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真不夠用了嗎?年底最好別生病,醫生領耗材像雙十一搶購,晚了就沒了
雖然任何時候生病都糟糕,但在年底生病可能要更糟糕。雖然所有病都不該得,可此時有些病更不該得了。
「耗材停用!醫保虧空!手術暫停!拒絕收住院!」
12月,多地醫療耗材被醫院停用的消息接連傳出,由此引發的關於醫保資金虧空、醫療水平因耗材停用被迫倒退、年末醫院將不再收治病人等說法傳播得沸沸揚揚。
人們對此憂心忡忡,畢竟,如果相傳的消息屬實,那就意味著,哪天自己去看病,可能發現醫保報銷不了,又或者,醫保限制自己的用藥,甚至,躺在手術台上,卻連縫合線都用不了。
停用醫療耗材,意味著什麼?
此次醫療耗材風波,起源於貴州的兩家三甲醫院,因為醫保基金面臨穿底壓力,貴州省兩家三甲醫院下發通知,大面積停用醫療耗材,致正常治療遭受影響。
▼
網上流傳的貴州某醫院停用耗材的通知。
其中一家三甲醫院下達的通知非常具體,明確提出了減少耗材使用的具體措施。比如,燒傷科只允許使用兩種最便宜的敷料,能不用的耗材統統不用。
還有令患者感到詭異的話:「增加收治低高值耗材使用的患者,嚴控收治需高值耗材的患者入院。」——就是說,如果生的病需要用到比較貴的耗材,那你可能就住不了院了。
如果真按這份通知嚴格執行,以後連生病住院,也得挑病了。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祈禱自己千萬能得個廉價的病。
貴州醫院的此舉,讓知乎上的討論炸鍋了。
有人懷疑:這些耗材一禁,很多手術倒退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水平。
有人說,手術常見的可吸收線不讓用了,只能用棉線,可跟老的棉線相比,可吸收的新線,一不用拆線免了多餘的痛苦,二縫合效果好,三不容易留疤。
還有醫生評論,為了控制醫療支出,連必須的藥品、耗材都禁用了,這不是醫療水平的巨大倒退嗎?
而外界還有解讀:難道貴州的醫保已經穿底了?為什麼對醫用耗材下手這麼狠?
一時間,人心惶惶。
昨天,貴州省衛計委趕緊出來澄清:出台相關規定是為了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並不是說不收病人、不開藥、不治病。
貴州省衛計委說,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只是「停用了部分輔助性的可用可不用的耗材」,並未停止臨床必須用藥。醫院也出來說,停用這些耗材並不會影響臨床手術的實施。
不過,醫院方面也表示,確實在鼓勵使用國產葯和耗材,確實手術需要的,病人需求的進口葯和耗材都需要申請審批使用。
全國各地的醫院
都忙著削減醫療費用
儘管貴州出來澄清了,可很多醫生並不認可。他們表示,削減醫療耗材的,遠不止貴州一省,這也不是一個地區性事件。
在近期醫生們的討論中,有北京安貞醫院的口腔科醫生透露,他們普通外科手術大部分止血材料都停了,手術量下降明顯。
另一位來自北京的醫生也抱怨,很多耗材沒有貨,要打報告。
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的何振醫生說:「所有的耗材都限制了,胸腔穿刺包都斷貨了」。其所指的,應是一種胸腔穿刺手術的常用耗材,作用是抽取胸腔積液或積氣。
還有很多醫生,或以匿名方式現身說法。
有人說,突然宣布一個月內耗佔比下降50%,「臨床哀嚎一片」,「一夜回到解放前」,所有耗材停發,改用鋼針輸液。
▼
點擊看大圖
還有人反映個別極端情況:醫院外科、骨科、心外科等需要手術的科室可以說放假了。重症監護室的耗材突然停了,呼吸機上,奄奄一息的病人,沒有管路,需要家屬自己聯繫廠家。骨科也遭殃了,心臟科室也不讓用支架了。
最慘的是,甚至還有人說,連塑膠手套都不發貨了。
從各地醫生的反映來看,停用醫療耗材,幾乎是一場全國性的運動。
年末嚴控醫療費用
看病得趁上半年
為什麼全國各地的醫院,會在這個時候集中停用部分醫療耗材?難道醫保虧空這則「狼來了」的消息,真的來了?
其實,主要原因在於,臨近歲末,完成衛生部門考核目標的大戲再次上演。
事情早有苗頭。
2017年4月21日,衛計委網站公布《關於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17年底,前4批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葯佔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下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這之前,國務院和國家衛計委就在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的相關文件中提出,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葯佔比控制在30%以內,耗佔比控制在20%以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關於該項任務的落實,用的字眼是「力爭」實現。衛計委後來下發的《通知》中則去掉了「力爭」倆字,將耗佔比降到20%以內作為了前4批醫改試點城市在2017年內必須實現的任務。
這4批醫改試點城市名單共計200個,覆蓋全國32個省份。
醫療耗材相關事件集中爆發的原因應該在於:一些省市未按既定要求完成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任務,現實壓力出現;此外,國家關於2017年底之前「耗佔比」降低至20%的時間節點正逐漸逼近,再不行動,就沒時間了!
控制醫藥耗材的背後,是醫改的大背景,目的是控制醫療支出費用(以下簡稱「醫保控費」)。
正如貴州省衛計委12月21號向媒體答覆所說,2017年10月,貴州省衛計委印發了《關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和過快增長的緊急通知》,明確了控費目標及要求。
這則通知中明確指出,今年1至8月,貴州省185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18.05%,增幅最高,大大超出10%的標準,在全國排名末位,已被國家衛計委責令整改。
其實不只是貴州,多個省市都因為控費不力被衛計委約談。壓力之下,多地陸續出台控費措施,強化問責機制,把矛頭揮向地方衛計委、醫院、醫生。
此前,四川省披露該省醫療費用增速為13.15%,位列全國倒數,也發出《關於強化問責嚴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緊急通知》,規定不達標者醫院降級,醫護人員薪酬均受影響。
這兩地輿論影響最大,但醫保控費壓力又絕非僅僅存在於四川和貴州。今年以來,甘肅、河北、青海、內蒙古、廣東等全國多省都出台過文件,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
相配套的是,嚴厲的控費要求和問責制度。這種壓力是全國性的,懲罰則是連坐性質:控費未達標,醫院降級,2年內不得評審等級,不得審批新增床位,不得審批配置大型醫用設備,取消或者扣減財政補助資金;約談院長,院長撤職;醫院上下,全體醫務人員扣工資。
設置了指標,不完成,就要接受懲罰。到年底,考核壓力大了,一層壓一層。衛生部門對醫院施壓,醫院對科室施壓,總之,就是要控制醫療費用的支出。
事實上,目前受此影響的,並不只有醫用耗材,也包括對藥品的採購及使用的限制。
比如,這位醫生就反映了抗生素用藥荒。
而對於很多醫生來說,過去每年年末,醫保控費問題搞得醫療圈雞飛狗跳的事已經常見。每年九月份等到醫保的相關通知,也已經司空見慣:
一位蘇州的醫生說:
過去每到下半年尤其年底,全國各地總會頻繁曝出新聞說,醫院設關卡,拒絕接收住院病人。因為社保部門每年按照規則向醫院分配醫保報銷的額度,一旦額度用完,超支部分就由醫院支付。醫保窟窿大,花多了由醫院自己承擔虧損,醫院又只能用扣醫生獎金的辦法填補虧損。
最後,這個鍋往往還是推給了患者。
面對上述複雜的局面,所以說生病要挑日子,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事。難怪有人會說,有大病,盡量趁醫保賬戶比較寬裕的前半年看。
此前媒體還報道過部分醫院出現奇特的現象:月初來開藥的人排成長隊,月末人卻少了很多。這也是因為,醫院每個月的醫保報銷額度是規定好的,超出的額度由醫院自己承擔,醫院用扣醫生獎金的方式來避免超標,所以一旦額度用完,醫生連葯都不敢開。
總之,就目前形勢來看,最好不要在年底撞到醫保控費的槍口上,不要撞到正好被限制使用的藥品上,不要撞到手術需要使用的醫療耗材上。
雖然任何時候生病都糟糕,但在年底生病可能要更糟糕。雖然所有病都不該得,可此時有些病更不該得了。
醫保有壓力,未來的看病形勢會如何?
之所以出現限制藥品和耗材的情況,根本原因,還是醫保費用。
有評論認為,基於目前的基本邏輯:通過限制醫用耗材,間接控制手術次數,從而限制報銷費用。推斷的背後,則是醫保資金虧空,患者日後就醫將無法得到保證。
「醫保基金見底了。」
在此次醫療耗材停用的知乎熱門討論中,一則被點贊上萬次、排名第一的評論說:在控費的背景下「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手術就可以不做,住院費就降低了,報銷額就減少了。必須做的手術,醫生和患者也不會在意耗材,自己去買來做就行。」
不過,貴州省衛計委隨後出面澄清說,它的醫保基金沒有見底。「目前貴州省醫保基金運行平穩,並沒有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
此外,一些機構也認為,全國來看,醫保基金還算平穩。
「部分地區確實存在醫保收支不平衡,但不構成系統性風險。」、「醫保基金整體上運行平穩,較前幾年已有明顯改善,過分擔憂實在沒有必要。」中信證券在對人社部發布的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基金統計結果解讀之後如此判斷。
"從近兩年數據來看,2015-2016年醫保基金收入端增速基本維持在高出支出端增速1個百分點的水平,當期基金結存率維持在17-18%,已趨於穩健,壓力環比看緩解明顯。"
樂觀地看,國家對於「葯佔比」、「耗佔比」的要求逐漸嚴格,醫院的舉動與其說是因為「醫保穿底」導致的被動行為,更像是各地在國家政策趨勢下,以及優化醫院費用結構的目標導向下的動作。
不過,應該承認:來自醫保的壓力仍然顯著。錢不夠花,醫保有潛在的越扯越大的窟窿。
因此,早在2015年底,國家衛計委等五部委印發的《關於印發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裡面,就提出了嚴格控費的要求。
2017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更是明確要求3項指標:2017年內實現葯佔比降到30%,耗佔比降到20%,醫療費用增長幅度降到10%以下。
不過,實際上,醫療水平在進步,人均壽命上升,人口逐漸老齡化,人口結構惡化,如此背景下要控制醫療費用,難以做到。
一篇題為《醫改的前世和來生》的文章指出,統計數據顯示,經過2004-2011年的高速覆蓋後,全國醫保的支出增速開始超過收入增速,結餘率從高峰時的30%下降到2014年的14%,部分地區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虧空。
考慮到計劃生育的後果,中國人口結構未來20年會更加惡化,如果現在醫保資金就已經捉襟見肘,未來更加難以想像。
從媒體報道來看,的確從2014年開始,全國醫院的確已經開始迎來一波接一波的醫保控費浪潮,進口藥品和高級耗材紛紛被限制,連手術縫合線都被嚴格管控。
此前的控費之舉,可以猜想是基於相關預計。
事實上,醫療制度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難題。誰都想要醫療服務既覆蓋廣,又便宜,還水平高,但可惜這是不可能同時完成的任務。醫改政策天然地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在目前的局面下,面對醫保資金的緊張壓力,答案似乎只有:公立醫院系統調整醫療服務,通過砍耗材,砍手術質量,砍藥物的方式來降低支出。
但降低支出同時,付出的代價卻是醫療質量的下降。目前看來,從各地醫生的反映看,此次嚴厲的控費,耗材大幅削減,藥品種類收縮,勢必影響了一些必要的醫療。
從長遠來看,如用低價的仿製葯替代進口的原研葯,用國產耗材替代進口耗材,治療效果是否會大打折扣?
公眾擔心未來能否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現在看來,除了多鍛煉少生病,鼓勵購買各類商業保險,同樣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在更有效、更「省錢」的醫療上做好文章。
需要指望的是,這種「省錢」的醫保支出應該變得更合理和有效。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燒傷科阿寶醫生撰文指出:「在我們主管部門批准的國家醫保目錄和地方醫保目錄中,不乏一些中國特色的神葯。這些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高度可疑,卻每年耗費大量的醫保資金。」
很多醫生都已經公開指出類似問題:像莎普愛思那樣市場廣泛應用卻無效的治療白內障「神葯」,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那些花錢卻不治病的輔助用藥,像那些頻繁暴露出問題的中藥注射劑,以及醫保籃子里佔比例極高,但很多都沒有經過嚴格臨床試驗就上市,療效和副作用都不明的中藥,未來是否可以進行更嚴格的管理?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內涵和核心是什麼?有那些是大體完整的傳承下來的?
※如今中國各種古老傳承逐漸失傳比如(鑄造弓箭,鑄劍,古籍上的兵法,槍法,等)你們有什麼看法?
※人民電影聯盟致力打造地產、文化影視及旅遊跨界新商圈,公益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