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價值—表面關係和價值存在
經濟價值—表面關係和價值存在
自亞當斯密開始以來,經濟學家們就鍥而不捨的研究價值理論,直到馬歇爾這裡,經濟學家發現專註於價值理論就像是走進了邏輯的死胡同,從此經濟學家們將焦點完全的轉移到價格上來。
研究價值,這是哲學家的執著,在於他們想弄清楚價格背後的規律,但是更為深邃的是價值是內生的,如果價值存在引導著價格變化,那麼人們的經濟活動便能夠印證人們的存在價值,所以我們追求物質需求也是符合自然哲學規律的,所以唯物主義史觀也能被作為一般真理。自己讀著這裡,不僅感慨,經濟學、經濟關係也許遠沒有哲學家想的那麼真實,經濟行為或許只是我們掩藏內心的生存行為,而非存在行為,經濟關係也是我們人和人創造的表面關係,亦或者我們所需要的僅僅是,表面之間的關係,甚至是一種虛偽的關係。
人們為了提高生存質量,主動或被動的被納入經濟生產消費系統中(上文講),經濟人的目標就是經濟利益,而在這個經濟系統,個人所認識的人數量增加了,但是那些人對於自己而言,意義無非是機會成本和潛在收益,自己沒有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了深入了解每一個人,故而我和大多數人的關係簡化為—交易關係。大哲學家和我們的差異在於,他們追求科學的赤子之心,所以畢生追求人的本質——價值理論。扎心了,老鐵!
漠視和迴避價值,也許是經濟價值並不是人的價值全部,亦或者是經濟活動並非人的行為活動全部,商品所體現的勞動價值絕對還有其精神層面上的賦予,但是它的飄忽不定為經濟觀察計算所不喜,所以當所有的商品被同質化生產之後,勞動價值就成了唯一還被賦予精神特性的,人的更大(內在)價值就像是「暗物質」,被深深的埋藏在了心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很難在現代經濟社會活動中完全體現出來,因為這是一個表面社會,一個偽裝社會,一個被貨幣所塑造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的認知浮於表面」,人的世界觀在有了經濟標準之後,認識事物最省力的是淺嘗輒止,故而顏值正義能夠大行其道,因為每個人的背後本質(精神世界)恰恰是其他人所不關心的,經濟學有一個基本思想「良幣驅逐劣幣」,在這裡是每個人活的最為表面反而最受歡迎,因為其滿足人們的短暫世界觀。
客觀上,價值還是存在的,無論經濟學喜歡還是不喜歡。在這個世界,依然有著純粹的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他們的存粹無時無刻不彰顯著人的存在價值。他們的創造想要被現實所接受,需要轉化為現實語言,然後要麼痛擊人虛偽的內心,或撫慰人心的傷口,或是給人帶來短暫的對世界的思考。但是,可惜的!這真是短暫的,人們在某一刻離開現實,進入真正的價值世界,隨後,他們又會回到這個經濟世界,繼續著表面關係。
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裡,也許他們會認為活的存粹是一種夢想,而不被社會所拋棄才是他們所維持的。確實是!經濟社會所爆發的物質生產力,讓我們至少遠離了風餐露宿的肉體痛苦,但是毫無疑問我們又住進了精神的牢籠,也許這是人們心甘情願的,而我則是無病呻吟罷了!
推薦閱讀:
※如果森林裡面有一棵樹倒了,但是沒有任何人看見它倒下,那麼它到底有沒有倒下?怎樣解釋?
※尼采超人理論與流行文化中的超級英雄有聯繫嗎?
※怎麼向盲人描述 黃色?
※【薛定諤的貓】實驗中,生與死的疊加態可以在什麼情況下被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