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何謂陰?何謂陽?陰陽遍及宇宙虛空,世間萬事萬物都由陰陽和合而成。天地之間,男為陽,女為陰。男性左邊為陽,右邊為陰。女性左邊為陰,右邊為陽。我們的身體為陽,心為陰。人體前為陰,後為陽。有形有相的為陽,無形無相的為陰。無形無相的力量主宰有形有相的力量。萬事萬物都是由陰主宰陽。佛在《楞嚴經》里講,修行就是把我們身體的陰陽修和諧,修統一,讓我們與大自然合二為一,也就是與萬物同一體。

我們身體腰部以下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為色界;咽喉以上為無色界。過去的祖師曾經講,把腰部以下空掉,就超越了欲界;中間空掉,就超越了色界;上面空掉,就超越了無色界。把身體分為三部分,針對的就是三界。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會發現其實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間只是一條通道。

對世俗人來講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對聖人來講,無三界可出,無佛可成。如果一個人沒有超越生理的慾望,過度地壓抑,就會變態;過分地剋制,生理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三四十歲的身體就會如同六十歲的身體,像枯木一樣。當修成這種狀態,不要說成就了,就連生命都無法持久。

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機能激活,又不落俗。但是一旦生理的機能激活了,在某個階段慾望會非常強烈。如果這時候不適當地加以調整,心態不及時轉變,很多人甚至每一個人都會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超越。古時候的人到了這個階段是如何超越生理慾望的呢?他們往往是過午不食,夜不倒單,把意念放在頭頂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當意念放在「吸」上,會增加生理的慾望;

當意念隨著「呼」,就把生理的慾望排除了。當男性生理慾望強烈的時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頂上,或者樓頂房頂上。這時候身體的氣很足,能量很強,地球的引力會把身體的能量往下吸,生理的慾望就會特彆強烈。當坐在遠離地面的高處,地心引力減小,氣就不會沉入丹田,而是上升,生理慾望就會減弱。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樹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頂上打坐,被後來的佛祖斥為外道。古人這樣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把這種方法當做究竟的方法又是錯誤的。在不同階段,身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對治。

道教、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都談到過「降白虎,斬赤龍」,這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你們細心留意,會發現在修行的這個團體里,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們面黃肌瘦,身體非常虛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機能壓死了,枯萎了,沒有修活。一個生理機能修活的人,額頭一定是開闊,發光,飽滿的,臉上會透出一種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麼潤膚霜,身體的精氣神是最好的潤膚霜。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呢?透過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齡已經很大了,細胞仍然可以處於很年輕、很旺盛的代謝狀態。

常人的細胞,尤其是運動員的細胞,代謝得比較快。修行人的細胞代謝得比較慢。這就是修行人細胞的生命期比不修行的人長的原因。原因有兩個,一是修行人的身心很寧靜、和諧、統一。比如修行人的細胞十天代謝一次,也就是十天死亡一次,不修行人的細胞七天就死亡一次。假設不修行的人一生之中細胞要代謝3600次,那麼修行人的細胞可能只代謝2500次,乃至更少。細胞代謝得少,使用的時間長,人的壽命就長。

還有一個原因跟飲食有關。肉食產生的能量為陰性,它往下沉,不容易往上升而素食產生的能量為陽性,它往上升,不容易往下墮。往上升為神,往下墮為氣。一個人身體的氣足就有慾望,神足就脫俗就有智慧。當一個人的心完全停留在修道上,生理上的困擾是可以超越的。

古時候的修行人很少講身體的反應和功夫,很少提出身體的問題。對他們而言,身體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百日之內就突破了,他們從不會把心放在身體的反應上。為什麼我們現代人的身體那麼難以突破呢?因為我們過於在意身體的反應,把心全部放在身體上。過去的修行人談境界的時候,多數是談心靈的境界。

即便是談心靈的境界,禪堂的祖師也會拿香板打你,不允許你談,怕你執著。一個人的心放在境界上,怎麼可能繼續往前走呢?所有的境界都不過是沿途風光,修行的道路上有無數的風光。古時候只要你沒有明心見性,就不允許你停留在境界上。古人一再強調:身體不空掉,無法入道;世俗的功名利祿、七情六慾不空掉,無法修道;心不空掉,無法證道。

試問大家空掉了哪一層?都是知覺跟著感覺跑!身體一有感覺,知覺就跑過去了。誰能做到覺知高高在上,不管身體的感受呢?本來打坐就應該把心拋到身體之外。我們現在倒好,整個心都放在身體的反應上:這裡痛,心就跑到這裡;那裡麻,心又跑到那裡;肚子餓了,心就跑到肚子上去了;腰酸了,心又跑到腰上去了……心始終在身體上打轉。

以這種方式怎麼可能修道呢?古人一坐就是幾天,身體都坐忘了,甚至連心都忘了,進入一種無記狀態,身心都忘掉了,正念也丟失了。我們現在放一百二十個心,絕對不會進入無記狀態,身體空不掉,心也空不掉。在剛盤腿的前三十分鐘,這時候心是沒有了,但不是空掉,而是跑掉了。半小時後身體開始痛了,心又回來了,回到身體麻痛的點上去了。

為什麼我們主張修行要盤腿打坐呢?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盤腿的時候,腳、小腿、大腿、盆骨和腰這些部位是一節一節地往上麻,往上痛。如果你能堅持不動,就一節一節地往上疏通,也就是從下往上一節一節地空掉。之所以能空掉,說明它通了。

當下面通了,才能一節一節地往上通。當力量被逼上來,生理慾望就沒有了。當生理的力量從下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就變成了光體。能量往上走就是智慧,往下走就是慾望。所以祖師講「順則凡夫,逆則聖」。盤腿打坐就是要改變我們生理能量的流向,讓它從下往上走。這方面我已講過多次,在此不再贅述。

蓮花生動功的「河住江翻」就是幫助解決男女生理慾望的問題,幫你打通任督二脈,讓能量從下面走到背部,從背部升到頭頂,然後再出去。為什麼叫「河住江翻」?仔細體會一下它的意思:河裡的水停住不流了,江里的水從下面翻到上面,翻了個個,逆流而上。當你完成「河住江翻水倒流」的時候,生理自然風平浪靜了,這時候你的眼前才會大放光明。你的睡眠很少,下面的能量全部升上來,聚集在頭部,頭腦得到足夠的氧氣,就不會昏沉。即便昏沉,也是短暫地犯困,休息半個小時,最多一個時辰,就有精神了。

為什麼一般人一天睡那麼多個小時還睡不醒,而且睡得那麼死呢?因為慾望太重了,頭腦的神變成氣,氣變成精,往下走了,也就是上面的能量降下去了。你什麼時候把下面的能量修到中間,把中間的能量修到上面,頭腦的能量足了,就不會昏沉,不需要睡覺了。

所謂的睡覺,只是讓身體休息,頭腦仍然保持靈明、清醒的狀態。這時候仍然可以看到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為什麼現在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呢?因為頭腦的神不足,被濁氣和慾望覆蓋了。為什麼一個人修到一定程度,會特別聰慧,看問題的角度和起點會那麼高呢?他用的是神,不是氣。為什麼佛教強調:臨終時從頭頂出去是與佛相應,從肚子出去是與餓鬼相應,從膝蓋出去是與畜生相應,從腳下出去是與地獄相應呢?

修行要關閉六根。六根一關閉,身體先天的門自然打開。我們先天的門是什麼時候關閉呢?當我們的六根開始起用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美其名曰長大成熟了,眼睛會觀察事物了,頭腦會思考問題了,嘴巴會說話了,身體會做事了,六根都起用了,這時先天的門就徹底封閉了。

六根用得越多,後天的門用得越多,先天的門就封得越死。所以我們要修練,要打坐,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要閉關,把自己的五根切斷。當一個人關在屋子裡,不看、不聽、不聞、不嘗、不觸的時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斷了,只有意根沒法切斷,這時候它會超常地活躍,因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轉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麼可能不活躍呢?什麼時候你再學會把意根轉向七根——第七識,七識也會非常活躍,活躍之後,會傳遞給八識,才能把這個倉庫的門打開。

少吃肉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每餐吃七分飽,你臉上的污濁之氣就會逐漸減少。我們每餐都吃得太飽,食物的刺激性又強,身體轉化不了,就沉澱淤結,時間久了,氣脈就堵塞。濁氣排不出去,清氣升不上來,頭腦就昏沉,睡覺就睡得很死,臉上就沒有光澤,眼根、耳根就不靈敏。

我們只知道吃飽可以讓人身體健康,有力氣,有精神,但忽略了一個問題,有時候飢餓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體就是一塊電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電,一塊電池天天充電,年年充電,電源從來沒有切斷過,久而久之,電池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電池就會報廢。為什麼古人養生,每個月有三天不吃飯,喝白開水清洗自己的腸胃呢?就像萬行,每年有半個月不吃飯,這半個月他就不充電了,讓身體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讓這塊電池空一空,然後再繼續充電。

大家只知道吃飯是為了滋養身體,不知道不吃飯也是為了滋養身體;只知道補藥可以讓身體建康,不知道泄葯也會讓身體健康。適當地瀉一瀉,讓肚子空一空,身體會通暢。你們有沒有感受過吃得越飽越沒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覺;而吃六七分飽反而有精神,頭腦更清醒?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頭腦沉甸甸的?如果感覺始終是這樣,想開智慧,開悟,那是妄想!什麼時候你的身體空掉了,無論是在打坐、睡覺,還是走路,感覺到身體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頭腦不存在了,開智慧、開悟成佛才有希望。

作者: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791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推薦閱讀:

悟道,悟的是什麼?
佛學講六道輪迴是不是存在洗腦行為?
當我們被告知時日無多時,最想做最應該做的是什麼
眾生都能成佛嗎?
【文化心理學】濟群法師 談 佛學與心理治療

TAG:健康 | 心理 | 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