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對美國科技巨頭下狠手:歐盟贏了還是輸了?

文/王新喜

去年8月,歐盟委員會裁定,蘋果在愛爾蘭非法逃稅153億美元,蘋果必須將這部分稅金返還給愛爾蘭政府。而早前蘋果卻一直對否認外界對其納稅政策的指責,並且早前也與愛爾蘭政府均對這一裁決提出了上訴,因為如果上訴成功,他們就可以不用支出這筆巨款。

但在歐盟看來,這種稅收優待政策太過反常,對於歐盟其他成員國造成了不公。另外甚至有激進組織也在抗議蘋果非法避稅了,目前蘋果認慫了,目前與歐盟達成協議,表示同意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稅款。蘋果與愛爾蘭達成協議表明,歐盟正在與蘋果和愛爾蘭政府的稅務紛爭中逐漸取勝。

不僅僅蘋果,矽谷巨頭多數巨頭都曾遭歐盟狠手

而遭遇歐盟狠手的顯然不僅僅是蘋果,從谷歌、微軟到Facebook等科技巨頭幾乎無一幸免於難。

比如今年6月末,歐盟對谷歌處以24.2億歐元的反壟斷罰金,理由是谷歌利用其搜索市場的主導地位推廣自家服務Google Shopping,造成不正當競爭。據說這是歐盟反壟斷史上最大一筆罰金,打破了以前歐盟對英特爾開出的10.6億歐元罰金的記錄,這一反壟斷處罰也導致谷歌股價大跌。

Facebook在今年5月被罰款1.1億歐元,被罰的理由是在收購即時通訊公司WhatsApp的過程中誤導有關部門,另外,歐盟曾經在2008年2月,委員會對微軟以收取「不合理」版權費為由,處以罰款近9億歐元。2013年針對Windows強制捆綁IE瀏覽器發難,開出5.61億歐元罰單。2015年末,歐盟對高通開啟反壟斷調查,指責其利用手機晶元主導地位打擊競爭對手......

無論是對於蘋果的天價稅單的追討,還是對於谷歌、高通、Facebook等巨頭的反壟斷調查顯然會讓其他科技公司如驚弓之鳥,誰都不想成為下一個。但回頭想想,這對歐洲的長遠發展有利嗎?

歐盟為何將大棒頻頻甩向矽谷巨頭?

我們知道,當某一個國家政策或者區域市場的政策將大棒頻頻甩向跨國國際巨頭的時候,本質上應該有某種本土化保護之意。但對於歐洲來說,本土幾乎沒有自身的科技互聯網巨頭,它的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是被矽谷巨頭所壟斷的,它將大棒頻頻甩向這些巨頭的時候,卻對本土廠商的發展沒有任何利好,因為它幾乎沒有強勢的本土科技巨頭或廠商。

早在多年前,沃達豐、西門子、飛利浦、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等也是紅極一時的歐洲科技老牌巨頭,但如今大多已經隕落,歐洲的手機、PC、家電終端等產業逐步式微,而在互聯網領域,長期以來都是一片空白,被矽谷巨頭所壟斷。如果這些矽谷巨頭退出歐洲,很難想像歐洲的互聯網環境會成為什麼樣子。

但另一方面,在沒有抗衡勢力的歐洲,基本被來自美國的互聯網企業攻陷。這些巨頭利用各成員國稅法不同,到稅率最低的國家報稅,悶聲發大財。但另一面,無論是谷歌Facebook蘋果等實力與資金強大的科技巨頭企業為歐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投資,並提供了不計其數的工作崗位,當這些巨頭在歐洲頻頻遭遇反壟斷調查、稅款罰單等等諸多政策懲罰,本質上或許有歐盟與美國政治上的博弈的意味與成分。

畢竟,歐洲一體化進程不利於美國,英國脫歐也有美國的功勞,這讓歐盟與美國的微妙政治對抗一直存在,然而,歐盟要在經濟上去制裁美國,最方便最為直接的辦法顯然就是拿這些矽谷巨頭開刀。

但它的負面影響是什麼呢?就是歐洲的營商環境持續惡化。拿歐盟指責蘋果避稅一事來說。事實上,在國際上許多跨國企業通過轉移定價來合理避稅,一般來說,都通過在稅率低或免稅的地區設立子公司,並將利潤轉移到這裡,實現整個企業的稅收最小化。

而合理避稅不是非法逃稅,企業在不違反稅收制度下,利用各國間稅收規定的不統一及各國間存在的較大稅收落差,採取積極的避稅方法來降低稅負,都是正常行為。作為跨國公司首要目的是為投資者尋求收益,而不是為稅務局貢獻政績,沒有哪家企業必須選擇一種有利於當地財政稅收而非自身盈利收入的經營模式,合理避稅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綜合經營能力。

總體來看,蘋果利用了一些稅法上的漏洞,但蘋果稅務申報是合法的。因為歐盟境內在成員國間實施單一市場政策,但稅收又是由各成員國自行處理,而且成員國間的公司所得稅政策又是千差萬別。如今歐盟開始擦手單一成員國的稅政政策,本質上是對科技巨頭的一種搜刮,但它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知道,愛爾蘭稅收體制在整個歐洲都相對具備最有競爭力,數據顯示其12.5%的企業所得稅是歐洲最低,這也構成了其經濟發展的基石,成為吸引外商的重要政策條件,吸引了包括蘋果、谷歌、facebook等全球互聯網科技巨頭的投資與進駐。

但如今整個歐洲的氛圍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歐盟盯著愛爾蘭不放甚至認為愛爾蘭的低稅率傷害了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利益,而對蘋果懲罰顯然會讓愛爾蘭的商業環境與投資吸引力下降。

另一方面,歐盟在制度與政策層面對跨國互聯網巨頭進行全面監管,除了可以搜刮天價罰單之外,一個考量是擔憂科技公司對於歐洲傳統行業巨頭的顛覆。並且正在考慮針對互聯網平台制定更多規定,以防止他們向使用其服務的小公司提供不公平條款,從而銷售或推廣產品。

而歐洲的傳統行業更多是金融業、電信、汽車等行業,比如此前有消息指出,歐洲電信公司對於他們的簡訊收入遭到聊天應用蠶食很不滿,是首批主張制定新立法、主張要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的利益團體之一。說句題外話,如果中美日韓也如歐洲電信公司這般想法,那麼Instagram和whatsapp、line、微信以及Snapchat都將不復存在。

不久前,德國批准了一項新立法,對未能快速移除仇恨言論和恐怖主義內容的社交網路公司將處以5000萬歐元罰款。

在汽車行業,矽谷巨頭同樣面臨傳統巨頭由於擔憂利潤遭遇蠶食而遭遇的反撲。在這些汽車製造商看來,矽谷公司可能會收集汽車數據,把汽車轉化為像手機那樣的低利潤率設備。目前已有歐洲汽車製造商遊說歐盟官員,呼籲他們支持一項行業提議:汽車製造商應該是司機分享汽車數據的主要渠道。

另外,我們知道,歐洲是一個金融業發達的區域市場,而金融業越發達意味著與金融業捆綁的利益群體越龐大與穩固,對互聯網的抵觸就越強烈。比如我們看看香港,兩相對比,又何其類似。

歐盟的這些做法可能會讓許多科技公司考慮是否也將資金或者相關的分部從歐洲撤離回到美國,或者轉移到其他商業氛圍更為開放的地區與國家,這對於歐洲已經衰落的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們知道,要推動經濟增長獲得更多收入就必須設定一種開放的商業環境與投資環境推動跨國公司來本地投資布局繁榮該地經濟,把市場蛋糕做大,或者說通過制度設定來補上漏洞,而不是想著如何對合理避稅的企業處以懲罰,盯著這些企業進行搜刮換不來經濟增長。況且本質上,歐盟對谷歌臉書等公司的判罰背後,是否是保護主義也很難說,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曾旗幟鮮明地指責歐盟對谷歌或臉書的審查,源自「商業利益」,認為歐洲監管方為阻撓美國公司擴張「設置路障」。

歐盟贏得的是短期的利益,但卻在歇澤而魚

對於歐盟來說,本質上需要修復稅政上的漏洞,並適當改善本土創業環境,培育本土巨頭。

道瓊斯統計數據曾經顯示,全球估值超100億美元的創業企業中有6個分布在美國,2個在亞洲,而這個數字在歐洲是零。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佔了11家,亞洲國家佔了9家,而歐洲同樣連一家都沒有。某種程度上說,從孕育創業的環境土壤與培育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來看,歐洲已經在邊緣化。

在這背後可以看出歐洲高福利社會已經難以為繼,這也是其財政緊縮的一個縮影,因此,它需要從跨國大企業身上搜刮更多的利潤來補貼推動整個高福利社會持續運轉。但這樣一來,顯然會導致歐陸的商業環境與創業環境持續惡化,歐洲並未意識到的是,歐陸的「高福利社會」與相對走向封閉的商業環境,已經失去了其續存的經濟基礎。

總體而言,歐盟頻頻對美巨頭揮動制裁大棒,實際上並未考慮到這一決策對歐洲造成的後果,歐洲若不打破政策壁壘,為創新創業創造環境以及為數字一體化進程創造開放土壤,反壟斷調查與各種政策去限制這些巨頭的影響力滲透也難以解決歐洲本身的互聯網產業短板問題,即掃除美國巨頭的壟斷也並不能緩解它本身的困境。

目前來看,歐盟正在成為矽谷巨頭的大麻煩,說到底,這是一種商業上與政策上的短視,這可能導致歐洲的商業環境逐步惡化,同時也會讓創業者與商業投資者以及科技巨頭將資本與人員緩慢撤離這塊土地,最終損害的是,歐洲在吸引跨國集團的政策優惠與開放性形象與地位,也讓歐洲的營商環境以及對外來投資與跨國巨頭的吸引力下降,顯然歐盟贏得的是短期的利益,但卻是一種歇澤而魚的做法。從短期看,歐盟贏了,但從長期看,歐盟將是徹底的輸家。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推薦閱讀:

我擔心的絕不僅僅是蘋果這個季度的營收增長
2022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會是誰?

TAG:欧洲联盟EU | 苹果公司AppleInc | 科技公司 |