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繫心理諮詢——慈悲療法
最近,「佛系」這個詞火了,從「佛系青年」,到「佛系交友」,再到「佛繫戀愛」。作為心理學人,我們不禁聯想到佛繫心理諮詢師是如何做諮詢的呢?
申荷永教授多次在公開演講中提及佛教的慈悲療法。吳和鳴教授也曾說過,佛的慈悲,是進入貪嗔痴,在了了分明中慰籍、解脫有情眾生(對貪嗔痴,既不是滿足,也不是呵斥),在我們了解心理創傷,並籍由心理創傷認識我們自身的過程中,一路上都有來自佛陀的啟示與印證。
慈悲喜舍與感應轉化
@李孟潮
【摘要】 本文根據「轉化性感應是心理分析治癒機制」這一原理,把人格重整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中治療關係分為感-應-轉化四階段和十步驟,並借用《哲人玫瑰園》和《牧牛圖頌》來象徵這十步驟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心理治療性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練習,可以促進和幫助治療師在此過程中處理和調整自己的心態,促進治療進程。
導言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和諸位探討兩個東西之間的關係:
第一個東西是四種心態(慈愛心,悲憫心、隨喜心、平等舍心)。簡稱爲慈-悲-喜-舍。
第二個東西是心理治療的治療關係四個變化階段:感之於身,應之以心,轉境爲智和化而爲一。這四階段簡稱爲治療關係的「感-應-轉-化模型」。
此模型有兩個適應範圍:
第一,是針對Kernbeg 所說的邊緣人格組織者所做的心理治療。無論在移情聚焦治療(Transference Focused Therapy , TFP),還是在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 DBT) 的手冊中,都有類似的治療關係變化描述,這裡意圖對前人描述進行一初步整合;
第二,是針對意圖朝向人格全面、深層整合的心理分析來訪者。無論其人格組織是邊緣性還是神經症性人格組織。實際上,這四個階段的命名,便是起源於「感應性的轉化是心理分析的療愈機制」這一原理。
正如申荷永老師所言,「心理分析的關鍵在於感應。有感應就會有轉化, 就會有心理分析治癒與發展的效果 。我 把『感應 』作爲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第一原理, ……實際上, 感應影響或決定著麥斯麥之催眠術的洽療效果, 或者說是其中治癒的關鍵。同樣, 感應也是弗洛伊德自由聯想以及榮格積極想像方法背後的重要機制。在整個心理分析的過程中, 感應是方法中的方法,治療中的治癒,轉化與發展中的關鍵。」(申荷永,2001,2004)
故而,傳統心理學中所說的「刺激-反應」,「移情-反移情」,「共情」等等,就臨床治療內涵而言,也就是中文所言的「感應轉化」。
這兩種類型的心理治療,都可統稱為「人格整合取向治療」或「深度心理治療」,因為其目標都是朝向人格的重整。
多年前,我在一個偶然機會下,發現這四心態和四階段存在著內在聯繫,後來就一直對此有所用心,現在初步彙報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介紹一下四階段。
治療關係的「感應轉化模型」
感應轉化模型,是對心理治療歷史上兩大治療關係模型的整合,一個模型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性認同模型,一個模型是分析心理學的移情-鍊金術和受傷-療愈者模型。
這個整合結果我正在著述過程中,簡要地說,在人格整合取向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係會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做「感之於身」(somatic resonance )。
也就是說,治療師和來訪者首先對對方産生身體上的反應,比如說,治療師在聆聽來訪者傾訴的時候,感受到胸口發悶,頭痛,昏沈,腿部發軟等等感受。這種種不適感受,恰恰是治療師產生共情理解的基礎,而且可以說是共情理解必由之路。在此時,治療師需要在治療當場進行軀體掃描,問自己如下問題:
「這種身體感受是什麼?」
「全身什麼地方這種感受最強烈?」
然後把注意力轉移到最強烈的那個點,「鑽到」那個最強烈(如最麻,最痛,最軟)的點裡面去,往往治療師會感受到一些振動感。
然後繼續問:
「這裡是沈重的,還是輕浮的?這是熱的,還是冷的?這是松的,還是緊的?這是硬的,還是軟的?這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然後,觀察這些身體感覺一段時間,繼續觀察,這些感覺如何升起,如何變化,如何消失。
然後,就進入第二階段,「應之以心」( Heart-mind response)
這是說,治療師在進入心理治療性正念狀態下,觀察到自己身體的反應,然後逐漸地反觀自身,問自己:
「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麽?來訪者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我現在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是什麽?來訪者可能呈現的圖像是什麼?」
「我頭腦中正在想什麼?來訪者正在想什麼?」
「我覺得現在我自己正在扮演什麽樣的角色,來訪者正在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我正在想要的是什麽?來訪者想要的是什麼?」,
應之以心的「心」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把「感之於身」階段收集到的身體反應(軀體感覺和知覺),轉化爲心理反應(情緒、想法、自體表象、客體表象、慾望);
「心」的第二個意義,是治療師「理想心態」之意,也就是說,雖然治療師經常會感到對來訪者(尤其是人格障礙者)的負性心態:如抑鬱、絕望、憤怒、貪婪、厭倦、仇恨等等,但是治療師並不是在治療中把這些心態統統表露出來,而是把這些心態轉化爲慈愛心,悲憫心,隨喜心,平等舍心,以及純粹覺察心和理解領悟心等等,這就是符合我們理想治療師的心態。
第三階段,轉境成智( Wisdom-transforming)
「境」,是指心境,心態,在頭兩個階段的過程,治療師接收到了來訪者的情緒、身體感受,認知,意象和慾望,治療師的心境發生了變化,然後通過心理治療內觀,治療師明確地了解到這些心境的各種成分和變化,接著治療師內心反問三大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這些心態從何而來?」通過對這些心態的緣起的分析,治療師完成了還原性分析。
第二類問題:「這種心態有可意義?它指向何方?」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治療師在自己內心完成了一部分的擴充分析。
第三類問題:「我現在應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治療師完成了治療計劃和治療技術的選用。
然後一般來說,治療師前兩階段累積的各種負性情緒和身體感受有所緩解,往往會有」靈光一現「,」白光一閃「,」原來是這樣,「」我知道了「等領悟感。
一般來說,產生於領悟狀態下的治療假設和治療詮釋,治療師身體上都有放鬆感、溫暖感,情緒一般是平靜或略帶悲哀的,產生的念頭(治療假設)一般是清晰明了的,治療師給出詮釋後往往能引發來訪者共鳴,或來訪者體驗到或意識到類似治療師在前兩階段體驗到的各種軀體感受或情緒體驗。
第四階段,化而爲一( Oneness integration )
治療師在經歷了轉境成智階段後,雖然可以對治療假設和治療計劃有比較多的穩定感和平靜感。但是很快大部分治療師會陷入一種知識自戀主義的狀態中。
「知識自戀」是指治療師執著地相信:「我所學的療法是可以完全地理解來訪者我所提供的治療方案是可以幫助來訪者的。」
知識自戀源自於治療師過度認同自性原型,從而把理性功能加以誇大和全能化。相應地自己所喜歡所皈依的治療流派也被全能化。從而治療領城變成了滿足治療師自戀的場所。
這種心態是對「無知」的一種對抗和否認。正是這種心態讓治療停滯不前乃至退回到之前的階段。
如果治療師覺知到這種知識自戀,並分析其緣起,如治療師經常反思:「有關此治療有什麽東西是我,乃至整個治療界還不知道的?」進而治療師要反觀自身進行深入地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同樣要應用前述的還原分析問題和擴充分析問題,尤其是後者更重要。
通過這個意義捉問:不少治療師可以發現,自己處於一種關係的空性和明性交替作用的系統中。
關係的空性是指治療關係並沒有一個恆定不變的實體。治療關係就像水,放到不同形態不同顔色的容器中就呈現出相應的形態和顔色。或者就像物理學中的基本能量波動,在虛空中根據不同條件,而凝結呈現爲不同微粒,然後進一步組合爲不同的無機物有機物乃至大千世界。
關係的明性是指,雖然在絕對的微觀和宏觀層面,治療關係沒有實體、不可全然控制,但是在一定的層面,如周五10點鐘的和來訪者張三的第212次會面,治療關係又可以呈現出相對穩定的形態,尤其是當我們使用符號象徵系統如語言來表徵關係時,這個關係是有較爲穩定的形態的。
如果這樣的理解應用到自身,治療師也會理解自身的空性和明性。這種理解再回到來訪者,治療師對來訪者産生一種更大的一體感。有點類似佛教說的用」同體名大悲「的感覺。
這種感受足理性情感身體感知和直覺共同作用的結果,勉強用語言描述就是:「原來我和他是同樣的人,如果我經歷了他一樣的人生歷程我也會和他一樣,反之亦然。」
這就是感應轉化四階段。下面談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那麽在這四個階段,治療師分別做什麽呢?
出了心理治療傳統的案例督導和接受他人的分析外。作者提出,治療師還可以捉兩套核心訓練和四套輔助訓練來促進治療關係的進化。
首先需要簡略地談一下,可以使用在所有階段的兩套核心訓練: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內觀聆聽」和「心易八法」。
「內觀聆聽訓練」我們前面已經談到了一部分技術,如治療師的對身心系統的正念和自我分析。這種「聆聽」幾乎是所有心理治療流派的共享基礎,除了精神分析的傳統聆聽訓練,我們還可以整合人本主義的積極傾聽訓練,佛教的內觀聽禪,以及辯證行為治療的聽覺轉移技術等,並且使用申荷永、高嵐老師提出的以「聽」字意象為原理的五成分-坎-離和合的思想,提供一個整合這些技術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理論平台。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借用孔子之口,對這種聆聽進行了非常高超的描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其中「一志」,提示治療師需要讓自己的注意力和志向統一集中到來訪者和自身的身心現象,「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就提示治療師不能僅僅聆聽感官信號,僅僅聆聽來訪者表面所言,而且要從「感之於身」進化到「應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就是說我們還需要運用如道家「練氣」的智慧,正如內丹行者整合鉛汞、水火,心腎等多種對立體,治療師也需要整合多種對立的心理功能,方可以「轉境成智」,「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即便是「心理」,也是不超於符號和意象的,但是符號或意象必須在一個心理空間中才得到現象,正如Grostein說提出的「夢屏」的功能,那麼這個心理空間的構成就來自於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只有治療師自己的心態能夠轉境為智,那麼我們才真正地走向治療之道。「虛者,心齋也。」,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心的齋所」,就可以借喻用來說明治療師需要把心放置在「虛」的狀態中,類似於Bion所言的「無回憶無思考」的狀態,不過《壇經》中所說的「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以及馬祖道一所言的「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的「平常心」,似乎是更加的理想和貼切。
除了「內觀聆聽訓練」外,另外一套核心訓練叫做:「心易八法」。(申荷永,2012)
簡單地說,以《易經》起卦、成象、反思為基礎,結合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分析心理學的積極想像形成的一套技術,主要幫助治療師能夠整合理性、直覺、思考、感受四項心理功能,形成臨床頓悟,尤其是促進治療師在紛雜萬變的臨床場域中能夠迅速決策,保持治療心態。這方面我們已經看到有不少榮格分析師正在探索,如Jean Kirsch使用《易經》來調整反移情的論文。
心易八法,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主義位中正,六爻窮事理,明道盡三易,八法助理心」。簡單地說,治療師起卦前,一般問的問題是,「在此情境中,我該如何反應,才是符合治療之道的?」然後起卦成卦後,根據八個步驟來反思:
第一步,一定卦主。即目前情境中,是無意識還是意識起到主導作用?如果是意識主導,那說明治療同盟沒有問題,倒是無意識內容被忽略了,如果是無意識主導,那就要注意治療同盟和移情-反移情關係的平衡作用。這個可以根據卦中陰爻和陽爻的位置、數目來判斷。
第二步,二究卦義。治療師反思當前治療情境的主要意義所在。比如說來訪者希望在情境中主要尋求什麼樣的需要滿足,可以用馬斯洛的六種需要來鑒別。這個可以根據內卦、外卦的物象表來判斷。
第三步,三求卦位。治療師可以觀察來訪者和治療師的分別所處的心理位態(偏執-分裂位,抑鬱位,自閉-毗連位,超越位),自體-客體關係配對,以及主導自體-客體關係配對的原型意象。這也是根據象數判斷,也可以結合《焦氏易林》迅速判斷。
第四步,四推中正。治療師考慮,什麼是最有利於感應轉化過程進化的理想治療心態。這一點《周易折中》等義理派著作提供了很多參考。
第五步,五究爻義。目前治療情境中可能發生的6類變化。每一爻代表一類變化,其實加上互卦、變卦、以及像《焦氏易林》那樣,一卦可以變出64卦,即變化是無窮的。
第六步,六窮事理:確定在此情境中,可以採取的治療行動,並且上升到理論水平,擴展到非治療情境的各種人生事務(事理)。一般來說,《象傳》和《彖傳》已經給出了很好的方向,但是要具體到治療技術和治療態度。
第七步,七明易道:治療師領悟到治療之道的意義,進一步在具體事務中體會到「變易,簡易,不易」的易道。
第八步,八盡三易。治療師統合「天易-聖易-心易」三種易道,自性化過程充分開展,一直到「善易者不佔」。
「心易八法」,我們還在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離成熟和臨床應用尚有一定距離。
當然,本文的目的不是闡述這兩套核心訓練,而是另外四套的輔助訓練。即「慈悲喜舍」訓練,這四套訓練當然是源自佛教四無量心的修行,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之處,這裡首先闡述這四種心態的練習技術,後文再閘述其原理及其與佛教之不同。
第一,慈愛發送練習
這個練習多用於「感之於身」階段,治療師可以在治療開始前或結束後,進行如下幾步驟練習:
1)身體掃描,感受到與來訪者相關的各種痛苦的軀體感受;
2)閉眼,觀想頭頂出現一白色(或紅、黃、綠、五彩)光球,默念「啊」,自身從頭到腳,逐漸融入此光球中;
3)再念「啊」,默想來訪者形象(一般來說,用童年來訪者形象,也可以是成年來訪者形象)在前面空中,治療師已融化為光球的身體中射出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光芒,融入來訪者;
4)念誦如下詞句:「願我從這種種痛苦中解脫,願此人也從這種種痛苦中解脫,願我保持快樂和寧靜,願此人保持快樂和寧靜。」
5)擴展:「願我的妻兒、我的父母親、我的老師,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其他來訪者,我周圍的所有人,從這種種痛苦中解脫,願此來訪者的妻兒,他的父母親,他的老師,他的親朋好友,他的工作對象,他周圍所有人,從這種種痛苦中解脫。」
這時候可以具體命名種種痛苦,也可以把各種人物分開,一個個進行慈心發送。
然後再繼續擴展,「願我上方的一切生命,下方一切生命,前方一切生命,後方一切生命,左方一切生命,右方一切生命,過去時遇到一切生命,現在遇到的一切生命,未來會遇到的一切生命,都能解脫痛苦,保持快樂和寧靜,包括我怨恨、敵視的人,包括傷害我的人,包括和我毫無關係的人,都能解脫痛苦,保持快樂和寧靜,」,同時觀想白色光球如同大海一般把全宇宙所有生命融入在內。
這時候快速掃描身體,如身體出現暖、松、軟、輕等各種感受,則可以結束練習。
這時候仍然可以把各個方位的生命分開發送,怨恨\仇視\傷害自己的人可能要化較長時間,當然也有具體的對治方法,將會另行撰文闡述。
6)結束:想像光球逐漸縮小,消失於無邊宇宙中,深呼吸,清空一切圖像,睜眼。
第二,悲憫發送練習
這個練習在「應之以心」階段運用。這是幫助治療師從情緒上和來訪者發生共振(attunement)而設計的。
這個練習也是治療師在治療開始前或結束後,進行如下六步驟練習:
1)四通道掃描。掃描身體,感受到與來訪者相關的各種痛苦的軀體感受,然後繼續觀察,「與此軀體感受相關的圖像是什麼?」,「與此軀體感受相關的情緒是什麼?」和這種情緒待一會兒,「與此感受相關的想法是什麼?」。
2)念「啊」,默想來訪者形象在前面空中,想像一條光線鏈接治療師和來訪者;這時候可以想像一連串的來訪者形象,從小到大,分別練習,也可以想像所有形象融入到一個人體內。
3)念誦如下詞句:「某某正處於這種種痛苦中(可詳細描述四通道的痛苦),正如我也處於這種種痛苦中。這的確是很痛苦。」
4)擴展:觀想所有具有此種種痛苦的人,「我的其他來訪者,他們的妻兒、他們的父母親、他們的老師,他們的親朋好友,他們周圍的很多人,都處於類似痛苦中,這的確是很痛苦。」擴展到全宇宙皆具有此痛苦的所有生命,「我上方的一切生命,下方一切生命,前方一切生命,後方一切生命,左方一切生命,右方一切生命,過去時遇到一切生命,現在遇到的一切生命,未來會遇到的一切生命,都曾經處於這種或那種痛苦中,包括我怨恨、敵視的人,包括和我毫無關係的人,都曾經處於這種或那種痛苦中,」
快速掃描情緒,如出現輕微悲傷和同情,則可進入下一階段練習。
5)觀想頭頂出現一白色(或紅、黃、綠、五彩)光球,默念「啊」,自身從頭到腳,逐漸融入此光球中,擴展到所有生命融入光球。
這時候快速掃描身體,如身體出現暖、松、軟、輕等各種感受,則可以結束練習。
如未出現正性感受,則可合併慈心發送練習。
6)結束:光球逐漸縮小,消失於無邊宇宙中,深呼吸,清空一切圖像,睜眼。
第三,喜悅祝福練習。
此練習幫助治療師進入移情-反移情的「轉境為智」和「化而為一」階段,並且為結案和分離焦慮的處理做好預備。
練習步驟:
1)閉眼,觀想頭頂出現一白色(或紅、黃、綠、五彩)光球,默念「啊」,自身從頭到腳,逐漸融入此光球中。快速掃描身體,如身體出現暖、松、軟、輕等各種感受,則可以進展下一步。
2)再念「啊」,默想來訪者成熟喜悅的形象(一般來說,這時候一般不用想像童年來訪者表象,只想像成年來訪者表象)在前面空中,治療師已融為光球的身體中射出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光芒,融入來訪者;
3)念誦如下詞句:「願我和某某能享受這種成熟的快樂,願我們能承受這種成熟之快樂的喪失,保持寧靜。」
4)擴展:「願我和我其他來訪者,我們的妻兒,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周圍的所有人,願我們能享受這種成熟的快樂,願我們能承受這種成熟之快樂的喪失,保持寧靜。」然後再繼續擴展,「願我上方的一切生命,下方一切生命,前方一切生命,後方一切生命,左方一切生命,右方一切生命,過去時遇到一切生命,現在遇到的一切生命,未來會遇到的一切生命,包括我怨恨、敵視的人,包括和我毫無關係的人,都能享受成熟之快樂,能承受種種快樂的喪失,保持寧靜」,同時觀想白色光球如同大海一般把全宇宙所有生命融入在內。
5)結束:想像光球逐漸縮小,消失於無邊宇宙中,深呼吸,清空一切圖像,睜眼。
第四,平等舍心練習。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幫助治療師在進入第四階段「化而為一」階段,以及處理治療結束後關係。
練習步驟:
1)閉眼,觀想頭頂出現一白色(或紅、黃、綠、五彩)光球,默念「啊」,自身從頭到腳,逐漸融入此光球中。快速掃描身體,如身體出現暖、松、軟、輕等各種感受,則可以進展下一步。
2)再念「啊」,默想來訪者治療結束,消失在漫漫人海之圖像。
3)念誦如下詞句:「願我和某某彼此相忘於江湖,願我們能承受命運中的種種悲哀和快樂的結果,願我們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所愛的人、所恨的人、不愛不恨的人具有平等、中立的態度。」
4)擴展:「願我和我其他來訪者,我們的妻兒,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周圍的所有人,願我們能承受命運中的種種悲哀和快樂的結果,願我們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所愛的人、所恨的人、不愛不恨的人具有平等、中立的態度」;然後再繼續「六方三時」擴展,「願我上方的一切生命,下方一切生命,前方一切生命,後方一切生命,左方一切生命,右方一切生命,過去時遇到一切生命,現在遇到的一切生命,未來會遇到的一切生命,彼此相忘於江湖,願我們能承受命運中的種種悲哀和快樂的結果,願我們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所愛的人、所恨的人、不愛不恨的人具有平等、中立的態度」。同時觀想白色光球如同大海一般把全宇宙所有生命融入在內。
5)結束:想像光球逐漸縮小,消失於無邊宇宙中,深呼吸,清空一切圖像,睜眼。
以上就是四種練習。
四無量心練習的原理
正如《清凈道論·雜論四梵住》所比喻的: 「因為在這四種修習中,慈愛心是針對那些心中有太多對他人反感的禪修者的凈化之道,悲憫心是針對那些有太多冷酷感的人,喜悅心是針對那些有太多的厭惡感(厭倦感)的人,而平等舍心是針對那些有太多貪慾的人。而且對眾生的關注僅僅是四個層次的,也就是說,帶來幸福的層次,移除苦難的層次,為其成功而喜悅的層次,以及不關注的層次(「不關注」是指,無分別的中立性)。
一個安住於無量心狀態的人,應該如此練習慈愛心和其他心態——就像母親有四個兒子,也就是說,一個年幼的兒子,一個病弱的兒子,一個青春年茂的兒子,一個忙著做自己的事情的兒子;這個母親希望是年幼的兒子日漸長大,希望病弱的兒子能夠康復,希望青春年茂的兒子能夠長期地享受青春的利益,而對忙於自己事務的兒子不會感到憂心忡忡,
「For among these, loving-kindness is the way to purity for one who has much ill will, compassion is that for one who has much cruelty, gladness is that for one who has much aversion (boredom), and equanimity is that for one who has much greed. Also attention given to beings is only fourfold, that is to say, as bringing welfare, as removing suffering, as being glad at their success, and as unconcern, [that is to say, impartial neutrality]. And one abiding in the measureless states should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and the rest like a mother with four sons, namely, a child, an invalid, one in the flush of youth, and one busy with his own affairs; for she wants the child to grow up, wants the invalid to get well, wants the one in the flush of youth to enjoy for long the benefits of youth, and is not at all bothered about the one who is busy with his own affairs. 」(Buddhaghosa,2010,p315 , 註:此處根據英文版本翻譯出,《清凈道論》的中文經典譯本是,「即於此等(四梵住)中,慈爲多瞋恚者的(清凈道),悲爲多害者的(清凈道),喜爲多不樂者的(清凈道),舍爲多貪者的清凈道。是故對諸有情有四種(清凈如理的)作意:(一)取來(他人的)利益,(二)拔除(他人的)不利,(三)喜悅(他人的)幸福,(四)以無關心。譬如母親對於幼兒、病者、青年、自能謀生者的四位兒子。(一)對幼兒希望其成長,(二)對病者希望其病的痊癒,(三)對青年希望其永久保持青年的幸福,(四)對於自謀生活者則沒有什麽關心。」)
我們不難看出,四無量心的禪修者心態,非常類似於理想的父母在養育兒童過程中的心態變化。
一開始他懷著對嬰兒的慈愛,然後因為看到此幼兒遭受痛苦而產生悲憫心,隨著孩子成長到青春期,他爲其成長而喜悅祝福,直到最後,孩子成大離家,他祝福自己孩子的長大和強壯,放飛他們,並承受親子分離和緣分了結的命運,並且以此「天下父母心」擴展到同胞乃至所有生命。
這四種階段、四個層次的心態變化,相信所有長程治療中的治療師都有所體會,故而有人把人格重整的心理治療比喻為「再養育」和「再教育」。
準確地說,這四種心態,是治療師對患者投射出來的四個不同階段的理想父母表象的反認同。
那
麽爲什麽我們治療師主動地模擬培養這些心態會對治療進程有幫助呢?
這就涉及到治療師如何理解和處理投射-認同。投射-認同之所以造成治療場景的強烈張力,是因爲治療師對此一無所知。故而這種投射和認同僅僅發生在無意識領域。正如我們處理防禦機制的原則一樣,我們的工作不是要讓防禦機制徹底消失,而是要讓無意識運作的防禦機制意識化,從而來訪者可以主動地根據生活環境選擇適應的防禦機制。
同樣,處理投射-認同時,有其治療師如防賊一般防備來訪者把自己幻想成理想化父母,而妄圖通過理性分析「消滅」這些投射和自己的認同,還不如治療師有意識地在幻想世界中扮演這些理想父母一陣子,並把這些本來是理想父母的心態轉化爲理想治療心態。
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來訪者之所以要對治療師産生各種投射,治療師之所以會産生各種反認同,這本身就是整個精神系統在進化過程中設計出來的自我療愈方案。
我們在臨床上不斷觀察到,一旦這些正性的投射內容得到滿足,哪怕是來訪者一廂情願地幻想中滿足,來訪者癥狀就很快緩解。
我記得有位資深分析師有次和我分享經驗說,「其實精神分析療愈效果非常快的,有時候1、2次就好了,爲什麽大家都說精神分析沒有認知療法快?」
我想,答案就在於分析師們沒有充分理解和尊重精神系統自己發明的療愈技術,處於自己一廂情願要把精神分析變成「科學」的民間科學家位置。
乃至一定要把精神分析和催眠、行為治療等流派分開,生怕自己的療愈方法中具有暗示作用。從而沒有正確地理解和尊重暗示作用,暗示就是來自投射-認同。
而暗示這種功能之所以被精神系統設計出來,而沒有在進化過程中淘汰掉,就在於它具有不可比擬的療愈力量。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正如覺音尊者等古代禪修者發現的,四無量心分別是對治和轉化四種常見的負性心態的,慈心是用來對治反感和憎恨的,悲憫心是用來對治冷酷和隔離的,喜悅心是用來對治厭惡和厭倦的,平等舍心是用來對治貪慾的。
這些心態——反感、隔離、厭倦、貪求——當然也是最常見的治療師負性心態,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持,的確可以「鎮伏」它們,但是治療師一定要首先內觀明了,自己具有這四種心態,能夠接納這些心態,否則一味鎮伏,只會讓治療師更加焦慮,乃至到一定時間,這些被鎮伏的心態大爆發,讓治療師意識自我徹底癱瘓。
故而,四無量心在治療師自我成長體系中,也只是定位為重要的輔助訓練,階段性訓練,核心訓練仍然是具有自我分析性質的內觀聆聽和心易八法。
李孟潮簡介:
心理分析博士;師從國內首位國際心理分析師申荷永教授;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特聘導師;國際心理分析協會(IAAP)中國組織上海小組成員;華人心理分析聯盟會員;中華醫學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曾任武漢忠德心理醫院(原中德心理醫院)門診部主任,《心理輔導》雜誌社編輯部主任。
上文來源:2013年11月蘇州西園寺戒幢研究所第三屆「佛學與心理治療」論壇交流稿
推薦閱讀:
※自私會改嗎,戀愛里的人會改嗎?
※為什麼瑪麗蘇可以紅遍半邊天?
※為什麼人們願意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如何讓自己內心強大?
※下班一回家,就躺在床上吃東西,看書,懶得動,怎麼改變,求一個破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