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蠢壞,就是沒有坑到自己,卻禍害了身邊所有的人......
初,帝數失皇子,何皇后生子辯,養於道人史子眇家,號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協,董太后自養之,號曰「董侯」。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
——《資治通鑒 · 卷五十九 · 漢紀五十一》
人究竟能壞到什麼程度?
歷史從來都是結果論的——只講結果,不看動機。因為對於後世的人而言,你根本無法還原歷史中人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做決定的全部考慮。
就好像對隋煬帝的評價,如果我們從動機來進行討論,最後就會陷入一片混戰。
反對者可以認為隋煬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但支持者同樣也可以說他志在混同宇內,消滅南北差別——只是結果沒有成功罷了,但這主要得歸咎於各種各樣的外部條件嘛。
你看,最後基本上就走進了陰謀論的死胡同。
所以我們讀歷史,只能是唯結果論的。
而基於這個邏輯來看,你就會發現,漢靈帝簡直是壞透了的典範。如果說隋煬帝是想辦大事瞎折騰的話,那麼漢靈帝就是什麼都不懂瞎折騰。
前幾篇推文(已歸檔入公號「喻以流年」)中,我們已經分別介紹了靈帝的很多光榮劣跡,比如:信任宦官、造成兩次黨錮之禍、賣官攢錢、離心愛國士大夫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靈帝生平幹得最後一件壞事——他在臨死前一番折騰,最後害死了自己的老媽、老婆和兒子。
事情的起因是選立太子。
靈帝臨死前,活著的兒子只有兩個:大兒子劉辯,是何皇后生的,生了以後養在民間;二兒子劉協,是王美人生的,由靈帝的母親董太后親自撫養。
群臣當時可能已經看出了靈帝命不久矣,紛紛上書勸靈帝立太子。說得更準確一點,大家是紛紛上書,進言靈帝立劉辯為太子。因為劉辯是嫡長子,天然就應該做太子。
但靈帝自己有想法,他覺得劉辯「輕佻無威儀」(我又想唱《易燃易爆炸》了orz......)。
這個事就相當的奇怪了,靈帝自己就是個輕佻無狀的主,真不知他是怎麼看出來劉辯有這個缺點的。這就好比賈赦罵賈璉貪淫昏暴一樣,真是讓我等旁人嘖嘖嘖......但靈帝還挺固執,群臣如此上書,他卻始終磨磨唧唧的,就是拖著不辦。
要是他春秋正盛,拖一拖也就算了。可問題是,當時他的病已經相當重了,他自己也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了。
於是最後,他把這個事託付給了蹇碩。
蹇碩是個什麼人?他是個太監。但是,是一個有兵權的太監。
蹇碩為什麼能有兵權,這個就說來話長了,我們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黃巾之亂初起時,皇后的哥哥何進被任命為大將軍,負責征討張角。張角後來很快就敗亡,靈帝於是就想收回何進的兵權。可外戚任大將軍乃是東漢一朝的標配,而且何進本身也沒有什麼過錯,不好輕易免職。怎麼辦?靈帝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洛陽設置了西園八校尉掌兵(這些校尉中,也包括袁紹和曹操),任命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總管其事。這樣一來,大將軍何進反倒是受蹇碩指揮。
此外,為了進一步分何進的權力,靈帝還任命舅舅董重為驃騎將軍。
所以靈帝在將死之時,把小兒子劉協交給蹇碩。言下之意,就是讓他幫助劉協即位。
但他一死,立誰為皇帝,就是大臣們的事了,蹇碩壓根插不上話。無奈之下,蹇碩只能兵行險招。
蹇碩的計劃,是把何進騙進宮中進行誅殺。但無奈,消息泄露,功敗垂成。劉辯被推上了皇位,何進作為舅舅獲得了權力,蹇碩隨即被殺。
事情到此並未消停,因為何進的胃口已經不止於此,他又盯上了其他的宦官。宦官集團大為驚恐,趕緊轉而支持董重,與何進抗衡。
董重(不是董卓不是董卓不是董卓)跟何進之間,矛盾也不小。
首先,少帝即位以後,何進錄了尚書事。董重一樣是外戚,但卻沒有他的份。其次,董太皇太后和何太后在宮裡相處得也不安寧,當然這也司空見慣了,哪有婆婆和媳婦能搞好關係的。再次,皇位之爭。劉辯和劉協分屬於兩方陣營,董氏自然是傾向於劉協的。所以董重和何進搞不好關係,和宦官們卻利益一致,搞在一起就再正常不過了。
但這次又被何進佔了先手。
何進先發制人,董重被逼自殺。然後何進上書,將董太皇太后趕出了宮中。不久,董太皇太后即去世,死因不明。
何進一步步走來,有條不紊,把宦官的宮外勢力基本上給剷除得一乾二淨。
但接下來,事情就沒辦法再進一步了。
宦官在宮外的勢力被剷除了,但宮裡卻依舊是宦官的天下。而且,何進碰到了和前任竇武一樣的問題:他想將宦官殺光,但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
這下就很棘手了。一方面,何進背了相當的惡名,拉了相當的仇恨;另一方面,在剷除宦官這件事上,他又很不得要領。宮裡他不敢去,可太后和皇帝又全在宮裡。他這裡只要一動手,宦官就可以劫持帝後,然後佔據道義上的制高點對他進行繳滅——之前竇武和陳蕃就是這麼失敗的。
所以此時何進頗為糾結,宦官們反倒是不急不緩。他們當然也清楚自己的先輩們誅殺竇武陳蕃之流的光榮事迹,而且這其中像趙忠、張讓等人,還都是親歷過的。
何進於是問計於袁紹。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比較熟悉了:袁紹建議召外將入京。所召之人,便是董卓。未等董卓進京,何進便已被宦官殺害。
後來董卓秉政,廢劉辯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再後來,劉辯與何太后被毒殺。
雖說少帝劉辯與獻帝劉協的地位更替,是在董卓手中完成的。但其實,一切的源頭肇始於靈帝。而且,董卓也是間接因為廢立一事,才牽涉進來的。
追根溯源,靈帝想廢長立幼,
開啟了之後的無窮禍端:他事有不成,託付於蹇碩,加劇了宦官和外戚的矛盾;他任命董重為驃騎將軍,以期分何進的權,結果造成了董重和董太后的死;而最終,
董卓又以此為借口,廢長立幼,害死了少帝劉辯以及何太后。
如果說坑害外人就算壞,那害死自己的家人,應該算是壞得喪盡天良了吧。
除了害死了自己的家人,靈帝由廢太子引發的朝政爭執,最終變成了不可控制的流血政變。此後,大漢王朝分崩離析。
立儲從來都是王朝的大事。如何立,是有固定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立嫡立長。以這個標準而論,無論如何,都該是劉辯當選。但靈帝非要覺得劉協更合他的意,這必然遭至大臣們的反對。
大臣反對的理由,一是因為禮法如此。若輕易違反,身負衛道之職的士大夫必然要阻止。所以我們看到了何進以及背後的士大夫集團,對劉辯強力支持。二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動議一旦提出,很快就會有人開始鑽這個空子,支持廢立,投機鑽營。董重和宦官們也正是以此為借口,插手朝政,最終釀成大禍。
從此以後,朝政的中心就變了,什麼平叛安民、邊疆穩固,這些事都變得再也不重要了。朝廷里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誰要來當太子。
舉個職場的例子來應應景:
一般而言,公司都是以業務為主的。大家身在職場,想的念的也都是如何提高運營效率、如何促成業績提升,等等。但有一天,公司突然說要一分為二了,那麼所有人的精力,都會從此開始轉向。大家會開始爭執業務應該如何劃分,人員應該如何分配....更為關鍵的,是自己能從中獲得什麼好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只有公司真正一分為二的時候,員工才能收心,大家的精力才會重回正軌。
而漢靈帝,便是製造了這樣的一種紛爭。而且理由,還僅僅是因為個人的喜好。
歷史上,此類紛爭,史不絕書。如宋朝的「璞議」、明朝的「大禮儀」之爭,都是將朝政強行轉向。更為嚴重的則是王安石變法,新舊黨爭最終對大宋朝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到了最後,誰對誰錯其實關係已經不大,關鍵的問題在於,天下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兩派,群臣各執立場,是非變得再不重要。
回頭再看,身在職場,你可曾見過內鬥嚴重的公司,有什麼業務成績嗎?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 壹
一定有人會問:那這麼說來,太子就不能廢了?
不是,也行。
正文所言,其實並不是廢立的危害,而是因廢立而引起的兩派紛爭的危害。如果是皇帝自己決定換太子,而且不會引起爭執,那就能換。
正面的例子是隋煬帝楊廣(這可能是極少數的楊廣作為正面典型出現的形象了......)。靠著楊廣的苦心孤詣,隋文帝在晚年廢楊勇而立楊廣,基本上取得了全部朝臣的支持,對楊勇,則是牆倒眾人推。
同樣的道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超擢李建成的舊部,也是為了盡量消弭裂痕,不使歷史悲劇重演。
反觀靈帝,他開啟了紛爭,然後便撒手人寰,最終導致了至親的喪生。而縱觀靈帝昏聵的一生,更可悲可恨的,是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換太子這個事的嚴重性。
- 貳
歷史說罷,我們來說說現實。
「珍惜改革開放以來安定團結的局面」,不知諸位是否對這句話是否耳熟?如果你覺得這是句套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個局面,彌足珍貴。改革開放以前,局面可並非如此。那時候政治挂帥,以斗為綱。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快分不清楚左中右的差別,但在當時,防左批右,目不暇接。
直到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綱領。從此,全國拋開政治立場的爭執,然後才有了「摸著石頭過河」「白貓黑貓」「不爭論」「團結一致向前看」......這些無一不是為了彌合紛爭,把所有人的精力都集中到經濟建設中來。
莫忘初心,珍惜當下。
- 前情回顧 -
陳蕃身死 | 東漢第二次黨錮之禍
靈帝賣官 | 鳳凰男的奇葩你不懂
王莽之悲 | 那一手打爛了的好牌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部分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在歐洲國家的皇室中有宦官么?
※為何崇禎會在最後平反魏忠賢?
※關於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干涉朝政,那麼宦官集團到底怎麼干涉朝政?到什麼地步?
※為什麼中國古代宦官不能從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