慮夏令時的問題。對於不使用夏時制的國際觀眾,夏令時是好是壞?簡單分析一下,對於當地人,夏時制其實是沒有直接影響的,夏令時只是在半夜的時候統一調整計時的方式,但本地人的紙面上的作息時間沒有改變,安排在本地12點的活動,無論是否夏令時都是12點。基於本地的同一個紙面時間,對於靠東邊時區的人,夏令時會是時差縮短,即時間提前一小時,對於靠西邊時區的人,時間就會後退一小時。對於東八區,如果是半夜的時間,夏令時會使之前移一小時,這多少是個好事。而如果是排到早上的比賽,夏令時可能就不太友好了。

現實中有一些比較奇葩的國家,比如西班牙,它的地理時間本來就比實際時間晚,而且還要再加上夏令時,也就是時鐘上的晚上10點,天色卻還是8點不到,這使得當地人整體的作息都被大幅度後延,體育比賽也可能被後推到很晚,比賽在當地時間10點甚至11點開始都是很正常的,此時的東八區基本上已經天亮了。

世界時區形勢

根據上面的時差分布表,我將北美、歐洲和中國三地的從中午到晚上的一些關鍵點的對應時間總結一下,注意由於北美和歐洲都有夏令時,這兩者之間不考慮修正(雖然兩者的夏令時起終日期有微小差別)。黃金時間由粗體標示,熬夜時間由斜體標示。

北美西12:00 - 北美東15:00 - 歐洲中央21:00 - 中國4:00(夏3:00)

北美西15:00 - 北美東18:00 - 歐洲中央0:00 - 中國7:00(夏6:00)

北美西20:00 - 北美東23:00 - 歐洲中央3:00 - 中國10:00(夏9:00)

北美西23:00 - 北美東2:00 - 歐洲中央8:00 - 中國15:00(夏14:00)

北美西4:00 - 北美東7:00 - 歐洲中央13:00 - 中國20:00(夏19:00)

北美西7:00 - 北美東10:00 - 歐洲中央16:00 - 中國23:00(夏22:00)

在這裡,我引入一個「時間靈活性」指標來表徵時區的地理位置優勢程度,靈活性表示為一個區域的內容接受靈活性和內容輸出靈活性。如果A地在非熬夜時間裡能收看到更大跨度地區的節目,則其接受靈活度高;如果A地在下午至晚上實地安排的內容能同步至更大跨度地區的非熬夜時間,則其輸出靈活度高。對於中歐美三個區域,先給出一個考慮夏令時和區域跨度的最大範圍:

中國 15:00~22:00 —— 歐洲 7:00~16:00 —— 北美 前日23:00~10:00;

歐洲15:00~22:00 —— 中國 21:00~次日6:00 —— 北美 6:00~18:00;

北美15:00~22:00 —— 中國 次日3:00~次日14:00 —— 歐洲 21:00~次日8:00;

先看輸出的靈活度,對於歐洲和北美這兩個當今高水平競技體育的中心,它們的內容輸出靈活度自然是相當關鍵的。而對於中國包括泛東亞、東南亞的體育內容,在歐美的大眾層面可能沒有太多的輸出點,主要涉及的一是例如F1中國站、韓國平昌冬奧會等巡迴性賽事,二是旅居海外的人士收看國內賽事的時間影響。由上面可以看出,位於最東邊的中國的輸出時間靈活度並不理想,安排在中國常規時間的體育賽事、活動,時間幾乎都落在歐洲、北美的凌晨至早間,歐美的時區的收看舒適度較低。而且中國的當地即便考慮往早或往晚調整,也基本要犧牲掉北美或歐洲之一(比如08年奧運會為了照顧北美電視轉播將游泳放在上午,但此時歐洲是半夜時分)。

歐洲的首要內容輸出點自然是足球,其次網球和競速賽事(Motosports)也有很大全球熱度。可以看出,歐洲的時間靈活度非常好,不僅可以適配中國時區的黃金時間(歐洲時間下午),而且能最大限度適配從東亞到北美的整個範圍,並且能協調在同一天內以避免「周日—周一」問題。北美的體育輸出點,除了北美自身的四大聯盟,還有搏擊賽事和高爾夫等。北美的問題在於跨度太大,東西海岸自身尚不易調節,而且一個非常尷尬的點是:無論選東海岸或西海岸,選下午或晚上,歐洲和東亞總有一地要落入半夜,加上北美體育賽事直播的時間普遍偏長、商業廣告時間冗長,這使得北美體育很難進行全球性的輸出推廣。

再看接受的靈活度,中國接收歐洲、歐洲接收北美,都有調節到黃金時間的最理想狀態,歐洲接收中國還有調節到中午至下午這一次理想時間的空間,中國接收北美則相對不理想。而北美的接受區間整體位於深夜—中午,這堪稱糟糕,其中尤以西海岸的夏令時分最為痛苦,對該時區而言,中國、歐洲的常用時地時間加起來,都沒出0:00~12:00這個非常不舒服的範圍。

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歐洲的時區這麼好,是不是歐洲人把零度經線和零時區設在自己的位置的陰謀?回顧一下地理知識,首先可以確定——上面的時區換算跟零度經線的位置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始終計算的是相對的時間差,而絕對的經度只決定時間該落在「本日」還是「次日」。假如零度經線在北京的位置,北京時間10日的20:00仍然是北美太平洋時間凌晨4點,區別只是北美時間從「10日的4am」變成「11日的4am」。真正影響時區靈活度的,一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方向,這使得中國最早、歐洲居中、北美最晚這一事實是確定的,二是人類對一天娛樂時間趨向於日後段到夜前段、而非夜後段到日前段的習慣。這兩點加起來,使得歐洲的位置成為了黃金寶地。

國際體育賽事的實踐

上一節討論了世界三大主要時區的靈活性,這一節我們就來看看在國際體育的實踐中,人們是如何調和不同時區間的差異的。

對於時間的協調,一個基本的道理是,一般只能往早挪,而不好往晚挪,畢竟從人的作息規律來說,運動員不希望在11點以後的深夜才開始打比賽,觀眾也不好在這麼晚的時間協調。另外,有很多室外運動是不適合夜間比賽的,比如高爾夫和公路自行車,賽車運動一般也不會將賽事放到夜間,這些賽事的時間只能在白天協調。我們就從一些實例出發來看看在國際體育的實踐中人們如何協調時差的問題。

世界盃

足球世界盃開始向全世界轉播,應該始於上世紀的70年代。70年世界盃在全國大部分在UTC-6的墨西哥舉行,當時比賽的時間就已經被整體安排到了當地的中午到下午,第一場在12:00,第二場在16:00,以適應歐洲的時區。當時衛星的視頻直播應該還未成熟,但越洋的音頻和文字的實況轉播在技術上應該沒有太大難題。墨西哥全國大部位於高原地帶,在夏天也不至於很熱,所以全日間比賽還能接受。隨後的世界盃舉辦地一直在歐美兩地輪轉,時間也一直以歐洲的黃金時間為準,在美洲則需將時間前提以適應歐洲時間,78年阿根廷、86年二次墨西哥一直是如此進行。

然而到了94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盃卻是一次在時間安排上史無前例的挑戰,過去的體育賽事無非一個時區對一個時區,照顧其他時區只需要整體往前移幾個小時就行了。但此時的形勢是四對一,同一個歐洲中央時間的晚上9點,在紐約是下午3點,在洛杉磯卻是正午12點,這意味著本來是時間早晚錯開的兩場比賽,在世界其他地方卻是同一個時間,導致同一日的比賽安排衝突。如果把洛杉磯的開賽時間挪到下午3點,歐洲地區會落入半夜;而把紐約的開賽時間前提到正午,在對球員來說又很難接受;要是把比賽前移到上午,比賽現場觀眾組織的時間太緊迫。現在能查到的當時的比賽時間顯示,小組賽採用了犧牲部分國際觀眾的後推策略,有一半的比賽放到了美國傳統的東部黃金檔(晚8點),而此時歐洲時間是徹底的半夜3點;淘汰賽則採用了整體前移至正午的做法,以美國的氣候而言,正午比賽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當時也招致了很大的爭議,但正如上一節分析的,美國的時區位置實在是不理想,無論輸入輸出都多少存在問題,犧牲在所難免,最後也只是落在犧牲誰的問題上。

幸好後來的世界盃沒有再遇到美國這種奇葩的時區問題,02年世界盃在UTC+9的韓國日本舉行,這個時區對歐洲區域沒什麼調節的空間,最早下午3點開始的比賽對應歐洲中央的夏令時在早上8點,至少不是半夜區間,所以當時比賽全部設在了常規檔,這也成了中國的電視觀眾史無前例地享受到全天正常時段的真正「饕餮盛宴」的唯一一次機會。後來的德國、南非、巴西,時間則又回到了「正軌」,像巴西世界盃在熱帶雨林地區白天排比賽以致弄出「喝水暫停」之事,不過是以前幾十年世界盃歷史上的日常罷了。

至於18年,俄羅斯的時區要比美國簡單,不用夏令時,比賽場地大部分在UTC+3,而且俄羅斯的位置靠東,不存在西邊地區只能早不能晚的問題,所以18年世界盃的時間仍然是基於歐洲地區的程式,主要的比賽檔位是當地時間17:00~23:00,對應北京時間22:00~3:00,這個時間相比以往幾屆對東亞區觀眾稍微舒服一些。

奧運會

奧運會在全世界巡迴的歷史要比世界盃早,戰後以來,奧運會的跨度從最東邊的澳大利亞一直到了最西邊的洛杉磯,直播技術、衛星同步技術、國際電視轉播權等電視業的理念,都是從奧運會上最先發端的。不過相比於奧運會賽會本身,它的內容對於實時和直播的要求倒不是非常緊迫的,畢竟奧運會是幾十個大項全天候的輪播,很多電視觀眾不一定有日常商業體育的關心程度。所以不像世界盃必須整個按照歐洲的時間表走,奧運會可以針對不同地域的觀眾來排定特別的時間。而且奧運會的場館容量和觀眾人數沒有大型體育場那般規模,比賽可以排到上午。當然,像馬拉松、競走、公路自行車等項目,時間不宜放晚上,而田徑項目的時間則大多希望後推,但總體的限制要比世界盃這樣的單項賽事小。當然,歷史上有過像08年的游泳項目那樣,受美國轉播方的要求給弄到早上進行的奇葩事例,不過游泳項目本來就分早晚兩檔,當時只是把預賽和決賽的檔期對調了一下,對運動員並沒有很大影響。

奧運會的開閉幕式是奧運會電視直播最為核心的環節,從90年代以來,基本是放在主辦地的晚上8點黃金檔,這大概是全世界難得的沒有任何一個時區敢凌駕於全世界人民之上做大爺的國際性電視轉播項目了。當然開閉幕式本身更多是作為藝術而非體育觀賞,國際電視頻道並不一定要實況直播(事實上美國的電視頻道直到16年的奧運會都還大量使用錄播和延時)。08年奧運會時我國採用漢字筆畫數多少的形式決定入場,美國轉播方曾表示希望改用英文首字母,這樣能讓United States出來晚一點,從而使美國本地時間盡量不在凌晨,這個要求當然沒有被我方接納。

國際巡迴式賽事

很多個人名義主導的職業運動,如網球、羽毛球、高爾夫、賽車、綜合格鬥等,都會以世界巡迴的形式組織賽事,這種形式適合於充分發揮明星運動員的國際號召力。這種世界巡迴賽,一般都冠以一個總體的名字,如網球的「大滿貫」(Grand Slam),高爾夫的「大師賽」(Major Champions),F1的「格林批士」(Grand Prix)等,其中每一地的賽事作為積分計入運動員的排名。

對於時間安排,一些項目不太適合夜間進行,如賽車和高爾夫,儘管可以設計專門的夜間場地,但大多數比賽還是得安排在白天。在具體的安排上,網球和賽車運動的歐洲中心主義相當相當明顯,東邊盡量晚,西邊盡量早,東亞中午、北美晚上這種歐洲壞區是要盡量避免的。比如近年F1引進的新加坡大獎賽夜間賽道,也是為了緩和F1最初幾站大獎賽必須在東亞下午舉辦而歐洲是一大早的問題。

要說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巡迴賽,那非職業搏擊項目莫屬,不過拳擊、MMA等職業性搏擊聯盟通常是單場付費觀看的模式,並非以直播為導向,轉播方可以實行將現場錄像延遲的放送。以UFC為例,其電視播放的時間固定為拉斯維加斯時間(UTC-8~-7)周六晚8點,這個時區是全球最晚的主流時區了,所以在世界其他地方舉行的巡迴比賽,實際都會延遲到這個時間首播。

地方性賽事

地方性賽事的時間安排自然會以本地為主,很多賽事都會盡量放到晚7~8點黃金檔,對於沒有時差問題的觀眾,這個時間是現場組織者、運動員、電視轉播、觀眾都最樂意接受的。組織者有一整天協調人員入場,運動員能避開夏日白天的炎熱,電視轉播方可以獲得黃金時間流量,觀眾也有充分閑情收看比賽。而且從實際來看,體育賽事的現場觀眾其實並不怕晚,很多時候即便比賽拖到晚10點甚至11點以後,現場觀眾不會明顯減少。而且就我自己看現場的經驗,體育比賽的入場時常很繁瑣,但退場的效率卻奇高,疏散幾萬人也就不到半小時。

地方性賽事要照顧某個其他時區的事情當然也有,對當下而言,最主要的例子莫過於歐美體育向東亞觀眾的推廣了。歐洲的推廣很容易,時間放下午就行了,但要照顧到黃金時間,仍需要把時間提到比較早。比如17年西甲將國家德比放到了北京時間的晚8點,這個時間在當地是下午1點,而且西班牙的時間本來就早,使得比賽場地出現「陰陽場」,這對球員和觀眾都有一定影響(這也是室外體育比賽不宜安排太早的一個原因)。

而北美向東亞推廣,舉例自然就是NBA了。前面的章節說過,美國的體育放送有強烈的「東海岸偏見」,大多數賽事必須照顧東海岸的黃金檔,然而北美東海岸的時間對於中國觀眾非常不理想,通常放送時間對應中國的半夜~清晨。為了照顧中國觀眾,NBA把比賽時間整體後挪,甚至連周末的時間檔都仍然盡量把現場比賽放到晚間檔。NBA常規賽的西部比賽經常安排在當地時間晚至8點半才開始(非夏令時北京時間10點),比賽開始時東部已經11點了,打完後連西部當地也都得到11點以後,東部則是徹底半夜,而此時北京時間正好中午,正適合觀看比賽最後時段,這幾乎就是把國內東部和歐洲觀眾集體犧牲,雙手捧著給中國觀眾獻的禮。即便到季後賽,時間安排也仍是壓著東部的夜晚時間而盡量後移。

從上述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體育的領域裡,做大爺的終究是特定群體的觀眾,這甚至是連參與比賽的運動員都左右不了的。而時差這個問題,把體育領域裡的「階層固化」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的最開始時說——等科技越來越發達,能不能就此告別熬夜看球的痛苦呢?但現狀是,時差卻成了與人類的出身綁定的符號,科技越來越發達,不同「階級」的對立卻越為明顯,而結果就只是——你大爺更像你大爺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法國海外領土保留這麼多?
城市足跡全球對比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到底是不是珠穆朗瑪峰?
冬至是一年中日出最晚,日落最早的一天嗎?

TAG:足球 | 体育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