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年輕殺人犯,日本改變了死刑的量刑標準

到最後一刻,永山則夫依然認為是社會把他逼上了絕路,「貧困殺死了人的社會性情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被所有人拋棄的人,對於讓他處於這種境地的人也不會再抱有任何感情。」

他是日本戰後死刑判決史上的爭議人物,是連環殺人案的兇手,是詩人、作家——永山則夫。

1968年的10月,永山則夫在橫須賀潛入駐日美軍基地的宿舍盜竊了一把左輪手槍,先後在大街上射殺了四個人。

他沒有目標對象,僅僅出於金錢的渴望和對社會的仇恨。射殺的四個人包括保安、夜巡警察和兩名計程車司機,而後,19歲的永山則夫被捕入獄,被判處無期徒刑。

入獄後,恐怖和罪惡的氣氛導致他陷入思考,從來不讀書的永山才開始讀書,自學認字,每天都在本子上寫詩寫散文。

從「筆記本一號」開始,永川的編號本不斷增加,他渴望讀書,甚至開始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馬拉卡佐夫兄弟》、契訶夫的《櫻桃園》。

一開始,文字只是他在獄中的精神寄託,第六次開庭時,永山卻基本上沒有回答法官的問題,而是一直嘶喊:「就是我乾的,又怎麼樣?你們明白什麼!閉嘴!什麼真相,傻瓜!」

第十次開庭時,法院就函館計程車司機的案件進行審理。永山鬆口了,「函館的案子是我乾的最壞的一起。但是,我想說一句,只要月亮上還有沙子,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這個世上的悲慘事件就不會消失。」

永山則夫在獄中的練習簿

他是日本六十年代各種社會問題的綜合體現。在獄中,永山以自己艱辛的少年經歷為題材撰文,成為了一名「兇手作家」。

《為什麼,海》

《無知的淚》

1971年3月10日,永山決定將十本獄中的筆記以《無知的淚》為題出版。在被問到為什麼叫這個題目時,他答道:「我是無知的,不僅沒弄清真正的敵人是誰,還殺了無辜的人。」

《死的臨近》1969.9.15

最近

「死」這件事

被思考了。但是

並不可怕

習慣了

死:能目睹一種華麗

《片面的預言者》1969.11.11

如果風明亮

每個人就能記得愛

和幸福

還有歡樂

如果風昏暗

每個人的臉就會起皺

並把貪婪的目光

投入生活

我不是什麼預言者

因為:一切風都是殘忍的

片面的東西惡到極點

但請傾聽風的方向

它那木乃伊般空洞的眼窩

會將這世界凝望

《悲哀的兇手之歌》1970

昭和時代荒淫的社會

無法解釋的屠殺

在東京的圖騰下終於出現了

倫理的劊子手

聞所未聞的殺人者

將日本一次一次地殺掉

他在完全犯罪中哭泣

倫理的劊子手

資本主義萬歲

是69年瘋狂日本的一句話

每個人都在震動中騷亂

倫理的劊子手

但他那兇手的心被捕了

老一套大規模的宣傳,

為了19歲的異常少年

兇手沉默而宣傳依舊

倫理的劊子手

天性小而又小的男子

貧賤人家絕望的傢伙

人間也曾有過一剎那的憐憫

倫理的劊子手

被嘲笑的兇手始終在

竭盡全力地反抗

但仍然是一場徒勞地傷害

倫理的劊子手

摘自《無知的淚》

楊典 譯

從被逮捕的1969年開始,總共花了十年時間,1979年7月10日,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判處永山則夫死刑。永山對判決不服,上訴到東京高等法院。

1981年8月21日,東京高等法院在判決中推翻之前的死刑判決,減刑至無期徒刑。在判決書中,東京高等法院認為,鑒於永山犯罪時尚未成年,童年生長環境惡劣,並已經有配偶,減刑以期悔過。

但是檢方對此判決不服,繼續上訴到日本最高法院。1983年,最高法院推翻東京高裁的判決,要求重審。在判決書中,最高法院對死刑量刑標準這樣寫道:

1. 按照現行死刑制度的立法,根據犯罪的性質、動機、方法(特別是殺害方法之連續性與殘虐性)、遺屬所受感情傷害、社會影響、犯人的年齡、是否有前科、犯罪後的情況考察。罪行確實十分嚴重,無論從量刑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預防犯罪的角度來看都可以被處以死刑。

2. 即使犯罪時是未成年人(日本20歲以下為未成年人),但是因為已經到了18歲(日本法律規定18歲以下不能處以死刑),罪行極其惡劣,也應判處死刑。

而後,在日本的司法實踐中,法院將犯罪的性質、動機、方法、遺屬所受感情傷害、社會影響、犯人的年齡、是否有前科、犯罪後的悔過情況等作為「永山準則」,來判斷罪犯是否該判處死刑。

死者人數是判處死刑最為重要的標準,被告人只殺害1人時被判處死刑被認為是「反常」的。

此前,公眾對於該事件的高度關注和永山則夫在監獄中的表現,也導致了法庭在判決上的反覆斟酌,日本法律上還沒有可給青少年判死刑的案例,這一案件在日本各級法院中展開了「拉鋸戰」。

1987年3月18日東京高級法院重審改判永山則夫死刑。此時距離永山則夫殺人已經過了18年。

永山依然表示不服,再次上訴到日本最高法院,然而,日本最高法院駁回永山上訴,死刑判決最終敲定。此時已是1990年,日本從昭和時代跨入了平成時代。

然而在日本,從死刑的終審判決到死刑最終執行通常要經過很長時間,1997年,也就是永山則夫殺人後的第29年,他終於被處以絞刑,永山的家人拒絕認領他的遺骨,辯護人遠藤誠將他的遺骨領回撒入大海。

也是從永山則夫的一連串法院審理開始,日本司法部門對於死刑執行的批准也是越來越慎重,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不少死刑犯十幾年都沒有執行死刑,有些受害者的家屬都無法親眼見證死刑的執行。

永山則夫半生都生活在槍和血案下,現在,他有了他年輕時想要的聲譽、金錢、關注,但這一切對他而言,卻毫無意義。

到最後一刻,永山則夫依然認為是社會把他逼上了絕路,「貧困殺死了人的社會性情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被所有人拋棄的人,對於讓他處於這種境地的人也不會再抱有任何感情。」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整理:Yolk

參考資料:

ja.wikipedia.org/wiki/永山則夫連続射殺事件

ja.wikipedia.org/wiki/日本における死刑

nytimes.com/1990/04/26/

en.wikipedia.org/wiki/N

《與手槍的不幸相遇:日本司法物語》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推薦閱讀:

如果人類的平均壽命是 1000 年,世界將是怎樣一番景象?
●79號矮馬
王二狗的武林 第八章 竹海飛屋 | 郝木匠是個好技術員

TAG:日本 | 刑法案件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