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作業102:同時說說篆刻刀法的基本操作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02方,順帶說說臨印時的具體刀法操作方法。這一方仍是西漢官印,西漢官印仍保留有較強烈的秦印風格,只是沒有了田字界格或日字界格(半通印的界格),西漢初年,大概在公元前186年左右,田字格被廢除,但即便是政府有政策推行,還會在少數地區仍有留存。這一方是典型的西漢官印:
(方除長印)
大小是2.31厘米見方,還是典型的秦印規格,依然是老規矩,請選擇同樣大小的石料進行臨摹,可稍稍選擇2.5的石頭,但臨完之後,印面大小應與原印相仿。
既是精臨,先說一點額外的刀法方面的問題,這個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這裡只是講得更具操作性一些。所謂的刀法,不脫沖刀、切刀兩種運刀方法。
一、沖刀
概念以前講過,這裡說具體方法。沖刀出來的線條挺直爽利,刀角入石後,刀桿與石面始終保持同一角度向前推進,沖刀特別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是角度問題:
一個是刀桿與印面的角度,一般以30-40度為宜,角度太小,刀身會碰擦到印面,也會破壞已刻過的線條,而且這樣刻的時候阻力較大,不利於行刀。角度太大,刀刃與印面趨於垂直,基本無法行刀。
另一個是刀刃與印面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的線條特質。一般也以30-40度為宜,角度小小執刀較平,易於披削,易於淺刻,線條邊緣給人的感覺是模糊不確定,由此給人產生渾厚的感覺,用這個角度運刀的篆刻家比如、吳讓之、錢松、吳昌碩。
(吳讓之刻遲雲山館)
角度大執刀較直,易於深刻,線條邊緣給人的感覺是確定堅決,由此給人產生光潔挺直的感覺,用這個角度運刀的篆刻家比如趙之謙、王福庵、陳巨來。
(趙之刻「餐經養年」)
二、切刀
概念以前也講過,切刀出來的效果由於運刀動作不一樣,呈現出來的線質效果也不一樣。切刀以刀角入石後,以刀桿的起伏擺動切刻出線條,如果是長線條再將刀角在已刻出的線條末尾再接著切刻,分幾次或十幾次將線條刻成。切刀刻出來的線條,前一刀跟後一刀很難保持在同一方向,因此,線條屈折老辣,有滄桑感,富金石氣息。但具體刻石時應保持線條的挺直,不能支離破碎,以刀意傷了筆意。體會切刀,請多看明代朱簡、清代西泠八家的作品。
(丁敬刻梁啟心印)
初期臨西漢印,以沖刀為宜,先學會把線條刻得挺直以後,再學習切刀。但最終學習晚期階段,則應當是不拘刀法的沖切的。沖刀過程中,應當又區分單刀與雙刀兩種刻法。
1、單刀
所謂的單刀,就是一刀把線條刻成,即印稿中的線條,每一線條,都用刀一刀完成。因為刀與石俱是硬質,因此,一刀下去,一定是一邊光潔,一邊毛糙,因此呈現的線條特質是爽利、痛快淋漓,單刀刻印要求運刀準確,先理解線條的走向,然後下刀一氣呵成,決不猶豫。一般的單刀,線條相對較細,有時要刻出較粗的線條也可以加以復刀,復刀的方法是保持毛糙一側不變,石面不旋轉,在光潔的一側復刀擴粗,由此呈現單刀的粗線條效果。比如現代李剛田老師的這一方印,即用單刀擴粗的方法呈現粗線條:
(李剛田刻上官朔)
2、雙刀
所謂的雙刀,指以來回的兩刀完成一根白文線條,因為一刀刻出的線條一側光,一側毛,雙刀則是在刻完一刀後,將石面旋轉180度,再復一刀,這一刀復在毛糙一面,這樣的線條就呈現兩面都光潔的形態。
雙刀法出來的線條,可粗可細,全看第二刀與第一刀之間的間距,如果是較粗的線條呢,復刻後,兩刀中間不能全部刻清,需要再行復幾刀刻凈線條中部的石屑。
如果需要刻工穩一路的雙刀印章,比如汪關風格的仿漢印,也可以在線條中間先開一刀,然後在這一刀兩側復刀擴粗,只是刻的時候,仍要保留刻的感覺,不可描摹、刮削、猶豫。
(汪關刻「徐光啟印)
下面說說今天作業的這一方印,由於雙刀刻畫線條,兩刀刻完,線條的兩端往往呈現燕尾狀,可以採取兩種方法使之圓潤,以完成這方印中所呈現的圓轉線端效果。
(線條兩端的圓轉收束)
一種方法是第二刀刻到終端時,將刀角稍稍駐定,刀刃稍稍翻轉一下;另一種方法是遇到較粗線條時,可以線條端部再行短短一刀,刻這一刀時兩頭留下餘地,兩端均要求寧可不足但切不可出頭,然後以補刀完成圓轉效果,兩條直線夾角形成渾厚圓凝的效果。
這方印除了以上講的這些刀法理論需要理解外,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1、其中的長橫有一定的弧度,這是體現篆書線條彈性的重要特徵,刻的時候不能因要保持光潔而把線條刻的愣直,失去書法特徵美,另外,線條的交接,搭接處,也應稍有筆痕或筆意;
(這方印長橫的書法特徵)
2、本印中相應線條中出現的毛刺,在實際臨刻中不必照臨,盡可保持線條的光潔即可。如:
(印蛻中由於印刷或者印章本身的原因出現的毛刺)
這些小的細節,並不是漢刻制者的本意,臨寫時,可以忽略這樣的毛刺,不必硬性照搬,關於這一點,趙之謙等大家有同樣的觀點,而黃士陵更是認為,如果臨這些額外的剝蝕是不合適的:「漢印剝蝕,年深使然,西子之顰,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
3、注意章法上的疏密對比,對以後的創作提供紅白關係經營上的經驗。
(章法上的任疏任密)
任疏任密是漢印的基本特徵,而此印中的方字尤其簡單,漢印製作中,並沒有對其進行繁化或盤疊筆畫,而是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保持本來面目。即《書譜》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者對這一句話要仔細理解。
(【老李刻堂】之208,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如何沉下心來學篆刻?
※陳巨來印風的祖師爺:汪關
※學習篆刻,一定要有書法功底么?
※從趙之謙的《書吳讓之印稿》談篆刻的「巧」與「拙」
※你的藏書章刻的是什麼?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